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型硕士学制调整的社会历史分析

中国学术型硕士学制调整的社会历史分析

论文摘要

我国的学术型硕士培养制度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其自身培养规模的逐渐增大,其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方式已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其中最能体现这些变革、也最能引发人们争议的问题,便是学制的缩短。任何一个具体的研究生培养环节的变革,都会有其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历史背景,同时也要符合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本研究通过文献调查、案例分析、专家访谈、实际调研等途径,梳理我国学术型硕士学制调整的历史发展阶段,同时运用教育史中的“社会史范式”研究的相关方法,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断面和不同视角分析各发展阶段中推动学术型硕士学制改革的历史因素。总体来看,我国学术型硕士学制的调整经历了探索与成型、稳定与发展、调整与改革以及深化改革四个发展阶段。研究生教育发展初期,我国博士生规模不足、对质量第一和“独立阶段”特色的坚持以及当时研究生培养条件不足等原因,使得硕士生培养年限偏长,培养要求的学术型特征鲜明,形成了所谓“中国特色”。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政策环境的改变,社会需求趋于多元化,研究生教育体制变革,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教育经费不足以及研究生扩招等众多原因的作用,学术型硕士生学制偏长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缩短学制的呼声也随之越来越高,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进行,学术型硕士学制的“中国特色”也开始逐渐消解。此外,本研究选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学术型硕士学制改革的案例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对我国学术型硕士学制改革形成直观而又具体的认识,以期对现在正在进行学术型硕士学制改革的高校也形成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
  • 2.1 概念界定
  • 2.1.1 学制
  • 2.1.2 学术型硕士
  • 2.1.3 相关概念
  • 2.2 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总体情况
  • 2.3 关于中国硕士学制调整的相关研究
  • 2.3.1 学术界关于硕士学制调整的具体观点
  • 2.3.2 各高校硕士学制改革情况
  • 2.4 文献评述
  • 2.5 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
  • 第3章 探索与成型(1949-1980 年)
  • 3.1 转型及“以苏为师”(1949—1956 年)
  • 3.2 探索及调整(1957 年—“文革”前)
  • 3.3 恢复与初步发展(1977—1980 年)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稳定与发展(1981-1985 年)
  • 4.1 学位条例颁布后的硕士学制
  • 4.2 实际培养过程中多采取三年学制的原因分析
  • 4.2.1 前一时期培养传统的延续
  • 4.2.2 独立阶段、质量第一的中国硕士培养特色
  • 4.2.3 硕士成为承担当时社会需求的重要力量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调整与改革(1986-1998 年)
  • 5.1 高校改革情况及哈尔滨工业大学两年制改革案例
  • 5.1.1 改革过程
  • 5.1.2 改革措施
  • 5.1.3 改革阻力
  • 5.1.4 改革效果
  • 5.2 原因分析
  • 5.2.1 政策环境的改变
  • 5.2.2 高校自主权的扩大:制度空间
  • 5.2.3 硕士生培养经验的积累与完善
  • 5.2.4 缩短硕士学制的理论依据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深化改革(1999 年至今)
  • 6.1 高校改革情况
  • 6.2 清华大学改革案例
  • 6.2.1 改革背景和过程
  • 6.2.2 改革措施
  • 6.2.3 改革效果
  • 6.2.4 改革阻力分析
  • 6.3 原因分析
  • 6.3.1 政策导向
  • 6.3.2 关于学术型硕士学位观念的变化
  • 6.3.3 社会需求的变化导致产学不对口的尴尬
  • 6.3.4 体系内不同学位类型之间的博弈与互动
  • 6.3.5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激增的数量之间的矛盾
  • 6.3.6 国际化进程加快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中国学术型硕士学制调整的社会历史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