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缓冲区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形缓冲区,嵌入式系统“,满”状态,读写索引
缓冲区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杨凯乔[1](2019)在《一种新的环形缓冲区设计与实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环形缓冲区传统实现中判断"满"状态采用保留缓冲区元素或者引入缓冲区有效数据变量导致的缓冲区空间利用率较低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不引入计数变量、不存在内存浪费的缓冲区实现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借助于读写索引之间的关系,使得读写索引一直递增而不清零,直到递增溢出后自动清零,该读写索引的差值就是缓冲区有效数据的个数。基于以上原理给出了不可覆盖和可覆盖环形缓冲区的实现过程,缓冲区"满"状态时,内存利用率为100%,并且仿真实验表明代码执行效率优于传统方法。(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王曈,岳博卿[2](2018)在《HUL视角下的遗产地旅游服务设施规划设计——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南浔段)缓冲区、南浔历史文化名镇建控地带旅游服务设施规划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遗产地旅游蓬勃发展,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城市历史景观(HUL)理念,强调包括历史景观环境在内的聚落整体在应对变化时的有机成长~([2]),为现阶段遗产地旅游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考。本文在分析当前遗产地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普遍困境的基础上,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南浔段)缓冲区、南浔历史文化名镇建控地带的旅游服务设施规划设计为例,梳理HUL理念指导下的规划设计要点,论证突破当下困境的可行性,以期为遗产地旅游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提供技术思路与案例支撑。(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期刊2018-11-24)
周宏波[3](2018)在《砖瓦布坯码垛系统缓冲区容量配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基础建设,与基础建设密切相关的建材行业迎来了巨大发展,特别是砖瓦生产企业。在自动化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局面下,砖瓦生产企业正在经历转型过程,生产活动由传统的手工、半机械化转变为自动化生产。自动化技术的加入可以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人工成本,但是自动化技术在砖瓦生产企业的运用并不成熟,目前针对砖瓦生产系统的研究较少,控制系统设计的合理性不能得到理论验证,缺乏柔性控制的思想,没有考虑生产设备的性能参数对生产效率的影响,阻碍了砖瓦生产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依托于四川省遂宁市某建材有限公司,选择砖瓦生产系统内部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布坯码垛系统,对其中的缓冲区容量配置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分析了砖瓦布坯码垛系统的工艺流程,结合生产设备的特性,确定了缓冲区的种类与位置,分析了缓冲区容量对系统的影响,考虑了影响缓冲区容量配置的多个因素,分析了缓冲区配置过程中的需求。对砖瓦布坯码垛系统的缓冲区容量配置进行研究时,为了提高系统的生产效率,减少设备的空闲时间,引入可用度指标作为优化目标。将砖瓦布坯码垛系统分解成二级子系统,对二级子系统进行分析,得到了其设备与缓冲区的状态变化规律,建立了二级子系统的可用度评价模型。在这个基础上对砖瓦布坯码垛系统的系统可用度进行求解,得到了系统可用度与缓冲区容量大小之间的数学模型。针对系统可用度数学模型的特征,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对其进行求解。首先分析了标准遗传算法的特点,为了解决“早熟”的问题,采用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思想对标准遗传算法的算子进行了改进,详细描述了本文采用的改进遗传算法的设计流程。利用其对砖瓦布坯码垛系统的可用度模型求解,得到了符合实际系统所要求的缓冲区容量配置。采用Witness仿真软件对求解到的缓冲区配置方案进行仿真验证。建立了砖瓦布坯码垛系统的仿真模型,将系统中的设备设置为基本元素,缓冲区的大小设置为算法的解析解。仿真结果显示,所分配的砖瓦布坯码垛系统的缓冲区容量大小是合适的,提高了系统的生产效率,验证了基于系统可用度的缓冲区容量配置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生产系统的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4-01)
廉政,郑加石[4](2017)在《基于节点缓冲区与能量的机会路由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机会路由在设计路由测度时仅考虑候选节点外部链路因素,而忽略了节点自身因素对网络性能的影响。针对此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缓冲区与能量的机会路由协议。该协议在地理位置策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节点缓冲区和能量因素设计新的路由测度,并根据该路由测度设计下一跳转发节点的选取方法和每一跳的数据转发过程。仿真结果表明,与EAOR协议相比,BEAOR协议可以获得更高的网络吞吐量以及更低的端到端时延,能更好的适应无线传感网络。(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期刊2017年12期)
杨泽林,李先发[5](2016)在《基于双指针环形缓冲区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证高速A/D采集的数据在传输给上位机时不丢失,在内存中开辟一段缓冲区,首尾相连,分别设置读、写指针,构成双指针环形缓冲区模型,并设计了数据采集系统软件架构和功能程序。采样程序将A/D结果写入缓冲区,写指针循环加1;主程序从缓冲区读出数据并传输,读指针循环加1。缓冲区被动态循环使用,有效地节省数据存储空间。通过ARM7LPC2148MCU和AD7606 ADC芯片构成数据采集系统硬件:50 kHz双通道同步采集时,环形缓冲区长度为16 Kbyte字,连续采集和传输32 K点不丢失数据,保证了采样速度。实际应用证明:该数据采集系统具有硬件原理简单,软件架构清晰,占用内存小,开放性及可再开发性好等优点。(本文来源于《仪表技术与传感器》期刊2016年11期)
渠军,徐建勇,张亮,薛强[6](2016)在《城市轨道交通非装备车缓冲区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研究非装备车和装备车混跑或非装备车存放在存车线时的安全防护方法,提出了缓冲区的概念。根据防护场景的不同,把缓冲区分为面对面碰撞缓冲区防护和侧冲缓冲区防护。分析了缓冲区长度设置的原则和考虑因素。指出了缓冲区设计对列车正常运营的影响,并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期刊2016年09期)
黄建中,徐立辉,韩忠华[7](2016)在《汽车行业有限缓冲区车辆调度系统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际项目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调度系统的设计方法,针对汽车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有限缓冲区内车辆调度与车辆跟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该系统用于解决目前汽车行业生产过程中多车型共线生产情况下调度不灵活、柔性化程度不高及缺少实时监控BDC区域内车辆情况等问题,使汽车生产过程更可控、更高效、更节省资源。(本文来源于《科技广场》期刊2016年08期)
施杨梅[8](2016)在《考虑回收件质量的再制造系统缓冲区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化在丰富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选择。再制造(remanufacturing)是绿色制造的重要内容,它是指通过修复技术恢复废旧产品性能、使之达到甚至超过原型产品质量的一类加工过程,旨在实现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收益等目的。区别于传统制造系统,回收件质量的差异性导致再制造系统面临着多重不确定性,给此类系统的性能计算、分析和优化带来挑战。缓冲区(buffer)是制造系统的主要组成单元,可以调整工件加工顺序、平衡系统物流,有效改善系统性能。本文以再制造系统为对象,考虑回收件质量不确定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缓冲区优化设计问题。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再制造系统静态和动态调度对比研究。针对此类系统存在加工时间不等、加工路线随机的特点,采用仿真技术模拟系统加工过程、实现性能计算,以最小化总流程时间为目标,构建静态调度和动态调度两类调度模型。采用离散人工蜂群(DABC)算法求解静态调度,通过与NEH_A方法对比验证算法的有效性;采用分派规则完成动态调度,根据再制造系统特点选取和构建22种分派规则,并与DABC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总体上算法的寻优效果优于分派规则,但寻优时间远大于分派规则;组合规则具有良好的优化效果和稳定性。(2)再制造系统分派规则的自主生成方法研究。经典分派规则适用于动态问题,但依赖于系统特性。考虑回收件返工和舍弃问题,设计指标具体表征回收件质量,建立再制造系统模型;以语法树(syntax tree)结构表征分派规则,根据系统特性设计系统状态指标集合;采用基于迭代局部搜索的自动生成(APRILS)方法构造适于再制造系统的复杂分派规则。研究表明:APRILS方法构造的分派规则效果优于经典分派规则,实现了寻优效果和时间的平衡。(3)面向不可靠再制造系统的多目标缓冲区容量分配研究。以不可靠再制造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最大化产出率和最小化在制品库存为目标,基于Pareto概念构建多目标缓冲区容量分配模型;采用分解-扩展-马尔科夫方法建立系统模型,利用Newton法和二分法求解以获得系统性能指标;在多目标优化算法NSGAⅡ的基础上,利用禁忌搜索优化其局部搜索能力,构建一种新的多目标优化算法—TS-NSGAⅡ混合算法,将其与NSGAⅡ算法以及精确算法比较。结果表明:TS-NSGAII混合算法在解的收敛性、多样性以及运行时间等方面均有显着提升,比NSGAⅡ算法更优。本文以再制造系统为对象,考虑回收件质量不确定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构建了再制造系统运行调度模型,从生产调度和缓冲区容量分配等层面探讨缓冲区优化设计问题,为再制造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运行调度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5-30)
何家盼,卫瑞元,刘雅云[9](2015)在《柔性装配线缓冲区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柔性装配线缓冲区设计问题,采用数学方法与仿真方法相结合,设计出合理的缓冲区。利用e M-Plant软件进行仿真,找出柔性装配线的瓶颈工位位置;再利用装配线可用度与缓冲区容量之间的关系;设置满足要求的最小缓冲区容量;通过e M-Plant软件仿真,验证缓冲区设计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期刊2015年05期)
文雪巍,秦秀媛,王凤领[10](2015)在《基于缓冲区溢出的数据驱动型漏洞检测系统总体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缓冲区溢出漏洞提出了一种检测系统并加以实现.检测系统的原理是在原有的语法分析和词法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区间运算和改进的Wagner算法等方法,实现了语义分析更深层次上的检测.同已有的检测方法相比,该检测方法实现了对缓冲区溢出漏洞更准确的检测,具有较低的误报率和很好的运行性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缓冲区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遗产地旅游蓬勃发展,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城市历史景观(HUL)理念,强调包括历史景观环境在内的聚落整体在应对变化时的有机成长~([2]),为现阶段遗产地旅游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考。本文在分析当前遗产地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普遍困境的基础上,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南浔段)缓冲区、南浔历史文化名镇建控地带的旅游服务设施规划设计为例,梳理HUL理念指导下的规划设计要点,论证突破当下困境的可行性,以期为遗产地旅游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提供技术思路与案例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缓冲区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杨凯乔.一种新的环形缓冲区设计与实现方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
[2].王曈,岳博卿.HUL视角下的遗产地旅游服务设施规划设计——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南浔段)缓冲区、南浔历史文化名镇建控地带旅游服务设施规划设计为例[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2018
[3].周宏波.砖瓦布坯码垛系统缓冲区容量配置设计[D].重庆大学.2018
[4].廉政,郑加石.基于节点缓冲区与能量的机会路由设计[J].电子科技.2017
[5].杨泽林,李先发.基于双指针环形缓冲区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6
[6].渠军,徐建勇,张亮,薛强.城市轨道交通非装备车缓冲区设计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6
[7].黄建中,徐立辉,韩忠华.汽车行业有限缓冲区车辆调度系统设计与研究[J].科技广场.2016
[8].施杨梅.考虑回收件质量的再制造系统缓冲区优化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6
[9].何家盼,卫瑞元,刘雅云.柔性装配线缓冲区设计[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5
[10].文雪巍,秦秀媛,王凤领.基于缓冲区溢出的数据驱动型漏洞检测系统总体设计与实现[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