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刑事政策作为国家与犯罪作斗争的有效方略,乃是国家针对犯罪所采取的一种政治性、组织性的集中反应。它随着社会情势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政策体系。国家依据社会治安总体状况和特定时期的犯罪态势,利用国家公权力制定并有效组织的对犯罪现象作出规模性的判断和反应,从而构成以预防犯罪、控制犯罪为内容,以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为目标,并以实现社会正义为价值追求的系统性的战略、方针、策略的总和。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刑事政策不断发展,从坚持“严打”到“宽严相济”,已经逐步趋于科学和完善。本文以“严打”政策为视角,借助“严打”政策的演变轨迹,寻求我国刑事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当代中国社会利益格局的大调整伴生出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使得社会治安总体形势趋于严峻,直接影响着我国刑事政策的调整和变动。通过剖析影响我国刑事政策调整和变动的主要因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检讨我国刑事政策的不足之处,也能更加科学准确的定位我国刑事政策的走向。在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国家提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即在强调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的同时,对轻微犯罪要从宽处理,通过“济”加以平衡,使“宽”和“严”相互协调,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最大化的实现刑事政策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刑事政策的提出不仅没有替代“严打”刑事政策,反而是对“严打”刑事政策的科学改进,是对“严打”刑事政策内容的充实与丰富,是对“严打”刑事政策精神实质的坚持贯彻。同时这也为最大限度的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以及最大限度防止社会对立,都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