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小油桐(Jatropha curcas L.)属大戟科(Euphorhiaceae)麻疯树属(Jatropha)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目前因其种子含油量较高而备受关注。本实验以小油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高效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杆菌介导小油桐遗传转化体系,优化了遗传转化技术参数,将细胞分裂素合成限速酶——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ipt)导入小油桐基因组中,并对转基因小油桐植株的生理特性进行检测,初步筛选出抗寒性增强的小油桐植株。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小油桐高效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本研究在MS+6-BA1.0mg·L-1培养基上培养小油桐无菌苗,以苗龄12d的无菌苗子叶为外植体,MS+6-BA 3.0mg·L-1+IBA 0.2mg·L-1为愈伤组织和再生芽最佳诱导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再生芽诱导率为95.8%;以苗龄30d无菌苗的真叶为外植体,MS+6-BA1.0mg·L-1+IBA 0.5mg·L-1为小油桐真叶最佳诱导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再生芽诱导率为85.0%;以苗龄30d的无菌苗真叶柄为外植体,MS+6-BA1.0 mg·L-1+IBA0.2 mg·L-1对小油桐真叶柄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再生芽诱导率为100%;不定芽增殖和壮苗培养以MS+6-BA 1.0mg·L-1为最佳,不定芽增殖倍数为2.9。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0.5mg·L-1,生根率为82.4%。移栽基质为泥土:珍珠岩=2:1中,成活率为80%。2.农杆菌介导小油桐子叶遗传转化以小油桐子叶为受体的根癌农杆菌遗传转化研究体系:确定分化时Kan的有效筛选浓度为30 mg·L-1,生根时Kan的有效筛选浓度为10 mg·L-1;确定头孢霉素(Cef)浓度为150mg·L-1。详细探讨了外植体预培养时间、浸染菌液浓度、浸染时间、共培养时间等影响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小油桐种子在MS+6-BA 1.0 mg·L-1萌发12d的无菌苗子叶为外植体,接入MS+6-BA3.0 mg·L-1+IBA0.2mg·L-1中,25℃暗箱中预培养2d,OD600值0.6-0.8菌液浸染10min,无菌纸吸去多余菌液后接入MS+6-BA 3.0mg·L-1+IBA 0.2mg·L-1培养基,暗箱共培养3d,MS+6-BA3.0 mg·L-1+IBA0.2mg·L-1Kan 30 mg·L-1+Cef 150 mg·L-1脱菌和筛选培养。GUS染色和PCR检测初步证明ipt基因已整合到小油桐基因组中。3.转ipt基因小油桐生理生化研究本研究将转基因小油桐与对照于4℃处理72h,分析测定了低温处理前后转基因小油桐的生理特性。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前,目的基因的导入对小油桐叶片的主要生理指标影响不大,但低温处理后,转基因小油桐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较对照高,POD活性降低速率低于对照,这些生理特性表明ipt基因的表达有利于小油桐抵抗低温不良环境。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文献综述1 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ipt及其基因工程研究进展1.1 细胞分裂素研究进展1.2 ipt基因的发现1.3 ipt基因的研究进展1.4 ipt基因作为标记基因2 植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2.1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2.2 农杆菌Ti质粒或Ri质粒介导法2.3 基因枪法3 植物抗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3.1 概述3.2 冷诱导基因3.3 抗冻蛋白基因3.4 调控基因3.5 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3.6 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脯氨酸基因3.7 LEA(late-embryogenesis abundant)蛋白基因4 小油桐研究进展4.1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4.2 小油桐地理分布4.3 小油桐资源利用现状4.3.1 药用价值4.3.2 生物柴油4.3.3 生物农药4.4 小油桐组织培养研究进展4.4.1 小油桐无菌苗的萌发4.4.2 组织培养再生4.4.3 小油桐腋芽快速繁殖4.4.4 小油桐胚乳组织培养研究4.5 小油桐基因工程研究进展5 结语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 小油桐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前言1 材料与方法1.1 植物材料1.2 方法1.2.1 材料的预处理1.2.2 培养基1.2.3 培养条件1.2.4 培养过程2 结果与分析2.1 小油桐无菌苗的萌发2.1.1 小油桐无菌苗萌发最佳消毒方式的确定2.1.2 不同培养基对小油桐无菌苗萌发的影响2.2 小油桐子叶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最佳激素组合的筛选2.2.1 小油桐子叶最佳激素配比浓度的筛选2.2.2 不同培养基萌发的小油桐无菌苗子叶的分化差异2.3 小油桐下胚轴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最佳激素组合的筛选2.4 小油桐真叶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最佳激素组合的筛选2.5 小油桐真叶柄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最佳激素组合的筛选2.6 小油桐增殖最佳激素组合的筛选2.7 小油桐生根最佳激素组合的筛选2.8 苗龄、培养基pH值、外植体放置方式对小油桐子叶诱导的影响2.8.1 小油桐子叶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最佳pH值的筛选2.8.2 小油桐子叶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最佳苗龄的确定2.8.3 小油桐子叶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最佳放置方式的确定2.9 不同炼苗时间和移栽基质对小油桐移栽的影响3 结论与讨论3.1 材料的消毒与获得3.2 外植体的选择对小油桐组织培养的影响3.3 芽苗增殖3.4 苗龄、培养基pH值、外植体放置方式对小油桐子叶组织培养的影响3.5 生根培养3.6 移栽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ipt遗传转化小油桐研究前言1 小油桐遗传转化研究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1.1.1 植物材料1.1.2 农杆菌菌株及质粒1.1.3 主要化学试剂1.1.4 基本培养基1.1.5 常用溶液配方1.2 实验方法1.2.1 菌种的活化和预处理1.2.2 小油桐无菌苗获得1.2.3 遗传转化步骤1.2.4 乙酰丁香酮(AS)的添加1.2.5 卡那霉素(Kan)有效选择压的确定1.2.6 抑菌剂浓度敏感性试验1.2.7 抗性愈伤组织诱导检测和观察1.2.8 遗传转化效率参数的优化1.2.9 GUS组织化学染色1.2.10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2 转ipt基因小油桐植株生理特性检测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2.2 实验方法2.2.1 材料预处理2.2.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2.2.3 细胞膜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2.2.4 细胞膜保护物质含量的测定3 结果与分析3.1 卡那霉素(Kan)有效筛选压的确定3.1.1 卡那霉素(Kan)对小油桐子叶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3.1.2 卡那霉素(Kan)对生根的影响3.2 头孢霉素对子叶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分化的影响3.3 预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3.4 农杆菌感染时间和菌液浓度对遗传转化的影响3.5 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3.6 乙酰丁香酮对转化效率的影响3.7 筛选培养时子叶不同放置方式对遗传转化的影响3.8 转基因小油桐植株的GUS组织染色鉴定3.9 转基因小油桐植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3.10 ipt基因表达对小油桐的影响3.10.1 小油桐高位分枝现象3.10.2 小油桐叶片与叶柄连接处着生再生芽3.11 低温处理对小油桐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3.12 低温处理对小油桐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3.13 低温处理对小油桐叶片细胞膜保护物质含量的影响3.13.1 低温处理对小油桐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3.13.2 低温处理对小油桐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4 结论4.1 外植体的选择4.2 影响转化频率的因素探讨4.2.1 预培养对转化的影响4.2.2 共培养对转化的影响4.2.3 乙酰丁香酮的使用4.3 浸染后对Kan抗性的增强4.4 转ipt基因小油桐表型特征4.4.1 转基因小油桐高位分枝4.4.2 转基因小油桐叶片与叶柄连接处着生再生芽4.5 ipt基因启动子调控4.6 ipt基因表达对生理小油桐生理特性的影响参考文献缩写致谢附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小油桐论文; 组织培养论文; 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论文; 农杆菌论文; 遗传转化论文; 生理特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