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与《浮生六记》的英译

互文性与《浮生六记》的英译

论文摘要

法国文论家克里斯蒂娃(Kristeva)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次提出的互文性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文本理论是互文性理论的最初形态。随后巴特(Barthes)、德里达(Derrida)、热奈特(Genette)等都提出了相关的主张,形成了不同流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互文性被引进翻译研究领域,这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活动,原文本和译文文本就是互文本。《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一部自传体性质的小说其中包含了很多互文符号的印迹。林语堂的译本备受关注,并且中国英文爱好者和学习者对之多有研究。但是白伦、江素慧的译本却很少有人关注。近期来白伦、江素慧更加完善了其译本并加入了大量的注释和地图,所以比较两个译本的互文性翻译很有必要和意义。互文性强调的是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不同的译者会对同一个文本基于不同的先前经验、理解和考虑采用不同的翻译形式。但无论如何,一方面,译者为了保证具体文本阐释的合理性和可读性,常常需要参照与此一文本相关的彼一文本,这里的彼一文本在本论文中指的是文学作品、文类范畴或整个文学遗产。另一方面,译者又必须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心理。在阅读文本时,读者总是带着先前的经验进入理解过程。而这个先前经验正是建构在读者记忆中由众多先前文本组成的互文关联网络之上。译者要么引导读者更新自身的经验结构,了解文本在原语文化中不同于译语文化的互文关联,满足他们对异域色彩和异域情调的期待心理;要么在译语文化中寻求与原语文化相似的互文关联,投合读者的先前经验,充分体现译文的可读性、易理解性。也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两种策略,对于同一个文本中的同一个互文符号不同的译者的也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从互文性的角度,采用描述翻译学的方法分析不同的译者如何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翻译同一文本中同一互文符号。得出如下结论:译者首先应该识别原文中的互文符号并运用自己的先前经验传达给读者;在传达互文符号的过程中,《浮生六记》两个版本的译者都充分做到了灵活运用归化与异化的策略;与文化紧密相连的互文符号在两个译本中得到了成功传递。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Intentions and Significance
  • 1.3 Structure
  • Chapter Two INTERTEXTUALITY
  • 2.1 Intertextuality in the West:its Origin and Evolvement
  • 2.1.1 Origin of intertextuality
  • 2.1.1.1 F.de Saussure's theory
  • 2.1.1.2 M.Bakhtin's theory
  • 2.1.2 Evolvement of intertextuality
  • 2.1.2.1 Julia Kristeva and intertextuality
  • 2.1.2.2 Roland Barthes and intertextuality
  • 2.1.2.3 Jacques Derrida and intertextuality
  • 2.1.2.4 Gerard Genette and intertextuality
  • 2.2 Intertextuality in China
  • 2.3 Classification of Intertextuality
  • 2.3.1 Intertextuality in the broad and the narrow sense
  • 2.3.2 Active and passive intertextuality
  • Chapter Three INTERTEXTUALITY AND TRANSLATION
  • 3.1 Translation as an Intertextual Activity
  • 3.1.1 Intertextuality in understanding the source text
  • 3.1.2 Intertextuality in producing the target text
  • 3.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3.2.1 Domestication
  • 3.2.2 Foreignization
  • 3.2.3 Merits and drawback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 Chapter Four INTERTEXTUALITY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 4.1 Fu Sheng Liu Ji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s
  • 4.1.1 Shen Fu and Fu Sheng Liu Ji
  • 4.1.2 Lin Yutang and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 4.1.3 Leonard Pratt,Chiang Ssu-hui and 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
  • 4.2 Intertextual Signs in Fu Sheng Liu Ji and Their Translations
  • 4.2.1 Cultural images as intertextual signs
  • 4.2.2 Allusion as intertexual signs
  • 4.2.3 Parody as intertextual signs
  • 4.2.4 Codes without definite sources as intertextual signs
  • 4.2.5 Citation of poems
  • 4.3 A Summary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互文性思维与俄罗斯文学作品赏析[J]. 大众文艺 2020(11)
    • [2].互文性视角下旅游文本中的引用翻译研究[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2)
    • [3].篇际互文性视角下官方新闻话语的“非正式化”趋势——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9(06)
    • [4].“互文性”在东西方音乐文化对话中的重要性[J]. 北方音乐 2017(06)
    • [5].利用互文性文本把阅读引向深入[J]. 中学语文教学 2017(08)
    • [6].篇际互文性研究的动态系统理论进路[J]. 外语学刊 2016(06)
    • [7].立法文本的互文性研究[J]. 上海翻译 2016(06)
    • [8].篇际互文性与中国梦传播的话语策略[J]. 中国外语 2016(05)
    • [9].现代互文性辞格的认知分析[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8(04)
    • [10].从微观互文性看文学翻译教学[J]. 语文建设 2017(21)
    • [11].互文性视阈下《古柏行》两英译本比较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9)
    • [12].宏观互文性视角下的《围城》英译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 2015(11)
    • [13].互文性思想的变迁与主体性命运的沉浮[J]. 文艺争鸣 2016(03)
    • [14].英语新闻标题的互文性分析——以The Economist Espresso为例[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3)
    • [15].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J]. 才智 2014(31)
    • [16].互文性视域下的多模态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探析[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04)
    • [17].明清传奇互文性创作研究——以传奇对《牡丹亭》的接受为中心[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18].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文学版本的互文性分析[J]. 电影评介 2015(13)
    • [19].利用互文性材料推进深度阅读——以散文《再塑生命的人》为例[J]. 语文天地 2019(29)
    • [20].“互文性”在对外汉语中级精读教学中的应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33)
    • [21].民事判决书的篇际互文性研究[J]. 语文学刊 2011(21)
    • [22].互文参照:寻找群文的意义和价值坐标[J]. 语文教学通讯 2017(01)
    • [23].浅谈手机短信的“互文性”[J]. 中华少年 2017(06)
    • [24].《乌衣巷》中“燕子”意象的互文性解读[J]. 中学语文 2017(03)
    • [25].论《静静的顿河》和《红高粱》的互文性[J]. 长江丛刊 2017(01)
    • [26].《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顿之死》的互文性研究[J]. 商业故事 2016(31)
    • [27].“诗的互文性”对话交流会在京举行[J].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6(01)
    • [28].担当诗歌的互文性分析[J]. 青年文学家 2017(05)
    • [29].《野草》的互文性教学资源开发研究[J]. 高考 2017(18)
    • [30].“文文相生”:“内互文性”与“外互文性”——一个比较诗学研究[J]. 思想与文化 2017(01)

    标签:;  ;  ;  ;  ;  ;  

    互文性与《浮生六记》的英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