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振动控制是建筑结构抵抗地震作用,减小地震响应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中,利用附加隔震支座或阻尼器对结构进行被动控制的方法,由于其有效性、经济性,而被越来越多的结构设计所采用。本文研究了多种阻尼器的力学性能和其优缺点,为不同环境下选用合适的阻尼器减震装置提供方便。并通过研究在相邻建筑的连廊位置处设置阻尼器和在相邻建筑上部设置阻尼器同时在其基础上设置橡胶隔震支座形成联合隔震体系,推导出结构体系的运动方程,利用等效最优控制特性法,计算出控制装置的准最优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本文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以框架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相邻建筑在自由状态、上部设置阻尼减震和上部层间阻尼减震+基础隔震三种结构体系的三维框架模型,并对三种结构体系分别输入迁安波(模拟8度罕遇地震烈度,PGA=400gal)、El Centro波(模拟8度罕遇地震烈度,PGA=400gal)和天津波(模拟7度罕遇地震烈度,PGA=220gal),模拟分析了相邻结构在不同控制体系下的抗震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相邻建筑上部设置阻尼器的减震方法,能有效的发挥阻尼器的耗能特性,减小结构在地震中的响应。上部层间阻尼减震+基础隔震控制体系下的相邻建筑,在迁安波和El Centro波作用下,结构的响应明显减小,特别是结构的层间位移,减小幅度达到60%~70%,上部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刚性,整体运动。但是在天津波作用下,联合隔震体系减小了结构的各层加速度,但各层的最大位移大大增加,橡胶隔震支座对建于软土地基上的结构控制效果不够理想。不论是附加阻尼器装置结构还是隔震结构,结构的动力特性都能明显改善,结构在地震中的响应得到减小。对于隔震结构运用于建于硬土、中硬土上的多层和一般高层建筑有其固有的优势,而对于更高层的或柔性的建筑结构或建于软土地基上的建筑,并考虑到风振,在上部结构附加阻尼装置是更好的选择。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层隔震结构提离摇摆耦合动力理论模型及地震响应分析[J]. 建筑结构学报 2019(12)
- [2].罕遇地震下大跨隔震结构随机地震响应[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30)
- [3].超长剪力墙隔震结构温度应力分析[J]. 世界地震工程 2019(04)
- [4].隔震结构的抗风分析与等效风荷载[J]. 建材与装饰 2020(04)
- [5].不规则隔震结构研究进展及展望[J]. 四川水泥 2020(01)
- [6].土-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系统综述(英文)[J].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20(01)
- [7].大跨隔震结构竖向地震响应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20(04)
- [8].滑移隔震结构与相邻建筑物的碰撞分析[J]. 结构工程师 2020(01)
- [9].山地掉层框架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20(09)
- [10].新型抗拉装置在大高宽比隔震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20(04)
- [11].曲面隔震结构的动力模型与振动台试验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19(09)
- [12].强震作用下橡胶隔震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J]. 建筑结构 2019(S1)
- [13].竖向近断层地震下隔震结构-非结构系统耦合控制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19(22)
- [14].随机地震作用下层间隔震结构的损伤分析[J]. 工业建筑 2017(02)
- [15].基于灰色区间层次法的隔震结构建筑经济性评价[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7(01)
- [16].超长复杂隔震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 2016(S1)
- [17].大跨隔震结构基于结构随机因子法的响应分析[J]. 振动与冲击 2017(10)
- [18].串联隔震结构体系的地震易损性分析[J]. 工程力学 2017(S1)
- [19].层间隔震结构随机响应与动力可靠度研究[J].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20].谈房屋建筑工程的隔震结构设计[J]. 建材与装饰 2017(15)
- [21].土-桩-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J]. 岩土力学 2017(S1)
- [22].大跨隔震结构多维地震响应有限元模拟[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23].基于性能的层间隔震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4(05)
- [24].土-结构相互作用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影响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 2014(S1)
- [25].基于小波分解的基底隔震结构的抗震分析[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 [26].隔震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5(07)
- [27].设置后浇带隔震结构施工期受力分析[J]. 低温建筑技术 2015(06)
- [28].隔震设计分析及隔震结构变形缝设置探讨[J].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15(S1)
- [29].再生混凝土框架-核心筒隔震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2015(03)
- [30].浅议隔震结构隔震层构造不规范的应对措施[J]. 考试周刊 20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