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昆虫病原真菌是自然界中害虫种群的重要控制因素,体壁侵入是真菌感染昆虫最主要的途径。因此,除病原真菌本身的侵染能力外,昆虫体壁的结构及化学成分直接影响真菌侵染效率。菌株CQNr01是本实验室从罹病斜纹夜蛾僵虫上分离到的一株杀虫真菌,前期的研究显示,该菌株对斜纹夜蛾低龄幼虫有较好的杀虫效果,但对高龄幼虫侵染率较低。为了探索该菌株的开发应用潜力,本课题在对该菌株的生物学特征、培养条件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不同侵染方式处理斜纹夜蛾不同龄期幼虫,对不同处理下CQNr01菌株对斜纹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致病力差异、侵染过程及斜纹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表皮脂类对CQNr01菌孢子的萌发影响等做了初步的研究,旨在探究斜纹夜蛾表皮在防御CQNr01菌株侵染中的防御功能及机理,明确病原真菌与斜纹夜蛾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害虫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观察了菌株的形态和生物学特征,结合ITS序列比对结果,确定该菌株的分类地位为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并命名为菌株CQNr01。通过生物学研究确定了适宜菌株CQNr01生长的基础培养基为SDAY培养基,确定了适合其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5;还对该菌株的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产生能力做了研究,发现该菌几丁质酶生产能力很差,而25℃时具有较强的蛋白酶生产能力。采用孢子悬浮液浸泡和注射两种方法测定了菌株CQNr01分生孢子对斜纹夜蛾2龄和4龄幼虫的致病力差异。浸泡法处理斜纹夜蛾,1×108孢子·mL-1浓度时2龄和4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89.98%和13.33%;同浓度的菌悬液进行注射处理,2龄和4龄幼虫的死亡率则分别到达100%和88.89%。证明了高龄幼虫体壁在防御CQNr01侵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制作不同龄期斜纹夜蛾幼虫离体表皮并接种CQNr01孢子悬浮液,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孢子萌发和侵染结构产生情况。荧光观察发现,菌株CQNr01的孢子能够成功附着在斜纹夜蛾幼虫的离体表皮上,但孢子在2龄幼虫表皮的粘附能力优于4龄幼虫;接种24h起两个龄期的离体表皮上均开始有孢子萌发现象并有附着胞和芽管产生,并随着接种时间的增长芽管不断伸长,但相同接种时间下孢子在2龄幼虫表皮上萌发率和附着胞的产生数量明显多于4龄幼虫表皮。对接种24h和26h的2龄和4龄幼虫体表进行了扫描电镜的观察,发现2龄幼虫的表皮上24h时开始有孢子萌发出现,36h时孢子的萌发数增多,芽管也继续伸长;4龄幼虫表皮上基本上没有发现孢子的萌发现象。提取不同龄期斜纹夜蛾幼虫体表脂类成分,以该提取物处理CQNr01的孢子,然后在水琼脂培养基和SMAY培养基上培养,观察经不同龄期幼虫的表皮脂类处理后的孢子萌发情况,发现在贫营养的水琼脂培养基上,表皮中的脂类成分能够被菌株CQNr01的孢子生长萌发所利用,而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脂类成分对菌株CQNr01孢子的萌发显示抑制作用,并且4龄表皮提取物抑制作用更为明显。结论:莱氏野村菌CQNr01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5。其对斜纹夜蛾幼虫高龄幼虫侵染能力的降低主要受昆虫体壁结构和表皮成分的影响。低龄幼虫表皮更有利于孢子侵染结构的产生和侵入,而高龄幼虫表皮不利于孢子的附着和侵染结构形成。当营养缺乏时,斜纹夜蛾幼虫表皮中的脂类成分能够被菌株CQNr01的孢子生长萌发所利用;而提供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时,孢子选择培养基上更容易被利用的营养物质,脂类成分对孢子的萌发总体显示抑制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几种植物油对莱氏野村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J]. 微生物学通报 2015(04)
- [2].一株高效防治甜菜夜蛾的莱氏野村菌的筛选[J]. 环境昆虫学报 2015(04)
- [3].广东省斑蝉柱孢野村菌的分离鉴定与培养[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05)
- [4].莱氏野村菌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测定[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6)
- [5].莱氏野村菌对亚洲玉米螟二龄幼虫的防治研究[J]. 红河学院学报 2011(02)
- [6].莱氏野村菌复合粉炮防治杜仲梦尼夜蛾试验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2017(04)
- [7].一株昆虫病原性真菌莱氏野村菌的分离与鉴定[J]. 广东农业科学 2015(15)
- [8].不同地域莱氏野村菌的培养性状及对斜纹夜蛾的毒力[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 [9].莱氏野村菌固体发酵培养基筛选与发酵条件优化[J]. 植物保护学报 2009(05)
- [10].云南莱氏野村菌田间自然发生流行动态研究[J]. 环境昆虫学报 2018(05)
- [11].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固液双相发酵配方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2017(05)
- [12].斜纹夜蛾幼虫感染莱氏野村菌后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J]. 昆虫学报 2015(05)
- [13].莱氏野村菌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致病性[J]. 植物保护 2010(05)
- [14].莱氏野村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甜菜夜蛾的致病力研究[J]. 江苏农业学报 2009(01)
- [15].莱氏野村菌产孢培养基的正交优化设计[J]. 湖北农业科学 2016(23)
- [16].引起蜘蛛流行病的紫色野村菌种群异质性[J]. 菌物学报 2010(01)
- [17].莱氏野村菌可湿性粉剂的研制[J]. 农药 2017(06)
- [18].莱氏野村菌对夜蛾科害虫防治潜力的室内评测[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2(01)
- [19].莱氏野村菌微菌核一步液体发酵新工艺[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4(05)
- [20].化学杀虫剂和莱氏野村菌的生物相容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29)
- [21].莱氏野村菌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甜菜夜蛾的毒力[J]. 西南农业学报 2011(05)
- [22].环境因子对莱氏野村菌MZ060806菌株生长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10(05)
- [23].斜纹夜蛾SpLPDI的克隆、表达及其对莱氏野村菌的免疫应答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3(07)
- [24].农用多抗霉素对不同地域莱氏野村菌的抑制效果[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01)
- [25].莱氏野村菌疏水蛋白基因Nrhyd的克隆及其表达特征分析[J]. 菌物学报 2012(03)
- [26].莱氏野村菌cq菌株感染家蚕的特性及菌株产生的晶体[J]. 蚕业科学 2011(05)
- [27].莱氏野村菌Cq菌株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 微生物学报 2010(04)
- [28].营养物质对莱氏野村菌MZ060806生长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 [29].莱氏野村菌MZ060806-XW菌株对棉铃虫幼虫的感染效应[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2)
- [30].不同营养物质对莱氏野村菌Nr16生长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