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区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凹陷扶新隆起带南部斜坡,扶余油层是研究区上部含油组合最重要的含油层段。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该区扶余油层物源及沉积体系,砂体方向存在争议。本次研究利用现代沉积学,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及储层地质学对研究区地层格架,沉积微相,物源,储层特征,局部控油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研究区沉积体系及储层特征。确定了研究区的物源,沉积微相类型,砂体方向及规模,平面及空间分布规律,储层微观特征,局部控油因素。为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次研究通过岩心、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得出本区属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存在分流河道,废弃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河道、分流间、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等微相;并且将扶余油层分成12小层,建立全区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通过岩性与电性关系,建立各个微相的测井相模式,并对研究区各个小层沉积微相进行了精细解剖研究,得出研究区扶余油层主要储层是分流河道,平面呈上条带状,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空间上孤立或者相互叠置。在河道之间普遍发育以泥粉、粉泥及泥岩为主的分流间;通过重矿物组合分析及前人研究成果,得出本区物源主要来自南部长春~怀德水系;通过对薄片,电镜、压汞等资料研究,得出本区扶余油层砂岩主要是长石岩屑、岩屑长石砂岩,属晚成岩作用A期,孔隙主要是粒间孔;储层孔隙结构可分成3大类6亚类,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沉积相类型,成岩作用,粒径、填隙物含量,埋藏深度。通过对古构造及前人研究结果,得出本区区域成藏模式:上生~下运~侧储式。通过对多个重点油藏的解剖,总结出本区主要存在岩性—断层油藏,在成藏及控油规律的指导下,预测了有利探评区及有利空白区。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创新点摘要前言1.选题目的及意义2.国内外研究状况3.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4.主要工作量5.主要认识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1.1 研究区概况1.2 研究区沉积背景1.3 研究区构造背景第二章 高分辨率地层格架建立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概述2.1.1 地层基准面原理2.1.2 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2.1.3 相分异原理2.1.4 旋回对比法则2.2 河流相~三角洲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2.2.1 河流~三角洲相层序划分原则2.2.2 河流~三角洲相层序划分方法2.2.3 河流相~三角洲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第三章 物源分析3.1 前人观点3.2 研究方法3.3 物源分析3.3.1 重矿物组合分析3.3.2 砂岩厚度分析3.3.3 砂/地分析3.3.4 平面相序分析3.3.5 开发区河道砂体方向第四章 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研究4.1 沉积体系研究方法4.2 研究区取心井沉积微相分析4.2.1 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4.2.2 三角洲前缘亚相4.2.3 单井相分析4.3 测井微相模式建立4.3.1 测井曲线优选4.3.2 测井微相模式4.4 沉积微相精细研究4.4.1 开发区密井网微相精细解剖4.4.2 全区微相精细解剖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5.1 成因砂体特征研究5.1.1 有利的储层类型5.1.2 全区扶余油层小层砂体成因预测5.1.3 全区扶余油层垂向各小层储层评价5.2 储层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5.2.1 砂岩储层岩石学特征研究5.2.2 主要成岩作用5.2.3 成岩阶段划分5.3 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分析5.3.1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5.3.2 储层物性特征5.3.3 孔隙结构类型及特征5.3.4 孔隙结构类型的控制因素第六章 控油因素分析及有利区块优选6.1 研究区油水分布存在问题6.2 区域成藏模式研究6.2.1 成藏条件(要素)综合分析6.2.2 成藏模式6.3 局部控油因素研究6.3.1 岩性—断层油藏及其控油模式6.3.2 单一岩性油藏分析、预测6.3.3 消失了古鼻状隆起控制油水分布6.4 有利区优选结论参考文献发表文章目录致谢附图详细摘要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扶余油层论文; 沉积体系论文; 物源论文; 沉积微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