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的消费者接受因素实证分析

移动支付的消费者接受因素实证分析

论文摘要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成功商业化以及手机、PDA、掌上电脑等各类移动终端的普及,人类已进入了移动商务时代。作为移动商务的关键环节,移动支付正在逐渐深入到消费者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与日本、韩国以及欧洲等移动支付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相比,中国的移动支付整体市场规模并不大,大多数手机消费者还没有接受这一新兴的支付方式。因此,探究影响中国消费者接受移动支付的因素,从而为运营商进一步推广移动支付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探讨影响消费者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相关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调查和总结的基础上,本文以创新扩散理论为框架,整合技术接受行为理论以及消费者感知风险理论构建研究模型。同时,以消费者分类作为调节变量,对两类群体(现实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移动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本研究主要以中国部分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年轻手机消费者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在线问卷系统进行问卷发放和自动回收,总计收回有效问卷597份。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影响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意愿的因素包括使用态度、主观规范和消费者创新,其中使用态度对使用意愿影响最大,消费者创新次之;影响消费者对移动支付使用态度的因素包括相对优势、兼容性和复杂性,其中兼容性对使用态度影响最大,相对优势次之;相对优势、复杂性、兼容性对使用态度的影响会由于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而有显著性差异,移动支付的现实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比较而言,复杂性对现实消费者使用态度的影响较大,相对优势和兼容性对其使用态度的影响较小,对于潜在消费者情况则正好相反;相对优势与消费者创新相关,主观规范与兼容性相关,在基于手机话费账户的小额移动支付背景下,认知风险对消费者使用意愿的影响不显著。针对以上结论,本文为移动支付的运营商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课题的来源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流程和论文结构
  • 1.6.1 研究流程
  • 1.6.2 论文结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移动支付的相关概念
  • 2.1.1 移动支付的定义
  • 2.1.2 移动支付的参与角色
  • 2.1.3 移动支付的类型
  • 2.2 创新扩散理论
  • 2.2.1 创新扩散的定义
  • 2.2.2 创新扩散理论
  • 2.2.3 创新采纳的决策过程
  • 2.2.4 消费者创新
  • 2.3 技术接受行为理论
  • 2.3.1 技术接受模型
  • 2.3.2 修正的技术接受模型
  • 2.4 认知风险理论
  • 2.4.1 认知风险的概念
  • 2.4.2 认知风险的维度
  • 2.4.3 认知风险的影响因素
  • 2.5 总结与评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方案设计
  • 3.1 研究模型的建立
  • 3.1.1 研究方案的构思
  • 3.1.2 研究模型的提出
  • 3.1.3 研究模型中各变量的定义
  •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2.1 创新特征对使用态度的影响
  • 3.2.2 消费者分类对使用态度诸要素的影响
  • 3.2.3 个人认知特征对使用意愿的影响
  • 3.3 量表的设计
  • 3.4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5 实证研究方案设计
  • 3.5.1 访谈调查设计
  • 3.5.2 预调研设计
  • 3.5.3 正式调研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证分析
  • 4.1 实证方案的实施
  • 4.1.1 访谈与预调研
  • 4.1.2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4.2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4.2.1 信度分析
  • 4.2.2 效度分析
  • 4.3 移动支付消费者接受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4.3.1 结构方程模型的设定
  • 4.3.2 结构方程模型的识别
  • 4.3.3 结构方程模型的参数估计
  • 4.3.4 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和修正
  • 4.3.5 对研究模型的路径分析
  • 4.4 实证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 4.5 移动支付的营销对策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移动支付的消费者接受因素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2 样本数据的多元正态性检验
  • 附录3 初始模型参数估计值一览表
  • 附录4 修正模型参数估计值一览表
  • 附录5 多组分析参数估计一览表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原理[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05)
    • [2].企业滥用相对优势地位规制研究[J]. 竞争政策研究 2016(03)
    • [3].“相对优势地位”与“市场支配地位”的法理辨析——对《反不正当竞争法(征求意见稿)》第6条的不同阐释[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6(05)
    • [4].论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法律规制[J]. 现代法学 2016(05)
    • [5].基于质量结构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探析[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20(06)
    • [6].相对优势地位理论基础研究[J]. 竞争政策研究 2016(03)
    • [7].滥用相对优势地位问题的法律规制——虚幻的敌人与真实的危险[J]. 电子知识产权 2016(06)
    • [8].反垄断法中相对优势地位释义——以市场势力为视角[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4(11)
    • [9].城镇化、市场厚度与价值链相对优势[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4(03)
    • [10].中美社会科学相对优势学科及学科合作的测度分析[J]. 情报杂志 2013(03)
    • [11].浅论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反垄断法规制[J]. 法制与社会 2012(34)
    • [12].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反垄断法》调整[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13].世界主要国家对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规制及给我国的立法启示[J]. 中国物价 2018(11)
    • [14].滥用相对优势地位行为的引入——《反不正当竞争法》限制竞争条款的一大亮点[J]. 工商行政管理 2015(08)
    • [15].做平台经济要选好“相对优势”[J]. 青年记者 2013(09)
    • [16].反垄断法规制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理论“正名”——对质疑说的回应[J]. 理论月刊 2011(09)
    • [17].论我国滥用相对优势地位行为的反垄断规制及其限度[J]. 经济论坛 2010(02)
    • [18].我国滥用相对优势地位行为规制路径[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03)
    • [19].市场经济下高校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法律探析——以反垄断法为视角[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 [20].从相对优势到绝对领先[J]. 销售与市场 2008(26)
    • [21].基于改进的相对优势度的区间数排序[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8(22)
    • [22].澄清对“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的常见误读[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3(Z1)
    • [23].竞争法视角下的通道费问题——兼论对滥用市场相对优势地位行为的法律规制[J]. 法制博览 2015(10)
    • [24].论结构性要素在我国《反垄断法》中的基础地位——相对优势地位滥用理论之否定[J]. 政治与法律 2009(10)
    • [25].相对优势地位规则的现实需求和立法期待——基于顺丰菜鸟之争的思考[J].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8(03)
    • [26].竞争法中相对优势地位概念界说[J]. 关东学刊 2016(02)
    • [27].浅析大型零售商滥用相对优势地位行为的规制[J]. 网友世界 2014(13)
    • [28].对《电子商务法》第35条完善方案的思考——以韩国的相关立法、实践及理论为启示[J]. 天津法学 2019(04)
    • [29].相对优势地位滥用理论研究[J]. 科技信息 2010(24)
    • [30].互联网领域滥用相对优势地位行为的法律规制[J]. 法学论坛 2019(03)

    标签:;  ;  ;  ;  

    移动支付的消费者接受因素实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