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短静脉论文-林婷,全显跃,顾杨,梁文,田霞辉

肝短静脉论文-林婷,全显跃,顾杨,梁文,田霞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肝短静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短静脉,多层螺旋CT,CT血管成像,断层摄影技术,X线计算机

肝短静脉论文文献综述

林婷,全显跃,顾杨,梁文,田霞辉[1](2014)在《肝短静脉256层螺旋CT最佳血管成像时间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优化肝短静脉最佳扫描时间。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5例行上腹CTA被检查者随机分成A~E 5组,每组15例。使用团注示踪技术行全肝扫描,将膈顶水平腹主动脉触发阈值设定为200 HU,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便启动肝动脉期扫描;门静脉期扫描时间设定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21 s;肝静脉期扫描时间分别设定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35 s(A组)、40 s(B组)、45 s(C组)、50 s(D组)、55 s(E组);平衡期延迟时间为90~120 s。评价肝静脉期肝短静脉叁维重建(MIP)图像质量。结果:对观察者1前后两次图像质量评价及观察者1、2间的图像质量评价进行比较,kappa值分别为0.88,0.86。A~E五组肝短静脉得分分别为(4.00±1.46)、(5.20±1.08)、(3.73±1.58)、(3.80±1.42)、(3.53±1.96)分,B组与A、C、D、E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短静脉256层螺旋CT最佳血管成像时间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40 s。(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10期)

顾杨[2](2014)在《肝短静脉的CT叁维重建及其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肝短静脉(short hepateic veins, SHVs)是肝脏血液回流的管道,随着对其功能及解剖的认识不断深入,它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外科医师的关注。目前的研究表明,肝短静脉直径的大小较叁支主肝静脉要小,他的回流作用主要用于回流尾状叶的血液,包括了尾状叶的Spiegel叶、腔静脉旁部及尾状突;同时当出现了不发达的肝右静脉时,常常会出现右后下(中)静脉,若此时肝短静脉的直径较为粗大,则对回流肝脏的Ⅵ(Ⅶ)段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其分布的不同,部分细小的肝短静脉也会回流Ⅷ段的部分血流。了解肝短静脉在相应肝段的回流区域,对外科医师实施肝切除术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当部分肝切除术后,若残留肝脏的血液回流不畅,会引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延迟出血、肝功能紊乱、胆漏等。因而当出现主肝静脉的损伤时,肝短静脉作为其补充有时可以起到替代主肝静脉的回流功能,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肝短静脉的直径大小、分布特点在不同个体中变异率高,当存在较为粗大的右后下静脉时,外科手术行右后叶肝段切除时,可以不进行肝右静脉的重建,此时的右后下静脉可以保证残留Ⅵ段的正常血液回流;行尾状叶切除时,分离翻转肝脏时,需注意肝短静脉的逐一结扎,尤其是当肝短静脉大于3mm时,若出现下腔静脉的撕裂,出血量大,盲目的钳夹止血将会进一步导致破口的增大;肝短静脉在肝后下腔静脉段的开口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表明下腔静脉的前壁存在一宽约1cm的相对无血管区,针对这一解剖特点,可以置入一绕肝带而行实时绕肝提拉法前径路肝切除。在国家"863"等科研项目支持下,本课题组已经完成了对正常人肝静脉的数字化分型,本研究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数据采集及重建方法,通过采集175例行上腹部增强CT扫描的图像数据,将自主研发的腹部医学图像叁维可视化系统(MI-3DVS)应用于肝短静脉解剖的研究,获得了一些有临床意义的个体化解剖信息。并运用自主研发的仿真手术系统将个体化肝短静脉变异对手术的影响应用于肝脏肿瘤患者中,从而指导肝脏肿瘤的诊断和手术规划,不仅改进了肝脏肿瘤疾病的传统诊断方式,术前仿真手术还指导了实际手术操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显着的临床实用价值。目的1.通过采用MI-3DVS显示肝短静脉,评估肝短静脉的叁维重建效果;2.研究肝短静脉直径大小的构成特点及其在肝后下腔静脉分布的特征;3.初步探讨个体化肝短静脉叁维重建特点在肝脏外科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该回顾性观察研究纳入了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收治的175例肝胆外科疾病患者的上腹部64排增强螺旋CT扫描原始数据,其中男性患者95例,女性患者80例;年龄25-53岁,平均年龄43岁。病例排除标准为:(1)患者接受了肝脏切除手术;(2)患者的肝内肿瘤侵犯或毗邻肝后下腔静脉;(3)患者肝短静脉CT图像质量评分为0或1。2.设备2.1数据采集设备2.1.1飞利浦Brilliance iCT64排螺旋CT扫描仪;2.1.2双筒高压注射器及造影剂(碘比乐370mgI/ml);2.1.3图像后处理工作站:Mxview工作站(PHILIPS Brilliance64排螺旋CT自带);2.1.4南方医科大学数字医学临床中心HP刀片式服务器、高配置计算机;2.1.5腹部医学图像叁维可视化系统MI-3DVS;2.2CT扫描方案被检查者禁食禁水4h以上,检查前20~30min口服清水500-1000ml,以充盈胃肠道,并训练患者呼吸。扫描条件120KV、300mAs,扫描层厚0.625mm,球管旋转时间0.27s,矩阵512×512,螺距0.915。将膈顶水平腹主动脉作为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5mm2<ROI面积<10mm2,全视野轴位扫描,将触发阈值设定为200HU,单期注射方式,对比剂流速4.5ml/s,对比剂剂量1.5ml/kg。所有被检者均使用团注示踪技术完成全肝扫描,注射对比剂后启动同层动态扫描监测触发点CT值变化,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便启动肝动脉期扫描,肝静脉期扫描时间设定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35s,平衡期扫描延迟时间为90-120s。3.图像分析及CT叁维重建两名影像医师及1名肝脏外科医师在CT图像上进行肝短静脉的辨认及直径的测量,获得肝短静脉直径的平均值;按照肝短静脉直径D<3,≥3D<6,以及D>6mm分为小、中、大。完成图像测量分析后,将CT图像导入医学图像叁维可视化系统(Medical Image3D Visualization System, MI-3DVS)进行重要器官、血管叁维模型的构建,如肝后下腔静脉、肝短静脉、肝静脉、肝脏及门静脉等。4.临床典型病例应用为初步评价肝短静脉叁维重建的应用价值,选取临床3例实际典型病例进行介绍说明。例1为一例肝中叶肝癌患者,行前径路肝中叶切除,例2为一例左肝癌患者,行前径路左半肝切除,例3为一例尾状叶肝癌患者,行尾状叶联合右半肝切除。分别进行术前的叁维重建,肝脏的分段及体积计算以及术前的仿真规划,之后进行实际的手术。5.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多个样本率之间的比较用卡方检验,如果总体之间有差异性,则进行卡方分割进行组间的两两比较。非正态分布变量进行组内构成的比较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若样本量小于5的单元格数超过了总单元格数的1/5,则根据实际意义进行相邻组的合并。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肝短静脉的叁维重建显示效果运用MI-3DVS重建的叁维模型立体感强,形态逼真,对比明显,观察者在MI-3DVS或FreeForm Modeling System中可以对叁维重建模型进行随心所欲的放大、缩小、旋转、透视化等处理,还可以选择控制目标的透明度和颜色,设定单独或组合显示,可以清晰了解腹部脏器及其内部血管的解剖情况。2.肝短静脉在肝后下腔静脉壁的分布特点在选取的175例患者中,肝短静脉重建显示良好,重建显示率均为100%。依据CT横断面时钟方向,将肝短静脉在肝后下腔静脉壁的分布划分为6-9’,9-12’及12-3’共3个区域,其中9-12'方向依据时钟方向继续分为9-10’、10-11’以及11-12'钟方向。按照该区域进行统计,6-9'钟肝短静脉的出现率为85.7%(150/175),9-10’钟肝短静脉的出现率为22.9%(40/175),10-11’钟肝短静脉的出现率为14.9%(26/175),11-12'钟肝短静脉的出现率为32.0%(56/175),12-3’钟肝短静脉的出现率为54.3%(95/175)。3.肝短静脉直径大小的构成特点按照肝短静脉的直径D<3,≥3D<6,以及D≥6mm分为小、中、大对肝短静脉的直径大小进行描述,不同区域出现的肝短静脉的直径大小构成为6-9'钟肝短静脉构成为(81/107/41),9-10’钟肝短静脉构成为(33/10/0),10-11’钟肝短静脉构成为(22/7/0),11-12’钟肝短静脉构成为(46/12/1),12-3'钟肝短静脉构成为(53/50/1)。结论1.基于64排螺旋CT肝静脉增强扫描的数据集,使用MI-3DVS进行数字化叁维重建后,肝短静脉的模型清晰、逼真、立体感强,可以获得肝短静脉的分布、大小、数量个体化的信息;在个体化肝脏分段、手术风险评估、手术方式的选择方面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2.粗大的右后下静脉及10-11’钟方向出现的肝短静脉在肝脏手术中应引起重视,充分利用这些变异的作用,数字化个体化的叁维重建模型可提供相关重要信息。(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4-05-20)

林婷[3](2014)在《肝短静脉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方案优化及数字化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正常人肝短静脉256层螺旋CT最佳血管成像时间优化、CT影像解剖学特点及其数字化模型构建研究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正常人的肝短静脉(short hepatic veins, SHVs)成像,优化SHVs的CT血管成像扫描方案,以期获得高质量的SHVs影像。对正常人SHVs的CT影像解剖学特点进行探讨及量化比较分析,验证SHVs CT血管成像效果,并构建SHVs数字化模型。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75例行上腹CTA被检查者,纳入范围包括正常肝脏、少许肝脏小囊肿或小钙化、单个小血管瘤(≤3cm)以及对肝血流无影响的远处病变病例。排除范围包括肝内较大囊肿或血管瘤(>3cm)、肝脓肿、肝硬化、肝癌、有肝切除手术史及心功能不全病例。男40例,女35例,年龄18-88岁,中位年龄50.0岁。针对肝静脉期(SHVs)扫描延迟时间,将75例被检查者随机分成A-E5组,即延迟35s(A组)、40s(B组)、45s(C组)、50s(D组)、55s(E组),每组15例。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许可,被检查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2、设备及对比剂使用飞利浦Brilliance iCT256层螺旋CT扫描仪;Philips工作站;Medrad Stellant双筒高压注射器;碘普罗胺注射液(370mg I/ml,德国拜尔先灵药业)。3、扫描方案被检查者禁食禁水4h以上,检查前20-30min口服清水500~1000ml,以充盈胃肠道,并训练患者呼吸。扫描条件120KV、300mAs,扫描层厚0.625mm,球管旋转时间0.27s,矩阵512×512,螺距0.915。将膈顶水平腹主动脉作为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5mm2<ROI面积<10mm2,全视野轴位扫描,将触发阈值设定为200HU,单期注射方式,对比剂流速4.5ml/s,对比剂剂量1.5ml/kg体重。所有被检者均使用团注示踪技术完成全肝扫描,注射对比剂后启动同层动态扫描监测触发点CT值变化,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便启动肝动脉期扫描,门静脉期扫描时间设定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21s,肝静脉期扫描时间按A-E5组分别设定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35s(A组)、40s(B组)、45s(C组)、50s(D组)、55s(E组),平衡期扫描延迟时间为90-120s。4、图像质量评价各组肝静脉期SHVs叁维重建(MIP)完成后由一名熟悉腹部影像诊断的放射科医生(观察者1)及一名肝胆外科医生(观察者2)对图像中最粗大的一支SHV进行独立评价,间隔2月后,放射科医生(观察者1)需独立完成第二次评价。评分标准如下:SHVs未见显示记为0分;管壁模糊、清楚、锐利分别记为1分、2分和3分;管腔密度稍高、高、明显高分别记为1分、2分和3分。优良:5~6分;一般:3~4分;差:0分或2分。5、SHVs的测量为了便于观察SHVs的位置,以CT轴位图像中下腔静脉中心作为坐标轴的原点,按顺时针方向划分12个区。并于SHVs汇入下腔静脉肝后段处测量其管径。粗大的SHV,其管径D≥3mm。6、SHVs数字化模型的构建将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采集的高质量SHVs数据,采用方驰华等团队自主研发的腹部医学图像叁维可视化系统MI-3DVS进行叁维重建,构建SHVs数字化模型。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首先对同一观察者前后两次评价及两位观察者间的评价一致性程度进行Kappa分析(Kappa≥0.75两者一致性较好;0.75>Kappa≥0.4两者一致性一般;Kappa<0.4两者一致性较差)。然后,取叁次评分结果的中位数作为A-E5组SHVs最终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多组均数差异的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均数间多重比较用LSD法。若P≤0.05,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多个样本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如果总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各组间样本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P值小于等于校正后的检验水准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HVs图像质量评价观察者1前后两次评价及两名观察者之间的评价一致性均较好,Kappa值分别为0.88、0.86。2、SHVs最佳成像时间A-E五组SHVs得分分别为(4.00±1.46)分、(5.20±1.08)分、(3.73±1.58)分、(3.80±1.42)分、(3.53±1.96)分,B组与A、C、D、E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0.01,0.01以及P<0.001)。3、SHVs的分布及管径3-6clock未见SHVs出现,12-2o'clock,6-9o'clock,2-3o'clock,9-12o'clock SHVs出现率分别为0.48,0.37,0.08及0.07。12-2o'clock与2-3o'clock,9-12o'clockSHVs出现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o6-9o'clock与2-3o'clock,9-12o'clock SHVs出现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P<0.001).12-3o'clock,6-9o'clock及9-12o'clock粗大的SHVs (D≥3mm)构成比分别为73%,84%,33%。12-3o'clock,6-9o'clock与9-12o'clock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1).4、SHVs数字化模型的构建在高质量CT图像的基础上,可以利用MI-3DVS获得正常人SHVs的3D模型,进而观察其解剖学分布特点。结论1、SHVs的256层螺旋CT最佳血管成像时间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40s。2、3-6o'clock无SHVs出现。12-2o'clock、6-9o'clock区域的SHVs出现率高。粗大的SHVs (D≥3mm)则主要位于12-3o'clock、6-9o'clock区域。3、在高质量CT图像的基础上,可以利用MI-3DVS获得正常人SHVs的3D模型,进而观察其解剖学分布特点。第二部分肝硬化患者肝短静脉256层螺旋CT最佳血管成像时间优化、CT影像解剖学特点及其数字化模型构建研究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肝硬化患者肝短静脉(short hepatic veins, SHVs)成像,优化SHVs的CT血管成像扫描方案,以期获得高质量的SHVs影像。对肝硬化患者SHVs的CT影像解剖学特点进行探讨及量化比较分析,验证SHVs的CT血管成像效果,并构建SHVs数字化模型。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75例行上腹CTA被检查者,纳入范围包括肝硬化病例,肝硬化的CT诊断标准为:(1)肝脏缘的轮廓呈结节状凹凸不平;肝脏缩小,肝叶比例失调,通常为肝右叶萎缩,左叶和尾状叶增生肥大;肝门和肝裂增宽;(2)脾脏增大,超过5个肋单元;(3)门静脉高压并侧枝循环形成;(4)可伴有不同程度脂肪变性或腹水。排除标准包括肝肿瘤或肝脏术后患者。针对肝静脉期(SHVs)扫描延迟时间,将75例被检查者随机分成A-E5组,即延迟35s(A组)、40s(B组)、45s(C组)、50s(D组)、55s(E组),每组15例。其中22例不符合纳入标准,故而被排除,实际纳入研究的例数为53例。男46例,女7例,年龄32-68岁,中位年龄50.0岁。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许可,被检查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2、设备及对比剂使用飞利浦Brilliance iCT256层螺旋CT扫描仪;Philips工作站;Medrad Stellant双筒高压注射器;碘普罗胺注射液(370mg I/ml,德国拜尔先灵药业)。3、扫描方案被检查者禁食禁水4h以上,检查前20-30min口服清水500-1000ml,以充盈胃肠道,并训练患者呼吸。扫描条件120KV、300mAs,扫描层厚0.625mm,球管旋转时间0.27s,矩阵512×512,螺距0.915。将膈顶水平腹主动脉作为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5mm2<ROI面积<10mm2,全视野轴位扫描,将触发阈值设定为200HU,单期注射方式,对比剂流速4.5ml/s,对比剂剂量1.5ml/kg。所有被检者均使用团注示踪技术完成全肝扫描,注射对比剂后启动同层动态扫描监测触发点CT值变化,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便启动肝动脉期扫描,门静脉期扫描时间设定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21s,肝静脉期扫描时间按A-E5组分别设定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35s(A组)、40s(B组)、45s(C组)、50s(D组)、55s(E组),平衡期扫描延迟时间为90-120s。4、图像质量评价各组肝静脉期SHVs叁维重建(MIP)完成后由一名熟悉腹部影像诊断的放射科医生(观察者1)及一名肝胆外科医生(观察者2)对图像中最粗大的一支SHV进行独立评价,间隔2月后,放射科医生(观察者1)需独立完成第二次评价。评分标准如下:SHVs未见显示记为0分;管壁模糊、清楚、锐利分别记为1分、2分和3分;管腔密度稍高、高、明显高分别记为1分、2分和3分。优良:5-6分;一般:3~4分;差:0分或2分。5、SHVs的测量为了便于观察SHVs的位置,以CT轴位图像中下腔静脉中心作为坐标轴的原点,按顺时针方向划分12个区。并于SHVs汇入下腔静脉肝后段处测量其管径。粗大的SHV,其管径D≥3mm。6、SHVs数字化模型的构建将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采集的高质量SHVs数据,采用方驰华等团队自主研发的腹部医学图像叁维可视化系统MI-3DVS进行叁维重建,构建SHVs数字化模型。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首先对同一观察者前后两次评价及两位观察者间的评价一致性程度进行Kappa分析(Kappa≥0.75两者一致性较好;0.75>Kappa≥0.4两者一致性一般;Kappa<0.4两者一致性较差)。然后,取叁次评分结果的中位数作为A-E5组SHVs最终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多组均数差异的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均数间多重比较用LSD法。若P≤0.05,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多个样本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如果总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各组间样本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P值小于等于校正后的检验水准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HVs图像质量评价观察者1前后两次评价及两名观察者之间的评价一致性均较好,Kappa值分别为0.83、0.87。2、SHVs最佳成像时间A-E五组SHVs得分分别为(1.82±2.09)分、(1.33±2.65)分、(2.64±2.31)分、(2.66±2.45)分、(2.40±2.01)分,五组肝静脉期SHVs图像质量均不理想,C、D组肝静脉期SHVs图像质量评分较高,但五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SHVs的分布及管径3-6o'clock、10-11o'clock未见SHVs出现,1-3o'clock,6-10o'clock,11-1o'clock SHVs出现率分别为0.17,0.38,0.1。6-10o'clock与1-3o'clock,11-1o'clock SHVs出现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1)。1-3o'clock与11-1o'clock SHVs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3)。11-3o'clock,6-10o'clock粗大的SHVs (D≥3mm)构成比分别为72%,84%,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23)。4、SHVs数字化模型的构建对所获取的肝静脉期CT图像,利用MI-3DVS获得肝硬化患者的SHVs的3D模型,进而观察其解剖学分布特点。结论1、肝硬化患者SHVs最佳成像质量欠佳,正常组SHVs图像最佳成像时间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40s,该最佳成像时间不适用于肝硬化患者,而应在此基础上加以延迟,有待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加以验证。2、3-6o'clock、10-11o'clock区域未出现SHVs,6-10o'clock区域的SHVs出现率为38%,高于1-3o'clock及11-1o'clock区域,1-3o'clock及11-1o'clock区域SHVs出现率低下,分别为17%、10%。11-3o'clock、6-10o'clock区域SHVs均较粗大(D≥3mm)。3、3例肝硬化病例,显示粗大的SHVs与门静脉右支形成交通支,肝内交通支血管的形成则反映了肝脏血液回流受阻,CTA检查能够很好地进行显示。4、对所获取的肝静脉期CT图像,利用MI-3DVS获得肝硬化患者的SHVs的3D模型,进而观察其解剖学分布特点。第叁部分巨块型肝癌患者肝短静脉256层螺旋CT最佳血管成像时间优化、CT影像解剖学特点及其数字化模型构建研究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巨块型肝癌患者肝短静脉(short hepatic veins, SHVs)成像,优化SHVs的CT血管成像扫描方案,以期获得高质量的SHVs影像。对巨块型肝癌患者SHVs的CT影像解剖学特点进行探讨及量化比较分析,验证SHVs的CT血管成像效果,并构建数字化模型。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75例行上腹CTA被检查者,纳入范围包括巨块型肝癌病例,肿块直径≥5cm。所有研究对象均经临床确诊或病理证实。排除范围包括肝肿瘤手术切除或者化疗栓塞术后病理;结节型肝癌或弥漫型肝癌病例。针对肝静脉期(SHVs)扫描延迟时间,将75例被检查者随机分成A-E5组,即延迟35s(A组)、40s(B组)、45s(C组)、50s(D组)、55s(E组),每组15例。其中28例不符合纳入标准,故而被排除,实际纳入研究的例数为47例。男44例,女3例,年龄28-79岁,中位年龄53.0岁。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许可,被检查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2、设备及对比剂使用飞利浦Brilliance iCT256层螺旋CT扫描仪;Philips工作站;Medrad Stellant双筒高压注射器;碘普罗胺注射液(370mg I/ml,德国拜尔先灵药业)。3、扫描方案被检查者禁食禁水4h以上,检查前20~30min口服清水500~1000ml,以充盈胃肠道,并训练患者呼吸。扫描条件120KV、300mAs,扫描层厚0.625mm,球管旋转时间0.27s,矩阵512×512,螺距0.915。将膈顶水平腹主动脉作为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5mm2<ROI面积<10mm2,全视野轴位扫描,将触发阈值设定为200HU,单期注射方式,对比剂流速4.5ml/s,对比剂剂量1.5ml/kg。所有被检者均使用团注示踪技术完成全肝扫描,注射对比剂后启动同层动态扫描监测触发点CT值变化,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便启动肝动脉期扫描,门静脉期扫描时间设定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21s,肝静脉期扫描时间按A-E5组分别设定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35s(A组)、40s(B组)、45s(C组)、50s(D组)、55s(E组),平衡期扫描延迟时间为90-120s。4、图像质量评价各组肝静脉期SHVs叁维重建(MIP)完成后由一名熟悉腹部影像诊断的放射科医生(观察者1)及一名肝胆外科医生(观察者2)对图像中最粗大的一支SHV进行独立评价,间隔2月后,放射科医生(观察者1)需独立完成第二次评价。评分标准如下:SHVs未见显示记为0分;管壁模糊、清楚、锐利分别记为1分、2分和3分;管腔密度稍高、高、明显高分别记为1分、2分和3分。优良:5-6分;一般:3~4分;差:0分或2分。5、SHVs的测量为了便于观察SHVs的位置,以CT轴位图像中下腔静脉中心作为坐标轴的原点,按顺时针方向划分12个区。并于SHVs汇入下腔静脉肝后段处测量其管径。粗大的SHV,其管径D≥3mm。6、SHVs数字化模型的构建将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采集的高质量SHVs数据,采用方驰华等团队自主研发的腹部医学图像叁维可视化系统MI-3DVS进行叁维重建,构建SHVs数字化模型。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首先对同一观察者前后两次评价及两位观察者间的评价一致性程度进行Kappa分析(Kappa≥0.75两者一致性较好;0.75>Kappa≥0.4两者一致性一般;Kappa<0.4两者一致性较差)。然后,取叁次评分结果的中位数作为A-E5组SHVs最终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多组均数差异的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均数间多重比较用LSD法。若P≤0.05,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多个样本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如果总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各组间样本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P值小于等于校正后的检验水准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HVs图像质量评价观察者1前后两次评价及两名观察者之间的评价一致性均较好,Kappa值分别为0.78、0.79。2、SHVs最佳成像时间A-E五组SHVs得分分别为(4.39±1.58)分、(4.84±1.46)分、(2.80±1.03)分、(2.43±0.53)分、(2.73±0.88)分,A组与C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与D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01),A组与E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与C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B组与D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与E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与B组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D、E组间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SHVs的分布及管径3-6o'clock、11-12o'clock区域未出现SHVs,12-3o'clock,6-7o'clock,7-11o'clock区域SHVs出现率分别为0.13,0.36,0.12。6-7o'clock与12-3o'clock,7-11o'clock区域SHVs出现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2)。12-3o'clock与7-11o'clock区域SHVs出现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75).12-3o'clock及6-11o'clock区域粗大的SHVs (D≥3mm)构成比分别为64%,7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O.3).4, SHVs数字化模型的构建对所获取的肝静脉期CT图像,利用MI-3DVS获得巨块型肝癌患者的SHVs的3D模型,观察其解剖学分布特点。结论1、巨块型肝癌患者SHVs的256层螺旋CT最佳血管成像时间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35-40s。2、3-6o'clock、11-12o'clock区域未出现SHVs,6-7o'clock区域的SHVs出现率为36%,高于12-3、o'clock、7-11o'clock区域SHVs出现率;12-3o'clock、7-11o'clock区域SHVs出现率较低,分别为13%、12%。12-3o'clock及6-11o'clock区域粗大的SHVs(D≥3mm)构成比分别为64%,7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3、对所获取的肝静脉期CT图像,利用MI-3DVS获得巨块型肝癌患者的SHVs的3D模型,观察其解剖学分布特点。(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4-03-26)

乔鸥,胡平海,金焰[4](2013)在《肝切除术中处理肝短静脉22例的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涉及半肝切除、扩大半肝切除或累及肝尾状叶的肝脏肿瘤切除常常需要对肝短静脉进行处理,术中意外导致的凶险失血屡有发生[1],手术风险高,因而手术开展较为局限。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22例涉及半肝切除、扩大半肝切除或累及尾状叶的肝脏肿瘤切除患者实行解剖(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18期)

陈松旺,孟凡荣,赵美丽,黄岩[5](2008)在《超声检测肝短静脉在诊断肝淤血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超声检测肝短静脉(SHV)在诊断肝淤血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组423例患者(1组:非肝淤血,肝静脉内径<10 mm;2组:非肝淤血,至少1支,肝静脉内径≥10 mm;3组:肝静脉内径≥10mm,肝淤血)的SHV进行观测,检查并记录SHV的位置、数目、管径、血流频谱。结果SHV检出率:1组192例检出SHV 60例,检出率31.3%,测及84支SHV;2组132例检出SHV 76例,检出率57.6%,测及88支SHV;3组99例检出SHV 90例,检出率90.9%,测及117支SHV。1支SHV检出率:1组42例(70.0%);2组64例(84.2%;3组66例(73.3%)。2支SHV检出率:1组12例(20.0%);2组12例(15.8%);3组21例(23.3%)。3支SHV检出率:1组6例(10.0%);2组0;3组3例(3.3%)。肝右后静脉检出率:1组18例,检出率9.4%;2组12例,检出率9.1%;3组33例,检出率33.3%。肝尾叶静脉检出率:1组60例,检出率31.3%;2组76例,检出率57.6%;3组81例,检出率81.8%。肝淤血组患者SHV内径增宽、SHV显示率较正常人高。结论肝淤血患者肝短静脉内径增宽,显示率增加,可为肝淤血的诊断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临床荟萃》期刊2008年12期)

陈松旺,孟凡荣,陆建平,黄岩,赵美丽[6](2007)在《肝短静脉的超声检测及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肝短静脉(SHV)的超声检测方法、超声表现、分布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依据肝静脉内径将324例患者分为2组(1组:3支肝静脉内径<10mm,192例;2组:至少1支肝静脉内径≥10mm,13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观测,检查并记录肝短静脉的位置、数目、管径、血流频谱。结果SHV检出率:1组检出SHV60例,检出率31.25%,测及84支SHV;2组检出SHV76例,检出率57.58%,测及88支SHV。1支SHV检出率:1组42例,占21.88%;2组64例,占48.48%。2支SHV检出率:1组12例,占6.25%;2组12例,占9.09%。3支SHV检出率:1组6例,占3.13%;2组0例。肝右后静脉检出率:1组18例,检出率9.38%;2组12例,检出率9.09%。尾叶静脉检出率:1组60例,检出率31.25%;2组76例,检出率57.58%。2组肝右静脉、肝中静脉、肝左静脉、下腔静脉内径均非常显着大于1组(P<0.01),1组与2组肝右后静脉、2组与1组肝尾叶静脉检出率有显着差异(P<0.01),但1组、2组SHV内径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二维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提高肝短静脉的显示,为肝肿瘤患者肝叶段切除、肝移植、布-加综合征的治疗及肝淤血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减少手术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07年10期)

王海全[7](2007)在《主肝静脉和肝短静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解剖测量的方法对第二、叁肝门内的主肝静脉和肝短静脉的位置、分型、数量、管径等参数进行观察和测量,以期为临床上中心型肝癌的切除、尾状叶肿瘤的切除、肝脏移植病肝的切除、活体肝移植供肝的获取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60具成人尸体标本,观察以下参数:1.下腔静脉(IVC)肝后段的口径变化以及与肝静脉开口的关系;2.肝左、中、右静脉的肝外长度、注入IVC管径、与镰状韧带的夹角;3.第叁肝门中肝短静脉(SHVs)分别汇入下腔静脉的左侧壁、前壁和右侧壁,SHVs分为左、中、右叁排,观察并测量SHVs的数量、位置、口径及其与主肝静脉的关系;4.沿IVC后壁正中线切开肝后段,测量肝右后下静脉(IRHV)的口径、位置和肝外行程。结果:解剖学观测结果显示:1.IVC肝后段近心端内径为(28.8±1.12)mm,远心端内径为(22.2±1.05)mm,肝左、中、右静脉开口于IVC肝后段上1/4段,其中肝左、中静脉共干者73%(44例),肝左、中、右静脉共开口者2%(1例),叁支分别汇入者25%(15例),肝左静脉开口位置最高,其次为肝中静脉,肝右静脉开口位置最低;2.肝左静脉注入IVC管径值为7.1-18.1(10.3±1.9)mm,肝外长度为2.2-17.9(6.7±1.3)mm,与镰状韧带间的夹角为32.29±11.23°;肝中静脉注入IVC管径6.9-18.9(11.8±2.3)mm,肝外长度为2.4-10.8(5.4±1.3)mm,与镰状韧带之间的夹角为43.04±11.55°;肝右静脉注入IVC管径值为9.5-22.1(13.7±2.6)mm,肝外长度为2.6-11.8(6.8±1.5);3.SHVs 3~35支从不同的方向和节段注入IVC,其直径为1.5-17.8(5.4±1.4)mm。肝右静脉直径与SHVs直径呈负相关,肝左静脉直径与SHVs数目呈正相关。IRHV出现率为83.3%,平均直径为2.6-8.0(4.3±1.2)mm,位于肝脏面肾压迹处,开口位置低,有1~2mm的肝外行程,IRHV直径大小与肝右静脉大小呈负相关。结论:IVC自下而上先向右前上方,后向左后上方至隔的IVC裂孔,在腔静脉沟中呈凸向右的弓形弯曲;该弯曲处为IVC相对狭窄的区域;肝左、中静脉共同汇入IVC者居多73%,肝左、中、右静脉中,肝右静脉管径最粗,而肝左静脉的肝外长度最长。不同肝脏标本SHVs的变化大,多数情况下,管径粗者数量少,管径细者数量多。SHVs的口径、数目和主肝静脉口径、数目相互补偿。肝右静脉直径愈大SHVs直径愈小,肝右静脉直径愈小SHVs直径愈大。肝左静脉直径愈大SHY数量越多少,肝左静脉直径愈小SHVs数量愈少。(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07-10-01)

王海全,邢雪,孙国锋[8](2007)在《主肝静脉和肝短静脉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主肝静脉和肝短静脉(SHVs)的数量、位置、分型、口径等参数。方法取60具成人尸体标本,测量肝左、中、右静脉的肝外长度、注入下腔静脉(IVC)管径;按其SHVs汇入下腔静脉左侧壁、前壁和右侧壁分为左、中、右3排,测量SHVs的数量、位置、口径及其与主肝静脉的关系。结果肝左、中、右静脉开口于IVC肝后段上l/4段,其中肝左、中静脉共干者73.3%(44例),肝左、中、右静脉共开口者1.7%(1例),3支分别汇入者25.0%(15例),SHVs直径为1.5~17.8(5.4±1.4)mm,3~35支SHV从不同方向和节段注入下腔静脉。肝右静脉直径与SHVs直径呈负相关(r=-0.34,P<0.05);肝左静脉直径与SHVs数目呈负相关(r=0.24,P<0.05)。肝右后下静脉(IRHV)出现率为83.3%,平均直径为2.6~8.0(4.3±1.2)mm。结论SHVs变异较大,管径粗者数量少。SHVs的口径、数目与主肝静脉口径、数目呈相互消长。肝右静脉直径愈大,SHVs直径愈小;反之SHVs直径愈大。肝左静脉直径愈大,SHVs数量愈少;反之SHVs数量愈多。(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07年08期)

王海全,孙国锋,邢雪[9](2007)在《肝短静脉的临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短静脉(short hepatic veins,SHVs)开口于下腔静脉,数目较多,形态和分布变异较大,影像学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由于SHV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很多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容易伤及,甚至造成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在肝脏外科手术中,尤其在行单独尾状叶切除、第Ⅸ肝段肝癌的肝段切除术、悬吊提拉切肝法的肝切除、选择性肝血流阻断切除术、活体供肝的肝移植术等手术中应注意操作,避免SHVs的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期刊2007年04期)

陶杰,廖明松,邓旦,赖小今,易飞云[10](2006)在《超声观测副肝静脉(肝短静脉)在Budd-Chiari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超声检测Budd-Chiari综合征(BCS)患者副肝静脉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运用彩超对31例BCS患者的副肝静脉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31例BSC患者中,28例超声检测到副肝静脉,显示率90.3%(28/31)。典型的副肝静脉表现为与下腔静脉相通的异常迂曲的管道,并通过交通支与3支肝静脉相通;肝右后叶内走行无明显迂曲或稍迂曲的副肝静脉主要分布于肝段VI及邻近的肝组织内,与叁大肝静脉较少形成交通支。结论超声显像在大多数BCS患者中可以直观、动态地观察副肝静脉的形态、侧支循环情况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对病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判断都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06年05期)

肝短静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肝短静脉(short hepateic veins, SHVs)是肝脏血液回流的管道,随着对其功能及解剖的认识不断深入,它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外科医师的关注。目前的研究表明,肝短静脉直径的大小较叁支主肝静脉要小,他的回流作用主要用于回流尾状叶的血液,包括了尾状叶的Spiegel叶、腔静脉旁部及尾状突;同时当出现了不发达的肝右静脉时,常常会出现右后下(中)静脉,若此时肝短静脉的直径较为粗大,则对回流肝脏的Ⅵ(Ⅶ)段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其分布的不同,部分细小的肝短静脉也会回流Ⅷ段的部分血流。了解肝短静脉在相应肝段的回流区域,对外科医师实施肝切除术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当部分肝切除术后,若残留肝脏的血液回流不畅,会引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延迟出血、肝功能紊乱、胆漏等。因而当出现主肝静脉的损伤时,肝短静脉作为其补充有时可以起到替代主肝静脉的回流功能,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肝短静脉的直径大小、分布特点在不同个体中变异率高,当存在较为粗大的右后下静脉时,外科手术行右后叶肝段切除时,可以不进行肝右静脉的重建,此时的右后下静脉可以保证残留Ⅵ段的正常血液回流;行尾状叶切除时,分离翻转肝脏时,需注意肝短静脉的逐一结扎,尤其是当肝短静脉大于3mm时,若出现下腔静脉的撕裂,出血量大,盲目的钳夹止血将会进一步导致破口的增大;肝短静脉在肝后下腔静脉段的开口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表明下腔静脉的前壁存在一宽约1cm的相对无血管区,针对这一解剖特点,可以置入一绕肝带而行实时绕肝提拉法前径路肝切除。在国家"863"等科研项目支持下,本课题组已经完成了对正常人肝静脉的数字化分型,本研究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数据采集及重建方法,通过采集175例行上腹部增强CT扫描的图像数据,将自主研发的腹部医学图像叁维可视化系统(MI-3DVS)应用于肝短静脉解剖的研究,获得了一些有临床意义的个体化解剖信息。并运用自主研发的仿真手术系统将个体化肝短静脉变异对手术的影响应用于肝脏肿瘤患者中,从而指导肝脏肿瘤的诊断和手术规划,不仅改进了肝脏肿瘤疾病的传统诊断方式,术前仿真手术还指导了实际手术操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显着的临床实用价值。目的1.通过采用MI-3DVS显示肝短静脉,评估肝短静脉的叁维重建效果;2.研究肝短静脉直径大小的构成特点及其在肝后下腔静脉分布的特征;3.初步探讨个体化肝短静脉叁维重建特点在肝脏外科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该回顾性观察研究纳入了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收治的175例肝胆外科疾病患者的上腹部64排增强螺旋CT扫描原始数据,其中男性患者95例,女性患者80例;年龄25-53岁,平均年龄43岁。病例排除标准为:(1)患者接受了肝脏切除手术;(2)患者的肝内肿瘤侵犯或毗邻肝后下腔静脉;(3)患者肝短静脉CT图像质量评分为0或1。2.设备2.1数据采集设备2.1.1飞利浦Brilliance iCT64排螺旋CT扫描仪;2.1.2双筒高压注射器及造影剂(碘比乐370mgI/ml);2.1.3图像后处理工作站:Mxview工作站(PHILIPS Brilliance64排螺旋CT自带);2.1.4南方医科大学数字医学临床中心HP刀片式服务器、高配置计算机;2.1.5腹部医学图像叁维可视化系统MI-3DVS;2.2CT扫描方案被检查者禁食禁水4h以上,检查前20~30min口服清水500-1000ml,以充盈胃肠道,并训练患者呼吸。扫描条件120KV、300mAs,扫描层厚0.625mm,球管旋转时间0.27s,矩阵512×512,螺距0.915。将膈顶水平腹主动脉作为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5mm2<ROI面积<10mm2,全视野轴位扫描,将触发阈值设定为200HU,单期注射方式,对比剂流速4.5ml/s,对比剂剂量1.5ml/kg。所有被检者均使用团注示踪技术完成全肝扫描,注射对比剂后启动同层动态扫描监测触发点CT值变化,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便启动肝动脉期扫描,肝静脉期扫描时间设定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35s,平衡期扫描延迟时间为90-120s。3.图像分析及CT叁维重建两名影像医师及1名肝脏外科医师在CT图像上进行肝短静脉的辨认及直径的测量,获得肝短静脉直径的平均值;按照肝短静脉直径D<3,≥3D<6,以及D>6mm分为小、中、大。完成图像测量分析后,将CT图像导入医学图像叁维可视化系统(Medical Image3D Visualization System, MI-3DVS)进行重要器官、血管叁维模型的构建,如肝后下腔静脉、肝短静脉、肝静脉、肝脏及门静脉等。4.临床典型病例应用为初步评价肝短静脉叁维重建的应用价值,选取临床3例实际典型病例进行介绍说明。例1为一例肝中叶肝癌患者,行前径路肝中叶切除,例2为一例左肝癌患者,行前径路左半肝切除,例3为一例尾状叶肝癌患者,行尾状叶联合右半肝切除。分别进行术前的叁维重建,肝脏的分段及体积计算以及术前的仿真规划,之后进行实际的手术。5.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多个样本率之间的比较用卡方检验,如果总体之间有差异性,则进行卡方分割进行组间的两两比较。非正态分布变量进行组内构成的比较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若样本量小于5的单元格数超过了总单元格数的1/5,则根据实际意义进行相邻组的合并。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肝短静脉的叁维重建显示效果运用MI-3DVS重建的叁维模型立体感强,形态逼真,对比明显,观察者在MI-3DVS或FreeForm Modeling System中可以对叁维重建模型进行随心所欲的放大、缩小、旋转、透视化等处理,还可以选择控制目标的透明度和颜色,设定单独或组合显示,可以清晰了解腹部脏器及其内部血管的解剖情况。2.肝短静脉在肝后下腔静脉壁的分布特点在选取的175例患者中,肝短静脉重建显示良好,重建显示率均为100%。依据CT横断面时钟方向,将肝短静脉在肝后下腔静脉壁的分布划分为6-9’,9-12’及12-3’共3个区域,其中9-12'方向依据时钟方向继续分为9-10’、10-11’以及11-12'钟方向。按照该区域进行统计,6-9'钟肝短静脉的出现率为85.7%(150/175),9-10’钟肝短静脉的出现率为22.9%(40/175),10-11’钟肝短静脉的出现率为14.9%(26/175),11-12'钟肝短静脉的出现率为32.0%(56/175),12-3’钟肝短静脉的出现率为54.3%(95/175)。3.肝短静脉直径大小的构成特点按照肝短静脉的直径D<3,≥3D<6,以及D≥6mm分为小、中、大对肝短静脉的直径大小进行描述,不同区域出现的肝短静脉的直径大小构成为6-9'钟肝短静脉构成为(81/107/41),9-10’钟肝短静脉构成为(33/10/0),10-11’钟肝短静脉构成为(22/7/0),11-12’钟肝短静脉构成为(46/12/1),12-3'钟肝短静脉构成为(53/50/1)。结论1.基于64排螺旋CT肝静脉增强扫描的数据集,使用MI-3DVS进行数字化叁维重建后,肝短静脉的模型清晰、逼真、立体感强,可以获得肝短静脉的分布、大小、数量个体化的信息;在个体化肝脏分段、手术风险评估、手术方式的选择方面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2.粗大的右后下静脉及10-11’钟方向出现的肝短静脉在肝脏手术中应引起重视,充分利用这些变异的作用,数字化个体化的叁维重建模型可提供相关重要信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短静脉论文参考文献

[1].林婷,全显跃,顾杨,梁文,田霞辉.肝短静脉256层螺旋CT最佳血管成像时间优化[J].实用医学杂志.2014

[2].顾杨.肝短静脉的CT叁维重建及其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

[3].林婷.肝短静脉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方案优化及数字化模型构建[D].南方医科大学.2014

[4].乔鸥,胡平海,金焰.肝切除术中处理肝短静脉22例的经验[J].实用医学杂志.2013

[5].陈松旺,孟凡荣,赵美丽,黄岩.超声检测肝短静脉在诊断肝淤血中的价值[J].临床荟萃.2008

[6].陈松旺,孟凡荣,陆建平,黄岩,赵美丽.肝短静脉的超声检测及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

[7].王海全.主肝静脉和肝短静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青岛大学.2007

[8].王海全,邢雪,孙国锋.主肝静脉和肝短静脉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

[9].王海全,孙国锋,邢雪.肝短静脉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7

[10].陶杰,廖明松,邓旦,赖小今,易飞云.超声观测副肝静脉(肝短静脉)在Budd-Chiari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

标签:;  ;  ;  ;  ;  

肝短静脉论文-林婷,全显跃,顾杨,梁文,田霞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