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工袋在长江大堤溃堤处理中的试验应用

土工袋在长江大堤溃堤处理中的试验应用

一、土工模袋在长江堤防崩岸治理工程中的试验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亮[1](2020)在《软土地基膜袋砂堤坡破坏模式与设计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膜袋砂堤坡具有机械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整体稳定性好、适应能力强的优点,在近海和水利工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于这种堤坡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关于堤坡的破坏模式和设计计算方法,目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成熟的理论。软土上的膜袋砂堤坡工程有很多失稳的案例。本文利用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手段,针对软土地基膜袋砂堤坡的破坏模式及设计计算方法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认识如下:(1)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软土地基膜袋砂堤坡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如堤坡尺寸、膜袋强度、地基强度的不同)存在两种不同的堤坡地基破坏模式,分别为“整体破坏”和“分侧破坏”。堤坡地基“整体破坏”表现为地基承载力不足,堤坡整体下陷,地基中的破坏面基本对称,相交于堤坡中心下方。堤坡地基“分侧破坏”表现为堤坡两侧边坡坡脚位置的地基局部破坏。对于地基分侧破坏模式,当堤坡强度不充分大时,则将进一步导致堤坡-地基的联合滑动破坏。(2)设计制作了一套试验装置,对软土地基膜袋砂堤坡缩尺模型进行试验研究,考察膜袋砂堤坡-地基的变形形态和破坏模式。研究发现地基在膜袋砂堤坡作用下破坏时,由于堤坡是柔性基础,可以适应地基的变形,使得地基的变形破坏形态与刚性基础下的地基有显着差异。变形与破坏形态与数值模拟的结果相符。据此,借鉴刚性基础下地基破坏分区(主动区),提出了膜袋砂堤坡下地基的破坏分区,并展示了与刚性基础下破坏分区的区别。(3)针对堤坡下(柔性基础下)地基的整体破坏模式,通过极限平衡法推导了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经过计算对比发现,相同地基条件下的膜袋砂堤坡地基具有比刚性基础地基更高的极限承载力,但是前者变形大很多。(4)利用数值模拟对影响堤坡地基变形破坏的七个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堤坡底部宽度、土工膜袋抗拉刚度和软土地基强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堤坡坡度、砂袋充填厚度、充填砂强度和筋-土界面抗剪强度是次要影响因素。基于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堤坡地基“整体破坏”模式和“分侧破坏”模式的判别方法,提出了不同破坏模式下的堤坡极限填高计算方法和堤坡安全系数计算方法。整合上述计算公式,提出了软土地基膜袋砂堤坡设计计算方法,并利用现有工程案例对该设计计算方法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5)堤坡地基失稳过程中堤坡底层的土工膜袋受拉力最大,容易首先被拉断,此时上部的膜袋受力还很小。现今常规的设计通常采用等厚度砂袋和均匀强度土工膜袋的设计方法,未对堤坡底部进行加强。本文从加强堤坡底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两种优化设计方法,分别为“非等厚度设计方法”和“船型设计法”。非等厚度设计方法是调整砂袋充填厚度,利用上疏下密的膜袋布置对堤坡底部进行加固。船型设计方法则是在堤坡底层砂袋使用高强度的土工材料对堤坡底部进行加固,使底层砂袋成为一个强度很高的载体,承托堤坡上部膜袋砂荷载,使整个堤坡像一艘“船”一样放置于软土地基上,即便地基沉降很大,堤坡也能保持自身不出现破坏。

曾丹[2](2017)在《自淤沉管管流特性与垒管结构护岸效应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河道崩岸是长江中下游十分普遍和突出的地质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两岸居民的人生财产安全。目前,对于长江崩岸的治理虽然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护岸措施,随着工程实践表明,很多护岸方法在一定条件下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拟在现有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一种新的低成本护岸手段。本文调查研究了国内外有关崩岸问题的理论与技术文献资料,整理分析了部分不同类型的护岸工程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崩岸机理及引发崩岸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淤沉管与混凝土膜袋综合治理和预防长江崩岸的方法。所谓自淤沉管是一种沉入近岸江底的长管,水流通过长管内部的消能装置,江水挟带的泥沙在管内自然沉降淤积,籍此充填长管增加自重,起到镇重作用。可将一根根长管垒成一个整体形成“垒管结构”,与混凝土膜袋配合使用,既起到替代抛石压重镇脚护岸的目的,又能够适应河床与岸坡变形,使之与河床、岸坡紧密贴合,进一步稳固岸坡,达到护岸的目的,长治高效。本文采用窦国仁泥沙计算理论得出泥沙沉降对水流流速的要求,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确定自淤沙管的减速装置和最佳减速效果的模型尺寸。在此基础上,选用九江市彭泽县棉船镇一长江流段为室外足尺试验地点,验证其淤沙效果。利用FLOW-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分析自淤沉管内部水流的流速和流态变化,进一步探讨自淤沉管的淤沙机理,证明它的减速效果。针对垒管结构形式对周边水流和河床泥沙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探讨了改进垒管结构对周边流体特性和对河床的侵蚀作用,进一步完善垒管结构,为将垒管结构赋诸工程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许瑛[3](2010)在《“十一五”以来江西水利科技主要成就》文中研究表明根据2008年江西省水利科技工作调研的资料统计,分析"十一五"以来江西水利科技所取得成就,充分表明了水利科技为江西水利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汤明高[4](2007)在《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预测评价方法及防治技术研究 ——以三峡水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水库蓄建,库区地质环境和水文条件将会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在库水长期作用下,库岸必将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加速其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发生塌岸。山区河道型水库往往跨越不同地貌单元,岸坡结构类型复杂,库水动力作用强烈,塌岸模式多种多样,塌岸点多面广,危害十分严重。针对这些特点,选择长江三峡水库为研究背景,以雅砻江二滩水库、白龙江宝珠寺水库、大渡河龚咀水库为类比水库,通过调查、试验和分析等多种手段,对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机理、模式和参数,塌岸预测方法,塌岸危险度评价和防治措施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地研究:(1)通过大量现场塌岸调查,查明了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第四系岸坡的变形破坏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种类型塌岸的室内物理模型,包括多因素模型、单因素模型、结构模型和实体模型,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再现了不同影响因素下不同岸坡结构时的塌岸变形破坏方式和演化过程,同时揭示了塌岸土体流失量和塌岸宽度与岸坡组成、坡角、水位变幅、降雨等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2)建立了山区河道型水库岸坡结构和塌岸模式的系统分类体系,并形成了典型塌岸发生-发展-演化结束三个阶段的演化图。在大量塌岸预测参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改进提出了两种获取塌岸预测参数的方法(横向类比调查和纵向类比调查),分类统计了三峡水库和类比水库区各类岩土的塌岸预测参数(水下堆积坡角、冲磨蚀坡角和水上稳定坡角),同时归纳总结了塌岸预测参数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在其它同类水库塌岸预测时,这一分类统计结果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3)预测实践得出:针对某种类型塌岸,采用适宜该类塌岸的预测模型去进行塌岸范围预测才能得出比较科学合理的预测结果。基于这一研究思路和方向,提出了三种塌岸预测新方法:岸坡结构法、三段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改进形成了滑移型塌岸预测方法、崩塌型塌岸预测方法和流土型塌岸预测方法。并且将各种预测方法有机集成形成了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综合预测方法体系,包括预测原则、预测方法和模型、预测流程和步骤等。并采用实例预测、类比水库塌岸调查和遥感监测进行了验证。同时对塌岸随时间的发展演化规律进行了初步地分析研究。(4)首次开展了危险度评价在塌岸灾害方面的应用研究,包括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危险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量化,塌岸危险度分级,塌岸危险度评价模型和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实例。(5)总结分析了现有各种类型塌岸治理工程(护岸)措施,详细论述了近期发展起来的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改进提出了一种护岸措施——格构+点砌石护岸。针对山区河道型水库区各种类型塌岸模式及其机理,提出了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的防治对策。(6)最后采用以上预测评价方法体系,进行了三峡库区塌岸预测与评价。

杨素勤[5](2007)在《水流中土工包沉落模型试验与土工包护岸数值分析》文中指出河岸崩塌问题是我国防洪减灾事业中亟需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土体中坡脚被冲刷后,其余部分塌入河中,江水继续破坏暂存的岸滩使堤防节节后退。许多河道河势不稳,冲淤变化频繁,岸滩冲刷崩塌的现象十分普遍和严重。一般解决崩岸问题从稳定河势和控导地下水水流两方面着手,其中土工包是新型的水下固基措施,与传统护岸方法比较具有经济性强和结构稳定的特征,是以后岸坡防护的发展方向。可使岸坡有效防止水流冲刷从而达到稳定河势、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目的。本文主要通过对工程实例马湖堤的数值模拟分析讨论土工包在岸坡防护方面的作用。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1、介绍河岸崩塌的发生机理和岸坡防护的各种措施、土工包的国内外研究。 2、在宽体矩形水槽中进行了比尺为1∶60的土工包动水投放的水力模型试验,研究了土工包在沉落过程中受水流影响产生的位移特征,对土工包的沉落规律进行了归纳,并根据试验数据和因次和谐原理推导了土工包在不同流速和水深下的沉落位移公式,旨在指导护岸工程中土工包的实际施工。 3、介绍大型差分程序FLAC3D的基本原理和本文所用到的章节。 4、以江西马湖堤工程为例,应用大型差分程序FLAC3D讨论土工包对岸坡稳定的作用。对比分析岸坡淘刷前后在江水水位变化的四种工况下的竖直位移、侧向位移、最小主应力、塑性状态区域、强度折减法安全系数等的变化。 5、对本文的工作做简单的总结,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李广信,张在明,沈小克,陈雷,刘松玉,魏弋锋,陈云敏,王育人,高大钊,卞昭庆,高晓军,介玉新[6](2006)在《岩土工程篇》文中认为一、岩土工程及其发展概述 (一)岩土工程学科认识的发展岩土工程被认为是由土力学、岩石力学和工程地质以及相应的工程和环境学科所组成的。它服务于不同的工程门类、建筑、水利、水电、交通、铁路、航空机场、水运、海洋、石油、采矿、环境、军事,甚至航天等各个工程领域都离不开岩土工程。它对于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刘刚[7](2006)在《透水框架体水流特性及护岸应用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透水框架式四面体作为一种新型防洪固岸技术,它是通过改变河道的流速分布,从而起到防洪固岸作用。目前,虽然四面体透水框架在工程中获得了较为成功的应用,也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工程中对四面体框架群的设计和施工主要还是凭经验,缺乏理论指导。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水槽试验,对四面体透水框架群的水流特性和阻力特性进行研究,并结合水沙特性研究合理的防洪固岸布置形式。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1)通过理论分析,分别从流速、阻力、能量转换和紊动切应力等方面对四面体透水框架的防护机理进行了探讨。 (2)通过试验,对四面体透水框架和实体四面体的水流特性进行了对比,并对不同组合形式的四面体透水框架的减速特性进行了研究。 (3)对四面体透水框架群进行了阻力特性的试验,研究了四面体透水框架数量(密度)和水深对阻力的影响。同时,将试验成果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以探讨四面体透水框架护岸机理。 (4)结合长江南京河段水沙特性,对合理的四面体透水框架群防洪固岸布置形式进行研究,并对透水框架抛投施工的落距做了探讨,可为实际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姜辉[8](2006)在《长江江都嘶马弯道崩岸灾害机制及其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充分利用江都市水利局多年来水下地形的监测资料,首先采用ArcGIS建立了嘶马弯道河床变化的三维动态模型分析,研究了嘶马水下斜坡演变的过程。依据长江中下游崩岸总体规律,研究了嘶马弯道具体岸段、具体的地质与水文条件下岸崩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此外,本文还完成了以下工作:①选择了合理的地质模型,对嘶马水下斜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了不同坡高、不同坡度水下斜坡的坡脚破坏和坡面破坏的稳定性;研究了抛石层对稳定性的影响;并研究了土层力学参数变化对稳定性的影响。②根据现有资料,对土层与抛石层抗冲刷的临界流速、临界切力的评价,以及坡度对临界流速与切力的影响,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③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对嘶马弯道的崩岸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有了较深入的认识,结合丁坝工程及平抛抛石护岸工程对崩岸影响的研究,对嘶马岸坡的现状有了较充分的认识,并建立了适合嘶马弯道的条崩和窝崩预测思路。④提出了基于水下地形监测的GIS模型的,有抛石层斜坡的条崩预测模型和窝崩预测模型及预测方法,编制了考虑长江水情和岸坡坡度的条崩和窝崩预报图。

王满兴,李思慎[9](2004)在《土工合成材料在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简要介绍了各种土工合成材料在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中的应用情况、施工方法和使用效果。同时根据土工合成材料在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中应用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土工合成材料用于堤防工程建设的优点及需注意的问题。

李若华[10](2004)在《空心四面体框架群减速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物模试验、数值实验等研究手段对空心四面体框架群的减速特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通过理论分析和水槽试验,研究了穿越四面体框架群水流阻力系数的变化规律,建立了阻力系数与框架群等效曼宁糙率系数的转换关系,拟合出了糙率的经验计算公式。 (2)采用ADV超声流速仪对投放框架群前后同一断面的垂线流速分布测量表明:水槽投放四面体后,不但可以降低近底区的时均流速、紊动强度,而且均化了紊动强度的垂线分布。 (3)通过因次分析,探讨了四面体框架群减速率的影响因素,并进行了系列水槽试验,得出:近底流速的减速率随框架群相对长度l/H的增加而增加,随框架群相对间隔距离△l/H的增加而减小;框架群高度对近底流速的减速率影响不大,框架群高度的增加主要表现为减速区的增高。 (4)通过平面二维数模计算研究了水流流过框架群时的流态,以及不同框架群形态如框架群相对长度l/H、框架群相对宽度b/H、框架群相对高度a/H对框架群后保护区范围的影响。随着l/H、b/H、a/H的增加,框架群后对应点垂线平均流速的减速率也逐渐增加,保护区长度、宽度也不断增加,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水深和减速率要求抛投相应长度、宽度、高度、间距的框架群。 研究成果可供护岸工程施工设计参考。

二、土工模袋在长江堤防崩岸治理工程中的试验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工模袋在长江堤防崩岸治理工程中的试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软土地基膜袋砂堤坡破坏模式与设计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工膜袋的应用及发展
    1.2 问题的提出
    1.3 膜袋砂堤坡失稳案例
    1.4 膜袋砂堤坡常用设计方法及加筋布置方式
    1.5 国内外研究概述
        1.5.1 地基承载力研究
        1.5.2 堤坡填土高度研究
        1.5.3 土工膜袋及堆叠体力学特性研究
        1.5.4 膜袋砂堤坡稳定性研究
        1.5.5 该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之处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膜袋砂堤坡物理模型试验及地基承载力理论研究
    2.1 前言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模型箱
        2.2.2 试验材料制备
        2.2.3 膜袋砂堤坡模型断面
        2.2.4 试验装置
        2.2.5 试验方案
    2.3 试验过程
        2.3.1 模型填筑
        2.3.2 膜袋砂充填堆载
    2.4 试验结果分析
    2.5 堤坡下地基极限承载力研究
        2.5.1 传统刚性基础下地基承载力理论
        2.5.2 现有堤坡荷载下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2.5.3 堤坡下地基破坏分区假设
        2.5.4 堤坡下地基I区存在性的讨论
        2.5.5 本文提出的堤坡下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土地基膜袋砂堤坡数值模拟
    3.1 前言
    3.2 数值模型
        3.2.1 有限元模型及边界条件
        3.2.2 本构模型及参数取值
        3.2.3 数值模型验证
    3.3 参数影响分析
        3.3.1 堤坡底部宽度(W)的影响
        3.3.2 土工膜袋抗拉刚度(J)的影响
        3.3.3 膜袋砂充填厚度(t)的影响
        3.3.4 软土不排水抗剪强度(su)的影响
        3.3.5 堤坡坡度(k)的影响
        3.3.6 膜袋充填砂内摩擦角(φ)的影响
        3.3.7 土工膜袋-软土界面抗剪强度(τmax)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土地基膜袋砂堤坡破坏模式及稳定性计算方法
    4.1 前言
    4.2 堤坡地基破坏模式
    4.3 膜袋砂堤坡地基破坏模式
        4.3.1 整体破坏模式
        4.3.2 分侧破坏模式
        4.3.3 破坏模式判别方法
    4.4 软土地基膜袋砂堤坡稳定性计算方法
        4.4.1 极限填高计算方法
        4.4.2 安全系数计算方法
    4.5 软土地基膜袋砂堤坡设计计算方法及验证
        4.5.1 软土地基膜袋砂堤坡设计计算方法
        4.5.2 设计计算方法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土地基膜袋砂堤坡优化设计方法
    5.1 前言
    5.2 非等厚度优化设计
        5.2.1 非等厚度设计方法
        5.2.2 非等厚度设计方法数值模拟分析
    5.3 船型优化设计
        5.3.1 船型设计方法
        5.3.2 船型设计方法数值模拟分析
    5.4 优化设计膜袋砂堤坡数值模拟参数分析
        5.4.1 参数分析工况设定
        5.4.2 堤坡底部宽度(W)的影响
        5.4.3 软土不排水抗剪强度(su)的影响
        5.4.4 土工膜袋抗拉刚度(J)的影响
        5.4.5 堤坡坡度(k)的影响
        5.4.6 膜袋充填砂内摩擦角(φ)的影响
    5.5 优化设计膜袋砂堤坡破坏模式判别及稳定性计算方法
        5.5.1 优化设计膜袋砂堤坡地基破坏模式判别方法
        5.5.2 优化设计膜袋砂堤坡稳定性计算方法
    5.6 优化设计膜袋砂堤坡设计计算方法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自淤沉管管流特性与垒管结构护岸效应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崩岸的研究现状
        1.2.1 崩岸机理研究现状
        1.2.2 护岸工程的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2.4 泥沙起动速度研究现状
    1.3 近年来长江重大崩岸汇总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泥沙计算分析
    2.0 长江泥沙的基本特征
    2.1 泥沙起动速度的探讨
    2.2 泥沙止动速度的探讨
    2.3 棉船镇试验地点泥沙沉降要求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型试验
    3.1 室内模型试验
        3.1.1 模型相似理论
        3.1.2 模型设计
        3.1.3 试验设计与试验结果分析对比
        3.1.4 小结
    3.2 室外模型试验
        3.2.1 室外模型的设计
        3.2.2 现场试验段选址
        3.2.3 模型试验情况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值模拟计算
    4.1 FLOW-3D软件介绍
        4.1.1 FLOW-3D流体运动控制方程
        4.1.2 FLOW-3D控制方程的离散和求解
        4.1.3 FLOW-3D中的湍流模型
        4.1.4 自由表面的处理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计算区域
        4.2.2 网格划分
        4.2.3 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和计算工况
    4.3 数值模拟结果
        4.3.1 第一类模型模拟结果
        4.3.2 第二类模型模拟结果
        4.3.3 第三种模型计算结果
    4.4 数值模拟结果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垒管护岸结构研究
    5.1 垒管护岸结构的初步设计
    5.2 垒管结构数值计算
        5.2.1 第一次模型的建立与模拟结果分析
        5.2.2 第二次模型的建立与模拟结果分析
        5.2.3 第三次模型的建立与模拟结果分析
        5.2.4 第四次模型的建立与模拟结果分析
        5.2.5 第五次模型的建立和模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十一五”以来江西水利科技主要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1 围绕水利现代化建设目标, 水利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1.1 基础试验研究
        1.1.1 传统基础试验研究
        1.1.2 农作物优化灌溉制度研究
        1.1.3 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1.2 应用技术研究
        1.2.1 加大堤防建设科技含量
        1.2.2 积极探索治理崩岸新技术
        1.2.3 全面开展鄱阳湖治理保护研究
        1.2.4 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江西“五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水权制度建设
        1.2.5 不断研究创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
        1.2.6 加强水利信息化系统建设
2 水利科技投入显着增加, 科研能力有较大提高
3 加快科研基地及重点科技工程建设, 为水利科技创新提供良好平台
4 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促进了水利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5 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 促进了新技术的引进
6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促进了水利科技成果的转化
7 结语

(4)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预测评价方法及防治技术研究 ——以三峡水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 研究背景区塌岸地质条件
        1.4.1 区域构造与地层岩性
        1.4.2 地形地貌
        1.4.3 岸坡结构类型
        1.4.4 水库水动力条件
        1.4.5 水文地质条件
第2章 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机理研究
    2.1 概述
    2.2 试验目的
    2.3 试验设备
    2.4 试验模型设计
        2.4.1 相似关系
        2.4.2 试验材料
        2.4.3 模型设计
    2.5 模拟试验
        2.5.1 多因素模拟试验及现象
        2.5.2 单因素模型试验及现象
        2.5.3 结构模型试验及现象
        2.5.4 实体模型试验及现象——万州大周塌岸
    2.6 试验数据分析
        2.6.1 多因素模拟试验数据分析
        2.6.2 单因素模拟试验数据分析
        2.6.3 实体模型试验成果分析
    2.7 模拟试验塌岸机理分析
第3章 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模式研究
    3.1 概述
    3.2 冲磨蚀型
    3.3 坍(崩)塌型
        3.3.1 坍塌型
        3.3.2 崩塌型
    3.4 滑移型
        3.4.1 古(老)滑坡复活型
        3.4.2 深厚堆积层浅表部滑移型
        3.4.3 沿基-覆界面滑移型
        3.4.4 基岩顺层滑移型
    3.5 流土型
第4章 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预测参数研究
    4.1 概述
    4.2 塌岸预测参数类型
    4.3 塌岸预测参数调查取值方法
    4.4 塌岸预测参数分类统计
        4.4.1 三峡水库塌岸预测参数特征值统计
        4.4.2 类比水库塌岸预测参数特征值统计
    4.5 塌岸预测参数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分析
        4.5.1 塌岸预测参数的影响因素
        4.5.2 不同成因、组构和固结程度的第四系岸坡塌岸预测参数特征
        4.5.3 塌岸预测参数与影响因素间规律性认识
第5章 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预测评价方法研究
    5.1 概述
    5.2 现有水库塌岸预测方法
        5.2.1 类比图解法
        5.2.2 计算图解法
        5.2.3 动力法
        5.2.4 两段法
        5.2.5 徐瑞春关于红层塌岸预测的若干修正
        5.2.6 现有水库塌岸预测方法适宜性分析
    5.3 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预测方法
        5.3.1 塌岸预测的岸坡结构法
        5.3.2 塌岸预测的“三段法”
        5.3.3 塌岸预测的多元回归法
        5.3.4 滑移型塌岸的预测方法
        5.3.5 崩塌(落)型塌岸的预测方法
        5.3.6 流土型塌岸的预测方法
        5.3.7 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综合预测方法体系
    5.4 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预测实例验证
        5.4.1 冲磨蚀型塌岸预测实例
        5.4.2 薄层堆积体下伏基岩塌岸预测实例
        5.4.3 土质滑移型塌岸预测实例
        5.4.4 红层软岩塌岸预测实例
        5.4.5 岩土混合岸坡塌岸预测实例
    5.5 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预测方法的检验与验证
        5.5.1 三种塌岸预测方法的相互比较验证
        5.5.2 应用类比水库塌岸调查成果进行检验
        5.5.3 应用遥感监测手段进行验证
        5.5.4 对验证结果的分析评价
    5.6 水库塌岸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5.6.1 与塌岸速率有关的研究成果
        5.6.2 水库塌岸速率变化趋势分析
第6章 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危险度评价研究
    6.1 概述
    6.2 塌岸危险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思路
        6.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2.3 评价指标的量化
    6.3 塌岸危险度评价模型和方法
    6.4 塌岸危险度评价实例
第7章 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防治技术研究
    7.1 常用塌岸防治工程措施
        7.1.1 坡式护岸(平顺护岸)
        7.1.2 垂直护岸
        7.1.3 坝式护岸
        7.1.4 其它措施
    7.2 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的应用
        7.2.1 混凝土模块
        7.2.2 混凝土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
        7.2.3 混凝土连锁板
        7.2.4 石笼整体沉排(格宾网垫)
        7.2.5 格构+点砌石护岸
        7.2.6 土工合成材料护岸
        7.2.7 植被护岸
        7.2.8 其它类型护岸
    7.3 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防治对策
        7.3.1 关于水库塌岸治理工程设计标准
        7.3.2 水库塌岸防治建议措施
第8章 应用实例——三峡水库塌岸预测评价
    8.1 三峡水库塌岸范围预测
        8.1.1 三峡水库塌岸预测设计高低水位取值标准
        8.1.2 三峡水库塌岸预测方法与参数选取
        8.1.3 三峡水库塌岸预测结果评价
    8.2 三峡水库塌岸遥感监测验证
        8.2.1 石榴树包滑坡塌岸范围遥感监测
        8.2.2 奉节县城库岸段
        8.2.3 巫山县城库岸段
        8.2.4 巴东县城库岸段
        8.2.5 巴东县城下游库岸段
        8.2.6 近坝库岸段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项目

(5)水流中土工包沉落模型试验与土工包护岸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长江岸坡崩塌机理
    1.3 护岸工程
        1.3.1 传统护岸技术
        1.3.2 新护岸技术的进展
        1.3.3 护岸方式的比较
    1.4 土工包技术的国内外研究
        1.4.1 国内的研究
        1.4.2 国外的研究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动水中投放护岸土工包的试验研究
    2.1 模型试验的相似
        2.1.1 相似理论简介
        2.1.2 相似准则的选取
        2.1.3 量纲分析原理
    2.2 模型试验
        2.2.1 研究基本条件
        2.2.2 土工包在静水中投放试验
        2.2.3 土工包在水流作用下的投放试验
    2.3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用于分析护岸工程的FLAC~(3D)的基本原理
    3.1 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法的基本原理
        3.1.1 数值求解规则
        3.1.2 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法的网格离散
        3.1.3 有限差分方程
    3.2 FLAC~(3D)中的摩尔模型(Mohr)
        3.2.1 FLAC~(3D)的塑性流动理论的增量公式
        3.2.2 FLAC~(3D)的Mohr-Coulomb plasticity模型
    3.3 强度折减法
    3.4 流固耦合
        3.4.1 简介
        3.4.2 FLAC~(3D)流-固耦合方程数值表述
        3.4.3 渗流边界条件
        3.4.4 流固耦合的计算过程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长江马湖堤除险护岸工程的数值分析
    4.1 工程简介
        4.1.1 地理位置
        4.1.2 工程材料特征
        4.1.3 水文环境
    4.2 崩岸险情与防护措施
    4.3 防护措施实施
        4.3.1 土工材料
        4.3.2 施工
    4.4 防护效果分析
        4.4.1 工程建模
        4.4.2 工程模拟过程
        4.4.3 马湖堤土工包防护前后效果比较
    4.5 计算结果分析
        4.5.1 岸坡在水位变化过程中的状态比较
        4.5.2 加土工包防护与不加土工包的结果对比分析
        4.5.3 土工包抢险前后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透水框架体水流特性及护岸应用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河道防护的研究方法、分类及研究现状
        1.2.1 护岸类型分析
        1.2.2 护岸型式及应用
    1.3 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的特性和应用
        1.3.1 四面体透水框架群护岸的工程实践
        1.3.2 四面体透水框架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四面体透水框架的护岸机理分析
    2.1 引言
    2.2 岸坡冲刷及崩岸原因
        2.2.1 岸坡冲刷机理
        2.2.2 崩岸的分类及其成因
    2.3 四面体透水框架护岸机理分析
        2.3.1 流速的角度
        2.3.2 阻力的角度
        2.3.3 能量转化的角度
        2.3.4 紊流切应力的角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面体透水框架水流特性试验研究
    3.1 试验设计
        3.1.1 水槽及循环水系统
        3.1.2 量测设备
        3.1.3 试验设计
        3.1.4 模型透水框架的制作
    3.2 四面体透水框架和实体四面体护岸水流特性对比试验
        3.2.1 试验布置
        3.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透水框架体不同组合形式的减速效果试验
    3.4 四面体透水框架群阻力特性试验研究
        3.4.1 影响因素分析
        3.4.2 糙率计算公式及试验测量
        3.4.3 边壁校正
        3.4.4 试验布置
        3.4.5 试验成果及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四面体框架群防洪固岸合理布置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2 长江南京河段水沙特性及护岸现状
        4.2.1 水文及水沙特性
        4.2.2 护岸工程现状
    4.3 四面体透水框架群护岸抗冲试验研究
        4.3.1 模型沙选择
        4.3.2 天然岸坡抗冲试验
        4.3.3 四面体透水框架护岸抗冲试验
    4.4 河槽水流对岸坡四面体防护的影响
        4.4.1 试验布置
        4.4.2 试验成果分析
    4.5 四面体透水框架群防洪固岸合理布置研究
        4.5.1 设计标准
        4.5.2 试验布置方案
        4.5.3 抗冲参数选择
        4.5.4 透水框架群护岸试验
        4.5.5 透水框架体护岸合理的布置形式
    4.6 四面体透水框架抛投落距探讨
        4.6.1 试验概况
        4.6.2 四面体透水框架抛投落距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研究成果和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长江江都嘶马弯道崩岸灾害机制及其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崩岸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崩岸的类型及嘶马弯道崩岸发展的过程和分布规律
    2.1 崩岸的类型及特点
    2.2 观测记录反映的嘶马弯道崩岸发展过程
    2.3 河床动态三维模型所反映的嘶马弯道崩岸发展过程
    2.4 条崩与窝崩分布的规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嘶马河段岸坡的崩岸机制分析
    3.1 嘶马岸段水文、地质条件及水下斜坡的特点
    3.2 天然条件下嘶马水下斜坡的重力稳定性分析
    3.3 天然条件下嘶马水下斜坡的抗冲刷稳定性分析
    3.4 天然条件下嘶马条崩发生的机制
    3.5 嘶马岸段窝崩发生的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嘶马岸坡现有护岸工程及稳定性分析
    4.1 护岸工程及对水下斜坡稳定的作用
    4.2 平顺抛石护岸斜坡的重力稳定性分析
    4.3 抛石护岸斜坡的抗冲刷稳定性
    4.4 水下边坡动态三维模型所反映的抛石层的变化
    4.5 平顺抛石斜坡稳定性的现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嘶马河段崩岸的预测
    5.1 对当前嘶马河段岸坡稳定性的总体评价
    5.2 预测的基本思路
    5.3 崩岸的预测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成果与结论
    6.2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护岸工程状况表

(10)空心四面体框架群减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护岸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空心四面体框架群的研究现状
    1.4 空心四面体框架群护岸的工程实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空心四面体框架群减速特性的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系统设计
    2.3 量测仪器
    2.4 试验材料的选择和试验方法
    2.5 试验成果与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数值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数值模拟技术概述
    3.3 数学模型的建立
    3.4 计算成果与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本文研究成果
    4.2 空心四面体框架群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土工模袋在长江堤防崩岸治理工程中的试验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软土地基膜袋砂堤坡破坏模式与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 王晓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自淤沉管管流特性与垒管结构护岸效应技术研究[D]. 曾丹. 南昌大学, 2017(02)
  • [3]“十一五”以来江西水利科技主要成就[J]. 许瑛. 江西水利科技, 2010(02)
  • [4]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预测评价方法及防治技术研究 ——以三峡水库为例[D]. 汤明高. 成都理工大学, 2007(06)
  • [5]水流中土工包沉落模型试验与土工包护岸数值分析[D]. 杨素勤. 河海大学, 2007(06)
  • [6]岩土工程篇[A]. 李广信,张在明,沈小克,陈雷,刘松玉,魏弋锋,陈云敏,王育人,高大钊,卞昭庆,高晓军,介玉新. 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2006
  • [7]透水框架体水流特性及护岸应用试验研究[D]. 刘刚. 河海大学, 2006(09)
  • [8]长江江都嘶马弯道崩岸灾害机制及其预测[D]. 姜辉. 河海大学, 2006(10)
  • [9]土工合成材料在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中的应用[A]. 王满兴,李思慎. 全国第六届土工合成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4
  • [10]空心四面体框架群减速特性研究[D]. 李若华. 河海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土工袋在长江大堤溃堤处理中的试验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