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的标准管制:困境与重构

转型时期的标准管制:困境与重构

论文摘要

社会性管制中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就是设立标准,但标准本身是一种自愿性的市场行为,不具有强制性。只有通过法律、法规(技术法规)的引用或规定,在一定的范围,标准才变成一种具有强制力的手段。 本文从管制的定义和有关管制的理论综述出发,划分通常的标准化行为与标准管制行为的界限,尝试界定了标准管制的定义;分析了标准管制的条件,以及国外标准管制的状况;结合转型时期我国标准管制的现状,从我国标准管制困境入手,提出了我国标准管制重构的政策建议。 论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引言),首先概述了管制、社会性管制,并引申出了标准管制;然后阐述了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研究政府管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章(标准管制理论),简述了标准、标准化的定义以及分类,并合理的界定了标准管制的定义。然后从市场失灵出发,全面分析了对负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标准管制、标准管制的各种替代方式、标准管制的结构与过程、标准管制失灵等问题。第三章(转型时期标准管制的困境),从转型时期我国标准管制的现状出发,结合我国标准化管理以及标准管制法律体系的现状,分析了我国标准管制的主要困境及其成因;第四章(国外标准管制),分析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美国、欧盟、日本以及同样处于转型时期的俄罗斯的标准管制的现状以及发展的趋势;第五章(中国标准管制的重构),根据管制的一般原则,提出了转型时期我国标准管制重构的原则,然后结合我国加入WTO的国际背景,借鉴发达国家以及俄罗斯的改革经验,从标准管制的法律法规体系的重构、技术法规体系的构建、自愿性标准体系的构建、科学有效合格评定体系的构建、标准管制管理体制的重构、标准管制运行机制的重构、标准管制实施体系的重构、管制管制者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我国标准管制重构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论文目录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意义
  • 2. 标准管制理论
  • 2.1 标准与标准化
  • 2.1.1 标准及其分类
  • 2.1.2 标准化及其分类
  • 2.2 标准管制及其条件
  • 2.2.1 标准管制的定义
  • 2.2.2 负外部性与标准管制
  • 2.2.3 信息不对称与标准管制
  • 2.2.4 标准管制的条件
  • 2.3 标准管制的替代方式
  • 2.3.1 负外部性管制方式的比较
  • 2.3.2 信息不对称管制方式的比较
  • 2.4 标准管制的结构与过程
  • 2.4.1 标准管制的结构
  • 2.4.2 标准管制的过程
  • 2.4.3 标准管制的难点和重点
  • 2.5 标准管制失灵
  • 2.5.1 管制标准偏离最佳水平
  • 2.5.2 违反标准的处罚力度不够
  • 2.5.3 标准制定程序不合理
  • 2.5.4 标准跟踪技术发展的速度不够
  • 2.5.5 管制者被“俘获”
  • 3. 转型时期标准管制的困境
  • 3.1 中国标准管制现状
  • 3.2 中国标准化管理概况
  • 3.3 转型时期标准管制的困境
  • 3.3.1 标准管制的法律困境
  • 3.3.2 标准管制的体制困境
  • 3.3.3 标准管制的运行和体制实施困境
  • 4. 国外标准管制
  • 4.1 美国的标准管制
  • 4.1.1 美国的标准体系
  • 4.1.2 美国的标准管制
  • 4.2 欧盟的标准管制
  • 4.2.1 欧盟的技术法规
  • 4.2.2 欧盟的新方法指令与欧洲标准
  • 4.3 日本的标准管制
  • 4.3.1 日本的技术法规体系
  • 4.3.2 日本的技术法规与标准的关系
  • 4.4 俄罗斯的标准管制
  • 4.4.1 俄罗斯的标准体系的现状
  • 4.4.2 俄罗斯的技术法规体系的建立
  • 4.5 国外标准管制对中国的借鉴
  • 5. 中国标准管制的重构
  • 5.1 中国标准管制的重构的原则
  • 5.2 中国标准管制的重构的思路
  • 5.3 中国标准管制的重构的政策建议
  • 5.3.1 标准管制的法律体系的重构
  • 5.3.2 技术法规体系的构建
  • 5.3.3 自愿性标准体系的构建
  • 5.3.4 合格评定体系的构建
  • 5.3.5 标准管制管理体制的重构
  • 5.3.6 标准管制运行机制的重构
  • 5.3.7 标准管制实施体系的重构
  • 5.3.8 管制管制者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问题导向的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研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7(09)
    • [2].中山大学第八届“发展中国家公共管理硕士项目班”20名学员到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学习交流[J]. 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2019(04)
    • [3].怎样申请美国公共管理硕士[J]. 留学生 2010(12)
    • [4].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问题及其建议[J]. 中国教育学刊 2012(S2)
    • [5].上海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简介[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 [6].公共管理硕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价值工程 2016(10)
    • [7].中山大学发展中国家公共管理硕士班到研究中心交流学习[J]. 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2014(05)
    • [8].不脱产有实效的学习[J]. 领导文萃 2008(12)
    • [9].不脱产有实效的学习[J]. 领导文萃 2008(16)
    • [10].目标明确、心志笃定的公共管理硕士生[J]. 台声 2014(12)
    • [11].定量分析能力导向下的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改革[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03)
    • [12].高扬“公共”的旗帜[J]. 中国行政管理 2009(08)
    • [13].不脱产有实效的学习[J]. 领导文萃 2008(14)
    • [14].“外圆内方”的新加坡[J].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0(12)
    • [15].李宏:永葆合作初心 勇于担当使命[J]. 乡音 2019(01)
    • [16].题酷[J]. 国家人文历史 2014(12)
    • [17].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策略[J]. 航海教育研究 2016(02)
    • [18].刘鹤同志简历[J]. 新民周刊 2017(43)
    • [19].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的特点[J]. 领导科学论坛 2015(24)
    • [20].试析提高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质量[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S1)
    • [21].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建设情况简介[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 [22].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双循环”培养模式研究*[J]. 高教研究与实践 2011(01)
    • [23].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双循环”培养模式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07)
    • [24].美国的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46)
    • [25].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6年公共管理硕士(MPA)(学历、学位双证)招生信息[J]. 中国工人 2015(08)
    • [26].服务型政府建设呼唤现代公务员[J]. 中国人才 2008(19)
    • [27].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学人简介[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02)
    • [28].试析提高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质量[J]. 科技风 2020(05)
    • [29].拓展随想[J]. 海南人大 2013(09)
    • [30].问题导向的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探析[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6(03)

    标签:;  ;  ;  

    转型时期的标准管制:困境与重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