HPCE和HPLC手性冠醚和手性柱对映体拆分伯胺的比较研究

HPCE和HPLC手性冠醚和手性柱对映体拆分伯胺的比较研究

一、使用手性冠醚及手性柱的HPCE和HPLC法拆分伯胺类药物对映体的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天赐[1](2021)在《两种新型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其液相色谱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合成的手性化合物(chiral compounds)在靶向治疗药物、高效农药和生物信息素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增多。许多科学研究证实手性化合物的药物活性、生物毒性、代谢途径和环境迁移与其立体结构密切相关,通常一种对映体(enantiomers)具有高活性,而另一种活性低或无活性,甚至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殖。手性化合物在带来高活性的同时,也给药品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带来了新问题。因此,发展对映体的分离分析方法(enantiomeric analysis),对手性药物质量监控、手性农药残留量测定、手性环境污染物跟踪等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由于对映体的理化性质几乎相同,手性拆分通常很困难,选用合适的方法,并采用高选择性的分离材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论文分别制备了一种含苯甲酰胺单键合臂的β-环糊精键合相和一种偶氮苯甲酰胺桥联双β-环糊精键合相,前者改造了键合臂,后者引入了新型桥联环糊精配体,使手性色谱性能得到了提高,围绕着新固定相的制备、评价、拆分机理以及分离应用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一章介绍手性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对映体的差异性和手性拆分的意义,总结手性拆分方法的基本原理与适用范围,回顾了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重要进展。归纳对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端口的衍生化方法和配体的键合方法,以及传统的环糊精固定相和发展中的桥联环糊精固定相。以此作为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的出发点。第二章制备一种新型的含苯甲酰胺单键合臂的β-环糊精手性键合相(TCDP),并通过分离一系列手性农药和药物,评价了新固定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手性色谱性能。TCDP成功地拆分11种三唑类、8种黄烷酮类和5种β-受体阻滞剂类手性化合物,其中18种化合物被完全拆分。上述三类手性化合物对映体的分离度范围分别为1.45~3.33,0.35~2.45和1.26~1.58。其中戊唑醇对映体的最佳分离度达到3.33,分离时间不超过13 min。具有顺式/反式异构体的灭菌唑和含两个手性中心的联苯三唑醇分别被拆分为四个峰。特别是采用甲醇-水或乙腈-水作流动相,TCDP均可以完全分离腈菌唑对映体,分离度达到1.68,而腈菌唑在常见的环糊精固定相(CD-CSPs)上没有拆分迹象。通过对比研究,在优化的条件下,普通环糊精固定相(CDCSP)仅能拆分少量的分析物,而TCDP拆分范围更广泛。色谱数据分析表明TCDP的硫代氨基甲酰化苯甲酰胺键合臂可能为溶质提供氢键和配位的协同作用,增强了该固定相的手性分离能力。所以,在设计固定相时应该充分开发键合臂的手性分离功能。第三章采用上述自制的TCDP手性色谱柱,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果蔬中腈菌唑对映体残留量的新方法。样品采用的Qu ECh ERS方法提取,N-丙基乙二胺吸附剂和石墨化炭黑净化,用磁粒子快速回收处理,以乙腈-水(12:88,v/v)作流动相,流速为0.5 m L/min,在TCDP上实现了腈菌唑对映体的完全分离,并在221 nm波长下检测,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苹果和西红柿中腈菌唑对映体含量的新方法。结果表明,腈菌唑两种对映体的线性范围均为0.5~50μg/m L,苹果和西红柿中两个对映体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3.62%和93.34%以及95.43%和94.80%,测定结果的RSDs为1.27%~2.01%(n=5)。腈菌唑对映体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4μg/m L(S/N=3)。目前,只有纤维素类固定相能拆分腈菌唑,本文自制的β-环糊精固定相比纤维素类固定相耐溶剂性优好,更适用反相色谱,且制备成本较低,在果蔬样品中该农药对映体分析方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第四章首次制备和表征了一种新型的偶氮苯甲酰胺桥联双β-环糊精固定相(AZCDP)。新的固定相是一种多模式手性固定相,在反相色谱和极性有机模式下成功地拆分了41种手性化合物。例如AZCDP能拆分8种黄烷酮类化合物,其中2’-羟基黄烷酮和4’-羟基黄烷酮的分离度为3.42和2.72,而采用CDCSP拆分时分离度低,且不能拆分6-或7-羟基黄烷酮、橙皮苷等。这是因为单个环糊精空腔较小,难于包结黄烷酮结构中较大体积的羟基苯并吡喃环,而桥联环糊精可以通过协同包结作用更精细地识别更大体积的客体。AZCDP成功地拆分了11种三唑类农药,戊唑醇的分离度达2.35,含两个手性碳的联苯三唑醇被拆分为4重峰,以往难于分离的腈菌唑也被部分拆分。在反相色谱条件下,还成功地拆分了12种丹磺酰化氨基酸,特别适用于取代苯丙氨酸对映体的分离(Rs,1.56~3.93),分析时间普遍较短(15~25 min),对碱性氨基酸(精氨酸,Rs=1.52)和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Rs=1.35)也有较强的拆分能力。此外,AZCDP在极性有机模式下还成功地拆分了10种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7种被完全分离,阿罗洛尔分离度达2.40,并实现了倍他洛尔和贝凡洛尔在环糊精类固定相的首次拆分。桥联环糊精两个协同包结的腔体、端口丰富的氢键以及柔性的偶氮苯桥基共同构成“假空腔”的多重识别作用,赋予偶氮苯甲酰胺桥联双β-环糊精固定相优良的手性色谱性能,从而能实现高效的手性分离和更宽的应用范围。采用LC-MS/MS方法,基于自制的新固定相(AZCDP),以柑橘为例,成功地实现了已唑醇和多效唑对映体的分离和检测,表明新固定相在果蔬农药对映体残留量分析测定方面存在一定的应用前景。目前,大多数昂贵的手性柱依赖进口,迫切需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材料。

许娜艳[2](2021)在《核壳复合材料用于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手性共价有机骨架材料(COFs)和手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作为新型的多孔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大表面积和多孔结构等优异性能。这些优异的性能使得它们具有良好的手性分离应用前景,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由于很多合成的COFs存在形貌不规则、密度小质量轻、颗粒大小不均一等缺点,合成的MOFs也存在形状不规则及粒径分布较宽等不足,限制了COFs和MOFs材料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领域的应用。通过制备核壳复合材料可以克服以上不足,核壳复合材料结合了2种材料的优异性能,拓宽了COFs与MOFs在高效液相色谱中的应用。本论文将合成的核壳复合材料用作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研究其在分离领域中的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手性及手性拆分的意义,简单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及手性固定相,介绍了COFs、MOFs和核壳结构材料,着重介绍了它们在色谱分离领域中的应用。第二部分通过原位生长策略在氨基化硅胶微球的表面上生长COFβ-CD COF,合成了β-CD-COF@SiO2核壳复合材料。将制备的核壳材料用作HPLC固定相制备了β-CD-COF@SiO2手性柱探究其手性识别能力,还探讨了色谱条件对分离性能的影响及色谱柱的重现性。研究表明,制备的β-CD-COF@SiO2手性柱对24种手性化合物表现较好的手性识别能力且具有良好的重现性。第三部分利用一锅合成法将手性MOF[Cu2(D-cam)2(4,4’-bpy)]n原位生长在氨基化硅胶微球表面形成[Cu2(D-cam)2(4,4’-bpy)]n@SiO2核壳复合材料,将合成的核壳复合材料用作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进行手性拆分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有13种手性化合物在制备的手性柱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拆分效果。第四部分在预合成的MOF NH2-MIL-125表面生长TPA-COF,合成兼有MOFs及COFs优良性能的的核壳复合材料NH2-MIL-125@TPA-COF,制备的NH2-MIL-125@TPA-COF色谱柱对10种位置异构体表现出良好的分离性能。

李庚[3](2021)在《纤维素衍生物/硅基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手性分离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具有光学活性的单一对映体在生物、医药、生命科学等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因而光学纯单一对映体的制备方法及其机理研究已受到多个领域的极大关注。而基于纤维素衍生物制备的高效液相色谱用手性固定相由于具有高效广谱的手性分离能力已在对映体的分析与分离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直至目前,常用纤维素类手性固定相中有机组分的含量不超过20 wt%,这一特点极大限制了该类手性固定相在手性分析分离和制备分离领域的应用。基于这一研究现状,本课题拟分别通过酸催化和碱催化的溶胶凝胶法,以纤维素衍生物为有机基质,硅酸四乙酯(TEOS)为无机硅源,制备具有高含量有机组分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对其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并进一步对所制备杂化材料的制备机理与手性识别机理进行深入探索。以微晶纤维素为基质,运用氨基甲酸酯法合成3-(三乙氧基硅)丙基含量为0%、2%和4%的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衍生物,所合成的衍生物结构规整,取代完全。由酸催化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系列具有高纤维素类衍生物含量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所制备的杂化材料的形貌规整,粒径分布均匀,有机组分含量均高于30 wt%,具有较大比表面积且孔径分布窄。其中,表面活性剂和醇的种类对于酸催化法的合成效率及其杂化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使用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长烷基链的醇类可显着提高杂化材料的产率,且杂化微球的粒径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提升而下降。杂化材料AC-6、AC-9和AC-12具备优异的手性分离性能,可对除Rac-6外的8种外消旋体实现高效的手性分离。其中,对外消旋体Rac-1和Rac-4的对映体选择性甚至高于键合型的商品化手性柱Chiralpak IB,而且杂化材料的手性分离性能随着有机组分含量的增加而明显提升。此外,由酸催化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具有优异的制备分离性能,其中AC-6的担载量可达到传统涂覆型手性固定相的4倍。由碱催化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系列具有高纤维素类衍生物含量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所制备的杂化材料的形貌规整,粒径分布均匀,有机组分含量可控,介于30 wt%~40 wt%之间,具有较大比表面积且孔径分布窄。在碱催化溶胶凝胶法制备杂化材料的过程中,碱和水等溶剂的使用量以及反应温度对杂化材料的形貌、粒径分布以及有机无机组分的比例调控具有较大影响。随着溶剂使用量的增加,杂化材料规整度提升,粒径分布更为均匀。通过HPLC法对该类杂化材料的手性分离性能进行评价,该类材料对6种外消旋体(Rac-1~Rac-5和Rac-7)的手性分离效能明显优于CPM-1,且对部分外消旋体的分离性能甚至优于键合型商品化手性柱Chiralpak IB。基于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原理,对所合成衍生物与不同对映体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进行分子对接模拟,获得能量最低条件下衍生物与对映体之间的最优构象,并基于该最优构象将模拟计算结果与液相色谱手性分离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探索纤维素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机理。由对接模拟预测所得对映体的洗脱顺序与色谱分离结果完全相同,且模拟计算所得的相互作用能差与色谱分离实验所得能差(ΔΔG)的变化规律基本吻合。纤维素衍生物相邻糖单元的2-,3-位与相邻糖单元6-位可形成规则的螺旋空穴,并与对映体分子形成π-π相互作用、T型π-π相互作用、π-s相互作用、π-烷基相互作用、经典氢键和非经典氢键等多种相互作用,这些作用对于其手性识别性能均具有重要影响。

杨婵媛[4](2020)在《类离子液体双相体系用于拆分手性药物对映体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手性化合物在自然界和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药物具有手性中心。手性药物的不同对映体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往往一种对映体药效高、副作用小,另一种对映体无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因而制备单一的光学纯药物对映体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制备单一对映体最便捷和高效的方法是手性液液萃取拆分外消旋体。本文使用绿色环保的手性类离子液体构建双相体系,利用手性类离子液体同时充当溶剂和拆分剂,对普萘洛尔为代表的β-阻断剂和氟比洛芬为代表的非甾抗炎药两类手性药物进行手性拆分探究,优选萃取拆分条件,为后续拆分工艺提供思路和前期研究。疏水性低共熔溶剂(DES)/水双相体系手性液液萃取拆分洛尔类药物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以自带手性源的(-)-薄荷醇为氢键受体,L(+)-乳酸、L-苹果酸和长链羧酸为氢键供体合成了五种疏水性DES。构建DES/水双相体系,实验结果表明疏水性DES与水的成相能力随氢键供体水溶性的增大而减小。选取(-)-薄荷醇-L(+)-乳酸DES/水双相体系手性液液萃取拆分普萘洛尔对映体,实验结果表明(-)-薄荷醇-L(+)-乳酸DES优先识别R-普萘洛尔,体系双相体积比1:1.25、普萘洛尔浓度0.6mg/m L、水相p H值6.0、萃取时间6h时有最佳拆分效果;水相中添加手性拆分剂HP-β-CD后,体系对药物具有双向识别作用,DES相中对映体过量值可达39.65%。多次循环使用的DES/水双相体系仍然具有良好的萃取拆分效果,体系对其他四种洛尔类药物(美托洛尔、阿替洛尔、那多洛尔、阿罗洛尔)同样具有一定的拆分效果。手性离子液体(IL)/有机溶剂双相体系手性液液萃取拆分洛芬类药物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以绿色无毒的氢氧化胆碱为阳离子,自带天然手性源的L-氨基酸为阴离子合成手性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构建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有机溶剂双相体系。选取胆碱-L-色氨酸离子液体/1,2-二氯乙烷双相体系手性液液萃取拆分氟比洛芬对映体,实验结果表明胆碱-L-色氨酸IL优先识别R-氟比洛芬,最优拆分条件为双相体积比1:1,氟比洛芬消旋体浓度0.6mg/m L,p H值4.0;添加手性萃取剂DIPT后体系对药物具有双向识别作用,1,2-二氯乙烷相中对映体过量值可达43.85%。多次循环使用的IL/有机溶剂双相体系仍然具有良好的手性拆分效果。体系对其他三种洛芬类药物(布洛芬、酮洛芬和吲哚洛芬)同样具有一定的拆分效果,且萃取拆分效果随着药物结构的复杂程度增加而增大。

毕婉莹[5](2020)在《基于分子模拟对区域选择性取代直链淀粉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多糖类衍生物均采用单一取代的方式来进行合成,对于该类衍生物的研究已较为系统,但直至目前,对于区域选择性取代多糖类衍生物的研究相对较少,极大阻碍了多糖类天然大分子的功能化及其手性识别材料的进一步开发。区域选择性取代方式所带来功能基团的多样化可能开发出新一代具有高效广谱手性识别性能的手性识别材料。基于这一研究现状,本课题主要对分别具有两种或三种不同酯基的区域选择性取代直链淀粉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其手性识别性能展开系统研究,并尝试通过分子模拟技术对所合成直链淀粉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机理进行深入探索。首先,运用区域选择性酯化法合成糖单元2-、3-和6-位分别具有两种或三种不同酯基的两个系列区域选择性取代直链淀粉衍生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所合成衍生物的结构和取代度进行详细表征分析,并制备相应的涂覆型手性固定相,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基于所制备手性固定相对7种手性化合物进行手性拆分,评价其手性识别性能。然后,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基于分子动力学和分子力学理论对所合成直链淀粉衍生物进行分子模拟以获得其最优构象。用Auto Dock软件包对直链淀粉衍生物与三种对映体Rac-1、Rac-3和Rac-4之间的最佳结合位点及其分子间相互作用进行对接模拟,并将手性识别结果与分子对接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进一步探索直链淀粉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机理。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两个系列区域选择性取代直链淀粉衍生物具有优秀的手性识别性能。在糖单元不同位置选择性引入不同基团之间的组合方式对于直链淀粉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性能具有较大影响,且2-位和6-位取代基对该类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性能均具有较大影响。对于在商品柱Chiralpak AD上无法获得识别的Rac-6可在本文所合成的衍生物上获得手性识别,分离因子分别为2.46、1.19、1.65和1.50。此外,由分子对接模拟预测所得对映体的洗脱顺序与色谱测试结果完全一致,且前者所得的相互作用能差与后者分析所得能差ΔΔG的变化规律基本吻合。直链淀粉类衍生物可在其手性凹槽内与对映体分子形成氢键、π-π堆积、T型π-π、π-烷基等多种稳定性不同的相互作用,这些作用对于其手性识别性能均具有重要影响。

李良[6](2019)在《巯烯加成制备液相色谱固定相及其在手性对映体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手性选择法则是生命系统的自然属性之一,蛋白质、核酸等许多生命物质都是手性的。手性药物和农药进入人体后,对映体在药效、毒理和代谢途径的不同,这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研制高效手性分离材料,并用于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对映体含量测定的LC-MS/MS新方法,有利于更科学地评价对映体的安全性。本论文基于“巯-烯”加成点击化学反应,发展了制备环糊精、替考拉宁和纤维素手性固定相的新方法,在表征固定相结构的基础上,较系统地评价了新固定相的手性色谱性能,并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分别建立了人尿中和食品中相关手性标志物、手性农药和非法手性添加剂对映体测定的LC-MS/MS新方法,对保障食品和药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首先回顾了前人已发展的各类手性拆分手段和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应用较为广泛的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发展过程和各自的特点,并涉及到有序介孔材料作为色谱键合材料的应用进展。以此作为开展本论文研究工作的理论依据和出发点。2.利用6-氨基-β-环糊精与活泼的异氰酸苄基酯反应合成苄基脲-β-环糊精,随后引入双键,基于“巯-烯”加成反应将其键合到硅胶表面,得到一种新型的苄基脲-β-环糊精键合相(BzCDP)。经结构表征后,成功地用于人尿中苯和甲苯暴露的生物标志物苯巯基尿酸(PMA)和苄巯基尿酸(BMA)对映体的同时手性拆分和定量分析,首次证实人体代谢中的生物标志物是以两种对映体的形式存在。在30min内BzCDP能快速拆分PMA和BMA对映体,分离度达到2.25和2.14。采用同位素标记的PMA内标(d2-PMA),通过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RM),建立了一种同时定量测定PMA和BMA对映体含量的LC-MS/MS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5~250μg L-1,回收率大于82%,检出限(LODs)低于0.17μg L-1,日内和日间平均相对标准偏差(RSDs)均小于13.1%。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60名油漆工和印刷工的尿液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尿液中两种标志物均以不同含量的对映体形式存在,例如L-PMA(27.5~106μg L-1)和D-PMA(19.9~82.8μg L-1),表明苯污染较严重,应高度关注该群体的职业健康。这将有助于更科学地评价苯及苯系物对人类的危害性。3.基于“巯烯”加成反应,制备了一种S-(-)-2-苄基氨基-1-苯乙醇单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相(Bz CSP),并进行了基本结构表征。通过引入芳基和手性中心,进一步地提高了环糊精类固定相的手性分离能力,拓宽手性分离范围,增强固定相的实用性。利用环酮类药物、三唑类农药、含胺基药物、氨基醇类药物四种类型22种不同结构特征的手性化合物作探针,评价其手性色谱性能。研究发现,新固定相适用于多种色谱模式(正相、反相、极性有机)。反相模式能拆分大多数化合物,其中环酮类药物的分离度高达5.33,三唑类农药的分离度可达2.05,分析时间较短。部分化合物只能在正相模式拆分,例如华法林的Rs达2.46,苯霜灵的Rs高达8.7,而且发现S-(-)-2-苄基氨基-1-苯乙醇衍生化固定相比相应的R(+)-固定相拆分能力强,可能是由于S(-)-比R(+)-固定相与溶质间“三点”作用更匹配,有利于手性分离。此外,采用该新固定相还在极性有机模式下成功地拆分了普萘洛尔等治疗心血管类疾病的常用手性药物,分离度可达1.53。表明通过“巯烯”加成反应制备的固定相是一类新型的多模式固定相,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为验证新的Bz CSP的实用性,还建立了测定5种果蔬中3种手性农药已唑醇、戊唑醇、灭菌唑对映体残留量的LC-MS/MS新方法。所建立的方法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抗基质干扰强、重现性好等特点。目前,国内外仍以非手性农残检测方法研究为主,尚缺乏手性农药对映体分析测定方法的系统性研究。4.首次报道通过“巯-烯”加成反应制备替考拉宁键合手性固定相(TCSP)的新方法。首先对替考拉宁进行甲基丙烯酸酯化,然后使不饱和的丙烯酸酯和巯丙基硅胶进行“巯-烯”加成反应制备TCSP。该制备方法反应条件温和,键合量较高,成本低,尚未见相关报道。以优化的极性有机流动相(甲醇/乙腈/甲酸铵/乙酸,480/120/0.3/0.04,v/v/m/v)流速为0.5 m L min-1,在35°C柱温下,20min内同时实现了克伦特罗(CLEN)和沙丁胺醇(SAL)对映体的高效分离,分离度(Rs)分别为2.72和1.91。固相萃取后,通过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建立了一种可用于200份动物源肉类样品中β2-激动剂CLEN和SAL对映体快速灵敏的LC-MS/MS定量方法。分别研究了该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线性、检出限和基质效应。该新方法在0.5~50μg L-1浓度范围内对所有对映体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较高的回收率(CLEN为87~103%,SAL为93~103%)和高的重现性(日内RSDs%在2.65~7.98%,日间在4.23~9.29%)。CLEN和SAL的对映体LODs分别低于0.018μg kg-1和0.076μg kg-1。结果表明,所有阳性样品均含有不等量的对映异构体,尤其是猪肝中的R/S异构比高达1.3,这表明β2-激动剂在动物体内有对映体选择性代谢,所以科学评估激动剂对人类的毒性需要精准到对映体含量的测定。5.通过“巯-烯”加成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的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化纤维素键合相(CELCSP)。首先将烯基引入到纤维素上,然后用3,5-二氯苯基异氰酸酯将纤维素完全异氰酸酯化。最后使烯基与3-巯丙基硅胶反应获得一种纤维素键合固定相。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和元素分析对配体和固定相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新制备的纤维素键合相耐溶剂性能强,可用于反相色谱并兼容ESI-MS,已成功用于六种常见的手性杀菌剂的对映体拆分,其中包括灭菌唑、己唑醇、戊唑醇、三唑酮、甲霜灵和苯霜灵。使用常见的0.1%甲酸-乙腈作为流动相,上述杀菌剂对映体在CELCSP上的分离度(Rs)和选择性因子(α)分别达到3.46和1.27。基于CELCSP色谱柱建立了一种新的LC-MS/MS方法,在30min内定量测定10种水果和蔬菜(如黄瓜、葡萄等)中的所有6种手性杀菌剂对映体。样品经Fe3O4磁性粒子快速前处理,通过LC分离对映体和正离子多反应监测质谱测定。在0.10~100μg L-1的范围内观察到响应与对映体浓度之间的良好线性关系(γ=0.9965~0.9982)。水果和蔬菜的平均回收率在65%至110%之间(n=3)。对映体的检出限(LODs)和定量限(LOQs)分别为0.05~0.61μg kg-1和0.18~2.01μg kg-1。样品中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2%~6.0%(日内,n=5)和2.5%~13.0%(日间,n=10)。“巯-烯”加成的温和反应条件有利于维持纤维素的有序立体结构,而高定向合成的产率也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性配体键合量,为LC-MS/MS监测农药对映体残留量建立可靠的食品安全分析方法提供了保证。

王惠[7](2019)在《胆固醇和脲基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相的制备与色谱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许多药物和农药都是手性化合物,它们的对映体在生物活性、药效作用、毒性作用和代谢途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一般只有一种对映体能与靶向分子匹配,显示很高的药物活性,其余的对映体往往无效,甚至对人体有害。因此,要全面控制手性药物质量和科学评价手性农药的毒性必须测定对映体的含量,这对保障人们的用药安全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两对映体结构极其相似,且一般存在于复杂体系中,使得对映体的拆分变得十分困难,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分离选择性好、拆分效率高、价格适中的手性分离材料与技术是解决上述手性安全问题的关键。衍生化环糊精作为固定相配体,它具有独特的穴腔结构,通过腔体包结作用和端口氢键作用显示出优良的手性识别特性,环糊精与纤维素相比,溶解性和化学结构稳定性更好,而且可以在多种色谱模式下使用,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手性分离材料,存在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围绕着新型胆固醇和苯脲基单衍生化环糊精固定相的制备、色谱评价、机理及实际应用开展研究工作,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1.对常见手性药物和手性农药对映体活性的差异性及其拆分方法进行了概述,侧重总结几类高效液相色谱常用手性分离材料的性能和特点,对近年来衍生化环糊精固定相的研究现状、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本论文确立新型胆固醇衍生化环糊精固定相的制备路线、评价方法和实际应用提供了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2.首次合成了一种胆固醇单衍生化β-环糊精,它是一种同时拥有疏水性、亲水性和包结能力的新型的超分子化合物。通过偶联剂将其键合到有序介孔硅胶SBA-15表面,得到一种胆固醇-β-环糊精键合相(CHCDP)。采用红外、质谱、核磁、元素分析等表征了配体及其固定相的化学结构,测得三个不同批次的固定相的键合量为0.100.13μmol/m2,该制备方法简便,且有良好的重现性。3.以苯同系物、多环芳烃、位置异构体、胆固醇及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等作为非手性探针,评价了新固定相的反相色谱性能。实验发现CHCDP能在30 min之内完全分离九种多环芳烃和五种苯同系物。表明引入胆固醇基可增强环糊精固定相的疏水性,显着提高其反相色谱性能。苯同系物的ln k’与所含亚甲基数(CH2,n)呈线性关系(ln k’=0.4355n-0.0702,R2=0.9351,选择性因子的lnα(CH2)=0.4355),这表明CHCDP具有较强的反相色谱性能,与ODS类似(ln k’=0.5312n+0.2985,R2=0.9950,lnα(CH2)=0.5312),反相色谱分离范围广。CHCDP还能快速分离硝基苯胺、羟基苯甲酸位置异构体(o,m,p),这是因为CHCDP除疏水作用外,保留了环糊精端口的氢键和空腔包结作用,具有较强的空间位置识别能力。含羧基的阿托伐他汀(44.13 min)保留远强于不含羧基的洛伐他订(2.93 min),明显地与氢键作用有关。综上说明胆固醇环糊精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多种作用位点的分离材料。4.直接采用黄烷酮类、三唑类、氨基酸、β-受体阻滞剂等不同类别的酸碱性手性药物作探针,评价新固定相在反相模式和极性有机模式下的手性色谱性能,在评价的同时也便于发展相关手性药物的测定方法。在反相模式下,采用简单的甲醇-水作流动相,CHCDP对黄烷酮类、三唑类和氨基酸类药物分离选择性较高,其中2’-羟基黄烷酮两对映体分离度为1.94,已唑醇分离度为1.91,丹磺酰化丝氨酸为2.15,分析时间较短(<20 min)。上述溶质的手性碳附近均含有羟基,且位阻相对较小,所以氢键、包结和胆固醇产生位阻作用对分离有一定的重要贡献。在极性有机模式下,CHCDP能拆分七种β-受体阻滞剂,其中阿替洛尔(Rs 1.57)、美托洛尔(1.48)、艾司洛尔(1.43)、阿罗洛尔(1.54)能达到基线分离,这些药物均为线型分子,易进入环糊精空腔形成包结物,并通过与酰胺基间的氢键作用得以手性分离。表明疏水性的胆固醇基可改善反相色谱性,同时能协同手性分离。所制备的CHCDP是一种具备手性和非手性分离能力的多功能分离材料。5.在优化色谱分离和质谱检测条件的基础上,将新固定相用于果蔬中手性农药对映体实际样品检测。利用QuEChERS法进行样品提取,结合PSA、GCB和Fe3O4自组装磁性材料净化处理,以甲醇-0.1%甲酸(35/65,v/v)为流动相,建立了一种同时快速拆分和检测黄瓜和西红柿中粉唑醇、己唑醇和灭菌唑六种农药对映体残留量的LC-MS/MS新方法。采用电喷雾离子化质谱的多离子监测(MRM)和正离子模式,同时测定上述六种三唑类农药对映体的时间在30 min内。所有对映体在25500μg/mL浓度范围内均表现出较好的线性相关性(R≥0.9994),较低的检出限(LODs<0.6μg/kg,LOQs<2μg/kg),较高的回收率(89.8697.19%),较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日内日间,RSDs 2.85.9%,n=5)。6.利用胆固醇环糊精固定相的多种作用位点,对人体血液中的脂质进行分组筛选,拓展其在非手性化合物分析中的新应用。基于LC-Q-TOF/MS方法对血液中不同血型的脂类物质进行快速分类采集,结合统计学软件Markerview、SIMCA-P对脂质分布进行统计研究。其次,为了获得完整的脂质信息,实验结合正负离子检测模式电喷雾离子化(±ESI)和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离子技术,对血液中极性和非极性脂质进行完整信息的采集分析。实验表明CHCDP能够根据脂质结构进行分类分离,得到了血清脂质轮廓图,通过轮廓图可快速浏览脂质的差异性,并基于Lipidview、Peakview等质谱分析软件的内嵌一级和二级质谱数据库分析鉴定,ESI(+)共210种,ESI(-)共122种,APCI模式发现1种(胆固醇),扣除三种模式下共检出的脂质42种,实际共发现291种脂质。检测出的脂质类别占比分别为甘油磷脂类47.76%、甘油酯类22.33%、脂肪酸类13.40%、鞘脂类6.20%、糖脂类5.84%、胆固醇酯类4.50%,说明血液中的脂质类别及含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通过PCA主成分以及OPLS-DA模型分析,发现血型根据脂质的分布可得到明显的归类,表明脂质的分布与血型相关,据此进一步筛选出每种血型贡献度较大的脂质。本论文除研究胆固醇功能化环糊精固定相外,还初步开发了另一类脲基功能化环糊精固定相。制备和比较了三氟甲基苯脲基、间氯苯脲基和3,5-二甲基苯脲基单衍生化β-环糊精固定相(FPCDP、CPCDP、MPCDP)的色谱性能,侧重考察了配体上吸电子基CF3、Cl和给电子基CH3对手性拆分性能的影响,即π-酸型和π-碱型脲基环糊精固定相。实验表明,三唑类手性农药以及洛尔类为弱碱性药物,在连有吸电子基团FPCDP和CPCDP的π-酸型手性柱上拆分效果更好,如己唑醇在MeOH/H2O(35/65,v/v)条件下在FPCDP和CPCDP中分离度高达2.56、1.78,并且配体中吸电子基能力越强对三唑类农药的拆分效果越好。而沙星类和布洛芬类酸性手性物质仅在MPCDPπ-碱型脲基中有分离。此外黄酮类在极性强的FPCDP和CDCDP中有较好的拆分能力,且在CPCDP中较优。而氨基酸类化合物在三种固定相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例如。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在CPCDP中分离度达2.77和3.18,在FPCDP中为2.12和2.69,在MPCDP中分离度为1.88和2.68,而丹磺酰苏氨酸和丹磺酰丝氨酸在MPCDP上分离较好,分离度高达1.97和1.69。脲基功能化环糊精固定相具有稳定性高,氢键作用位点丰富,分离选择性好,对π-酸或π-碱性溶质的拆分能力强等特点,但有关脲基功能化环糊精固定相的色谱性能及其应用需要今后做进一步的研究。

罗荣英[8](2019)在《替考拉宁有机聚合物整体柱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手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仍然是研究和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主要是因为手性化合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以及常规的分离方法不能满足复杂样品的分离要求。随着分离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已有大量手性固定相用于手性化合物的分离,但手性固定相的研究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近几年手性整体柱由于其简单的制备工艺、较好的机械强度和通透性等特点,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因此,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是设计和制备出具有高手性识别作用的替考拉宁手性整体柱;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替考拉宁毛细管填充柱与有机聚合物整体柱对手性拆分的影响;同时还通过制备纯化获得纯度更高、主成分含量占比更高的替考拉宁,并将其制备成整体柱用于手性化合物的分离,以此来研究替考拉宁主要成分含量对手性拆分的影响。第一章,系统介绍了手性分离的重要性,以及常用于手性拆分的固定相种类,从而引出大环糖肽类手性固定相,重点介绍了大环糖肽类手性固定相的研究现状。最后还简单介绍了整体柱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第二章,以合成的ICNEML-Teicoplanin(I-T)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甲醇和DMSO为生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在内径为100μm的毛细管内通过原位聚合反应制备得到替考拉宁整体柱poly(I-T-co-EDMA)。通过液相、扫描电镜等手段对poly(I-T-co-EDMA)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在反相和极性有机模式下对扁桃酸类、N-衍生化氨基酸和氨基醇类等28种手性化合物进行拆分。同时对比氨基醇类化合物在其他替考拉宁手性固定相上的分离结果,发现相同氨基醇类化合物在poly(I-T-co-EDM A)整体柱上的选择性与其他替考拉宁手性固定相似,如阿普洛尔(1.22 vs 1.14)、异丙肾上腺素(1.3 vs 1.22)、普萘洛尔(1.22 vs 1.15)等;且倍他洛尔、克仑特罗、特他洛尔、卡替洛尔、美替洛尔和他林洛尔(Rs=1.14-1.92,α=1.15-1.32)等6种氨基醇类化合物的拆分在替考拉宁手性柱上被首次报道,拓宽了替考拉宁固定相的应用。第三章,填充柱与有机聚合物整体柱的基质材料和内部结构有一定的差异,且暴露的官能团也不一样,这是否会对手性选择性产生影响呢?为探讨不同基质替考拉宁手性柱对手性拆分的影响,本章利用替考拉宁填充柱对扁桃酸类、N-衍生化氨基酸和氨基醇类等28种化合物进行拆分,并系统对比了同一化合物在替考拉宁填充柱和有机聚合物整体柱上的选择性因子,发现氨基醇类化合物和扁桃酸衍生物在两种不同基质的替考拉宁手性柱上具有相似的选择性,而扁桃酸和N-衍生化氨基酸在两者上的选择性差异较大。第四章,第二章使用的替考拉宁是由五种结构相似的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分别是TA2-1、TA2-2和TA2-3(同分异构体)、TA2-4和TA2-5(同分异构体),主要成分是TA2-2,经甲基丙烯酸异氰基乙酯(ICNEML)修饰后得到5种相应的I-T产物,分别是I-TA2-1、I-TA2-2和I-TA2-3(同分异构体)、I-TA2-4和I-TA2-5(同分异构体),主要成分I-TA2-2含量约45%。为了研究替考拉宁主要成分含量对手性拆分的影响,本章利用过柱的方法对替考拉宁制备纯化后,经ICNEML基团修饰得到含有3种结构的I-T产物,分别是I-TA2-1、I-TA2-2和I-TA2-3(同分异构体),其中I-TA2-2含量约为82%。将纯化后的I-T单体制备成poly(I-T82%-co-EDMA)整体柱并用于手性化合物的分离。对比相同化合物在poly(I-T-co-EDMA)整体柱上的拆分效果,发现poly(I-T82%-co-EDMA)整体柱对大部分N-衍生化氨基酸和氨基醇类表现出与poly(I-T-co-EDMA)整体柱相似的选择性,对扁桃酸类物质有更高的手性拆分能力。第五章,对全文工作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替考拉宁固定相的未来工作和发展进行展望。

崔兴[9](2019)在《手性离子液体拆分氟比洛芬对映体及其相关基础研究》文中提出氟比洛芬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非甾体芳基丙酸类手性抗炎药物,S-氟比洛芬对映体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R-氟比洛芬对映体几乎没有抗炎活性,但对于海尔默兹病和抑制肿瘤生长有较好的疗效。因此,通过手性拆分获得高纯度的单一氟比洛芬对映体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手性离子液体作为绿色环保,结构可调节性强的拆分剂在手性分离方面已有一些应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关注度持续增长。本文以手性离子液体为拆分剂,对氟比洛芬对映体的分离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探究了手性拆分剂与对映体间相互作用机理,分析了手性氨基酸离子液体与氟比洛芬对映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结合能,用于指导离子液体种类的选取。对映体间结合能差值△E可作为拆分剂分离性能的评判依据,模拟结果表明1-丁基-3-甲基咪唑L-色氨酸盐([BMIM][L-trp])具有较好的手性识别作用。通过萃取实验验证了量子化学计算结果,[BMIM][L-trp]为萃取剂的体系选择性系数较高,并进一步研究了[BMIM][L-trp]为萃取剂的体系中有机溶剂种类、拆分剂浓度、消旋体初始浓度、pH、温度等因素对氟比洛芬萃取拆分过程的影响,同时通过反萃取过程实现了水相的再生,离子液体的重复回用。2.为进一步提高选择性系数,以[BMIM][L-trp]作为水相拆分剂,酒石酸酯作为油相拆分剂,采用双相识别手性液液萃取拆分了氟比洛芬对映体。考察了酒石酸酯种类对拆分效果的影响,并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对拆分剂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究,D-酒石酸二辛酯被选为合适的油相萃取剂。同时考察了有机溶剂种类、酒石酸酯浓度、消旋体浓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相比于单相识别,由于协同萃取效应,双相识别手性液液萃取体系选择性系数有一定提高。3.本文氟比洛芬萃取系统包含手性离子液体及其相关混合体系,其工业化应用需要大量的基础物性数据。相比于粘度、密度等性质,有关手性离子液体导热系数测量的报导非常有限。本文测定了常压(0.1 MPa)下温度283.15-333.15 K范围内[BMIM][L-trp]+水、[BMIM][L-trp]+乙醇、水+乙醇、[BMIM][L-trp]+甲醇四种二元体系的导热系数及[BMIM][L-trp]+水+乙醇三元体系的导热系数,并对数据进行了关联,精度较高。4.为进一步实现手性离子液体的循环回用,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化学键合的方式制备了咪唑基I-色氨酸固定化离子液体,考察了载体种类、反应溶剂、物料比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扫描电镜等对负载效果进行了表征。将固定化后的离子液体用于吸附分离水相中的氟比洛芬对映体,研究了氟比洛芬浓度、温度、吸附时间、pH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采用吸附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

苏冉[10](2018)在《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手性拆分及维酶素的主要成分测定》文中提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是一类一线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广泛。然而,已上市的该类药物仍存在一些副作用,因此自第一个ARBs药物上市以来,不断有研究者对该类药物进行结构改造与修饰,探索更加安全和高效的沙坦类抗压药物。2015年,北京理工大学周智明课题组报道了一类含有苯并咪唑的手性沙坦类药化合物,初步研究发现部分类药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高于氯沙坦,且R构型亲和力高于S构型。该课题前期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助,在研究过程中遇到手性活性类似物不易拆分的问题。本课题以此为研究对象,建立该类手性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手性拆分方法,并探索其分离机制,为以后更多的手性类似物提供拆分思路。本论文选取了 1 3个代表性的手性6-取代酰胺苯并咪唑衍生物,采用多糖类固定相Chiralpak IA和Chiralpak IC首次对其进行了手性分离研究。应用手性固定相法,成功拆分了其中10个化合物,并且考察了流动相的组成和比例、分析物结构、柱温对手性识别的影响,从热力学角度对该类6-取代酰胺苯并咪唑衍生物的手性分离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在实验中,发现了两个独特的现象:一是随着柱温的升高,保留时间延长;二是高达几千摄氏度的等对映体流出温度(Tiso),我们分别从热力学和分析物的结构特点角度对上述现象做出了初步解释。另外,针对手性固定相法未能成功拆分的含羧基的6-取代酰胺苯并咪唑衍生物,本论文以R-(+)-α-甲基苄胺为衍生化试剂,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法成功将其完全分离。维酶素是一种以黄豆渣为主要原料,经生物发酵制成的口服制剂。临床上一般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维酶素的现行质量标准中,含量测定项下仅规记了VB2的含量。据报道,除其主要成分维生素B2,维酶素中还含有其他种类维生素(VB1、VB6、VB12、VC、VA、VD、VK、VE)、氨基酸等。许多研究发现长期补充抗氧化剂,如维生素B、叶酸和维生素A等对防治胃黏膜病变有一定的作用。在2004年吉林省白城市药检所对维酶素片的抽检中也发现,有些厂家的维酶素片尽管VB2含量符合规定,但含氮量差别较大。显然,维酶素作为一种多功能生物活性物质,仅规定其中VB2的含量并不能全面反应维酶素的内在质量。而目前对维酶素的质量标准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对其中VB2的测定,对维酶素中脂溶性维生素测定的文献仅有1985年的一篇,尚未有文献报道维酶素中氨基酸的具体含量。本论文分别对维酶素中的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氨基酸进行了测定。但除了VB2外,未在维酶素中检测到其它的维生素。针对维酶素中的氨基酸,本论文建立了柱前异硫氰酸苯酯(PITC)衍生化,RP-HPLC法同时测定维酶素中游离氨基酸的方法。另外,利用通用型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对维酶素中可能含有的其他小分子有机物进行了检测,在提取的脂溶性成分中检测到四种含量较大的未知成分。本论文对四种未知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发现其为四种脂肪酸:α-亚麻酸、亚油酸、棕榈酸、油酸,随后应用HPLC-ELSD法建立了同时测定维酶素中上述四种脂肪酸含量的方法。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篇关于维酶素中氨基酸具体含量的报道。也是首篇关于维酶素中含有脂肪酸的报道。维酶素中氨基酸含量丰富,α-亚麻酸、亚油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油酸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对维酶素中的氨基酸和脂肪酸进行测定,更能全面控制维酶素的内在质量,并且对进一步研究探讨脂肪酸在维酶素发挥药理作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使用手性冠醚及手性柱的HPCE和HPLC法拆分伯胺类药物对映体的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使用手性冠醚及手性柱的HPCE和HPLC法拆分伯胺类药物对映体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新型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其液相色谱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手性物质及手性分离的意义
    1.2 手性对映体活性的差异
    1.3 手性分离的意义
    1.4 手性分离的方法
    1.5 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1.5.1 HPLC拆分方法
        1.5.2 HPLC手性固定相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1 选题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6.2 创新性
第2章 新型含苯甲酰胺键合臂的β-环糊精键合相制备与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设备
        2.2.2 材料与试剂
        2.2.3 含苯甲酰胺键合臂的β-环糊精键合相的制备方法
        2.2.4 色谱柱的装填
        2.2.5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与检测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配体及固定相TCDP的基本结构表征
        2.3.2 TCDP手性液相色谱性能的评价
    2.4 结论
第3章 HPLC法测定苹果和西红柿中腈菌唑对映体含量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腈菌唑标准溶液的配制
        3.2.3 色谱分析条件
        3.2.4 样品前处理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含苯甲酰胺连接臂β-环糊精键合相的键合量
        3.3.2 TCDP拆分腈菌唑分离条件的优化
        3.3.3 腈菌唑标准品和样品分析
        3.3.4 回收率试验
        3.3.5 实际样品分析
    3.4 结论
第4章 偶氮苯二甲酰胺基桥联β-环糊精键合相制备和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固定相的制备
        4.2.3 色谱柱的填装与柱效
        4.2.4 色谱分离与检测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固定相制备方法的选择
        4.3.2 固定相化学结构基本表征
        4.3.3 新桥联环糊精固定相手性色谱性能的评价
        4.3.4 新固定相用于同时拆分与质谱检测农药对映体
    4.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核壳复合材料用于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手性及手性拆分
        1.1.1 手性及手性化合物
        1.1.2 手性拆分的意义
        1.1.3 手性拆分的方法
    1.2 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手性固定相
        1.2.1 高效液相色谱简介
        1.2.2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
        1.2.3 高效液相色谱法手性识别机理
    1.3 共价-有机骨架材料
        1.3.1 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及其分类
        1.3.2 手性COFs及其合成方法
        1.3.3 手性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在色谱分离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1.4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1.4.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简介
        1.4.2 手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领域中的应用
    1.5 核壳材料
        1.5.1 核壳材料简介
        1.5.2 MOFs核壳复合材料在色谱分离领域中的应用
        1.5.3 COFs核壳复合材料在色谱分离领域中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意义
第2章 手性核壳复合材料β-CD-COF@SiO_2用作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仪器
        2.2.2 氨丙基化硅胶的合成
        2.2.3 手性共价有机骨架β-CD COF 的合成
        2.2.4 手性核壳复合材料 β-CD-COF@SiO_2的合成
        2.2.5 β-CD-COF@SiO_2手性色谱柱的制备
        2.2.6 色谱拆分条件和性能、热力学评价参数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手性核壳复合材料β-CD-COF@SiO_2的表征
        2.3.2 β-CD-COF@SiO_2手性柱对手性化合物的拆分性能研究
        2.3.3 手性化合物进样量对手性拆分的影响
        2.3.4 温度对色谱拆分性能的影响
        2.3.5 β-CD-COF@SiO_2色谱柱的重现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手性金属有机骨架[Cu_2(D-cam)_2(4,4’-bpy)]_n@SiO_2核壳材料用作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Cu_2(D-cam)_2(4,4’-bpy)]_n的合成
        3.2.3 [Cu_2(D-cam)_2(4,4’-bpy)]_n@SiO_2核壳复合材料的合成
        3.2.4 [Cu_2(D-cam)_2(4,4’-bpy)]_n@SiO_2手性色谱柱的制备
        3.2.5 色谱拆分条件及性能评价参数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手性核壳复合材料[Cu_2(D-cam)_2(4,4’-bpy)]_n@SiO_2的表征
        3.3.2 [Cu_2(D-cam)_2(4,4’-bpy)]_n@SiO_2手性柱的分离性能研究
        3.3.3 色谱条件对[Cu_2(D-cam)_2(4,4’-bpy)]_n@SiO_2柱拆分手性化合物的影响
        3.3.4 [Cu_2(D-cam)_2(4,4’-bpy)]_n@SiO_2手性柱的重现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共价有机骨架材料修饰的金属有机骨架NH_2-MIL-125@TPA-COF核壳材料用于HPLC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NH_2-MIL-125 的合成
        4.2.3 TPA-COF的合成
        4.2.4 NH_2-MIL-125@TPA-COF的合成
        4.2.5 NH_2-MIL-125@TPA-COF色谱柱的制备
        4.2.6 色谱拆分条件及性能评价参数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的表征
        4.3.2 NH_2-MIL-125@TPA-COF 色谱柱对的分离性能研究
        4.3.3 NH_2-MIL-125@TPA-COF色谱柱的重现性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纤维素衍生物/硅基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手性分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手性与手性分子
    1.2 手性分离的意义
    1.3 制备单一对映体的方法
        1.3.1 不对称合成法
        1.3.2 手性拆分法
    1.4 高效液相色谱用手性固定相
        1.4.1 “刷型”手性固定相
        1.4.2 大环抗生素类手性固定相
        1.4.3 蛋白质类手性固定相
        1.4.4 冠醚类手性固定相
        1.4.5 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
        1.4.6 多糖类手性固定相
        1.4.7 多糖类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机理
    1.5 多糖类手性固定相研究进展
        1.5.1 涂覆型手性固定相
        1.5.2 键合型手性固定相
        1.5.3 介孔硅基材料
        1.5.4 有机无机杂化手性固定相
    1.6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载体研究进展
        1.6.1 硅胶基质手性固定相载体
        1.6.2 非硅胶基质手性固定相载体
        1.6.3 溶胶-凝胶法制备硅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机理
        1.6.4 硅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性质对手性分离性能的影响
    1.7 分子模拟
        1.7.1 分子模拟方法
        1.7.2 分子对接模拟
    1.8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2 核磁共振(NMR)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4 X射线能谱(EDS)
        2.3.5 热重分析(TGA)
        2.3.6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测试(BET)
        2.3.7 高效液相色谱(HPLC)
    2.4 手性识别机理的分析方法
        2.4.1 Materials Studio模拟
        2.4.2 AutoDock对接模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纤维素衍生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的纯化
        3.2.2 含有3-(三乙氧基硅)丙基纤维素衍生物的合成
    3.3 纤维素衍生物的红外光谱表征与分析
        3.3.1 纤维素衍生物合成反应的监控
        3.3.2 纤维素衍生物的红外光谱表征与分析
    3.4 纤维素衍生物的核磁共振氢谱表征与分析
    3.5 纤维素衍生物的热失重测试与分析
    3.6 涂覆型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3.6.1 涂覆型手性固定相热失重测试与分析
        3.6.2 涂覆型手性固定相制备分离能力评价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酸催化溶胶凝胶法制备杂化材料及其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酸催化溶胶凝胶法制备杂化材料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溶胶凝胶反应时间对于杂化材料的影响分析
        4.3.2 表面活性剂对于杂化材料的影响分析
        4.3.3 醇的种类对于杂化材料的影响分析
    4.4 酸催化溶胶凝胶法制备杂化材料的表征与分析
        4.4.1 杂化材料的表面组成
        4.4.2 杂化材料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的表征
        4.4.3 杂化材料结构的表征
    4.5 酸催化溶胶凝胶法制备杂化材料的手性识别性能
        4.5.1 杂化材料的手性识别性能评价与分析
        4.5.2 杂化材料的制备分离能力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碱催化溶胶凝胶法制备杂化材料及其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碱催化溶胶凝胶法制备杂化材料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二乙胺的用量对杂化材料的影响
        5.3.2 水的用量对杂化材料性能的影响
        5.3.3 反应温度对杂化材料性能的影响
        5.3.4 高效液相色谱用杂化材料的制备
    5.4 碱催化溶胶凝胶法制备纤维素基杂化材料的表征
        5.4.1 杂化材料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的表征
        5.4.2 杂化材料结构的表征
    5.5 碱催化溶胶凝胶法制备杂化材料的手性识别性能
        5.5.1 反应溶剂对杂化材料手性识别性能的影响
        5.5.2 基质材料对杂化材料手性识别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杂化材料的手性识别机理
    6.1 引言
    6.2 八种外消旋体最优构象的建立
    6.3 纤维素衍生物的模型及最优构象建立
    6.4 纤维素衍生物与对映体的对接模拟及手性识别机理研究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类离子液体双相体系用于拆分手性药物对映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手性及手性药物
        1.1.1 洛尔类药物
        1.1.2 洛芬类药物
    1.2 手性拆分方法
        1.2.1 结晶拆分法
        1.2.2 化学拆分法
        1.2.3 生物拆分法
        1.2.4 色谱拆分法
        1.2.5 膜分离法
        1.2.6 手性液液萃取拆分法
    1.3 类离子液体
        1.3.1 离子液体
        1.3.2 低共熔溶剂
    1.4 类离子液体在萃取拆分中的应用
        1.4.1 离子液体在拆分手性对映体中的应用
        1.4.2 低共熔溶剂在萃取分离中的应用
    1.5 本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疏水性低共熔溶剂的制备
        2.2.2 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的制备
        2.2.3 疏水性低共熔溶剂与水双相体系的制备
        2.2.4 氨基酸离子液体与有机溶剂双相体系的制备
        2.2.5 普萘洛尔对映体的萃取拆分
        2.2.6 氟比洛芬对映体的萃取拆分
        2.2.7 反萃取实验
    2.3 分析方法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3.2 核磁共振分析
        2.3.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2.3.4 普萘洛尔对映体标准曲线测定
        2.3.5 氟比洛芬对映体标准曲线测定
第三章 疏水性低共熔溶剂/水双相体系拆分普萘洛尔对映体的研究
    3.1 引言
    3.2 疏水性低共熔溶剂的测试分析
    3.3 疏水性低共熔溶剂/水双相体系的构建
    3.4 疏水性低共熔溶剂/水双相体系萃取拆分普萘洛尔对映体条件的探究
        3.4.1 低共熔溶剂种类的影响
        3.4.2 双相体积比的影响
        3.4.3 药物浓度的影响
        3.4.4 pH值的影响
        3.4.5 萃取时间的影响
        3.4.6 HP-β-CD浓度的影响
    3.5 低共熔溶剂回收和循环使用
    3.6 低共熔溶剂/水双相体系与其他体系拆分效果的比较
    3.7 低共熔溶剂/水双相体系对其他洛尔类药物的拆分效果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有机溶剂双相体系拆分氟比洛芬对映体的研究
    4.1 引言
    4.2 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的测试分析
        4.2.1 红外光谱
        4.2.2 核磁共振氢谱
    4.3 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有机溶剂双相体系的构建
    4.4 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有机溶剂双相体系拆分氟比洛芬条件的探究
        4.4.1 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种类的影响
        4.4.2 有机溶剂种类的影响
        4.4.3 双相体积比的影响
        4.4.4 离子液体浓度的影响
        4.4.5 药物浓度的影响
        4.4.6 pH值的影响
        4.4.7 DIPT浓度的影响
    4.5 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回收和循环使用
    4.6 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有机溶剂双相体系与其他体系拆分效果的比较
    4.7 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有机溶剂双相体系对其他洛芬类药物的拆分效果
    4.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基于分子模拟对区域选择性取代直链淀粉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手性及手性识别
        1.1.1 手性
        1.1.2 手性识别的目的及意义
    1.2 手性拆分方法
        1.2.1 酶分离法
        1.2.2 分子烙印法
        1.2.3 萃取拆分法
        1.2.4 色谱拆分法
    1.3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
        1.3.1 “刷型”手性固定相
        1.3.2 环糊精型手性固定相
        1.3.3 大环抗生素类手性固定相
        1.3.4 手性冠醚类手性固定相
        1.3.5 蛋白质类手性固定相
        1.3.6 多糖类手性固定相
    1.4 手性识别机理及研究进展
        1.4.1 手性识别模型
        1.4.2 手性识别机理的研究进展
    1.5 分子模拟方法
        1.5.1 分子力学模拟法
        1.5.2 蒙特卡罗模拟法
        1.5.3 分子动力学模拟法
        1.5.4 布朗动力学模拟法
        1.5.5 分子对接模拟法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试剂的纯化及处理
        2.2.1 液体试剂的纯化处理
        2.2.2 固体药品的干燥处理
    2.3 实验方案
        2.3.1 具有两种不同酯基直链淀粉衍生物的合成
        2.3.2 具有三种不同酯基直链淀粉衍生物的合成
    2.4 实验相关表征与分析
        2.4.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4.2 核磁共振氢谱(1HNMR)
        2.4.3 热失重分析(TGA)
        2.4.4 高效液相色谱(HPLC)
    2.5 Materials Studio模拟
    2.6 Auto Dock对接模拟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选择性取代直链淀粉衍生物的结构表征与手性识别性能评价
    3.1 区域选择性取代直链淀粉衍生物的FT-IR表征与分析
    3.2 区域选择性取代直链淀粉衍生物的1HNMR表征与分析
        3.2.1 具有两种不同酯基直链淀粉衍生物的1HNMR表征与分析
        3.2.2 具有三种不同酯基直链淀粉衍生物的1HNMR表征与分析
    3.3 区域选择性取代直链淀粉类手性固定相的TGA分析
    3.4 区域选择性取代直链淀粉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性能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选择性取代直链淀粉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机理研究
    4.1 三种外消旋化合物最优构象的建立
    4.2 区域选择性取代直链淀粉衍生物的模型及最优构象建立
        4.2.1 具有两种不同酯基直链淀粉衍生物的模型及最优构象建立
        4.2.2 具有三种不同酯基直链淀粉衍生物的模型及最优构象建立
    4.3 区域选择性取代直链淀粉衍生物与对映体的对接模拟及手性识别机理研究
        4.3.1 8种直链淀粉衍生物与对映体Rac-1的对接模拟及手性识别机理研究
        4.3.2 8种直链淀粉衍生物与对映体Rac-3的对接模拟及手性识别机理研究
        4.3.3 8种直链淀粉衍生物与对映体Rac-4的对接模拟及手性识别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巯烯加成制备液相色谱固定相及其在手性对映体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手性及手性分离
        1.1.1 手性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2 手性对映体分离的方法
    1.2 超分子主体化学与手性分离
        1.2.1 环糊精类固定相
        1.2.2 大环抗生素类固定相
        1.2.3 多糖类纤维素固定相
    1.3 固定相基质的选择
    1.4 点击化学反应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创新性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性
第2章 制备苄基脲-β-环糊精键合相用于建立LC-MS/MS监测人尿中巯基尿酸手性标志物新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苄基脲乙二胺单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相的制备
        2.2.2.1 苄基脲单衍生化-β-环糊精手性柱的制备
        2.2.2.2 巯丙基硅胶的制备
        2.2.2.3 苄基脲-β-环糊精键合相(BzCDP)的制备
        2.2.3 仪器分析
        2.2.4 标准溶液配制
        2.2.5 样品提取与净化
        2.2.6 方法验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苄基脲-β-环糊精固定相的制备方法和结构表征
        2.3.2 PMA和BMA手性分析条件的选择
        2.3.2.1 有机相含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2.3.2.2 流动相pH值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2.3.2.3 柱温对手性拆分的影响
        2.3.3 优化色谱条件
        2.3.4 质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2.3.5 优化样品前处理
        2.3.6 方法确认
        2.3.6.1 线性回归和最低检出限
        2.3.6.2 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测试
        2.3.6.3 BzCDP制备方法的重现性
        2.3.6.4 基质效应
        2.3.7 实际尿样分析
    2.4 结论
第3章 苄基苯乙醇胺-β-环糊精键合相的制备及其“多模式”手性色谱性能研究与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S(-)-苄基苯乙醇胺-β-环糊精键合固定相(BzCSP)的合成
        3.2.3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
        3.2.4 结构表征
        3.2.5 仪器分析
        3.2.5.1 液相色谱对手性分子的分离评价
        3.2.5.2 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定量分析条件
        3.2.6 果蔬样品前处理方法
        3.2.7 方法验证和CSP分离能力的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固定相的表征
        3.3.2 不同类型对映体在多模式下的分离评价
        3.3.3 对实际样品中的手性对映体手性分离应用
        3.3.3.1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3.3.3.2 准确度、精密度与稳定性测试
        3.3.3.3 实际样品分析
    3.4 结论
第4章 制备替考拉宁键合相用于建立LC-MS/MS测定肉中克伦特罗和沙丁胺醇对映体新方法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替考拉宁大环抗生素手性固定相的合成
        4.2.3 仪器参数
        4.2.4 标准溶液与工作溶液的配制
        4.2.5 样品的提取和净化
        4.2.6 方法验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替考拉宁的巯烯加成键合方法
        4.3.2 固定相的表征
        4.3.3 键合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4.3.4 克伦特罗和沙丁胺醇手性分析条件的选择
        4.3.4.1 手性分离模式的选择
        4.3.4.2 甲酸铵用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4.3.4.3 有机溶剂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4.3.4.4 乙酸用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4.3.4.5 柱温对手性拆分的影响
        4.3.5 质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4.3.6 优化样品制备
        4.3.7 方法确认
        4.3.7.1 线性回归和最低检测限
        4.3.7.2 基质效应
        4.3.7.3 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测试
        4.3.8 方法应用
    4.4 结论
第5章 制备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化纤维素键合相用于建立LC-MS/MS测定手性杀菌剂对映体新方法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化纤维素键合手性固定相(CELCSPs)的合成
        5.2.3 表征
        5.2.4 色谱和质谱条件
        5.2.5 样品提取和净化
        5.2.6 分析方法的确认和CSP分离能力的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纤维素的衍生化和巯-烯加成键合反应
        5.3.2 配体与固定相的基本结构表征
        5.3.2.1 配体DCLCEL的1HNMR谱分析
        5.3.2.2 配体DCLCEL的红外光谱分析
        5.3.3 CELCSP对农药手性分离的评价
        5.3.3.1 流动相的组成对手性分离度的影响
        5.3.3.2 键合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5.3.3.3 手性农药结构对分离的影响
        5.3.3.4 柱温和热力学参数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5.3.3.5 流速和进样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5.3.3.6 MRM优化质谱检测条件
        5.3.4 样品前处理
        5.3.5 方法确认
        5.3.5.1 配制标准溶液
        5.3.5.2 回收率测试
        5.3.5.3 方法重现性测试
        5.3.6 实际样品分析
    5.4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胆固醇和脲基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相的制备与色谱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手性拆分方法
        1.2.1 非色谱法
        1.2.2 色谱法
        1.2.2.1 薄层色谱法
        1.2.2.2 气相色谱法
        1.2.2.3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1.2.2.4 毛细管电色谱法
        1.2.2.5 高效液相色谱法
    1.3 手性固定相的发展进程
        1.3.1 刷型
        1.3.2 蛋白质类
        1.3.3 冠醚类
        1.3.4 多糖类
        1.3.5 大环抗生素类
        1.3.6 环糊精类
    1.4 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的研究现状
        1.4.1 衍生化基团的研究
        1.4.1.1 单衍生化类
        1.4.1.2 部分和全衍生化类
        1.4.2 配体结构研究
        1.4.2.1 双环类
        1.4.2.2 π-酸/碱性芳基取代类
        1.4.2.3 带电荷类
        1.4.2.4 超分子杂合类
        1.4.3 环糊精配体与硅胶基质键合方式
        1.4.4 环糊精固定相应用前景展望
    1.5 有序介孔材料SBA-15在HPLC中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性
第2章 胆固醇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相制备与色谱性能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2 固定相的制备
        2.2.2.1 SBA-15 的制备
        2.2.2.2 胆固醇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相(CHCDP)的制备
        2.2.3 色谱柱的填装及柱效的测定
        2.2.4 色谱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HCDP的结构表征
        2.3.1.1 配体的质谱
        2.3.1.2 配体的核磁共振谱
        2.3.1.3 固定相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2.3.1.4 元素分析
        2.3.2 CHCDP固定相色谱性能的研究
        2.3.2.1 CHCDP分离苯同系物和多环芳烃
        2.3.2.2 位置异构体的分离
        2.3.2.3 胆固醇类似物的分离
        2.3.2.4 手性色谱性能的评价
        2.3.2.4.1 反相模式
        2.3.2.4.2 极性有机模式
        2.3.2.4.3 流动相中TEA/HOAc的含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2.3.2.4.4 温度对盐酸阿罗洛尔分离的影响
    2.4 结论
第3章 基于环糊精键合相同时测定果蔬中三唑类农药对映体残留量的LC-MS/MS新方法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色谱-质谱串联方法
        3.2.3 粉唑醇、已唑醇、灭菌唑标准溶液的配置
        3.2.4 果蔬样品的前处理
        3.2.4.1 Fe3O4 磁性纳米粒子(MNPs)的制备
        3.2.4.2 果蔬样品前处理(QuEChERS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色谱分析条件的优化
        3.3.1.1 流动相的选择
        3.3.1.2 质谱参数的优化
        3.3.1.3 温度的选择
        3.3.1.4 进样量和流速的选择
        3.3.2 果蔬样品的测定
        3.3.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3.2.2回收率实验
        3.3.2.3重现性和稳定性实验
    3.4 结论
第4章 胆固醇衍生化环糊精柱用于血液中的脂质的分类初步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材料
        4.2.2 色谱-质谱测定条件
        4.2.3 血清样本脂质的提取
    4.3 数据处理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CHCDP 聚类分析血液中的脂质
        4.4.2 ESI和 APCI法分析血液中脂质
        4.4.2.1 鸟枪法分析血清中的脂质
        4.4.2.2 APCI离子化检测血样中的胆固醇
        4.4.2.3 不同血型人体血清的脂质分布
    4.5 结论
第5章 苯脲基β-环糊精固定相的制备与色谱性能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5.2.2 固定相的制备
        5.2.2.1 脲基环糊精固定相(FPCDP、CPCDP、MPCDP)的制备
        5.2.3 装柱和色谱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配体和固定相结构的表征
        5.3.2 功能脲基环糊精固定相色谱性能评价
        5.3.2.1 反相色谱模式
        5.3.2.2 极性有机模式
    5.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替考拉宁有机聚合物整体柱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手性固定相
    1.3 整体柱
    1.4 本论文的构思与创新
    1.5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替考拉宁功能化有机聚合物整体柱的制备及其对手性药物的拆分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基质替考拉宁手性柱的比对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替考拉宁主要成分含量对手性拆分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手性离子液体拆分氟比洛芬对映体及其相关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表
1 绪论
    1.1 前言
    1.2 手性拆分方法
        1.2.1 结晶拆分法
        1.2.2 化学拆分法
        1.2.3 生物拆分法
        1.2.4 色谱拆分法
        1.2.5 膜拆分法
        1.2.6 手性液液萃取拆分法及手性拆分剂
    1.3 手性离子液体及其对映体拆分应用
        1.3.1 手性离子液体简介
        1.3.2 手性离子液体在色谱拆分中的应用
        1.3.3 手性离子液体在液液萃取拆分中的应用
    1.4 固定化离子液体在分离领域的应用
        1.4.1 固相萃取
        1.4.2 作为色谱固定相
    1.5 氟比洛芬
        1.5.1 氟比洛芬简介
        1.5.2 氟比洛芬手性拆分研究进展
    1.6 本文研究内容
2 手性离子液体单相识别拆分氟比洛芬对映体研究
    2.1 前言
    2.2 量子化学计算模拟
        2.2.1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2.2.2 静电势图谱
        2.2.3 分子构型及分析
        2.2.4 相互作用能计算
    2.3 实验与方法
        2.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2 实验操作步骤
        2.3.3 实验分析方法
    2.4 萃取实验结果讨论
        2.4.1 手性离子液体种类的影响
        2.4.2 溶剂种类的影响
        2.4.3 水相pH值的影响
        2.4.4 手性萃取剂浓度的影响
        2.4.5 初始氟比洛芬消旋体浓度的影响
        2.4.6 甲醇含量的影响
        2.4.7 温度的影响
        2.4.8 反萃取过程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双相识别手性液液萃取拆分氟比洛芬对映体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3.2.2 实验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酒石酸酯种类的影响
        3.3.2 量子化学计算分析
        3.3.3 有机溶剂的影响
        3.3.4 D-酒石酸二辛酯浓度的影响
        3.3.5 水相pH的影响
        3.3.6 初始氟比洛芬浓度的影响
        3.3.7 温度的影响
        3.3.8 反萃取过程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1-丁基-3-甲基咪唑L-色氨酸及相关混合物导热系数的测定和计算
    4.1 前言
    4.2 实验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及原理
        4.2.3 实验操作及精度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纯物质导热系数数据
        4.3.2 二元体系导热系数数据
        4.3.3 三元体系导热系数数据及拟合
    4.4 本章小结
5 固定化离子液体分离氟比洛芬对映体
    5.1 离子液体的固定化研究
        5.1.1 前言
        5.1.2 实验方法
        5.1.3 结果与分析
    5.2 氟比洛芬固相吸附
        5.2.1 前言
        5.2.2 实验方法
        5.2.3 结果与分析
        5.2.4 吸附实验数据拟合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本文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科研成果

(10)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手性拆分及维酶素的主要成分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手性药物及手性拆分的意义
    1.2 新型手性血管紧张Ⅱ受体拮抗剂
    1.3 手性固定相法
        1.3.1 多糖类手性固定相
        1.3.2 大环抗生素类手性固定相
        1.3.3 配体-交换型手性固定相
        1.3.4 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
        1.3.5 Pirkle型手性固定相
        1.3.6 蛋白质类手性固定相
        1.3.7 冠醚类手性固定相
    1.4 手性衍生化试剂法
        1.4.1 手性衍生化试剂的反应条件
        1.4.2 手性衍生化试剂的种类
    1.5 手性识别模型及热力学
    1.6 维酶素
        1.6.1 维酶素现行质量标准及研究现状
        1.6.2 维酶素中可能含有成分的测定方法综述
        1.6.2.1 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1.6.2.2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1.6.2.3 氨基酸的测定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手性固定相法拆分新型手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2.1 试剂
        2.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溶液的配制
        2.3.2 色谱条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色谱条件的选择
        2.4.2 改性剂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2.4.3 结构-保留关系
        2.4.4 柱温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2.4.5 热力学参数
    2.5 本章结论
第三章 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拆分新型手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化合物7)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2.1 试剂
        3.2.2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溶液的配制
        3.3.2 衍生化反应步骤
        3.3.3 反应后处理方法
        3.3.4 色谱条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衍生化试剂的选择
        3.4.2 化合物7衍生化产物的色谱分离
        3.4.3 衍生化及色谱分离过程中对映体的消旋化情况考察
        3.4.3.1 化合物1及其衍生化产物的色谱分离
        3.4.3.2 直接拆分法与柱前衍生化拆分法的比较
    3.5 本章结论
第四章 维酶素的主要成分测定
    4.1 引言
    4.2 水溶性维生素的检测
        4.2.1 试剂与仪器
        4.2.1.1 试剂
        4.2.1.2 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2.1 溶液的制备
        4.2.2.2 色谱条件
        4.2.3 结果与讨论
    4.3 脂溶性维生素的检测
        4.3.1 试剂与仪器
        4.3.1.1 试剂
        4.3.1.2 仪器
        4.3.2 实验方法
        4.3.2.1 溶液的制备
        4.3.2.2 色谱条件
        4.3.3 结果与讨论
    4.4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4.4.1 试剂与仪器
        4.4.1.1 试剂
        4.4.1.2 仪器
        4.4.2 实验方法
        4.4.2.1 对照品储备溶液的配制
        4.4.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4.2.3 衍生化试剂溶液的配制
        4.4.2.4 衍生化反应
        4.4.2.5 色谱条件
        4.4.3 结果与讨论
        4.4.3.1 提取方法的选择
        4.4.3.2 色谱条件优化
        4.4.3.3 方法学验证
        4.4.3.4 样品测定
        4.4.3.5 小结
    4.5 HPLC-ELSD检测其他小分子物质
        4.5.1 试剂与仪器
        4.5.1.1 试剂
        4.5.1.2 仪器
        4.5.2 实验方法
        4.5.2.1 混合脂肪酸对照品储备溶液的配制
        4.5.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5.2.3 色谱条件
        4.5.3 结果与讨论
        4.5.3.1 色谱条件优化
        4.5.3.2 未知成分的定性分析
        4.5.3.3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4.5.3.3.1 提取方法的选择
        4.5.3.3.2 方法学验证
        4.5.3.4 样品测定
        4.5.4 小结
    4.6 本章结论
全文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使用手性冠醚及手性柱的HPCE和HPLC法拆分伯胺类药物对映体的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新型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其液相色谱性能研究[D]. 张天赐. 南昌大学, 2021
  • [2]核壳复合材料用于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研究[D]. 许娜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纤维素衍生物/硅基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手性分离性能研究[D]. 李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4]类离子液体双相体系用于拆分手性药物对映体的研究[D]. 杨婵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分子模拟对区域选择性取代直链淀粉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机理研究[D]. 毕婉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6]巯烯加成制备液相色谱固定相及其在手性对映体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李良. 南昌大学, 2019
  • [7]胆固醇和脲基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相的制备与色谱性能评价[D]. 王惠. 南昌大学, 2019
  • [8]替考拉宁有机聚合物整体柱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罗荣英. 暨南大学, 2019(02)
  • [9]手性离子液体拆分氟比洛芬对映体及其相关基础研究[D]. 崔兴. 浙江大学, 2019(03)
  • [10]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手性拆分及维酶素的主要成分测定[D]. 苏冉. 山东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HPCE和HPLC手性冠醚和手性柱对映体拆分伯胺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