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意识培养与中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培养与中学英语教学

孟宪功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中心中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语言教学离不开语言所在的文化母体。文化教学既包括知识文化的教学,又包括社会交际文化的教学。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英语课堂中渗透文化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帮助学生在多元化社会更好地生存的有效途径。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学,而且要持之以恒。因此在英语学习中不仅仅是学习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渗透相关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误解和文化冲突。常见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隐私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因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文化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等,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的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2.时间观方面的差异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3.客套语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究“卑己尊人”,把这看做是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示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的说一声“Thankyou”以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4.餐饮习俗方面的差异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喜欢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究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情。吃饭时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方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5.部分动物文化涵义上的差异

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涵义窥见一斑: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涵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涵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眼”、“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Mouse这个宠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在英语中骡子是“stubborn(顽固)”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外国人则说“Hello”“Hi”“Howareyou?”等问候语。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情况下,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打开礼物,而英美人往往会当面拆开礼物并高兴地连声说:“Thankyou,Ireallyappreciateit”;在运用体态语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进,英美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

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以及社会、生活、习俗、习惯等,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的的意识和能力,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常见的有关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称呼

称呼习惯方面中西习惯也不大一样。英语国家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为Miss(未婚)或Mrs(已婚)。如果不知道对方是否已婚的情况下,可用Ms,这是西方国家女权运动的产物。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四个词通常与姓氏连用,而不与名连用。例如:可以说MrGreen,MrsLi,MissGao,MsBlack等,但不可以说:MissKate,MrJim等。同样的,在中国,人们称呼老师为“高老师”、“张老师”等,而在英语中却没有“TeacherGao”、“TeacherZhang”等说法。因为teacher一词在英语中只表示职业,而不用作称呼。因此我们在英语中称呼老师常说:MrWu,MissLi,MrsZhao等。Sir和Madam一般既不与姓氏连用也不与名连用,而是单独使用,如:WhatcanIdoforyou,sir?

另外,在英语中,代表“伯父、叔父、舅父、姑父”等这些亲戚关系的称谓,被笼统地用uncle一词加以概括,兄、弟共用一词brother,姐、妹共用sister。但在汉语中这些称谓是严格加以区分的,不同的称谓被赋予不同的词语。

2.介绍

学习介绍自己和他人,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可以这样介绍:“ItiswithgreatpleasurethatIintroducetoyouProfessorLiu,presidentofuniversity.”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在非正式场合,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带朋友到家里可以这样介绍:“Mum,thisisLucy,myclassmate.”“Lucy,Iwouldlikeyoutomeetmyfamily.Thisismymother,...”等。

3.意义的歧解

很多词在中英文中会产生歧义。比如:英语谚语“Everydoghasitsownday!”的意思是“凡人皆有得意时!”在汉语文化中,若是把人与狗相提并论,往往被认为是污蔑或羞辱,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往往视猫狗等宠物为掌上明珠,总是用“he,she”等来指代,而很少用“it”。

4.感谢与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觉得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可以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时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引出“七不问”:不问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里”,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授课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英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调控,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全面的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材的讲授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中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科书是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极好材料。多数版本的教科书都有意识地安排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不经意间感受到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比如牛津英语教材7A的Unit3就是结合万圣节(Halloween)、圣诞节(Christmas)和感恩节(ThanksgivingDay)等西方节日来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能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只要结合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显示文化差异的部分,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就可以同时兼顾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比如,在学习英美等国家概况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增加有关这些国家历史、地理、人口、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文化内容,并同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对比,给学生提供更多由于文化不同而反映在语言层面中的例子,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更好、更顺畅地理解、记忆和使用英汉两种语言。在课堂活动设计方面,教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角色的身份、年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特征,结合语言交际的环境正确使用语言。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文化失误”,寓教于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课外活动,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单纯地靠课堂教学来完成。那么,课外活动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灵活多变的特点正好为我们所用。

(1)英文校报。校学生会可以组织创办英文校报,开设多个栏目,如校园风采、文化长廊、异域文化、经典赏析等,促进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身边的点点滴滴琐事,加强英语的实用性。鼓励学生踊跃投稿,题材、文体不限,皆在为学生提供一个用英语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还可以摘录一些经典影视剧的台词对白、一些经典流行歌曲的歌词赏析,甚至一些唐诗、宋词的英文译本等。

(2)校园英语广播。可以发动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新闻报道或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等相关资料,通过广播进行介绍。可以在一周内播放同一首英文歌曲让学生学唱、同一部原声电影让学生模仿,以期提高学生的兴趣,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

(3)课外阅读。许国璋教授曾经说过,只有通过读,你才能够获得最大的实践量,才能尝到学习英语的真正的甜头。读,给你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只凭一本教科书是很难真正打开学生学习英语之门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取决于他们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因此,英语课外阅读就成了学生跨文化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英语报刊和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原著或根据原著改编的简易读物,让他们通过广泛的阅读,从不同的读物中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在选材方面,一是要是所选材料在题材、体裁、难度等方面适合教学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要使所选材料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以利于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在编织自己广阔的英语知识网络的同时,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增强对中西方文化内涵的理解,建立起一种英语文化的思维模式。

英语不仅是英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其重要载体之一。两者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那么简单,还应包括文化教学。加强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的五大构件之一,是学生学习英语、了解英语、掌握英语和运用英语的关键所在。为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尽可能地把相应的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西文化的差异,减少文化障碍,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标签:;  ;  ;  

跨文化意识培养与中学英语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