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区行署专员和农民思想家杨伟名(论文文献综述)
齐安瑾[1](2015)在《纪实文学的本质:事实即反思——读莫伸《一号文件》有感》文中研究指明莫伸长篇报告文学《一号文件》最大特色就是通过三类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将历史事实充分地还原展现出来:第一类为陈冏台、李百灵、杨伟名;第二类为姚生泉、万里;第三类为李新安、郝飚、闫志奇。此外,作者在阐述历史事实的同时亦反思着如下三个关系:其一,政治与农业的关系;其二,理论政策与农村实践的关系;其三,沿袭与改革的关系。全书视角独特,以陕西为焦点来透视全国,行文流畅生动,让人手不释卷,是一部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
莫伸[2](2012)在《一号文件(节选)》文中指出楔子激动人心的一幕198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5周年。这一年的国庆游行,以极其鲜明的特色镌刻进我的记忆。在此之前,所有的国庆游行都依循固定的标准,着装一律,动作统一。而1984年的国庆游行却耳目一新。尤其是大学生的游行队伍,着装并不统一,步伐也不整齐。他们没有按照千篇一律的模式手举鲜花,高呼万岁,走得洒脱而随意——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当经过天安门前的金水桥畔时,几位大学生突然将一幅事先准备好的横幅高高地拉开,面向着天安门城楼的观赏台上尽情展示。一刹那间,全中国人民都看见
张丽[3](2007)在《七千人大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为进一步纠正“大跃进”以来的工作中的错误,总结经验,统一认识,切实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以便迅速扭转国民经济的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以及地委、县委、重要厂矿企业和军队的负责干部,共7118人,故称“七千人大会”。这次大会是我党在建国后比较冷静客观的分析中国国情,坦率承认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失误,并勇于作自我批评的一次重要会议。然而,由于主客观的多种复杂原因,这次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会议精神的贯彻也没有坚持到底,最终没有阻挡“文革”浩劫的发生。这次特殊的大会鲜为人知的经过是怎样的?有哪些重要的历史功绩?又存在哪些无法弥补的缺憾?对于今人有什么启示?这些正是笔者要致力于研究的。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经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按时间顺序逐一论述七千人大会召开的背景、经过和后续。其中背景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阐述,力求运用具体数字说明真实情况;经过则以日期为顺序,以大会为主线交待细节,使读者对七千人大会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后续还是按时间顺序选择了几次重要的会议,作为七千人大会的继续概括说明。笔者认为,张素华的《七千人大会始末》一书解决了目前国内对于七千人大会的研究相对较薄弱的问题,但很多人对于七千人大会只是一个概念性的了解,这使得继续系统研究七千人大会始末成为一种需要,也为进一步深层次的研究做好了铺垫。第二章分析了七千人大会的历史功绩。纵观建国后到文革前的历史背景,七千人大会是在“大跃进”造成全党头脑发热、“左”倾越演越烈的情况下一次冷静的反思,因此统一认清形势、初步分析原因这一条理所应当成为首先涉及的内容;为解决全国经济困难的七千人大会,连同其后落实大会精神的会议一起成功扭转了经济形势,这一条也因为留下的数据而载入史册;最后,浓郁的民主氛围成为七千人大会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标志,也是不能不提的。笔者认为,七千人大会在以上三个部分的历史功绩是除了它特殊的程序和规模外另一个特殊之处,无论是在共和国还是在党的历史上都占据无法替代的地位。第三章则相对应的分析了七千人大会的历史局限性。由于主客观原因,大会没有彻底纠正党内存在的“左”的倾向,错失了一个大范围纠“左”的机会,不能不说对其后“十年浩劫”负有一定责任;当时觉得没有讲到重点的“民主集中制”问题,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证明了自身的重要意义,但由于理解的偏差以及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以民主而着称的七千人大会在民主问题上留下了遗憾;最后,党内中央领导层在对“三面红旗”、当前经济形势以及产生困难的原因三个问题上出现不同意见,这就使七千人大会在总结经验教训方面的历史作用大打折扣。以上这些历史局限性使得七千人大会存在不容忽视的遗憾。第四部分是根据七千人大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结合实际,思考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的启示。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决策者要准确掌握国情、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关系等;在党的建设方面,要正确处理统一思想与解放思想的关系、严把党员干部质量关、发挥党员主人翁精神等。本文的新意在于:笔者从宏观角度对七千人大会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地归纳、分析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突出七千人大会对于当今的启示和意义。在对七千人大会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突出现实意义,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七千人大会的资料本身就相当贫乏,而内容则相对庞杂,这就使这一课题研究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由于笔者学力有限,文章的体系结构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些部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对七千人大会的历史功绩及局限性方面挖掘还很不够,恳请各位师长和学界前辈的批评与帮助。
张驰[4](2003)在《杨伟名:伟大的农民思想家》文中指出一个位卑职微、执锄荷担的农民,在上世纪60年代“一大二公”的背景下,逆流而上,斗胆上书倡导“分田到户,实行单干”。他,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以农民朴实而执着的头脑,在田间地头,在夜半灯下,苦苦思考农业的命运,农村的命运,农民的命运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他那闪耀着智慧和真理之光的理论思想,在那变幻莫测的特殊年代里,先是被肯定、称颂,继而遭怀疑、质询,最终他的命运陷入了万劫不复。
张驰[5](2003)在《杨伟名,一叶知秋的农民思想家》文中研究指明他是一个普通农民,却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敏锐地洞悉所谓的“自然灾害”并非天灾,而是人祸,并且上万言书《一叶知秋》,提出社会主义“阶段性”的论点和“分田单干”的思路; 他因此而名噪一时,也因此遭受迫害致死; 在他死后十年,他的设想被付诸实践,他的冤案被昭雪; 在他死后三十年,他的“万言书”被重新公诸于世,再次震惊世人——
李百灵[6](2003)在《地区行署专员和农民思想家杨伟名》文中提出1999年2月,我刊发表了《一个农民思想家和他的“万言书”》,在全国首次披露了六十年代一个叫杨伟名的“小人物”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苦难遭际。同年又刊发了《寻访农民思想家杨伟名的“知音”》,记述了大学生刘景华为杨伟名的思想才华所感佩,亲赴户县聆听教诲,由“怀疑者”变成了“同路人”,结果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的经过。对杨伟名思想仰慕的何止刘景华一人。原咸阳行署专员王世俊,作为杨伟名的父母官,接到《当前形势怀感》的来信后,立刻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给予杨伟名以热情支持。在那个年代,王世俊的结果,又将如何?请看:
二、地区行署专员和农民思想家杨伟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区行署专员和农民思想家杨伟名(论文提纲范文)
(1)纪实文学的本质:事实即反思——读莫伸《一号文件》有感(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事实 |
(一) 陈冏台、李百灵、杨伟名是第一类典型人物 |
(二) 姚生泉、万里是第二类典型人物 |
(三) 李新安、郝飚、闫志奇是第三类典型人物 |
二、政策反思 |
(一) 政治与农业的关系 |
(二) 理论政策与农村实践的关系 |
(三) 沿袭与改革的关系 |
三、结语 |
(3)七千人大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研究现状分析 |
1.研究成果分类 |
2.研究热点 |
3.研究特点和不足 |
(二)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从历史的角度看 |
2.从学术的角度看 |
3.从现实的角度看 |
二、七千人大会始末 |
(一) 大会的背景 |
1.国内背景 |
2.国际背景 |
(二) 大会的经过 |
1.从筹备到结束 |
2.会议留下的悬念 |
(三) 大会的后续 |
三、无法替代的地位 |
(一) 在全党头脑发热的情况下初步认清了困难 |
1.对形势的判断 |
2.对造成困难的原因的分析 |
(二) 调整经济成绩显着 |
1.会议之前调整经济工作成效不大 |
2.会上实事求是地分析,会后正确措施的落实,使经济形势全面好转 |
(三) 党建史上发扬民主的丰碑 |
1.会议程序民主 |
2.领导人带头做自我批评 |
3.鼓励自上而下的批评 |
四、不容忽视的遗憾 |
(一) "左"的倾向没有彻底纠正 |
1."左"的倾向在会前、会中、会后的演进 |
2.大会没有彻底纠"左"的原因 |
(二) 从制度缺陷角度看重集中轻民主 |
1.就名称而言 |
2.就配套制度而言 |
(三) 中央领导层出现不同意见 |
1.中央领导人的不同意见 |
2.出现不同认识的原因 |
五、发人深省的启示 |
(一) 社会主义建设方面 |
1.从实际出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要求决策者对国情有深刻而准确地了解 |
2.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党内和国家的民主制度建设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问题 |
3.社会主义建设要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问题。"七千人大会"表面为粮食征购,根源还是三农 |
(二) 党的建设方面 |
1.党的思想建设要求正确处理统一思想与解放思想的关系 |
2.党的组织建设要严把党员干部质量关 |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党防腐拒变的能力,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发挥党员的主人翁精神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杨伟名:伟大的农民思想家(论文提纲范文)
秉笔直书, 冒天下之大不韪 |
一叶知秋, 感怀形势 |
石破天惊, 引四面八方共鸣 |
一言定性, 教世间万口哑然 |
欣逢知己, 再发江山社稷之忧 |
不堪凌辱, 为尊严愤然玉碎 |
后世流芳, 历史不会遗忘 |
四、地区行署专员和农民思想家杨伟名(论文参考文献)
- [1]纪实文学的本质:事实即反思——读莫伸《一号文件》有感[J]. 齐安瑾.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2]一号文件(节选)[J]. 莫伸. 中国作家, 2012(24)
- [3]七千人大会研究[D]. 张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2)
- [4]杨伟名:伟大的农民思想家[J]. 张驰. 文史春秋, 2003(12)
- [5]杨伟名,一叶知秋的农民思想家[J]. 张驰. 新西部, 2003(07)
- [6]地区行署专员和农民思想家杨伟名[J]. 李百灵. 税收与社会,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