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低体温的监测与护理

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低体温的监测与护理

孙丽1申艳2(1吉林省辽源市中医院136200;2河北省邯郸市第三人民医院0560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0-0284-02

【关键词】急性休克体温

在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抢救过程中,通常我们重点观察心率、血压及体液出入量。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也发现,观察休克病人的体温变化对判断休克程度和治疗的效果至关重要。休克时病人的体温大多偏低,会随着时间进行性下降,但感染性休克可有高热。护理时慎防病人受寒,因低体温可引起呼吸减慢,潮气量下降甚至呼吸抑制,并且影响血液速度,增加血液的粘稠度,对微循环不利。所以为进一步研究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体温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及探讨低体温的监测与护理措施,以便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我们对1998-2002年70例病人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与分组。70例系1998-2002年急诊收治的外伤致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平均年龄36.8岁。将70例病人随机分成A、B两组,两组病人性别、年龄、诊断及来诊时的血压、心率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以A组作为对照组,以B组为实验组

2结果

A组病人来诊后30分钟以内的体温呈进行性下降的变化。B组病人来诊后30分钟以内的体温无明显变化。A、B2组之间比较,体温差异无显著性,而来诊后10、20、30分钟的体温差异却存在显著性(P<0.05)见表1。A、B2组病人抢救所需时间、预后情况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见表2。

表1A、B2组病人体温监测情况(x±s,℃)

3体温监测

3.1准备测量患者的基础体温。教会患者家属在基础状态下准备的体温测量方法,并做好情况记录。

3.2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22-24℃),湿度以50%-60%为宜,室内通风良好,避免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给患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3.3失血性休克病人送到急诊后,应立即给予持续的腋温或肛温监测,对于体温降至30℃以下者,应监测直肠温度。

4护理

4.1减少热量的散失。

(1)减少辐射散热。利用空调将抢救室温度由20℃提高至25-27℃,通过室温的提高减少辐射散热。此外,应给予病人持续保温,在检查及进行穿刺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病人的暴露。如需较长时间的暴露,则应局部增加热源。但不可片面凭借提高皮肤表面温度而达到体温的目的,因休克病人由于机体的代偿作用,血液在机体内重新分布,体表血液减少,局部缺血、却氧,若增加体表温度,如局部敷热水袋使皮肤血管扩张,破坏机体调节,可增加局部组织的代谢,减少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对休克不利,反而加重缺血、血氧程度,甚至造成局部坏死[1]。

(2)减少传导散热。选择导热性较差的物品,用低温电毯,使病人达到正常体温,一般可用棉被或羊毛毯保暖,避免金属等导热性强的物品与病人直接接触。

4.2休克病人滴入增温溶液是以吕.查德理原理为依据提出的。升高平衡体系的温度,使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以此消除由于温度改变所产生的影响[2],滴入增温溶液时,机体以吸热的正效应方式活动,以保持热的平衡。

4.3提高机体深层体温。单纯肢体远端保暖,扩张外周血管,反而使乳酸多的外周血进入体循环,可诱发室颤。因此,还应考虑采用适当的加温技术提高躯体深层体温。由于失血性休克病人需要输注大量液体和血液制品,如不经加温,体内热量大量丧失,势必造成体温进一步降低。通过恒温加热器,将液体和血制品加温至36℃,再输入病人体内,这样既不会对药品和血制品产生不良影响,也不会使机体热量丧失,有利于恢复体温。此外,通过恒温加湿器,使病人吸入加温至42-46℃的湿热氧气,这样既可防止气道干燥,又可减少热量丧失。本文针对A组病人,我们重点通过恒温加热器的方法提高躯体深层体温,效果比较满意。另据文献报道,必要或有条件时,可用加温的不含钾的溶液行胸腹腔灌洗,也可以按体外循环技术、血液透析或动、静脉旁路的加温技术,提高躯体深层体温[3、4]。

5讨论

5.1由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加强护理后,体温下降的状况得到了纠正,并明显缩短了抢救时间。另外,本文B组中有3例病人较A组的2例死亡病例来诊时病情严重,而最终获得成功抢救,未发生死亡。因此,可以说明在抗休克抢救的同时,通过促进体温升高的措施可以改善病人的预后,更说明有效地对低体温的监测与护理是抢救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重要措施。

5.2休克病人体温下降的原因分析

休克时低血压、低容量血症等一系列应激因素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腹腔内脏和皮肤等小血管强烈收缩[5]。由于机体的热量主要由内脏器官供应,内脏缺血,产热减少,因此,休克时体温自然下降。而失血性休克病人被送到急诊科后,在检查和诊治过程中,由于脱衣、胸腹腔穿刺过程中的躯体暴露、输注大量的液体和药物,如肌松药、镇静剂、麻醉剂等,均可使体温进一步降低。

5.3稳定休克病人体温的意义

温度对呼吸的影响。为证实呼吸中枢对血液温度的微小变化的敏感现象,kahl将温热的液体注入颈动脉,虽然肛门温度还未升高,但呼吸率却明显加快。由此可见保持体温的恒定与保持血压的恒稳同样重要,当机体受到打击时,调节机能被打乱,恒稳的环境被破坏,或高或低体温都会影响机体活动的正常进行。调节体温就是抢救休克病人的基本条件。由此可见急性失血性休克时低体温的监测与护理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

[2]丁绪亮.基础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89.

[3]刘鲁霞.创伤性三大危险因素的急救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8):372-373.

[4]鲁安平,谭毓铨.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8.

[5]黎沾良.现代危重病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6.57.

标签:;  ;  ;  

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低体温的监测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