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和推进过程及副热带高压形态的变异

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和推进过程及副热带高压形态的变异

论文题目: 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和推进过程及副热带高压形态的变异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气象学

作者: 颜京辉

导师: 吴国雄,刘屹岷

关键词: 季风爆发性涡旋,副热带高压,亚洲夏季风爆发,印度夏季风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以亚洲夏季风爆发为线索,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指出了亚洲夏季风爆发期间孟加拉湾季风爆发性涡旋与副热带高压形态的变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揭示了季风爆发期间副热带高压脊面短期变异的物理机制,建立了副高脊面变异的动力学模型,并验证了该动力模型的普适性。在气候平均资料的基础上验证了青藏高原和热带次海陆分布对亚洲季风区副热带高压脊面演变的影响,并指出大地形和热带次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为亚洲夏季风首先在孟加拉湾地区爆发然后依次在中国南海和印度地区爆发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通过对风场和降水场之间随季节演变关系的分析,给出了亚洲夏季风降水的定义,利用该定义制定了统一的亚洲夏季风爆发标准,并验证了该标准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南亚、东亚、中国大陆以及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夏季风的爆发和推进过程。通过进一步的诊断,揭示了亚洲夏季风降水在印度季风区出现较晚以及印度夏季风爆发的动力机制。论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1998年5月亚洲季风区对流层高、中、低层的环流形势和副热带高压脊面演变的分析,指出季风爆发性涡旋是造成副热带高压脊面在孟加拉湾地区的对流层低层断裂最直接的原因,并且在季风爆发性涡旋北上的过程中,它对孟加拉湾以东和以西地区的对流层低层的副热带高压脊线产生不同的影响:孟加拉湾以东的副高脊线向东、向南撤退,而孟加拉湾以西的副高脊线则持续北抬; 由于对流层高层的副高脊线随季节变化而持续北移,从而造成孟加拉湾以东的副高脊面能够迅速从冬季型状态转变为夏季型状态,而孟加拉湾以西的副高脊面则仍旧保持为冬季型状态。分别通过对动力学方程和全型涡度方程的诊断,得到季风爆发性涡旋对亚洲季风区副高脊面影响的两种物理机制:○1直接的动力影响,○2间接的涡源强迫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亚洲夏季风爆发期间副高脊面演变的动力学模型,并经过多年的亚洲季风爆发过程验证了该模型的普适性。(2)得到了亚洲夏季风爆发期间副热带高压脊面(线)短期变化的规律,并指出了副高脊面的短期变化由两个过程组成:○1由于太阳高度角的季节性北移而引起的行星尺度过程,○2由于非绝热加热的空间非均匀分布所引起的局地尺度过程。并进一步指出气候态下孟加拉湾季风爆发性涡旋在亚洲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在北上过程中对副热带高压脊面(线)的影响。(3)从资料场上验证了青藏高原和热带海陆分布对副热带高压脊面(线)演变的影响,利用气候平均资料证明了青藏高原的存在是亚洲夏季风首先在孟加拉湾爆发的根本原因,而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上空对大气不同性质的非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副热带高压的研究历史和回顾

1.3 亚洲季风的研究历史和回顾

1.4 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资料和理论

2.1 资料介绍

2.2 理论和方法

2.3 资料的计算和检验

2.4 经典涡度方程与全型涡度方程之比较

第三章 季风低压在副高脊线演变中的作用及其原因分析

3.1 引言

3.2 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前后的环流演变

3.3 孟加拉湾季风爆发性涡旋

3.4 孟加拉湾季风爆发性涡旋的动力学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夏季风爆发与副高脊面(线)的变化

4.1 引言

4.2 定义和理论

4.3 副热带高压脊面状态与季风爆发

4.4 副高脊线(面)季节变化特征及其短期过程

4.5 副高脊线(面)短期变化可能的原因

4.6 小结

第五章 青藏高原和热带海陆分布对副热带高压脊面演变的影响

5.1 引言

5.2 大气加热率的计算

5.3 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的影响

5.4 青藏高原对副热带高压脊面的影响

5.5 热带海陆分布对副热带高压脊面演变的影响

5.6 讨论和结论

第六章 亚洲夏季风爆发定义以及夏季风爆发过程

6.1 引言

6.2 风向角和风向角变化的定义

6.3 亚洲季风区风场和降水的季节演变

6.4 夏季风降水和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定义以及亚洲夏季风爆发过程

6.5 结论和讨论

第七章 印度夏季风爆发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7.1 引言

7.2 理论依据

7.3 印度夏季风爆发前后对流层高层副高的演变

7.4 印度夏季风爆发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7.5 小结和讨论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讨论与展望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04-28

参考文献

  • [1].亚洲夏季风季节可预报性的表征和评估研究[D]. 杨德剑.南京大学2012
  • [2].南亚高压的生成和形态变异对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影响[D]. 刘伯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
  • [3].东亚大陆的潜热反馈对亚洲夏季风环流的建立与维持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金琼.南京大学2011
  • [4].青藏高原陆面过程与亚洲夏季风系统联系的研究[D]. 崔洋.兰州大学2010
  • [5].亚洲夏季风期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化学物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D]. 雒佳丽.兰州大学2015
  • [6].祁连山树木年轮记录的千年湿度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 张永.兰州大学2008
  • [7].中国西北地区中、东部近400年来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 刘文火.兰州大学2016

相关论文

  • [1].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D]. 高辉.南京气象学院2004
  • [2].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 王在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
  • [3].亚洲夏季风建立的季节进程及机理研究[D]. 何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
  • [4].亚洲南部地区和南半球海陆分布对亚洲冬夏季风形成的影响[D]. 金启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
  • [5].东南亚夏季风的爆发与演变及其对我国西南地区天气气候影响的研究[D]. 陈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
  • [6].东亚夏季风爆发和推进过程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春季热带西太平洋热力状态的关系[D]. 顾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
  • [7].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年际变化及其机制[D]. 温之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
  • [8].非绝热加热影响北半球夏季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的物理机制[D]. 刘屹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998
  • [9].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研究[D]. 韩晋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
  • [10].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D]. 包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

标签:;  ;  ;  ;  

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和推进过程及副热带高压形态的变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