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的爱情及恋爱观 ——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定性研究

上海青年的爱情及恋爱观 ——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定性研究

论文摘要

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经历着从相知,相识,相爱,到许下一生的承诺的美好过程。爱情经历就如同一根线一样将人生的各个阶段串联起来。恋爱,不仅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爱情这一课题受到了国外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但是在中国国内,这仍然是一个较为新鲜的学科领域。本研究在国内首次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以中国年轻人为研究对象,约会行为为研究课题,试图填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通过朋友介绍以及公开招聘受访对象的方式,作者总共招聘到25位年龄在20岁到28岁,正在经历或者曾经有过恋爱经历的上海年轻人,并对他们作了深度的访谈最后得出结论。本文第一章对国内外在恋爱领域的研究作了简单的回顾,指出国外心理学领域虽然对爱情的研究涉及其历史渊源,婚姻及家庭,激情与亲密,人类性行为的历史转变等等,但是爱情的真正含义仍然知之甚少。而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仅仅限于国内高校从事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教师对在校生的情况作以简单定量调研后提出的一些建议,目的在于指导大学生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爱情观;而社会学领域的一些学者如李银河,潘绥铭,徐安齐的研究重点也多集中在性行为、婚姻与家庭领域,而忽视了恋爱才是性行为的前提这一重要事实。基于此现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中国青年在21世纪的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下对待爱情及恋爱的新观念。第二章解释了定性研究方法的选择过程以及受访对象的筛选过程,并详细介绍了数据收集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和作者通过采访得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访谈技巧。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将焦点放在恋爱各个阶段具体议题的讨论方面,第三章概括了中国年轻人独特的恋爱观,涉及缘分在恋爱中扮演的角色的历史转变;中国年轻人在恋爱中对“条件”的看法;中国年轻人对性行为于爱情的关系的认识;如何实践爱情三因素“亲密,激情与承诺”以及如何维持长久的恋爱关系;中国年轻人对恋爱的不同期待;新型恋爱关系“暧昧”的特点;以及恋爱中青年男女对待权力与自立的新观念等方面。在对每一个恋爱议题的探讨中,作者将国内外现存的有关研究成果贯穿其中,这样更加验证了本研究成果的可信性。美国的学术界,作为爱情研究领域最早的涉足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已经趋于完备并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同时鉴于美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作者选择了美国的年轻人的恋爱及爱情观作为参照对象,在第四章概括了这些研究的结论,涉及约会文化的历史渊源,美国年轻人对性行为与爱情的关系的认识,爱情的含义以及如何维持恋爱关系等方面。一种文化中人们对于爱情的看法以及他们的恋爱行为可以反映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特征。由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受到了新型文化价值观的挑战。因此在文章的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中国青年在恋爱文化方面所呈现的一些新特点、新趋势;同时对中国和美国的研究结果作了尝试性的比较,试图指出隐藏于不同恋爱观念及行为背后的深层文化传统的差异。通过这种比较,作者一方面印证了此定性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的可信性,同时得出了一些有趣的关于文化差异的概括性的结论。但是由于一种文化本身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作者特别强调这一跨文化比较的目的并非将中国和美国年轻人的爱情观念和恋爱行为笼统地一分为二,而是指出对爱情和恋爱关系的考察可以作为研究一种文化的有效方法。文章结尾,作者提出中国年轻人对于恋爱关系以及性关系的讨论本身就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发展的一个有力的佐证。并建议研究约会文化不仅可以作为人们了解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是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是同美国相比,中国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相对有限,父辈们在如何经营爱情方面也未能提供许多可供参考的范例和建议,因此中国的年轻人能够借鉴的恋爱模式以及经营爱情关系的技巧仍然少之又少。因而作者希望更多感兴趣的学者可以以本研究作为一个契机,参与对此课题的研究中,将本研究扩展到国内其他的年龄群体以及更多的跨文化群体。可信性关系到任何科学研究的价值。本研究的一个明显不足是只有作者一人进行最后的数据分析,这样出现人为的理解偏差的可能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作者本人参与了招聘受访对象、访谈、转录及数据分析的全过程,并认真核实了研究结果的连续性以及与现存研究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因而数据分析中的认为偏差并不能否定本研究的可信度。同时作者建议以后的研究中最好选择两名数据分析员以降低原始数据分析中的主观性。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ontents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Chapter Two: Research Methodology
  • I. Research methodology discussion
  • II. Recruiting interview subjects
  • III. Sample description (see appendix III for details)
  • IV. Ethical issues in data collection and data analysis
  • V. Methods of data analysis
  • VI. Some interview techniques
  • Chapter Three: What do Chinese young people think of love and relationships?
  • I. The mythology of meeting each other-yuanfen and love relationships
  • II. Tiaojian: A very distinct way of talking about relationships
  • III. Marriage and dating relationship--Is marriage the ultimate goal of a relationship?
  • IV. What factors are most important for a good and long-lasting relationship?
  • i. Intimacy
  • ii. Commitment
  • iii. Passion
  • iv. Conclusions
  • V. Aimei---A special type of relationship in Shanghai
  • VI. Love and Sex--Can love be tested by sex?
  • VII. Girl power,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a relationship
  • Chapter Four: How do Americans think of love?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onceptions of love and relationship trends among American young people
  • I. History of the dating system
  • II. What do the American youth think of love, sex, and marriage?
  • i. Sexual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 ii. Love and sex
  • iii. Sexual abstinence in the U.S.A:
  • III. What is love and what is required for a good relationship to Americans?
  • i. Two views of love
  • ii. Two strategies of sustaining a love relationship
  • i). Evangelical attitudes
  • ii) Therapeutic attitudes
  • iii) Love, commitment and the self
  • Chapter Five Discussions and Conclusions:
  • I. A Summary of Chinese Conceptions of love and relationships—new features
  • II. Acomparison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onceptions of love and relationships
  • III. Some issues to be explored
  • References
  • Appendix
  • Appendix I: the interview guide devised by Jim Farrer
  • Appendix II: the modified interview guide used in my research
  • Appendix III: General information of the informants: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  

    上海青年的爱情及恋爱观 ——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定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