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殷墟卜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陈梦家,叁书,汉字,象形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假借字,音符,中国语言学,文字发展
殷墟卜辞论文文献综述
郑毅[1](2019)在《陈梦家“叁书”说的理论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陈梦家的“叁书”说来自他1955年出版的《殷墟卜辞综述》“文字”篇。他以甲骨文为研究对象,充分运用语言学理论,在批判继承唐兰“叁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甲骨文字的“叁书”说——象形、假借和形声。陈梦家认为,象形、假借和形声是以象形为构造原则而逐渐产生的(本文来源于《语言文字报》期刊2019-07-03)
孙亚冰[2](2018)在《殷墟卜辞中的冀与冀方》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出版的《殷墟甲骨拾遗》449中有一个方国名~①,写作笔,是一个新见的字形,《拾遗》释此字为"冀",但未作详细论证,本文拟对此字字形进行分析,并考证冀方大致地望。《拾遗》449属于历一类卜辞,释文如下:(1a)[弜]比,隹忧。(1b)丁巳贞:王比沚戓,下上彻示受佑。叁(1c)丁巳贞:王惠■方伐。(1d)弜比。这里先要说明,(1b)中的"彻示",《拾遗》原释文作"亡宁",现在看来是不正确的。首先,从字形上看,这两个字写作■形,历类卜辞的"亡"字常作■形,■显然不是"亡";再者,从辞例(本文来源于《古文字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裘锡圭[3](2018)在《试释殷墟卜辞的“■”字》一文中研究指出殷墟叁、四期无名组卜辞中,"种埶(艺)"之"埶"多作"■"~①。第一期宾组卜辞"埶"字亦有此体,见于《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9555,但省"木"为"■"而作■形~②。我在发表于1985年的《释殷墟甲骨文里的"远""■"(迩)及有关诸字》一文里,认为见于《殷虚文字乙编》(以下简称《乙》)3622(即《合》18730正)的第一期宾组残辞中的■字(在下文中以△代之),"也有可能是'埶'的异体"~③。(本文来源于《古文字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连劭名[4](2017)在《殷墟卜辞与阴阳学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云:"《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1]。阴阳家起源早,流传久,影响深远。殷墟卜辞中的一些内容与阴阳学说有关,现经整理,分论于下。一、元簋殷墟所出廪辛、康丁时代的无名组卜辞(本文来源于《考古》期刊2017年12期)
曹定云[5](2017)在《殷墟卜辞“■”为“■”字考——兼论“■”、“各”、“■”叁字之区分》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殷墟卜辞中有"■"字,其形体作"■"、"■"。与此相类,卜辞中又有"各"字,其形体作"■"、"■"、"■"、"■"诸形。除此之外,另有"■"字,其形体作"■"、"■"、"■"、"■"诸形。这叁个字,形体上有相近之处:都从"止";上部或下部都从"■"、"■"或"■",而这几种形体是相类的。由于这些原因,文字学家们在考释这些字的时候,往往容易混淆这叁个字。例如,张秉权先生认为,"■"或作"■";又说,"现在我们把■、(本文来源于《出土文献》期刊2017年01期)
张亮[6](2016)在《殷墟卜辞所见“夕祼”与“蓺祼”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祼祭是晚商时期经常举行的祭祀活动。在祖甲时期的出组卜辞中,祼祭逐渐规范化、礼仪化,比如祼祭日期的选择、复合祭祀的搭配,都有明显的规律性。特别是"夕祼"与"蓺祼"卜辞有规律地出现,表明祼祭已是一种程式化的祭祀活动。"夕祼"与"蓺祼"是对贞关系,二者皆为祼祭之前的预备性祭仪,只是举行的时间有别。(本文来源于《殷都学刊》期刊2016年04期)
张秋芳[7](2016)在《从殷墟卜辞看梦与疾病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甲骨文中,"梦"与"疾"字均已出现。无论是在它们的字形造意上,还是卜辞有关梦象内容上,都已经表现出梦与疾病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生理性关系。殷人的医疗卫生观念虽然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为其宗教迷信思想重重包裹,但亦有一些理性的认识。商代卜辞中所见梦与疾病的关系,堪称后世中医梦学思想的滥觞。(本文来源于《中国典籍与文化》期刊2016年04期)
连劭名[8](2015)在《殷墟卜辞丛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殷墟卜辞中有"方服"与"方执",是礼制规定的常服与常执。各地方国的职贡多用于祭祀。甲骨文有"辞"字,写法有叁种形体。"辞"指拒绝与责让。殷墟卜辞中有"工",读为功。功、成义通。中国古代流行天人感应思想,殷墟卜辞中有一些天象变化的记录,反映了商人思想中阴阳灾异的观念。(本文来源于《北京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韦心滢[9](2015)在《殷墟卜辞中的“■”与“才(在)■”》一文中研究指出殷墟卜辞中常见"■",其句式结构为"氏名+■",内涵意义可为军事组织或聚落单位,有时可单指个人,即作为某长官。"才(在)■"为出组卜辞中独特的用法,仅作为指称地名之用。商王经常"才(在)■"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甚至包含周祭,亦有"才(在)■"打猎的记录。"■"通常散布在离王都较远的近畿和边域内。(本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院刊》期刊2015年02期)
谭步云[10](2014)在《殷墟卜辞“生(某)月”即闰而再闰之月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切入正题之前,有必要简单阐述一下古中国历法的闰月原始及置闰体例。闰月的概念,传世文献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帝曰:‘咨!汝羲暨和期叁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不过,一般认为《尧典》之类乃后世所作。那么,《春秋·公羊传·文六》大概是最早的记述了:"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不告,月者何?不告朔也。"此外稍后的典籍如《周礼·春官宗伯下》、《礼记·玉藻》等也见"闰月"(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殷墟卜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出版的《殷墟甲骨拾遗》449中有一个方国名~①,写作笔,是一个新见的字形,《拾遗》释此字为"冀",但未作详细论证,本文拟对此字字形进行分析,并考证冀方大致地望。《拾遗》449属于历一类卜辞,释文如下:(1a)[弜]比,隹忧。(1b)丁巳贞:王比沚戓,下上彻示受佑。叁(1c)丁巳贞:王惠■方伐。(1d)弜比。这里先要说明,(1b)中的"彻示",《拾遗》原释文作"亡宁",现在看来是不正确的。首先,从字形上看,这两个字写作■形,历类卜辞的"亡"字常作■形,■显然不是"亡";再者,从辞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殷墟卜辞论文参考文献
[1].郑毅.陈梦家“叁书”说的理论背景[N].语言文字报.2019
[2].孙亚冰.殷墟卜辞中的冀与冀方[J].古文字研究.2018
[3].裘锡圭.试释殷墟卜辞的“■”字[J].古文字研究.2018
[4].连劭名.殷墟卜辞与阴阳学说[J].考古.2017
[5].曹定云.殷墟卜辞“■”为“■”字考——兼论“■”、“各”、“■”叁字之区分[J].出土文献.2017
[6].张亮.殷墟卜辞所见“夕祼”与“蓺祼”探析[J].殷都学刊.2016
[7].张秋芳.从殷墟卜辞看梦与疾病的关系[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6
[8].连劭名.殷墟卜辞丛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
[9].韦心滢.殷墟卜辞中的“■”与“才(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5
[10].谭步云.殷墟卜辞“生(某)月”即闰而再闰之月说[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