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颂与挽歌 ——以《十日谈》为参照解读李贽的叛逆思想

赞颂与挽歌 ——以《十日谈》为参照解读李贽的叛逆思想

论文摘要

一种思想或意识被理论化、系统化之后,就被作为社会价值固定下来,逐渐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中逐渐形成巨大的惰性力量。此时,个体的意义就不是在个人身上得到自足,而需要在秩序中获得确证。个体因此被湮没在冷冰冰的秩序之中,社会规范与人的欲求之间潜伏着内在的紧张。这种暗含的矛盾和冲突在原有社会价值崩溃时暴露得尤为明显。当社会处于价值失范时,为了对抗被神化乃至神秘化的冷冰冰的理论体系,人的主题就得到空前的弘扬,而这种对人的体认和张扬往往又是通过复苏人的感性欲望的方式进行的,这在中世纪末期的东西方社会表现得极为明显。明朝末年,封建中国的社会价值面临崩溃的危险,理学的信仰危机愈益深重,普遍原则日渐失去应有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与此同时,明代的思想界也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以李贽为代表的思想者高举人的旗帜,张扬人的主体性,肯定人的合理欲求,在当时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选取了薄伽丘的《十日谈》作为参照,集中比较李贽和薄伽丘思想的异同。李贽和薄伽丘虽然同样流露出肯定人性之私、反蒙昧主义、反禁欲主义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但是,这种对人性的宣扬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又存在相当大程度的区别。二者在“人”的本质的定位、人性论的最终着落点等问题上面存在着重大差异,这种差别恰恰缘于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根基。正因为此,二者的理论的命运也截然相反:薄伽丘的人文主义思想贯穿奔流于文艺复兴运动始终,而李贽则遭受到众多思想家的指责,其思想归于寂灭。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两位颇具代表性的思想家,说明在行将走出中世纪的时刻,作为东西方社会思想先驱的李贽和薄伽丘各自对个体存在状况、个体生存价值做出了怎样的阐释,并试图从李贽思想归宿这个侧面反映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坎坷。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前提性问题
  • 二、困顿与回应
  • (一)、相似的社会背景
  • (二)、思想的共通性
  • 1、 “人皆有私”与“人类的天性”
  • 2、 “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与反蒙昧主义
  • 3、 “童心说”与反禁欲主义
  • 4、 “见无长短”与“法律对于男女,应该一律看待”
  • 三、差异与原因
  • (一)、思想差异
  • 1、 思想锋芒所指向的对象不同
  • 2、 对“人”的本质定位不同
  • 3、 人性论最终的着落点不同
  • (二)、差异原因
  • 1、 社会给思想家提供的空间不同
  • 2、 理论根基不同
  • 四、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薄伽丘《十日谈》插图[J]. 世界文学 2016(03)
    • [2].薄伽丘的屈服[J]. 杂文月刊(文摘版) 2015(07)
    • [3].试论薄伽丘《十日谈》中女性意识的体现[J]. 黑河学院学报 2018(08)
    • [4].浅析薄伽丘《十日谈》中的女性意识[J]. 长城 2012(08)
    • [5].乔万尼·薄伽丘[J]. 学苑教育 2018(17)
    • [6].《十日谈》中薄伽丘的人文主义爱情观[J].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8(02)
    • [7].《十日谈》作品中爱情观的根本特征浅析[J]. 甘肃高师学报 2017(07)
    • [8].人文主义思想先驱与瘟疫科学记述者:乔万尼·薄伽丘[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0(06)
    • [9].钱锺书眼中的薄伽丘及后继者[J]. 读书 2016(08)
    • [10].屈服[J]. 杭州(我们) 2015(01)
    • [11].论《十日谈》对文艺复兴的积极影响[J]. 文学教育(上) 2020(06)
    • [12].《十日谈》作品中爱情观的根本特征分析[J]. 职大学报 2017(02)
    • [13].薄伽丘人文主义世界观中的“市井风情”[J].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8(02)
    • [14].十一部和瘟疫有关的经典小说[J]. 译林 2020(05)
    • [15].《十日谈》[J]. 教学考试 2018(44)
    • [16].探析《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女性意识[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6(07)
    • [17].第二十届意大利文学研讨会在京召开[J]. 世界文学 2013(04)
    • [18].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笔下女性形象的变迁与发展[J]. 参花(上) 2019(04)
    • [19].做个“型”女孩[J]. 中学生 2013(25)
    • [20].《十日谈》中的狂欢民族特性刍议[J]. 文学教育(下) 2017(02)
    • [21].也谈《十日谈》[J]. 写作 2012(10)
    • [22].疫中五日谈——和儿子聊疾疫[J]. 湖南教育(A版) 2020(03)
    • [23].简论薄伽丘作品中对人性的反思[J]. 大连大学学报 2013(01)
    • [24].从《十日谈》看薄伽丘的女性观[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05)
    • [25].十日谈:灰烬深处的余温[J]. 当代教育家 2020(01)
    • [26].从薄伽丘和布鲁尼笔下的但丁形象差异看意大利人文主义的转型[J]. 外国文学 2019(03)
    • [27].敲响爱的音符[J]. 教育艺术 2008(09)
    • [28].友谊长在 温情你我[J]. 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 2012(10)
    • [29].论《十日谈》中的女性观——从叙事结构分析入手[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8(06)
    • [30].《十日谈》的战斗性[J]. 博览群书 2018(03)

    标签:;  ;  ;  

    赞颂与挽歌 ——以《十日谈》为参照解读李贽的叛逆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