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七峪沟金矿的蚀变地球化学

河南七峪沟金矿的蚀变地球化学

一、河南祁雨沟金矿蚀变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曾涛,唐利,孙宇辰,黄丹峰,胡昕凯,王亮[1](2022)在《东秦岭祁雨沟金矿床189号矿体黄铁矿标型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指出祁雨沟金矿床位于东秦岭熊耳山多金属矿集区中部,近年来在深部400 m水平以下新发现了189号斑岩型金矿体,其深部成矿与找矿潜力有待厘定。以祁雨沟金矿床220 m与280 m标高的189号矿体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地质调查、矿相学、载金黄铁矿的成分标型和热电性标型特征的系统研究发现:(1)祁雨沟189号矿体成矿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Ⅰ阶段为钾长石+石英+黄铁矿±磁铁矿,第Ⅱ阶段为石英+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第Ⅲ阶段为石英+黄铁矿+黄铜矿±自然金±银金矿±碲化物;(2)黄铁矿可划分为两个主要类型,其一为浸染状分布于花岗斑岩中的黄铁矿,含矿性良好;其二为赋存于石英-黄铁矿脉中的黄铁矿,部分呈脉状、团块状产出;(3)280~220 m标高黄铁矿呈富铁贫硫趋势,w(Fe)/w(S+As)和w(Au)/w(Ag)值指示其岩浆热液成因且形成于中—浅成环境,微量元素变化与深度变化呈正相关;(4)黄铁矿形成温度范围集中于277.5~332.5℃,指示中低温热液成因,220 m与280 m标高黄铁矿基本以N型为主(97%以上),剥蚀率为75.5%~85.5%,为矿体中下部特征。综合上述分析,认为189号矿体向下仍有一定的延伸空间和深部找矿前景,且祁雨沟金矿外围具有较大的砂金找矿潜力。

曾志杰[2](2021)在《东秦岭三道庄矽卡岩型钼钨矿床矿物学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道庄超大型矽卡岩型钼钨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处于着名的东秦岭钼矿带内,是我国典型的矽卡岩型钼钨矿床之一。前人对三道庄钼钨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时代、成矿流体及成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而对于三道庄矿床成矿机制,尤其是成矿作用过程中挥发份(F、Cl、S)和氧逸度变化对巨量钼钨沉淀的控制作用研究较为薄弱。因此,本次研究以三道庄矿床成矿岩体中的造岩矿物(岩浆黑云母和岩浆磷灰石)、不同热液蚀变阶段的蚀变矿物(热液黑云母、热液磷灰石、石榴石、透辉石、阳起石)及不同产状、成矿阶段的金属矿物(磁铁矿、白钨矿)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和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对不同矿物进行主、微量和稀土元素含量测定,通过矿物温度计、氧逸度计等方法探讨从岩浆到热液阶段,成矿系统中温度、氧逸度、挥发份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揭示不同矿物的形成环境、成矿物质的迁移和沉淀机制,从而全面理解矽卡岩型钼钨矿床金属沉淀的控制因素,为今后类似矿床的成矿机制研究及找矿预测等提供参考。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结果显示,三道庄矽卡岩型钼钨矿床的成岩成矿阶段可划分为6个阶段,分别为:(1)成岩阶段,即与成矿有关的花岗斑岩形成阶段;(2)早期矽卡岩阶段;(3)石英-钾长石-黑云母阶-磁铁矿阶段;(4)晚期矽卡岩阶段;(5)石英-硫化物阶段;(6)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石英-硫化物阶段为主要成矿阶段,辉钼矿主要成细脉状、浸染状矿化。对岩体中呈斑晶和基质状态分布的黑云母和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磁铁矿脉中黑云母的电子探针成分计算,结果显示斑晶黑云母和基质黑云母结晶温度分别为623°C-662°C和546°C-579°C,热液黑云母蚀变温度为355°C-435°C,表明从岩浆到钾硅酸盐化蚀变阶段,整个成矿体系温度是逐渐降低的。花岗斑岩中岩浆黑云母和磷灰石电子探针成分显示岩浆系统中挥发份F、S含量均较高,Cl含量较低,而早期较高F、S含量增大了成矿金属物质W、Mo在各体系中的溶解度,W、Mo金属可能主要以Mo O3F-和H3WO4F的形式在流体中迁移。热液黑云母和磷灰石电子探针成分显示流体中F含量逐渐较小,Cl含量在矽卡岩阶段有上升趋势,表明Mo O2Cl22-n、WO2Cl22-n络合物可能参与了Mo、W的迁移。而初始岩浆流体较高S含量,为辉钼矿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岩浆黑云母Fe3+/Fe2+(0.11-0.13)和XMg值(0.56-0.60)整体均低于石英-钾长石脉中黑云母Fe3+/Fe2+(0.12-0.17)及XMg值(0.60-0.64),暗示从岩浆阶段到钾硅酸盐化阶段流体氧逸度的增大。同时,不同产状的磁铁矿、磷灰石LA-ICP-MS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花岗斑岩、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磁铁矿脉和晚期矽卡岩阶段中磁铁矿的V含量分别为:787×10-6-1274×10-6(平均值921×10-6)、17.34×10-6-215.51×10-6(平均值105.76×10-6)和2563×10-6-3620×10-6(平均值2911×10-6),总体表现为从成矿花岗斑岩到钾长石-黑云母-磁铁矿脉,磁铁矿中V含量呈微弱的下降趋势,而从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磁铁矿脉到晚期矽卡岩阶段,磁铁矿中的V含量呈明显的升高趋势;花岗斑岩、矽卡岩和石英-方解石脉中磷灰石δEu值分别为:0.21-0.32、0.54-0.67、0.34-0.65,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特征。这些特征说明从岩浆阶段到钾硅酸盐化阶段再到晚期矽卡岩阶段,流体氧逸度先增大后降低。矽卡岩阶段早期主要以钙铁榴石和透辉石的组合,而晚期为钙铝榴石和钙铁辉石的组合,也暗示氧逸度存在降低现象,且早期石榴石环带中Fe和Al含量的“锯齿状”变化,表明幕式流体作用的存在,导致局部成矿阶段会有升高-降低的变化。电子探针成分结果显示5种类型白钨矿中Mo的含量分别为:10.75%-24.11%(Sch1a)、2.81%-11.75%(Sch1b)、0.23%-0.56%(Sch2a)、0.16%-0.47%(Sch2b)、0.11%-0.36%(Sch3),总体表现为从Sch1a到Sch3,白钨矿中的Mo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且Mo和δEu有着很好的正相关性,这些特征暗示晚期矽卡岩阶段流体氧逸度的进一步减小,而氧逸度的降低对W以白钨矿形式沉淀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三道庄钼钨矿早期岩浆流体具有高温度、氧逸度和富挥发份F、S特征,岩浆黑云母、磷灰石和磁铁矿成分显示早期流体Mo、W含量较高;随着岩浆热液的演化,在矽卡岩阶段和钾化阶段氧逸度小幅度上升,黑云母、磷灰石和磁铁矿Mo、W含量一致显示,流体中Mo和W含量呈增大趋势。随着成矿流体与围岩之间反应增强,形成大量矽卡岩矿物,并伴随有流体沸腾及大气水的混合作用导致流体性质的快速转变,引起磁铁矿、白钨矿和辉钼矿等开始大规模沉淀。因此,三道庄矿床W、Mo的沉淀是受到多种机制的协同作用。

吴强[3](2021)在《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地区晚中生代钼、金成矿关系研究 ——以祁雨沟金矿和雷门沟钼矿为例》文中提出华北克拉通南缘是我国重要的钼、金成矿带,已探明的钼资源量超过500万吨、金资源量达1000吨。前人研究表明,区内金成矿事件多发生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10Ma),与区内大规模的钼成矿事件(147~120Ma)及岩浆侵位事件(158~124Ma)时代相近,且三者在空间上紧密相关。但前人对华北克拉通南缘的钼、金成矿作用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矿种,而对区内具有时空一致性的钼矿床和金矿床的成因联系的研究还很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区内钼-金成矿作用规律的认识,制约了区域找矿勘查的突破。为了探讨研究区内钼与金的成矿关系,本论文选择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矿集区的祁雨沟金矿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详细的矿床学与矿物学研究,查明其成矿物质的迁移与沉淀和富集规律,构建研究区成岩年代学框架,探讨成岩与成矿的关系,揭示其成矿机制。同时,结合区内与祁雨沟矿床具时空一致性的雷门沟斑岩型钼矿的构造、岩浆、流体、成矿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探讨二者的成因联系,分析熊耳山地区钼、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地球动力学背景,深化对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本论文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祁雨沟金矿主要由斑岩型、角砾岩型和蚀变岩型三种类型金矿组成。区内主要成矿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石英-钾长石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金-黄铁矿、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金成矿作用集中于金-黄铁矿阶段和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金一般以可见金的形式(自然金和银金矿)赋存于黄铁矿中,同时也存在少量纳米级自然金或银金矿金包裹体。(2)祁雨沟金矿发育大量与可见金共生的铋矿物,且不同成矿阶段的铋矿物组合存在差异。金-黄铁矿阶段铋矿物主要为自然铋、铋碲矿、Ag-Pb-Bi硫盐(硫铅铋矿系列)和斜方铅铋矿;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为铋碲矿、硫铋铜矿和辉铋矿-针硫铋铅矿系列。根据祁雨沟金矿Bi-Te矿物与硫化物的组合特征,其金-黄铁矿阶段的f Te2为~10-11,f S2为10-11~10-12;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的f Te2为10-9~10-11,f S2为10-10~10-11。同时结合不同成矿阶段的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和赤铁矿矿物组合特征,本文认为f O2降低导致成矿流体中形成铋熔体,随之在成矿流体中收集金。随着成矿的演化,成矿流体温度降低和硫逸度升高,导致铋熔体发生硫化作用,进而形成铋矿物与自然金的矿物共生组合。根据祁雨沟金矿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和金的赋存状态,本研究认为铋熔体收集金是祁雨沟矿床中金富集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3)祁雨沟金矿矿区内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主要包括石英斑岩、花岗斑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石英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的结果为159±5Ma,形成于晚侏罗世。两件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的结果为131±1Ma和130±1Ma,形成于早白垩世。切穿矿体的二长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的结果为125±1Ma,形成于早白垩世。根据前人成矿年代学分析结果及矿区内岩浆岩与矿体的产状,本文认为形成于130Ma的花岗斑岩为祁雨沟金矿的致矿岩体。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祁雨沟花岗斑岩具富碱(K2O=4.29%~7.69%,Na2O=2.69%~4.65%,K2O+Na2O=8.31%~10.1%),富铝(Al2O3=13.41%~17.02%,A/CNK=0.94~1.18),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La/Yb)N=20.5~44.7,平均为25.4),弱的Eu负异常(δEu=0.88~0.97)的特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祁雨沟花岗斑岩的εHf(t)为-22.0~-18.0,tDM2为2300~2600Ma;εNd(t)为-14.6~-15.0,两阶段模型年龄介于2110~2140Ma之间,ISr=0.7082~0.7087,表明该岩体来源于新太古代的太华杂岩的熔融,同时有部分年轻的地幔或新生地壳物质加入。其动力学背景可能为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北克拉通俯冲及随后的后撤作用引起的华北克拉通破坏,同时幔源岩浆底侵,促使下地壳部分熔融。(4)通过对祁雨沟矿床中成矿岩体(花岗斑岩)与成矿后岩体(二长花岗斑岩)中锆石和磷灰石对比研究发现,成矿花岗斑岩中锆石的Ce4+/Ce3+(36.1~773,平均为242)和(Eu/Eu*)N(平均为0.70)明显高于成矿后的二长花岗岩的Ce4+/Ce3+(13.9~31.7,平均为23.2)和(Eu/Eu*)N(平均为0.57),显示高氧逸度特征。成矿岩体的磷灰石具富S特征;磷灰石具有更高的Ce/Pb比值(157~916,平均320),表明成矿岩体的流体活动性较强。当氧逸度较低时,岩浆中的硫主要以S2-形式存在,由于硫化物在硅酸盐熔体中较低的溶解度,导致金以硫化物形式过早沉淀,限制金元素的富集成矿。这些特征指示,高氧逸度、富硫及高流体活动性对金的成矿具有重要意义。(5)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祁雨沟花岗斑岩与雷门沟花岗斑岩具有相似岩浆源区和成因类型,且主、微量元素具连续演化的特征,表明二者具有相似的母岩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雷门沟钼矿斑岩体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程度更高,且挥发分富F、贫Cl和S;祁雨沟金矿斑岩体相较于前者,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程度较低,且挥发分具富S特征。研究区内钼、金矿床的H、O、S和Pb同位素特征,表明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钼矿床与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钼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而金成矿物质为壳幔混合。综合上述特征,本文认为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具时空一致性的钼、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可能受相似岩浆源区不同演化阶段的岩浆岩控制。区内钼矿化和金矿化往往与高氧逸度的岩浆岩相关,钼、金等不同的矿化类型可能受岩浆结晶分异程度和挥发分含量的影响。

燕长海,李肖龙,韩江伟,冯燕涛,马振波,郭波,宋要武[4](2021)在《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成矿的几点新认识》文中提出以往多认为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区域性的马超营断裂及其NE向、NW向次级断裂,尤其是NE向次级断裂,往往具有等间距分布的特征。在这种认识指导下,熊耳山矿集区的金多金属矿找矿取得了很大成果。近年来,虽然熊耳山矿集区新发现了槐树坪、石窑沟等金、钼矿床,但整体找矿进展并不大,成矿认识方面也没有较大的突破。通过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在熊耳山矿集区内金多金属成矿与找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总结如下:(1)熊耳群与太华岩群之间的不整合面是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的主控构造,控制着区内金多金属矿田(床)的空间展布;(2)熊耳期古火山活动对区内金多金属成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鸡蛋坪组火山岩地层内的矿床(点)均赋存于不同级别的古火山构造内,应为火山岩型金矿;(3)含钾长石石英脉型钼矿的形成可能也与熊耳期火山活动有关;(4)熊耳山矿集区内广泛存在的"硅帽"或"硅化带"对深部成矿有指示意义,建议对其开展深入的矿物学、岩石学和成矿学研究,以取得深部找矿的重大突破。下一步的找矿勘探应该主要围绕这两个控矿构造进行。矿集区内发育大量的硅化带或硅帽,可能是碱交代成矿作用在浅部的表现,指示了深部存在巨大的碱交代体,应该作为下一步找矿勘探的指示标志。

林晓青,饶灿,覃莉茜,吴润秋,王琪[5](2020)在《湖南界牌岭花岗斑岩的蚀变过程与稀有稀土金属成矿》文中指出湖南界牌岭锡多金属矿床是南岭地区典型花岗斑岩型矿床之一,其稀有稀土矿化与花岗斑岩和灰岩围岩之间的蚀变作用密切相关.利用电子探针、LA-ICP-MS等仪器,对界牌岭锡多金属矿矿区的一系列蚀变岩石进行系统矿物学研究,探讨花岗斑岩与围岩的蚀变过程和稀有稀土金属的富集、迁移与成矿.结果表明:(1)蚀变花岗斑岩中斑晶主要为钾长石、石英和萤石,随着蚀变程度加剧,钾长石和石英斑晶逐渐减少,萤石斑晶逐渐增多,蚀变晚期广泛发育细粒萤石和云母;(2)稀有稀土金属矿化主要与基质钾长石和萤石结晶有关,形成了一系列铌钽氧化物、稀土矿物、锡矿物等,大量锂矿物和铍矿物则出现在花岗斑岩蚀变晚期,并伴有稀有稀土矿物的交代现象;(3)黄铜矿的出熔成因指示该矿床经历了高温热液蚀变过程,这为稀有稀土金属的迁移、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王建,朱立新,马生明,王兵,张亮亮,唐世新,段壮[6](2020)在《胶东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热液蚀变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位于胶东金矿省的西北缘,是2015年新发现的超大型金矿床(储量470 t、Au品位4.30 g/t),金矿体赋存于中生代玲珑式花岗岩中,主矿体受三山岛-仓上断裂带控制。中生代含矿的玲珑式花岗岩显示了复杂的蚀变、矿化共生组合关系。三山岛-仓上断裂的活动使热液流体发生渗透,导致断裂带两侧发生广泛的钾化蚀变。随后,大规模的绢云母化沿主断裂两侧形成。随着断层泥的形成,其作为"阻挡层"使含矿流体不能运移到断裂带上盘,成矿流体在下盘发生强烈的绢云母-石英-黄铁矿蚀变并伴有金的析出。最后石英-碳酸盐脉的形成标志着与金成矿相关热液活动减弱。钾化和绢英岩化岩石的平衡计算揭示了SiO2、MgO和CaO带入,TiO2、K2O基本不变,而Na2O表现为带出;大多数主量元素受强烈的矿物反应影响。Au、Ag、Bi、As、Pb、Zn等相关成矿元素呈带入特征,它们之间多呈正相关关系且与黄铁绢英岩化有密切关系,显示出在水岩反应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元素具有复杂的地球化学行为。蚀变组合和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以中低温(126~351℃)、中低盐度(1.02%~10.48%NaCleqv)为特征,属于CO2-H2O-NaCl±CH4体系。在热液流体中,金可能主要以Au(HS)2-络合物的形式运移;黄铁绢英岩化过程中,硫化作用使Au(HS)2-络合物失稳分解导致Au沉淀富集成矿。华北克拉通的重新活化导致软流圈上涌和大量火成岩的形成,也为胶东发生大规模金成矿作用提供了充足的的热能和流体输入。

张苏坤,刘耀文,汪江河,冯绍平,常嘉毅,张争辉,毛宁[7](2020)在《熊耳山上宫金矿稀土元素特征及对金矿物质来源的指示意义》文中指出上宫金矿矿化样品与熊耳群安山岩、燕山期花岗岩有着相似的稀土元素特征,其物源关系更为密切。不同类型矿石的稀土总质量分数存在较大差别,总体呈现出矿化程度越强稀土总量越低的特征。大部分金矿石与铅锌(银金)矿石均表现出弱的Eu、Ce异常,其中δEu金矿石均值(0.84)>δEu铅锌矿石均值(0.75),δCe金矿石均值(0.88)<δCe铅锌矿石均值(0.96),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热液交代或成矿热液为富Cl–的还原性流体。(Sm/Eu)样品/(Sm/Eu)球粒陨石-(Sm/Eu)样品图解显示,上宫金矿各类样品能近似拟合成一条直线,说明了岩浆热液为成矿提供了最初的热源和物源,而安山岩和片麻岩的接触交代可能对成矿提供了部分物源。矿石样品和蚀变岩样品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Tb、Tm元素正异常,说明成矿物质来源可能受到了地壳岩石的影响。上宫金矿田δEu-Au相关图解显示,成矿过程中,随着Au元素的富集, Eu元素也出现相对富集。

赵玉[8](2020)在《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文中研究指明华北克拉通南缘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熊耳山矿集区作为华北克拉通南缘的组成部分,区内发育Mo-Au多金属矿床,近年来该区新发现了一批与Mo-Au矿床空间上关系密切的萤石矿床,前人对该区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对萤石矿床与多金属矿床之间的关系研究相对薄弱。本次研究以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典型的钼、金、萤石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为基础,通过成矿年代学、流体包裹体、成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等方面研究,探讨了该区早白垩世不同成因类型矿床之间的成因关联性,建立了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为区内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表明,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矿床类型主要有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三种类型,三者在空间分布具有以早白垩世岩体为中心向外呈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热液脉型矿床的空间分带特征,且各类型矿床成因关联密切,属同一构造-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2、本次研究获得元岭石英脉型金矿床Rb-Sr等时线年龄为121.5±1.5 Ma,马丢和安沟热液脉型萤石矿床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18.9±7.8 Ma和119.1±4.3 Ma;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表明,该区早白垩世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主要形成于135~129Ma,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主要形成于129~120Ma,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主要形成于119 Ma左右。3、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C-O同位素研究表明,研究区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高温、中-高盐度的岩浆流体为主,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中-高温、中-低盐度的岩浆流体为主,热液脉型萤石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中-低温、低盐度的大气降水为主。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和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主要的成矿机制为流体沸腾,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深源物质;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主要的成矿机制为水岩反应,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赋矿围岩。4、综上研究构建了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Mo-Au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总结了不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并系统论述了研究区萤石矿化的矿物标型特征及其找矿指导意义。进而,结合区域地球化学异常,提出了不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方向。

焦世豪[9](2020)在《陕西山阳—柞水地区庙梁隐爆角砾岩及其与金成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庙梁金矿是近年来在南秦岭山阳-柞水地区发现的一个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其隐爆角砾岩及金矿床的形成与中酸性斑岩体密切相关。庙梁金矿自发现以来尚未开展过系统研究。本文在野外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手段,对庙梁金矿隐爆角砾岩的形成机制、矿床成因进行了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本区成矿类型有蚀变隐爆角砾岩型和构造石英脉蚀变岩型两种,主要矿体分布于隐爆角砾岩体内且受其形态控制,在角砾岩外矿体主要受构造控制。矿床共有3个成矿期次、5个成矿阶段。金矿物以银金矿为主,以粒间金、包体金为主要赋存形式,黄铁矿、磁黄铁矿为最主要的载金矿物。(2)矿区主要存在三种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黑云母花岗岩、石英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I型花岗岩,岩浆源区以下地壳物质为主、少量幔源物质加入;黑云母花岗岩以角砾形式存在于隐爆角砾岩体内,属于钾玄岩系列、过铝质I型花岗岩,为古老地壳与幔源物质混合作用的结果;石英斑岩属钾玄岩系列、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成岩物质主要来自地壳、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微量元素整体富集Rb、U、K、Nd,亏损Nb、Ta、Ti、P。稀土元素分布曲线整体右倾,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无明显Eu异常。(3)根据野外岩体间接触关系和同位素测年结果,矿区至少存在三期次的岩浆活动,对应岩体形成时代分别为黑云母花岗岩172.3Ma、石英斑岩153.3Ma、花岗闪长斑岩151.1148.9Ma。角砾岩及矿化机制为:石英斑岩沿区域性断裂带活动,在深部岩浆房发生隐爆作用产生隐爆角砾岩并定位于浅部,同时使早期形成的黑云母花岗岩角砾化;其后花岗闪长斑岩体(脉)相继侵入隐爆角砾岩体,携带大量含矿热液并汇合地下水对角砾岩产生多次蚀变和叠加矿化,最终形成金矿体,主成矿时代在148.9Ma之后。(4)含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整体较小,包裹体类型以气液两相(富液)为主,少量富气包裹体和含CO2三相包裹体。高盐度富液包裹体、富气包裹体与三相包裹体共存暗示流体的沸腾。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温度主要集中在240270℃,盐度5.8615.86%,属中-低温、中-低盐度、富挥发分的H2O-NaCl体系。

田杰鹏[10](2020)在《胶东栖蓬福矿集区中生代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栖蓬福矿集区是胶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金铜钼铅锌等多金属成矿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发生大规模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华北和扬子克拉通陆陆碰撞以及太平洋板块向华北克拉通的俯冲作用为本区的成岩成矿提供动力环境。本文采用矿床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方法,对区内马家窑金矿、杜家崖金矿、香夼铜铅锌矿等典型矿床和侵入岩体进行研究,获得了成岩成矿年龄,分析控矿因素,总结成矿规律,进行成矿预测。获得如下认识:研究区内金多金属矿矿床类型主要为中低温热液脉型、斑岩-矽卡岩型以及层间滑脱拆离带型。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床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度、中-低盐度,低密度,且富含CO2的还原性质的热液体系,根据流体包裹体的温压条件综合分析认为金矿床成矿深度集中于3.5~8km。石英氢氧同位素结果表明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以岩浆流体为主;中低温热液脉型和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床,初始流体为岩浆流体,后期有大气水的混入。原位硫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幔源岩浆特征;而中低温热液脉型和层间滑脱拆离带型矿床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铅同位素结果表明,中低温热液脉型和斑岩型多金属矿床具有壳幔混源的属性;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铅的来源以上地壳和造山带为主。氦氩同位素结果显示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地幔流体参与成矿比例最高,其次为斑岩型多金属矿床,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最低。采用黄铁矿等硫化物Rb-Sr同位素定年法、碳酸盐矿物Sm-Nd同位素定年法,首次精确获得马家窑金矿、大柳行金矿、杨家夼金矿和香夼铜铅锌矿的成矿年龄,分别为 123.4±2.9Ma、117.6±0.1Ma、123.5±8.1Ma和 125.8±3.8Ma。本区内燕山期发育晚侏罗世(160~145Ma)、早白垩世早期(130~126Ma)、早白垩世晚期(118~ll0Ma)三期岩浆活动,并伴随三期大规模成矿事件。其中金矿主要集中于早白垩世早期(123.5~117.6Ma)成矿。有色多金属矿床成矿可划分为三期:晚侏罗世的矽卡岩型钨钼矿(邢家山钨钼矿,158Ma);早白垩世早期的斑岩型铅锌矿(香夼铜铅锌矿,125.8Ma);早白垩世晚期的中低温热液脉型铜矿(王家庄铜矿,116.1Ma)。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结果表明,自ll0Ma以来,研究区内中生代岩体剥蚀深度约3.27~3.52km,剥蚀深度远小于矿床的成矿深度,说明研究区内矿床形成之后得到较好保存,目前区内矿床开采深度普遍较浅,深部仍有较大找矿潜力。

二、河南祁雨沟金矿蚀变地球化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祁雨沟金矿蚀变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东秦岭祁雨沟金矿床189号矿体黄铁矿标型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矿床地质特征
3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4 黄铁矿标型特征
    4.1 黄铁矿产出特征
    4.2 黄铁矿成分标型特征
    4.3 黄铁矿热电性标型特征
        4.3.1 原理及应用
        4.3.2 热电性标型特征
5 讨论
    5.1 黄铁矿成分特征
        5.1.1 主量元素
        5.1.2 微量元素
    5.2 成矿温度
    5.3 矿体剥蚀率和找矿指示意义
6 结论

(2)东秦岭三道庄矽卡岩型钼钨矿床矿物学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矿物学对矽卡岩型矿床成矿作用指示的研究现状
    1.3 三道庄矽卡岩型钼钨矿床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相关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矿产特征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岩浆岩
    3.3 构造
    3.4 热液蚀变
    3.5 矿体特征
    3.6 矿石特征
    3.7 矿物特征
    3.8 成矿期次
第四章 研究样品及测试方法
    4.1 研究样品
    4.2 测试方法
第五章 三道庄钼钨矿床矿物成分特征
    5.1 脉石矿物
    5.2 金属矿物
第六章 矿物成分对矽卡岩型钼钨矿床成矿作用指示
    6.1 矿物成分对成矿作用过程温度变化的指示
    6.2 矿物成分对成矿作用过程挥发份变化的指示
    6.3 矿物成分对成矿作用过程氧逸度变化的指示
    6.4 矿物成分对成矿流体演化的指示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存在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3)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地区晚中生代钼、金成矿关系研究 ——以祁雨沟金矿和雷门沟钼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华北克拉通南缘钼、金矿床研究现状
        1.2.2 斑岩矿床的研究现状
        1.2.3 祁雨沟金矿和雷门沟钼矿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3.3 研究方案与分析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性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2.1 基底岩系
        2.2.2 盖层岩系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4 岩浆岩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2.1 断裂构造
        3.2.2 爆破角砾岩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体地质特征
        3.4.1 隐爆角砾岩型金矿
        3.4.2 斑岩型金矿体
        3.4.3 石英脉型金矿(公峪)
    3.5 成矿阶段
第4章 样品制备及主要分析方法
    4.1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4.2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
    4.3 全岩Sr-Nd同位素
    4.4 锆石U-Pb测年
    4.5 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
    4.6 扫描电镜与电子探针分析
    4.7 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4.7.1 黄铁矿的分析和校正方法
        4.7.2 磷灰石的分析和校正方法
第5章 祁雨沟金矿成矿机制
    5.1 矿石矿物学特征
        5.1.1 硫化物矿物特征
        5.1.2 可见金特征
        5.1.3 铋矿物特征
    5.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5.3 铋熔体对金成矿作用的分析
        5.3.1 铋熔体收集金在祁雨沟金矿中的作用
第6章 祁雨沟矿区晚中生代岩浆岩演化及成因
    6.1 岩浆岩中的锆石特征
        6.1.1 锆石U-Pb年龄
        6.1.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6.1.3 锆石微量元素
    6.2 岩浆岩中的磷灰石特征
    6.3 全岩主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
    6.4 全岩Sr-Nd同位素
    6.5 讨论
        6.5.1 祁雨沟矿区成岩时代
        6.5.2 成矿岩体成因
        6.5.3 成岩成矿关系研究
        6.5.4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第7章 雷门沟钼矿的地质特征与成因
    7.1 矿床地质特征
    7.2 雷门沟花岗斑岩体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7.3 雷门沟斑岩体中磷灰石的特征
    7.4 雷门沟花岗斑岩的成因讨论
    7.5 矿床成因
第8章 熊耳山地区Mo-Au成矿关系
    8.1 成矿岩体成因对比
    8.2 钼、金成矿物质来源
第9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成矿的几点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熊耳群与太华岩群之间的不整合面控制着区内金多金属矿田(床)的空间展布
2 熊耳期古火山活动对区内金多金属成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3 含钾长石石英脉型钼矿的形成可能也与熊耳期火山活动有关
4 矿集区内广泛存在的“硅帽”或“硅化带”对深部成矿有指示意义
5 结论

(5)湖南界牌岭花岗斑岩的蚀变过程与稀有稀土金属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与矿床特征
    1.1 区域地质背景
    1.2 矿床地质特征
2 样品与分析方法
3 界牌岭花岗斑岩与蚀变岩的岩相学特征
4 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5 界牌岭斑岩型矿床的矿物学特征
    5.1 造岩矿物
        5.1.1 长石
        5.1.2 萤石
        5.1.3 云母
    5.2 稀有稀土金属矿物
        5.2.1 铌铁矿族矿物铌铁矿族矿物主要发育在蚀变花岗斑岩中,以铌锰矿为主,有少量铌铁矿.
        5.2.2 锡矿物界牌岭斑岩矿床中锡矿物主要有锡石和黄锡矿两种,其中以锡石为主.
        5.2.3 稀土矿物
        5.2.4 铍矿物
    5.3 闪锌矿-斑点状黄铜矿伴生体
6 讨论
    6.1 界牌岭花岗斑岩的热液蚀变与稀有稀土金属成矿
    6.2 成矿物质来源
    6.3 界牌岭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条件
7 结论

(6)胶东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热液蚀变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3 取样和分析方法
    3.1 岩石地球化学
    3.2 流体包裹体
4 热液蚀变与金矿化
    4.1 热液蚀变特征及分带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 金矿化及成矿期次
    4.4 流体包裹体
        4.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4.2 显微测温结果
        4.4.3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5 讨论
    5.1 蚀变与元素质量变化
    5.2 成矿流体性质
    5.3 矿化蚀变作用过程
6 结论

(7)熊耳山上宫金矿稀土元素特征及对金矿物质来源的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3 样品采集与测试
4 稀土元素特征
5 讨论
6 结论

(8)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熊耳山矿集区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
    3.2 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
    3.3 热液脉型萤石矿床
第4章 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
    4.1 控矿要素
    4.2 成矿时代
    4.3 成矿流体特征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5 萤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与成因指示意义
    4.6 矿床成矿系列
    4.7 成矿模式
第5章 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
    5.1 找矿标志
    5.2 萤石矿化及其找矿指示意义
    5.3 找矿方向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9)陕西山阳—柞水地区庙梁隐爆角砾岩及其与金成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隐爆角砾岩研究现状
        1.2.2 山阳-柞水地区研究现状
        1.2.3 庙梁矿区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
        2.2.1 褶皱
        2.2.2 断裂
    2.3 岩浆岩
    2.4 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地质特征
        3.2.1 矿体产状、规模
        3.2.2 矿石特征
        3.2.3 围岩蚀变
        3.2.4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隐爆角砾岩体地质特征
    4.1 一般特征
    4.2 岩石学特征
        4.2.1 角砾成分
        4.2.2 角砾形态
        4.2.3 胶结物成分
    4.3 与花岗岩类侵入体关系
        4.3.1 花岗闪长斑岩
        4.3.2 花岗质角砾
        4.3.3 石英斑岩
    4.4 与金矿化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花岗岩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 岩相学特征
    5.2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1 分析方法
        5.2.2 主量元素
        5.2.3 微量元素
        5.2.4 稀土元素
    5.3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5.3.1 分析方法
        5.3.2 测试结果
    5.4 锆石原位Hf同位素特征
        5.4.1 分析方法
        5.4.2 测试结果
    5.5 岩石成因讨论
        5.5.1 成岩时代
        5.5.2 岩浆源区
        5.5.3 构造背景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
    6.1 分析方法
    6.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6.3 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讨论与结论
    7.1 隐爆角砾岩形成机制
    7.2 矿床成因讨论
    7.3 结论
    7.4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附表
    个人简历

(10)胶东栖蓬福矿集区中生代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基础地质
        1.2.2 物化探工作
        1.2.3 矿产勘查工作
        1.2.4 以往科研工作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区域岩浆活动
        1.3.2 矿床地质特征
        1.3.3 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来源
        1.3.4 成矿时代
        1.3.5 区域成矿规律、成矿后变化保存及成矿预测
    1.4 技术路线
        1.4.1 资料系统收集
        1.4.2 野外地质观测
        1.4.3 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
        1.4.4 岩石地球化学测试
        1.4.5 流体包裹体研究
        1.4.6 H-O-S-Pb-He-Ar同位素测试
        1.4.7 年代学测试
        1.4.8 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
        1.4.9 区域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1.5 论文结构与完成工作量
        1.5.1 论文结构
        1.5.2 完成实物工作量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新太古界地层
        2.1.2 古元古界地层
        2.1.3 新元古界地层
        2.1.4 中生界地层
        2.1.5 新生界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
        2.2.2 韧性剪切带
        2.2.3 脆性断裂构造
    2.3 区域岩浆活动
        2.3.1 中新太古代侵入岩
        2.3.2 古元古代侵入岩
        2.3.3 中生代侵入岩
    2.4 区域矿产概况
3.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3.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3.1.1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3.1.2 区域磁场特征
        3.1.3 重磁异常与矿化的关系
    3.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4. 矿床地质特征
    4.1 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4.1.1 马家窑金矿
        4.1.2 西陡崖金矿
        4.1.3 大柳行金矿
        4.1.4 笏山金矿
        4.1.5 王家庄铜矿
    4.2 层间滑脱拆离带型矿床
        4.2.1 杜家崖金矿
    4.3 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
        4.3.1 邢家山钨钼矿
        4.3.2 香夼铜铅锌矿
5. 区域成矿作用
    5.1 成矿流体特征及物质来源
        5.1.1 流体包裹体研究
        5.1.2 H-O同位素组成
        5.1.3 原位S同位素
        5.1.4 Pb同位素
        5.1.5 He-Ar同位素
    5.2 成矿时代研究
        5.2.1 Rb-Sr同位素年代学
        5.2.2 Sm-Nd同位素年代学
        5.2.3 Re-Os同位素年代学
        5.2.4 讨论
    5.3 区域控矿因素
        5.3.1 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与成矿
        5.3.2 中生代花岗岩与成矿
        5.3.3 构造与成矿
        5.3.4 围岩蚀变与成矿
    5.4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
        5.4.1 基底构造演化与成矿
        5.4.2 上叠构造演化与成矿
    5.5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5.5.1 实验方法
        5.5.2 热年代学结果
        5.5.3 磷灰石热史模拟分析
    5.6 成矿预测
        5.6.1 成矿远景区的圈定
        5.6.2 最小预测区的圈定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四、河南祁雨沟金矿蚀变地球化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东秦岭祁雨沟金矿床189号矿体黄铁矿标型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曾涛,唐利,孙宇辰,黄丹峰,胡昕凯,王亮. 金属矿山, 2022
  • [2]东秦岭三道庄矽卡岩型钼钨矿床矿物学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D]. 曾志杰.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3]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地区晚中生代钼、金成矿关系研究 ——以祁雨沟金矿和雷门沟钼矿为例[D]. 吴强.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
  • [4]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成矿的几点新认识[J]. 燕长海,李肖龙,韩江伟,冯燕涛,马振波,郭波,宋要武. 金属矿山, 2021(05)
  • [5]湖南界牌岭花岗斑岩的蚀变过程与稀有稀土金属成矿[J]. 林晓青,饶灿,覃莉茜,吴润秋,王琪.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0(06)
  • [6]胶东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热液蚀变作用研究[J]. 王建,朱立新,马生明,王兵,张亮亮,唐世新,段壮. 地质通报, 2020(11)
  • [7]熊耳山上宫金矿稀土元素特征及对金矿物质来源的指示意义[J]. 张苏坤,刘耀文,汪江河,冯绍平,常嘉毅,张争辉,毛宁. 地球学报, 2020(06)
  • [8]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D]. 赵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9]陕西山阳—柞水地区庙梁隐爆角砾岩及其与金成矿关系研究[D]. 焦世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10]胶东栖蓬福矿集区中生代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作用[D]. 田杰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标签:;  ;  ;  ;  ;  

河南七峪沟金矿的蚀变地球化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