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泵站进水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进水池,数值模拟,k-ε模型,叁维流场计算
泵站进水池论文文献综述
丁兆利[1](2019)在《基于k-ε模型的泵站进水池叁维紊流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平鲁地下泵站进水池体型为"下挖式"带支渠的侧向进水池,结构体型复杂,根据泵站进水系统布置方式,对该泵站前池在不同泵组运行组合工况下的进水池水力流态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各工况下平鲁泵站进水池内的水流流态。结果表明,由于"下挖式"带支渠侧向进水池在水平和垂向具有弯道水流的特性,水流叁维流场复杂,加之进水池顶部弧形坎的阻挡、导流作用,进水池内横向扩散不充分,主流偏向右侧,右侧较大回流区偏离进水池,且被主流隔离,其对进水池内流态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10期)
张德胜,李普熙,赵睿杰,潘强,施卫东[2](2019)在《泵站进水池吸入口涡旋结构及湍流特性的大涡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进水池是泵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态及水力特性对水泵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良的流态往往伴随着涡旋等水力现象的出现。采用流体体积(VOF)方法及大涡模拟(LES)对进水池中的流动和相关涡旋进行数值模拟,系统分析LES湍流模型所采用的网格,对网格进行收敛性验证,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PIV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数值模拟结果与PIV实验结果吻合,说明本模拟方法可以用来进一步深入探讨二阶湍流参数。通过LES模拟结果对进水池中表面涡和底涡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机制进行探讨,揭示了涡旋周围的各向异性湍流结构以及动量的传递过程。(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普熙[3](2019)在《泵站进水池中涡旋结构及尺度效应的实验与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水池是泵站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流态及水力特性对水泵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良的流态往往伴随着涡旋等水力现象的出现。进水池中可能出现的涡旋,一般分为自由表面涡旋和液下涡两种,这些高度不稳定的涡旋是影响泵站运行效率及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进水池中的流动规律及涡旋的生成原因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泵站进水池中的涡旋,采用流体体积(VOF)方法及嵌入式大涡模拟(ELES)方法对进水池中的流动和相关涡旋进行数值模拟。系统分析ELES湍流模型所采用的网格,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PIV拍摄的关于平均速度和涡量场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说明本模拟方法可以用来进一步深入探讨二阶湍流参数,如湍动能和雷诺应力。然后根据自由表面的时空特征来表征涡旋演化的过程,通过ELES模拟结果利用湍动能和雷诺应力揭示涡旋周围的各向异性湍流结构以及动量的传递的过程,对进水池中涡旋形成和演化的基本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前人针对泵站进水池中的涡旋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涡旋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尺度效应现象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当模型的雷诺数小于临界值时,就有可能发生尺度效应,导致模型实验“失真”。前人寻找发生尺度效应的临界雷诺数时,基本上都是对原型按照通用的涡旋模型相似准则进行比例缩放进行水工实验,这种方法往往要设计不同缩放比例的模型进行实验研究。本文以上述ELES与PIV方法对比结果为前提,通过改变运动粘度改变雷诺数,对相同模型相同模拟条件下的泵站进水池涡旋进行模拟研究,对比了不同雷诺数环量、切向速度大小,发现尺度效应在Re=220,00的模拟工况时发生,说明粘滞力开始起作用。针对传统泵站一般遵循ANSI/HI标准设计的消涡装置具有结构复杂、建造周期长、成本高等缺点,本文提出一种直接安装在吸水管上的十字消涡装置,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消涡装置对进水管周围涡旋的抑制作用,以某火电厂补给水泵站物理模型为实验平台,应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开展了模型实验研究。在满足模型要求的临界淹没深度前提下,选取两种流量(大、小)工况测试该消涡装置的效果。通过截取距离自由表面和壁面不同距离截面的PIV测量的涡量流线图对比了消涡装置对各种泵进口涡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消涡装置能够阻止壁面和自由表面产生的涡旋吸入泵内,对底涡的作用不大。(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6-01)
韩晓维,刘云,孟金波,屠兴刚[4](2019)在《基于流道进流指标分析的大型泵站进水池优化调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泵站多台机组共用进水池,不同机组运行组合时进水池内流态不一,泵站流道进口的水流条件也有所区别,较优的调度方案可避免较差的进流流态从而保证泵站机组运行的稳定性及效率。结合某大型泵站工程,建立进水明渠、箱涵、进水池及进水流道叁维数学模型,并以流道进口断面流速均匀度和流速加权平均偏流角为进流指标函数对不同机组组合运行时的进水池内流态及流道进口进流条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不同开机组合时,泵站进流条件存在一定的区别,并主要体现在流速加权平均偏流角。在开启相同机组台数情况下,机组相邻运行较间隔运行更优,中间机组运行较2侧机组运行更优。根据全组合试验研究提出了不同机组运行数量时的较优组合方案。研究成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2期)
王自明,王月华,韩晓维,叶龙[5](2018)在《泵站进水池自由表面漩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泵站进水池自由表面漩涡是影响泵站运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为准确判断泵站在实际运行中是否会产生吸气漩涡,研究了进水口淹没深度H/D以及淹没弗劳德数与泵站进水口吸气漩涡之间的关系,同时进行了泵站进口水工模型试验对漩涡判断标准进行验证,试验中选择增加流量来消除物模试验中的缩尺效应。结果表明,泵站进口漩涡试验与临界淹没深度以及淹没弗劳德数对泵站进口是否发生进气漩涡的判断是基本一致的,临界淹没深度以及淹没弗劳德数可作为泵站进口是否发生吸气漩涡的依据,但是泵站进口仍然发生了3~4型漩涡,宜考虑防止出现。该研究可为以后类似的工程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07期)
曾新乐[6](2018)在《超低水位下泵站进水池消涡整流装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黄河水水位降低,导致黄河中下游部分引黄泵站引水出现困难。本文以田山一级泵站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泵站进水池的整流方案展开系统的研究。首先综述了我国泵站发展的现状,并对黄河下游部分泵站面临的问题展开分析,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两方面对国内外泵站进水池及其技术改造的资料进行了搜集;其次对泵站进水池数值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展开研究,重点对其控制方程、求解方法、数学模型、网格划分等方面进行说明;着重研究了改造前泵站进水池在超低水位下运行时进水池的流态,分析了监测点的数据和各个截面的流速分布,得出影响进水池水流流态的原因;针对上一章节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叁种整流方案,并对分析每个整流方案的水力特性,初步确定了最佳整流方案;最后主要通过模型试验的方法对改造前后各个工况下,进水池的流态进行观察和记录,分析比对数值模拟结果,最终确定方案叁:导流台+水下消涡板+W型后墙导流墩为整流效果最优的整流方案。现场试运行也表明方案叁具有较好的整流效果。研究得出了一套简单高效的组合整流装置,为面临类似问题的提水泵站改造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措施。(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8-05-01)
赵苗苗[7](2018)在《泵站进水池池宽水力特性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进水池池宽对水泵的进水流态及水力性能的影响,运用CFD软件对不同池宽下的进水池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池宽下进水池的水流流态及水泵的进水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矩形进水池的宽度取(2.8~3.0)倍的喇叭口直径时最理想,满足水泵进水条件及技术经济性。(本文来源于《西北水电》期刊2018年06期)
高传昌,曾新乐,解克宇,唐林钧[8](2017)在《泵站进水池超低水位下组合整流方案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泵站在超低水位下运行时,将引起泵站进水水流流态恶化,危及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文通过对黄河下游田山一级泵站在进水池超低水位下运行时存在的严重不良流态及其对机组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进水池设置导流台、水下消涡板和W型后墙导流墩的组合整流措施,应用叁维数值计算方法对进水池的水流流态和该组合整流措施下的整流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采用透明的进水池模型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组合整流措施消除了进水池表面、池底、边壁的漩涡、回流以及死水区,进水池的水流流态和进水喇叭口的轴向速度分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研究成果可为超低水位下运行的泵站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23期)
史志鹏,张根广,刘家春,张子贤,何婷婷[9](2017)在《基于节能目标的泵站进水池体形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泵站进水池体形的优化是提高泵站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结合泵站设计规范,建立多个进水池模型,通过CFD方法,采用ANSYS15.0软件对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预测了吸水管内涡核的位置,分析了进水池内流态、流速分布规律及吸水管内流速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当后壁距和侧墙距合理时,吸水管内的涡核属于水下涡第一类即涡流型,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同时后壁距和侧墙距分别定为1.1D(D为水泵吸水喇叭口直径)和1.25D是可行的;隔墩对调节进水池内的流速分布、改善水流条件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7年09期)
资丹,王福军,姚志峰,叶长亮,许建中[10](2017)在《基于响应曲面模型的泵站进水池参数优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泵站进水池的结构参数,特别是吸水喇叭管参数取值对泵站整体流态影响很大。本文基于响应曲面模型和CFD数值模拟,以垂直布置的吸水喇叭管悬空高、后壁距和淹没深度为设计变量,以进水池压力场、速度场和涡量场评价指标的加权函数为目标函数,进行2因素和3因素的优化设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变量之间对进水池流态的交互作用较大,淹没深度对最优悬空高、后壁距的影响不可忽略,且淹没深度与悬空高的交互作用(P=0.0019)较其与后壁距的交互作用(P=0.0696)大。针对本文垂直布置型式的吸水喇叭管,推荐最优参数组合是悬空高0.77 D,后壁距0.37 D,淹没深度2.19 D。在该组合下实际值与预测值误差不大于4.82%,与泵站设计规范推荐值相比,其计算域水力损失降低0.98%,流速分布均匀度提高5.92%,机组纵剖面涡量分布特征值降低3.1倍,大大改善了进水池的流态。这表明所建立的二次多项式响应面模型能够较精确地表示设计变量与目标函数之间的关系,基于响应曲面模型的优化设计方法可有效用于泵站进水流场的流态优化。(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泵站进水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进水池是泵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态及水力特性对水泵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良的流态往往伴随着涡旋等水力现象的出现。采用流体体积(VOF)方法及大涡模拟(LES)对进水池中的流动和相关涡旋进行数值模拟,系统分析LES湍流模型所采用的网格,对网格进行收敛性验证,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PIV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数值模拟结果与PIV实验结果吻合,说明本模拟方法可以用来进一步深入探讨二阶湍流参数。通过LES模拟结果对进水池中表面涡和底涡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机制进行探讨,揭示了涡旋周围的各向异性湍流结构以及动量的传递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泵站进水池论文参考文献
[1].丁兆利.基于k-ε模型的泵站进水池叁维紊流数值模拟[J].陕西水利.2019
[2].张德胜,李普熙,赵睿杰,潘强,施卫东.泵站进水池吸入口涡旋结构及湍流特性的大涡模拟[J].农业机械学报.2019
[3].李普熙.泵站进水池中涡旋结构及尺度效应的实验与模拟研究[D].江苏大学.2019
[4].韩晓维,刘云,孟金波,屠兴刚.基于流道进流指标分析的大型泵站进水池优化调度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5].王自明,王月华,韩晓维,叶龙.泵站进水池自由表面漩涡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
[6].曾新乐.超低水位下泵站进水池消涡整流装置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8
[7].赵苗苗.泵站进水池池宽水力特性数值模拟[J].西北水电.2018
[8].高传昌,曾新乐,解克宇,唐林钧.泵站进水池超低水位下组合整流方案与验证[J].农业工程学报.2017
[9].史志鹏,张根广,刘家春,张子贤,何婷婷.基于节能目标的泵站进水池体形优化设计[J].人民黄河.2017
[10].资丹,王福军,姚志峰,叶长亮,许建中.基于响应曲面模型的泵站进水池参数优化方法研究[J].水利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