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近年来,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步增高,其中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急性心肌梗死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损害人类的健康。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坏死和疤痕形成,继之发生左室重塑、甚至室壁瘤形成,心功能下降。虽然人体心脏具有一定自我修复的能力,但是过程短暂,不足以防止急性或慢性心肌病理性改变,最终发展为严重的临床心脏疾病。目前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搭桥,这些治疗只能缓解症状,重建血运,但仍然存在术后血管的堵塞、再狭窄、不能再生心肌以替代疤痕组织等问题,并且部分患者因冠状动脉弥漫性狭窄不宜做此类手术。而心脏移植手术费用昂贵,供体少,手术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难以推广,从而促使人们寻找新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血谱系阴性(血谱系特异性抗厚干细胞因子受体)骨髓干细胞等均能够参与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心脏功能,因而骨髓来源的干细胞移植修复心肌梗死和防止梗死后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个颇具前途的治疗方向。本实验用猪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心肌移植,以探讨心肌梗死后干细胞移植对猪心肌功能和缺血心肌血管再生的影响。1.利用心导管介入技术建立心肌梗死猪动物模型:利用心导管注射明胶海绵栓子,栓塞猪的左前降支(LAD),建立猪心肌梗死模型;2.骨髓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在建立心梗模型同时,经猪骼前上棘抽取骨髓10-15ml,应用Ficoll-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体外培养、增殖和标记,得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开胸干细胞移植术:心肌梗死模型后建立成功后第4周,存活的中国小型香猪12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A组:对照组;B组:移植组。通过开胸手术经心外膜下向两实验组梗死心肌分别注射等量的DMEM培养液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观察指标:栓塞冠状动脉前后、MSCs移植前及移植后4周进行胸外心脏超声检测心脏结构、室壁运动及功能变化;术前3天、术后4周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机(SPECT)行心肌灌注显像,了解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变化,评估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最后一次心肌灌注显像后处死动物,取出心脏标本,通过H.E.染色及CD3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心肌血管密度,据此推测MSCs移植对缺血心肌血管再生的影响。结果1.经心导管栓塞猪的左前降支后,在左室前壁形成一约3×3cm透壁梗死区,该部位心肌坏死完全,心功能检测左室各项指标下降明显;2.MSCs移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在内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有改善,移植后两组实验动物EF、LVEDD、LVESD数据比较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3.SPECT心肌灌注显像显示: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EF)、1/3射血分数(1/3EF)、1/3充盈分数(1/3FF)优于对照组,术前3天与术后4周的增加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4.HE.染色及CD31单抗免疫组化提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管密度有明显上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采用心导管介入技术,经猪冠状动脉注射明胶海绵栓子方法,建立缺血性心肌梗死模型,稳定可靠,接近临床病理生理过程,可作为研究心肌梗死的技术平台。2.经心外膜下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是可行、有效、安全的移植途径。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功能。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细胞,参与血管再生,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和细胞活力。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应变率成像定量评价尼可地尔对缺血心肌功能的影响[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16)
- [2].缺血心肌早期超微结构观察[J].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03)
- [3].西尼地平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9(04)
- [4].等长收缩诱导的生理性缺血训练促进远隔缺血心肌侧支生成的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7(04)
- [5].内皮祖细胞动员对兔生理性缺血训练促进远隔缺血心肌侧支生成的作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4(07)
- [6].红景天对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作用及对VEGF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02)
- [7].VEGF在家兔缺血心肌中的表达及其死后稳定性研究[J].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8(01)
- [8].β_3肾上腺素能受体在大鼠缺血心肌中的表达[J].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7(01)
- [9].Basigin mRNA在早期缺血心肌和非缺血心肌的表达变化[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1)
- [10].CD151基因转移对大鼠缺血心肌VEGF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16)
- [11].心肝同治法及其组方对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影响的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20)
- [12].腺苷酸环化酶介导电针预治疗对离体缺血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9(02)
- [13].过表达HGF促慢性缺血心肌处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15)
- [14].CD151基因转移对大鼠心肌梗死缺血心肌eNOS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 2008(02)
- [15].应变率成像评价缺血心肌收缩后收缩[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01)
- [16].等长收缩运动促进缺血心肌侧支动脉生成的机制[J]. 中国康复 2017(04)
- [17].红景天对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作用及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09(05)
- [18].bFGF缓释微粒在缺血心肌促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8(02)
- [19].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在等长收缩运动促进大鼠缺血心肌侧支动脉生成中的作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7(08)
- [20].巴戟天醇提取物促大鼠缺血心肌治疗性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0(03)
- [21].实时心肌超声造影定量评价犬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心肌的实验研究[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8(12)
- [22].巢蛋白对缺血心肌损伤再修复影响[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7(02)
- [23].血腑逐瘀胶囊对缺血心肌细胞SIRT1信号转导通路的干预作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18)
- [24].加味丹参饮防治缺血心肌损伤研究概况[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4)
- [25].Cathepsin-L在缺血心肌中的表达[J].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2(05)
- [26].沙棘总黄酮和广枣总黄酮对大鼠缺血心肌组织蛋白质表达的比较[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8(06)
- [27].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缺血心肌的血管新生及增殖-凋亡的影响[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2(04)
- [28].中药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相关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06)
- [29].附子总生物碱对缺血心肌蛋白质组的影响[J]. 中南药学 2008(01)
- [30].bFGF和BDNF缓释微粒联合应用对缺血心肌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J].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