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出兴趣“赛”出自信

“赛”出兴趣“赛”出自信

(浙江省温州市绣山小学,325000)

摘要: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枯燥的课堂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游戏竞赛”则可以刺激他们的大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适时组织一些竞赛,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不仅可以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可以使他们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相互关爱的真挚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评比,小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就有了同学的帮助,在提高成绩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关键词:游戏竞赛;兴趣;信心;热情

小组游戏竞赛法(team—games—tournament,简称TGT)由美国学者德费里斯和斯莱文于1980年所创。该模式强调小组奖励、个人责任和成功机会均等,让不同小组中水平相近的人在一起进行竞赛,以竞赛名次换取小组积分。近几年笔者将此“小组合作方法”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都有了较大提高。尝到“小组游戏竞赛法”甜头后,笔者根据二三年级的教学内容与孩子的实际情况对此法进行了加工、扩充,在不断的实践中整理出了以下几种“游戏竞赛法”:

一、“同质PK”游戏竞赛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程颐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现代教学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而游戏竞赛是增强刺激的一种手段,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效率就有很大提高。而由于学习内容有难易之分、学生智力发展又有先后之别,如果经常让基础和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比赛,对成绩好的学生没有挑战性,成绩差的学生也会觉得自卑甚至产生“习得性无助”,二者都会失去学习的内部动机。只有与能力相近的人竞争,才能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也才是公平的竞争。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同质PK”游戏竞赛法,即让4个“原始组”(每组里的ABCD代表4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中相同层次的孩子组成一个新的“竞赛组”——4A、4B、4C、4D进行竞赛PK

又如,三年级上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一课,记得前几届学生对于长方形周长公式“周长=(长+宽)×2”正向运用都非常熟练,但类似:(1)一个长方形的宽是4厘米,长是宽的3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宽是3厘米,它的长是多少厘米?(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一面靠墙围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这些逆向运用跟变式练习,孩子们却常出错或不会计算。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以上情况,去年教学时我尝试采用“同质PK”游戏竞赛法,发现不仅孩子们知识掌握的比以前扎实,老师也教的轻松了。究其原因,应该是孩子们为了能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为自己小组加分,谁也不甘落后,谁也不想扯小组的后腿,连那些平时不认真听讲、爱做小动作捣乱的孩子也会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那些“忘性大”、理解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在组内同学的帮助下主动投入到“二次学习”中来,从静态学习发展为动态学习。这种源于兴趣而积极主动地学与被动接受知识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异质PK”游戏竞赛法,培养“潜力生”自信心;

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在一般情況下,7-10岁儿童连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加之二三年级的“表内除法”、“万以内的加减法”等等这些计算知识,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孩子就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出现开小差、做小动作等现象。此时,如果进行一些竞赛活动,则可以刺激他们的大脑,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又因为,这些计算内容对思维要求相对较低,同学之间的差距不明显,而且有些思维活跃的孩子比较粗心,计算反而常出错;C、D层次的孩子只要细心计算,正确率也能达到100%。因此,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采用“‘异质PK’游戏竞赛法”,让潜力生能产生“经过努力自己并不亚于优秀学生,甚至可能胜于他们”的心理体验,以此培养潜力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也可以让优秀生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与竞争力,促使他们更努力地学习,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是后续学习多位数乘法与除法的基础,所以就要求每个孩子把乘法口诀表背得滚瓜烂熟、对答如流。以往教学时都是大组长检查、老师随时抽查背诵情况,老师辛苦、孩子偷懒,往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让大部分学生熟练背诵口诀。而采用“异质PK”游戏竞赛法之后,“原始组”内同学能自发地自查自纠同学的背诵情况,到了“竞赛组PK”时各个胸有成竹、自信满满,连班级里的一个“特殊”孩子也能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口算题,且正确率达到98%左右。在此过程中,CD层次的学生特别兴奋,他们赶上甚至超过了平时在自己心目中很优秀的同学,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课后他们经常万分期待地问我:“老师,什么时候再进行小组‘对口诀’比赛呀?”我想这正如比尔.盖茨所说:“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给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

三、“全班PK”游戏竞赛法,提高作业热情;

竞赛,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让我们的课堂更生动更轻松。而生动、轻松的课堂效果如何呢?这就不得不谈——作业,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养,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一条渠道,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现实中,我们的作业普遍存在着设计枯燥无趣、批改方法单调的现象,因此,孩子完成作业的兴趣弱,书写潦草、敷衍了事。为了让学生爱上作业,提高作业的热情,在不断地实践与尝试中,我总结出了适合本班孩子的“全班PK游戏竞赛法”。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了不让孩子们将所学知识快速遗忘,也为了提高他们的作业热情,每节课尾我都会抽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完成《课堂作业本》,同时进行“全班PK游戏竞赛”:“作业等级”为5(即全部正确)且书写端正至少有一颗“书写星”的前8位同学升级为“小老师”,批

改其他同学的作业。为了能当上光荣的“小老师”,各个卯足了劲埋头书写,不多久又争先恐后地给老师批改自己的作业——想成为幸运的前8名,而后,教室里就会响起兴奋的叫声“我是批改小老师啦!”或是遗憾的“差一点就可以当小老师了”的感叹声。此竞赛法,让全体学生广泛参与,使批改人常换常新,以保证学生批改的新鲜感及兴趣,大大提高了孩子的作业热情以及作业效率。

当然,“全班PK”游戏竞赛法可能前半部分同学会占有优势,如何让后20%的孩子也能有更多的机会成为“小老师”呢?接下来,笔者还需不停地摸索、探究,以完善此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

总之,在二、三年级的数学课堂中适时运用“游戏竞赛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同学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养成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也为每一位孩子提供了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郑杰《为了学习的合作》长江文艺出版,2018

[2]姚固,刘永山《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山东教育科研,1997

[3]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4]马红亮《合作学习的内涵、要素和意义》外国教育研究,2003.

标签:;  ;  ;  

“赛”出兴趣“赛”出自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