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机的选择与分析

冷水机的选择与分析

一、冷水机组选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冯嘉晖[1](2021)在《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设备选型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各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保护地球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有效的解决能源环境问题成为了人类发展所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冷热电联供系统作为一种能效高、能量损耗小、污染少、运用灵活、经济性好的能源利用形式而受到关注。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因其清洁、无污染的特性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太阳能更具有储量巨大、易获取等优点,十分适合用于发电与集热,将可再生能源太阳能与冷热电联供系统相结合,可以进一步节约化石能源与降低污染物排放,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如何合理优化系统设备配置与运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联供系统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将太阳能发电、集热系统与传统冷热电联供系统相结合,瞄准目前联供系统设计复杂、耗时较长等问题,建立了一个自带设备数据库的太阳能冷热电联供选型系统,可以快速的为具体案例进行设备选型与性能分析,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同时达到节能减排、降本提效的目的。首先对我国太阳能资源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任意倾角下太阳能组件表面的逐时辐射量模型,确定了太阳能设备的最佳安装倾角及相对应的间距、朝向。对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各部件建模,同时对比分析了传统分供系统、不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常规冷热电联供系统以及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结构与运行原理。之后对系统的优化算法进行了设计,建立了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冷、热、电以及设备间的平衡方程,确立了以总年化费用最低为系统的优化目标并使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算法进行求解,定义了系统的能源、排放和经济评价指标。以麻城市人民医院的逐时冷、热、电负荷以及太阳辐射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进行设备优化选型与性能分析,并将其与分供系统、常规冷热电联供系统等进行对比,设计出的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在污染物排放、总年化费用、化石能源节约率等方面具有优势,证明了优化算法的可靠性。在麻城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能源价格、设备折现率以及太阳能波动对于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设备选型和评价指标的影响,有效提升了优化算法的实用性,为后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参考。

袁杨[2](2020)在《广安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地源热泵作为一种高能效低污染的新型能源利用方式在我国得到推广。夏热冬冷地区(如西南地区)使用地源热泵系统存在土壤取放热不平衡的现象,大多采用复合式系统。由此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问题需要研究,包括分析建筑负荷、设计冷热源系统,机组选型、设计机组群控方案、设计地下换热器,评估系统性能等。本文针对广安地区某产业园区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的应用开展研究。该项目包括36栋建筑,供冷供热面积246391m2,卫生热水供热面积48729m2。本文(1)搜集建筑参数和用户信息,模拟计算用户空调负荷和生活热水负荷;(2)研究文献,设计采用土壤源热泵技术的冷热源系统;(3)参考土壤热响应报告参数,设计地下换热器方案;(4)建立地下换热器土壤传热模型;(5)提出解决用户冷热不平衡问题的机组群控方案;(6)基于地下换热器模型对冷热源系统性能和群控方案进行快速模拟检验。本文采用以EnergyPlus为内核的Designbuilder软件建模并模拟用户全年逐时冷热负荷。空调夏季高峰负荷18448.79KW夏季累计总负荷8913979.51KWH;冬季高峰负荷9095.20KW冬季总负荷5871218.79KWH,冬夏负荷不衡率为34.13%。全年生活热水热负荷为1849462.92KWH。本文提出“热回收土壤源热泵机组+土壤源热泵机组+冷水机组”的复合系统方案。选用3台2900KW(制冷功率)/3100KW(制热功率)地源热泵机组,1台960KW(制冷功率)/1020KW(制热功率)全热回收地源热泵机组,4台2200KW(制冷功率)冷水机组;1台290KW(制热功率)高温地源热泵热水机组。基于此提出3种机组群控方案:(1)群控方案一为夏季优先开启地源热泵机组承担夏季负荷,全部热泵机组满负荷后开启冷水机组承担剩余负荷,冬季负荷全部由地源热泵机组承担。(2)群控方案二为夏季不大于960KW负荷全部由全热回收地源热泵机组承担,高于960KW的负荷地源热泵机组承担50%其余负荷由冷水机组承担,冬季负荷全部由地源热泵机组承担。(3)群控方案三机组运行的前4年运行规则与方案一相同,从第5年开始在过渡季节(3、4、5、10月)将冷却塔与地下换热器管群相连,在冷却塔出水温度与钻孔壁温温差大于1℃的时刻开启冷却塔为土壤降温。参考土壤热响应实验和群控方案下的最大机组负荷设计了三种群控方案对应的地下换热器初步方案。群控方案一地下换热器方案:钻孔数目2300个,钻孔深度100m,孔间距6m。群控方案二地下换热器方案:钻孔数目2300个,钻孔深度100m,孔间距6m。群控方案三地下换热器方案:分区一钻孔数目50个,分区二钻孔数目2250个,钻孔深度100m,孔间距6m。为了模拟系统长期运行的性能,提出了竖直U型管地下换热器的一维有限元数值传热模型,输入参数为钻孔逐时负荷和钻孔逐时流量,输出参数为钻孔逐时土壤温度分布、钻孔逐时进出水温。与TRNSYS比较表明全年范围两者计算结果绝对偏差的最大差值不超过1℃,52.85%情况下偏差在0.2℃以下,约80%的情况偏差在0.6℃以下。可认为本模型的全年模拟准确性与TRNSYS相当。该模型全年计算时间约13min,能够快速得到结果,适合进行多方案长期性能预测。根据地下换热器模型提出用于检验群控方案及对应地下换热器方案的“热泵-地下换热器耦合计算模型”,其输入参数为:全年逐时机组负荷,逐时冷冻水流量、逐时冷却水流量、初始热泵机组蒸发器侧出口水温,钻孔初始出口水温、地下换热器参数(钻孔数、孔间距、孔深、钻孔热物性参数)。输出参数为钻孔吸放热量、钻孔进出水温、钻孔土壤温度分布。使用“热泵-地下换热器耦合计算模型”检验和优化三种群控方案的地下换热器方案:群控方案一在初始地下换热器方案下模拟结果为:全年累计吸热量5339716.8KWH;累计释热量9485923.95KWH,全年地下侧累计冷热量不平衡率约为43.70%。机组连续运行到第12年时钻孔最高出口水温为32℃,热泵机组无法正常运行。提出优化的群控方案:孔数3000个,孔深100m,孔间距6m。群控方案一在优化的地下换热器方案下模拟结果为:全年累计吸热量5243887.61KWH;累计释热量9457476.67KWH,全年地下侧累计冷热量不平衡率约为44.55%。连续运行30年钻孔最高出口水温为31.60℃,机组可连续运行30年群控方案二初始地下换热器方案下模拟结果为:全年累计放热量5394108.23KWH;累计吸热量5243896.20KWH。全年累计冷热量不平衡率约为2.78%,冷热平衡状况较好。机组连续运行30年中地下换热器的最高出水温为23.5℃,机组可以连续运行30年。群控方案三在初始地下换热器方案下模拟结果为:地下换热器单孔平均制冷季节放热量为4111.95KWH,制热季节单孔平均吸热量为2042.09KWH,回灌季节单孔吸热量随回灌年份逐渐增多,平均单孔吸热量为2612.12KWH。运行到第25年地下换热器出水温度32.11℃,该方案可以保障机组连续运行25年。提出优化的地下换热器方案为:用于5#高温热水热泵机组的换热的钻孔数:50个,用于1#4#地源热泵机组工作及冷水回灌措施的钻孔数:2500个,孔间距6m,钻孔深度100m。群控方案三在优化的换热器方案下模拟结果为:制冷季节单孔负荷为4099.62KWH,制热季节单孔负荷为2005.44KWH。回灌季节单孔吸热量随回灌年份逐渐增涨,平均单孔吸热量为2454.84KWH。机组运行30年中最高钻孔出口水温30.91℃。该方案可以保证系统连续运行30年。由于本文是对广安地区某项目采用土壤源热泵技术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因此仅从系统能否长期运行的角度考虑建议在第3章的冷热源配置下采用以下三种方案。(1)群控方案一,及地下换热器方案:3000个钻孔,孔深100m,孔间距6m;(2)群控方案二,及地下换热器方案:2300个钻孔,孔深100m,孔间距6m;(3)群控方案三及地下换热器方案:分区一钻孔数50个,分区二钻孔数2500个,孔深100m,孔间距6m;模拟研究说明:调整地下换热器方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系统土壤侧吸放热不平衡的问题,但可以缓解地温水温的增长趋势保证系统连续运行30年。调整群控方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解决系统土壤侧吸放热不平衡的问题。总之,本文计算了项目冷热负荷,研究了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配置,提出了三种机组群控方案,建立了地下换热器传热的快速计算模型,设计了地下换热器方案,通过对系统130年动态模拟得到可长期运行的群控方案及地下换热器方案。本文工作对冬冷夏热地区采用地源热泵复合系统优化设计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尤子威[3](2020)在《基于变频技术在超高层公共建筑空调系统中节能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建筑节能的研究,大量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空调节能技术能够降低20%至35%左右的空调设备能耗,有效改善了建筑多余能耗的基本现状,对建筑节能做出了突出贡献。根据我国空调设备在不同区域、不同自然环境下的实际应用情况,空调节能技术还存在着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不断改进的提升空间。使空调设备运行过程中实现低能耗与高效率,既能满足人们实际需求又能效降低能源消耗,是目前空调节能的根本目标。本课题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变频空调技术,建立了空调节能体系,以变频冷水机组、变频水泵、变频空调机组为功能模块,结合BMS楼宇自控系统,针对超高层公共建筑变频空调系统设计、调试、运维管理、智能变频空调系统及其控制进行研究分析,评价系统节能效果。通过变频空调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根据调查法、理论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实测分析法等方法,根据变频空调设备,应用BMS楼宇自控系统,实现简化系统操作、降低运行能耗。应用Design Builder模拟软件,对超高层办公建筑变频空调系统进行节能效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变频技术减少空调能耗,研究发现,通过运用水泵变频技术后的空调整体的冷水机组的年能耗量值降低了大概8.85万k Wh,而机组中的水泵年能耗量值则降低了62.53万k Wh在冷机及风机的能耗方面,通过采用变频技术后,冷机的年能耗量值大大降低了36.41万k Wh,风机的年能耗量值也降低了27.38万k Wh。在超高层建筑变频技术研究与分析中,通过仪器设备进行全年运行能耗数据实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能耗分析,得出变频冷水机组技术的应用使全年耗电量减少约20%;变频水泵技术的应用使全年耗电量减少近30%;变频空调机组技术的应用使全年耗电量减少约25%。上述各变频空调设备结合使用,并辅助以BMS系统进行实施检测、控制、调节,系统整体节能百分率可达到20%~25%,空调运行效果处于较高的节能状态。通过对BMS楼宇自控系统等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研究,提高了系统自动化控制和调节的运行水平,节省了管理和运行成本,设备运行管理难度大、设备运行数据不易读取和保存等运维问题。运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减少对运行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依赖,提高系统自运行、自监控、自调整等自动化水平,不仅降低了运行的人工成本,同时通过系统及时、准确、高效的调节减少了系统运行能耗。

张瑞丰[4](2020)在《基于高效机房的空调冷却水系统低能耗研究 ——以烟台某商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建筑环境的舒适性。中央空调系统作为提升建筑环境舒适性的重要系统运行所需要的能源是十分巨大的,占据了建筑能耗的60%左右。由于空调系统在设计阶段是按照最不利工况进行设计选型,但是在运行使用阶段空调系统大部分时间处于部分负荷工况下运行,进而造成了中央空调系统能耗过高、资源浪费的现状。因此提高空调制冷系统能源利用率,建设高效空调机房对实现建筑节能至关重要。广东省首先发布《集中空调制冷机房系统能效检测及评价标准》,为设计、改造高效空调机房提供了一个执行标准。冷却水系统作为中央空调系统最为复杂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空调系统能耗的高低。因此,冷却水系统的节能控制优化成为降低空调系统能耗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DeST软件模拟计算烟台某商场建筑供冷季空调冷负荷逐时分布并划分负荷率区间。通过负荷时间频数确定供冷季51.7%的工作时间处于负荷率10%40%,验证了探究空调系统在部分负荷优化运行的必要性。本文结合烟台某商业建筑空调系统设备运行记录和设备厂家实验数据建立冷却水系统各设备:冷水机组、冷却水泵和冷却塔的能耗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参数识别。利用混合罚函数优化算法得到同等型号和不同型号冷水机组在不同负荷率下运行台数和负载的优化运行方案,在冷水机组设计选型阶段和实际运行阶段应注重如何使冷水机组在低负荷率区间实现高效运行。冷却水变流量运行是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对定温差变流量冷却水系统和变温差变流量冷却水系统各设备和总能耗进行对比:定温差变流量冷却水系统整个供冷季比变温差变流量冷却水系统节能约6.4万kWh电量。定温差变流量冷却水系统中冷水机组能耗比变温差变流量冷却水系统冷水机组能耗显着降低,但是冷却水泵和冷却塔能耗略有增加。通过对各个负荷区间定温差变流量和变温差变流量冷却水系统能耗对比得到冷却水系统优化群控运行方案:负荷率100%80%时,采用变温差变流量冷却水优化控制系统;负荷率80%5%时,采用定温差变流量冷却水优化控制系统。文中以烟台某商场建筑为例,对现有冷却水控制模式和优化冷却水控制模式能耗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优化控制模式下,冷水机组节能12.0万kWh,节能率22.6%;冷却水泵节能2.1万kWh,节能率23.3%;冷却塔节能2.1万kWh,节能率36.9%;系统总能耗节能16.2万kWh,节能率23.9%。

徐伟[5](2020)在《基于PDCA的C公司某设备项目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空调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于空调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客户对空调产品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市场不断扩大,产品越来越先进,但是C公司的设备项目管理始终没有改进优化,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赢得市场,在行业内保持领先状态,对C公司设备项目管理进行优化,提高项目管理质量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波特五力模型对C公司设备项目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参考项目管理过程并采用鱼骨图方法分别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所在。查阅项目管理相关文献,参考国内外项目管理的方法理论并运用PDCA循环管理的相关理论对C公司设备项目现有管理方案进行分析,然后结合C公司设备项目管理实际情况从项目质量、项目成本、项目进度三个方面考虑,对现有设备项目管理方案进行优化,并采用多种方式对C公司设备项目管理进行控制,以保证优化后的管理方案能够切实落实,使得项目的运行更加合理和顺畅,避免工期的延误,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增加项目管理的经济效益。同时,本文项目管理方案优化的成功应用将为更多企业设备项目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陈旭[6](2020)在《冷冻水大温差空调系统末端设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其中建筑能耗已经逐渐成为主要能耗之一,而空调能耗又是建筑能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空调能耗由冷热源能耗、输送能耗、末端能耗以及新风能耗构成,提高冷冻水供回水温差,可以有效降低空调能耗。通过三级串联冷水机组,可实现15℃大温差空调系统,不仅大幅降低冷冻水流量、节约水泵输送能耗,冷水机组能效也可以显着提高。但由于温差的改变,目前已有的末端设备不足以匹配大温差空调系统的运行。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对15℃大温差空调系统的末端展开系列研究。首先基于目前已有的大温差风机盘管机组与干式风机盘管机组,提出了串联风机盘管适配15℃大温差空调系统的末端方案,并通过对比常规风机盘管机组的各项参数,初步探讨了串联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得出串联方案拥有降低水流量、功耗增加不明显、参数可满足使用等特点;在此基础上,为便于工程应用,结合表冷器设计计算对串联风机盘管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基于串联风机盘管末端,利用CFD仿真软件对某空调房间串联机组的布置形式进行建模,模拟计算了不同布置形式对室内气流组织包括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影响,并对比分析得出最优的串联机组布置形式。针对单个风机盘管机组,利用正交设计方法,以供冷效率和(?)效率为评价指标对大温差风机盘管机组进行因素分析和优化计算,为设计大温差风机盘管机组提供技术支持。之后基于冷水15℃大温差空调系统,对常规空气处理机组和串联表冷器的空气处理机组进行方案分析,并针对某空调房间进行各方案的表冷器设计选型,对串联表冷器方案做出初步评估。最后基于已提出的末端方案,结合15℃大温差三级串联冷水机组,对某建筑空调工程设计进行初步分析,为大温差系统的工程实践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为冷水15℃大温差空调系统提供了末端匹配思路,也为大温差末端设备的优化设计提供支持,有望促进大温差空调系统的发展,为推广建筑节能助力。

吴涛[7](2019)在《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DCHS-SDS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建筑数量、建筑能耗的增加,可再生能源、余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化石能源的高效应用,区域供冷供热系统作为一种集中式的冷热源供应系统,具备多样化的能源组合形式,可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据统计,目前我国运行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超过30个。但是,不少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在冷热源方案设计时,由于对负荷预测和设备选型的不合理,导致系统实际的运行效果不佳,不能达到预期的节能效果。为更便捷、准确地实现能源资源的评估、冷热负荷的预测、不同冷热源方案的比选,实现“整体规划、分期施工”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方案设计,本文依托科技部中荷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智慧节能工业园关键平台技术与协同驱动”(2015DFG62270),开展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DCHS-SDS的研发,以期对我国区域供冷供热冷热源方案设计提供辅助工具及技术参考。首先,基于国内外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工程案例,总结得到5种常见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形式:天然气冷热电联产系统(CCHP)、带蓄冷设备的水源热泵系统、水源热泵结合天然气CCHP系统、常规电制冷结合天然气CCHP系统、带蓄冷设备的常规电制冷系统,从而构建了本文研究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简化物理模型,并对DCHS-SDS功能进行了设计,以此为基础,在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DCHS-SDS)中,设计了3个功能模块:冷热负荷预测模块、能源资源评估、系统设备选择和费用计算。冷热负荷预测模块包括冷热负荷数据库与区域建筑冷热负荷的计算分析。本文选择住宅、酒店、商场和办公等典型建筑,采用DeST软件模拟了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以及温和五个建筑热工分区9个代表城市的全年冷热负荷。数据库包括以上代表城市的全年逐时冷热负荷、设计日逐时冷负荷和设计热负荷单位面积指标,负荷数据库支持其它建筑类型与城市的冷热负荷补充录入。能源资源评估模块对能源价格、浅层地热能、余热资源等使用条件的主要指标进行梳理,便于投资方或设计人员依据项目可利用的能源资源进行比对与排序。设备选择与费用计算模块包括5种常见的区域供冷供热复合系统的冷热源设备数据库、典型复合式系统选择及容量确定、典型复合系统冬夏季运行能耗计算、系统初投资与运行费用计算。系统设备数据库支持其它系统设备(设备型号、容量、性能参数、价格等)的补充录入。本文基于以上4个功能模块的设计理念,以Visual studio为软件开发平台,使用C#语言,完成了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SCHS-SDS的编制。最后,为验证软件设计的合理性,以重庆某区域供冷供热系统项目为例,运用DCHS-SDS对项目的分期建设冷热负荷、能源资源、复合系统形式、冬夏季运行能耗、系统初投资与运行费用等进行系统计算,基于年运行费用与初投资进行比较,推荐给出“带冰蓄冷设备的水源热泵系统”为该项目更适宜的冷热源系统形式,可以较好地利用该地区的分时电价和江水的低品位冷热源。

方兴,高一民,周佳宇,宋靠华[8](2019)在《基于分析的舰船空调冷媒水系统设计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目前,舰船空调冷媒水系统的设计选型主要依赖于设计师的经验,故经常会出现设备选型容量过大的问题,缺少一种从设备运行匹配性角度来评估系统设计是否合理的方法。为此,[方法]基于分析方法,通过分析设备在实际及最优运行状态下效率的偏离程度,提出设计匹配度评估指标,用以评估空调冷媒水系统的设计选型。以某舰空调冷媒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Matlab软件建立仿真模型,并模拟全年工况。对8种冷水机组及3种冷媒水泵替代选型方案分别与初始方案进行对比,计算每种冷媒水系统方案的设计匹配度指标。[结果]结果显示,在所有设计方案中,CH3-CHP1设计方案为最优方案,其设计匹配度最大为90.0%,相比初始设计方案提高了2.5个百分点。[结结论]研究表明,以设计匹配度作为评估指标,可有效地指导舰船空调冷媒水系统的设计选型。

周欣欣[9](2019)在《分布式能源系统设备选型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由于分布式能源系统存在设备选取不合理、评价指标选取不科学、系统适用性不明确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针对此类问题,本文构建一种通用的设备选型模型,将分布式能源系统设备选型作为主线,利用GAMS软件对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优化求解,并对分布式能源系统设备选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述:(1)分析了设备效率表达方式的差异对于系统运行结果的影响。当前对于设备效率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不同表达方式下的系统运行策略差别较大,针对此类问题,以多台冷水机组联合供能系统为例,考虑了当前冷水机组COP的四种表达方式,以运行能耗为优化目标,旨在研究不同COP表达方式对系统运行结果的影响。由结果可以得出COP的表达方式对系统的运行策略以及运行能耗均会产生影响。(2)分析了蓄能装置对分布式能源系统设备选型和运行策略的影响。建立了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常用设备的数学模型,以年总费用为优化目标,利用GAMS软件对模型中设备容量进行求解。结果表明:系统规划时考虑蓄能装置可以优化供能设备的容量配置;带蓄能装置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经济性最优。(3)对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设备选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将影响因素分为三类,第一类:能源价格机制影响分析,分析了天然气价格和电价变化对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选型影响;第二类: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合理改变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分析分布式能源系统中设备出力变化情况;第三类:动力发电装置发电效率影响分析,考虑动力发电装置发电效率和余热利用效率对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影响,通过合理控制动力发电装置发电效率的范围,分析设备选型结果的变化情况。优化结果表明:分布式能源系统适用于天然气价格低且电价相对较高的区域,权重系数和发电效率改变对系统的选型结果和运行策略均会产生不同的程度的影响。该论文有图40幅,表8个,参考文献57篇。

李树一[10](2019)在《近零能耗建筑热泵与蓄能耦合供能系统技术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零能耗建筑是现今建筑能耗研究的重点方向,《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将于2019年9月正式开始实行,指导近零能耗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等。现阶段对于热泵耦合蓄能方面虽已有一些研究,但对于实际不同蓄能率的模拟研究还不太多,并且大多数都只考虑在负荷侧进行高温水蓄能。本文主要研究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通过不同的蓄能手段,在不同蓄能负荷承担率下的经济性与耗能特性,包括北京(寒冷地区)、哈尔滨(严寒地区)、上海(夏热冬冷地区)几个典型城市中使用源侧低温蓄能和负荷侧高温蓄能。根据《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对于三个气候区的居住建筑的负荷使用De ST进行分析模拟,通过得到的建筑逐时负荷和各负荷指标,对于不同气候区不同工况分别进行了土壤源热泵供能系统和不同蓄能侧蓄能耦合承担不同用电高峰期负荷比率的工况进行设计计算和设备选型计算。使用TRNSYS对上述全部27个工况建立能耗分析模型,对其系统运行能耗进行了分析,计算了初投资、运行费用和费用年值,对比得到了各气候区代表地区建筑的土壤源热泵耦合水蓄能在不同非低谷用电期能耗承担率下的最优方案。对比发现非低谷用电期负荷承担率对建筑运行能耗的影响各有不同,蓄能可能会造成能耗的增加或减少。对于哈尔滨基准工况节能率最高的是源侧蓄能25%的工况,节能率达到3.64%,节能量较小。而对于上海来说,由于蓄能只考虑采暖季蓄能,最大的节能率仅为0.8%。对北京来说,节能最多的工况为源侧蓄能75%的工况,节能率达到1.33%。从能量消耗的角度来说,严寒地区要比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更适合使用蓄能手段。对于不同气候区,不同非低谷用电期负荷承担率的蓄能对建筑运行投资的影响同样各有差异。北京的负荷侧蓄能的方案比源侧蓄能的方案更优,其中最优为负荷侧蓄能承担负荷50%的方案;上海源侧蓄能25%时结果为最优;哈尔滨少量的蓄能更具有经济性,承担25%的负荷率源侧蓄能费用年值最少。

二、冷水机组选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冷水机组选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设备选型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太阳能应用技术研究
        1.2.1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1.2.2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1.3 国内外冷热电联供系统研究
        1.3.1 设备选型研究
        1.3.2 优化算法研究
        1.3.3 评价指标研究
        1.3.4 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研究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建模
    2.1 太阳能相关参数计算
        2.1.1 太阳能资源及辐射分析
        2.1.2 倾斜面上太阳能辐射量
        2.1.3 太阳能设备的最佳安装倾角与安装间距
    2.2 太阳能子系统建模
        2.2.1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2.2.2 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
    2.3 其他系统设备建模
        2.3.1 燃气内燃机
        2.3.2 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2.3.3 燃气锅炉
        2.3.4 冷水机组
    2.4 系统分析
        2.4.1 分供系统
        2.4.2 常规冷热电联供系统
        2.4.3 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联供系统优化配置算法研究
    3.1 系统算法与优化目标
        3.1.1 系统算法与运行流程
        3.1.2 系统优化目标
    3.2 系统约束与限制条件
        3.2.1 电能平衡约束
        3.2.2 冷能平衡约束
        3.2.3 热能平衡约束
        3.2.4 系统设备约束条件
    3.3 评价指标
        3.3.1 能源评价指标
        3.3.2 排放评价指标
        3.3.3 经济评价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优化选型与性能分析
    4.1 优化案例具体情况
    4.2 系统选型及性能分析
        4.2.1 待选设备数据库及选型结果
        4.2.2 太阳能系统设计
        4.2.3 系统运行状况分析
        4.2.4 系统性能评价及分析
    4.3 不同类型系统选型对比
        4.3.1 能源效益对比
        4.3.2 排放效益对比
        4.3.3 经济效益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联供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5.1 能源价格影响分析
        5.1.1 电价模式
        5.1.2 电价与气价
        5.1.3 冷价与热价
    5.2 折现率影响分析
    5.3 太阳能波动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广安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热失衡问题
    1.3 地下换热器土壤传热模型
    1.4 热泵机组数学模型建立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建筑负荷计算
    2.1 工程概况
    2.2 室内外参数分析
        2.2.1 空调室外设计参数
        2.2.2 空调建筑面积统计
        2.2.3 围护结构热工参数
        2.2.4 电器、照明负荷
        2.2.5 使用时间设定
    2.3 空调负荷计算
        2.3.1 DesignBuilder软件介绍
        2.3.2 DesignBuilder模型建立
        2.3.3 计算公式
        2.3.4 负荷模拟计算
    2.4 小结
3 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设计及群控方案设计
    3.1 空调机组设计及选型
    3.2 生活热水设备设计选型
        3.2.1 水箱选型
        3.2.2 热泵机组选型
    3.3 水泵选型计算
    3.4 冷却塔选型
    3.5 群控方案
        3.5.1 群控方案一
        3.5.2 群控方案二
        3.5.3 群控方案三:非运行季节冷水回灌
    3.6 小结
4 地下换热器初步方案
    4.1 地下换热器初步方案设计流程
    4.2 土壤侧负荷计算
    4.3 钻孔设计
        4.3.1 岩土参数
        4.3.2 钻孔参数
    4.4 小结
5 热泵-地下换热器耦合计算模型
    5.1 动态COP计算法
    5.2 U型管地下换热器传热计算模型
        5.2.1 物理数学模型
        5.2.2 岩土温度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
        5.2.3 水温计算模型
        5.2.4 两种算法流程
        5.2.5 验证
    5.3 热泵-地下换热器耦合算法
    5.4 小结
6 地下换热器方案检验及优化
    6.1 检验及优化流程
    6.2 群控方案1地下换热器方案模拟分析
        6.2.1 初始地下换热器方案
        6.2.2 优化地下换热器方案
    6.3 群控方案2地下换热器方案模拟分析
        6.3.1 初始地下换热器方案
    6.4 群控方案3地下换热器方案模拟分析
        6.4.1 初始地下换热器方案
        6.4.2 优化地下换热器方案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变频技术在超高层公共建筑空调系统中节能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2.1 变频冷水机组
        1.2.2 变频水泵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变频冷水机组
        1.3.2 变频水泵
        1.3.3 变频技术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变频空调系统理论基础
    2.1 变频设备基础理论
        2.1.1 变频冷水机组基础理论
        2.1.2 变频水泵基础理论
        2.1.3 变频空调机组基础理论
        2.1.4 变频器基础理论
    2.2 BMS楼宇自控系统基础理论
        2.2.1 控制器原理
        2.2.2 自动控制结构形式
        2.2.3 控制规律
    2.3 流体力学基础理论
        2.3.1 水系统水利计算基本理论
        2.3.2 风系统水利计算基本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变频空调系统设计与选型
    3.1 课题工程背景介绍
    3.2 空调系统设计说明
        3.2.1 系统设计基本参数
        3.2.2 中央制冷系统
        3.2.3 中央采暖系统
        3.2.4 冷冻/釆暖水分配输送系统
        3.2.5 采暖/空调通风系统
    3.3 空调冷源设计
    3.4 循环水泵设计及选型
    3.5 空调机组设计及选型
    3.6 BMS系统整体设计
        3.6.1 冷热源系统控制
        3.6.2 空调机组系统控制
    3.7 本章小结
4 空调及BMS系统调试
    4.1 调试准备
        4.1.1 调试仪器
    4.2 单机调试
        4.2.1 空调机组试运转
        4.2.2 空调水系统冲洗
        4.2.3 水泵单机试运转
        4.2.4 冷水机组调试
        4.2.5 设备的联动及平衡调试
    4.3 BMS系统调试
        4.3.1 空调机组BMS系统调试
    4.4 本章小结
5 建筑能耗模拟分析
    5.1 建筑能耗模拟分析概述
        5.1.1 软件介绍
        5.1.2 软件特点
        5.1.3 分析方法
        5.1.4 分析过程
    5.2 空调模型建立
        5.2.1 冷机模型
        5.2.2 水泵模型
        5.2.3 空调机组风机模型
        5.2.4 模型参数的辨识
    5.3 大型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5.3.1 模拟时的气象数据
        5.3.2 模拟能耗与实际能耗对比及分析
    5.4 空调系统模拟结果及分析
        5.4.1 设计日逐时冷负荷
        5.4.2 制冷期逐时冷负荷
        5.4.3 结果分析
        5.4.4 节能措施研究模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高效机房的空调冷却水系统低能耗研究 ——以烟台某商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冷水机组优化运行现状
        1.2.2 冷却塔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1.2.3 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控制优化研究现状
        1.2.4 政策和相关技术标准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2 商业建筑冷负荷模型的建立与负荷分析
    2.1 建筑模拟与DeST软件
        2.1.1 建筑模拟国内外发展情况
        2.1.2 DeST软件介绍
    2.2 建筑模拟负荷计算参数的确定
        2.2.1 室外干球温度
        2.2.2 室外相对湿度
        2.2.3 建筑围护结构参数
        2.2.4 建筑内热扰参数
    2.3 建筑负荷模拟与分析
        2.3.1 建筑模型的建立
        2.3.2 建筑模拟负荷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商业建筑空调机房设备数学模型的建立
    3.1 冷水机组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参数辨识
        3.1.1 冷水机组运行原理
        3.1.2 冷水机组变频及启停运行
        3.1.3 冷水机组能效模型的建立
        3.1.4 冷水机组能耗模型的建立与参数辨识
    3.2 冷却塔能耗模型的建立与参数辨识
        3.2.1 冷却塔换热模型的建立
        3.2.2 冷却塔能耗模型的建立
    3.3 冷却水泵能耗模型的建立与参数辨识
    3.4 冷却水系统能耗模型的建立
        3.4.1 冷却水系统各设备数学模型
        3.4.2 冷却水系统优化模型数学描述
    3.5 本章小结
4 商业建筑冷却水系统群控策略优化
    4.1 冷水机组群控策略优化
        4.1.1 混合罚函数算法优化算法
        4.1.2 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4.1.3 冷水机组最优运行负载及分析
        4.1.4 额定制冷量不同的冷水机组群控策略
    4.2 冷却水系统控制策略优化
        4.2.1 不同负荷率下空气湿球温度分布
        4.2.2 定温差变流量冷却水系统群控策略优化
        4.2.3 定温差变流量冷却水系统群控策略优化
        4.2.4 变温差变流量冷却水系统群控策略优化
        4.2.5 定温差变流量和变温差变流量冷却水系统群控策略对比
    4.3 冷却水系统群控运行方案
    4.4 本章小结
5 空调系统群控方案能耗对比分析
    5.1 现有空调系统运行群控方案与优化运行方案对比
        5.1.1 样本时刻冷负荷和室外干湿球温度分布
        5.1.2 空调系统运行方案对比
    5.2 群控运行方案能耗对比
        5.2.1 样本时刻群控方案能耗对比
        5.2.2 供冷季群控方案能耗对比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PDCA的C公司某设备项目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PDCA理论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3 论文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C公司某设备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2.1 该类设备项目管理行业现状分析
    2.2 C公司简介
    2.3 C公司设备管理的特点及现状
        2.3.1 C公司设备项目管理的特点
        2.3.2 C公司设备项目管理的现状
    2.4 基于PDCA的C公司某设备项目管理存在问题
        2.4.1 P计划阶段存在的问题
        2.4.2 D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
        2.4.3 C检查阶段存在的问题
        2.4.4 A处置阶段存在的问题
    2.5 C公司某设备项目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2.5.1 P计划阶段问题成因分析
        2.5.2 D实施阶段问题成因分析
        2.5.3 C检查阶段问题成因分析
        2.5.4 A处置阶段问题成因分析
第三章 C公司某设备项目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3.1 P计划阶段的优化
        3.1.1 离心式冷水机组设备项目管理可行性分析
        3.1.2 离心式冷水机组设备项目结构分解
        3.1.3 离心式冷水机组设备工作排序及时间估计
        3.1.4 离心式冷水机组设备网络计划编制
    3.2 D实施阶段的优化
        3.2.1 项目进度的优化
        3.2.2 项目成本的优化
        3.2.3 项目质量的优化
    3.3 C检查阶段的优化
        3.3.1 国家规范的校核
        3.3.2 机组质量的校核
        3.3.3 业主需求的校核
    3.4 A处置阶段的优化
        3.4.1 与下一阶段投资管理方的交接
        3.4.2 投资效益评估
第四章 基于PDCA的C公司某设备项目管理方案实施与控制
    4.1 项目进度实施与控制
        4.1.1 项目进度优化方案实施
        4.1.2 项目进度监控
        4.1.3 项目进度更新
    4.2 项目费用实施与控制
        4.2.1 项目成本优化方案实施
        4.2.2 项目费用控制
    4.3 项目质量实施与控制
        4.3.1 项目质量优化方案实施
        4.3.2 项目质量控制
        4.3.3 P计划阶段的控制
        4.3.4 D实施阶段的控制
        4.3.5 C检查阶段的控制
        4.3.6 A处置阶段的控制
    4.4 项目变更实施与控制
        4.4.1 变更的因素
        4.4.2 变更的控制
第五章 保障措施和效果分析
    5.1 保障措施
        5.1.1 人员职责设定
        5.1.2 技术和售后保障
    5.2 效果分析
        5.2.1 经济性分析
        5.2.2 稳定性分析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冷冻水大温差空调系统末端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背景
    1.2 项目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大温差系统
        1.3.2 冷水机组
        1.3.3大温差末端设备
    1.4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串联风机盘管的大温差末端方案分析
    2.1 串联机组方案
        2.1.1 方案简介
        2.1.2 串联机组性能
        2.1.3 串联方案进一步评估
    2.2 串联机组与常规机组对比
        2.2.1 常规样本的选取
        2.2.2 水阻与功耗
        2.2.3 噪声
        2.2.4 风阻与功耗
        2.2.5 机组冷量
        2.2.6 单位冷量功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串联风机盘管的大温差末端设计研究
    3.1 串联机组设计计算
        3.1.1 设计方案
        3.1.2 设计计算方法
    3.2 串联机组设计案例
    3.3 与常规机组对比
        3.3.1 常规机组的选取
        3.3.2 水阻力
        3.3.3 空气阻力
        3.3.4 供冷量
        3.3.5 综合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温差串联风机盘管室内气流组织分析
    4.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4.1.1 控制方程
        4.1.2 模拟方法
        4.1.3 湍流模型
        4.1.4 计算步骤
    4.2 建立计算模型
        4.2.1 模型概况及假设
        4.2.2 边界条件的确定
        4.2.3 网格划分与离散参数
    4.3 模拟结果分析
        4.3.1 温度场对比
        4.3.2 速度场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温差风机盘管优化分析
    5.1 正交设计
        5.1.1 正交设计简介
        5.1.2 正交表的设计及选取
    5.2 计算方案与评价指标
        5.2.1 设计计算方案
        5.2.2 评价指标
    5.3 计算结果与分析
        5.3.1 设计计算结果
        5.3.2 计算结果分析
        5.3.3 进水温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冷水大温差空气处理机组方案分析
    6.1 大温差空气处理机组方案简介
        6.1.1 常规空气处理机组
        6.1.2 大温差空气处理机组
    6.2 大温差空气处理机组方案分析
        6.2.1 选取计算对象
        6.2.2 表冷器选型
        6.2.3 选型对比分析
        6.2.4 新风适应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15℃冷水大温差系统的工程应用分析
    7.1 项目概况
    7.2 工程方案
        7.2.1 负荷分析
        7.2.2 空调系统
        7.2.3 设备选型
        7.2.4 水系统
    7.3 能耗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DCHS-SDS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
        1.2.1 区域冷热负荷预测研究
        1.2.2 结合可再生能源的复合式能源系统研究
        1.2.3 方案设计软件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DCHS-SDS功能设计
    2.1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物理模型
    2.2 典型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形式
        2.2.1 天然气CCHP系统
        2.2.2 带蓄冷设备的水源热泵系统
        2.2.3 水源热泵系统结合天然气CCHP系统
        2.2.4 常规电制冷系统结合天然气CCHP系统
        2.2.5 带蓄冷设备的常规电制冷系统
    2.3 DCHS-SDS软件功能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DCHS-SDS冷热负荷预测模块与能源资源评估模块
    3.1 典型建筑逐时冷热负荷数据库构建
    3.2 典型建筑设计日负荷数据库构建
    3.3 典型建筑全年逐时负荷特征
    3.4 区域负荷的计算与统计
    3.5 DCHS-SDS能源资源评估模块
        3.5.1 天然气
        3.5.2 电能
        3.5.3 水资源
        3.5.4 余热资源
    3.6 本章小结
4 DCHS-SDS设备选择与费用计算模块
    4.1 常见的冷热源设备数据库构建
        4.1.1 水源热泵机组
        4.1.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
        4.1.3 常规电制冷机组
        4.1.4 燃气发电机
        4.1.5 燃气锅炉
        4.1.6 双工况机组
    4.2 水泵扬程、流量、功率计算方法
    4.3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费用计算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DCHS-SDS功能展示及应用
    5.1 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简介
    5.2 软件功能展示
        5.2.1 区域负荷模块
        5.2.2 能源资源模块
        5.2.3 系统定义与费用计算模块
    5.3 软件应用
        5.3.1 负荷分析
        5.3.2 能源资源分析
        5.3.3 设备选择
        5.3.4 费用计算与比较分析
        5.3.5 和现有设计方案的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规划软件部分编写代码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分布式能源系统设备选型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分布式能源系统概况
    1.3 考虑蓄能装置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常用设备模型
    2.1 引言
    2.2 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常用设备模型
    2.3 设备效率表达方式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化设计
    3.1 引言
    3.2 评价指标
    3.3 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化设计
    3.4 分布式能源系统案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分布式能源系统设备选型影响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能源价格
    4.3 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4.4 设备特性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近零能耗建筑热泵与蓄能耦合供能系统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建筑负荷模拟及分析
    2.1 模拟软件介绍
    2.2 不同气候区的近零能耗建筑能耗分析
        2.2.1 建筑概况
        2.2.2 模拟参数设定
        2.2.3 模拟结果统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土壤源热泵耦合蓄能系统的理论计算
    3.1 北京土壤源热泵设计计算
        3.1.1 北京基本工况土壤源热泵机组选型
        3.1.2 北京基本工况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计算
        3.1.3 北京基本工况地埋管换热器流速校核
        3.1.4 北京基本工况水泵选型
        3.1.5 北京基本工况土壤蓄能体体积
    3.2 北京土壤源热泵耦合蓄能计算
        3.2.1 北京热源侧蓄能100%控制策略
        3.2.2 北京热源侧蓄能100%容积计算
        3.2.3 北京热源侧蓄能100%水泵计算
        3.2.4 北京负荷侧蓄能100%控制策略
        3.2.5 北京负荷侧蓄能100%容积计算
        3.2.6 北京负荷侧蓄能100%机组选型
        3.2.7 北京负荷侧蓄能100%水泵计算
        3.2.8 北京制冷计算
    3.3 上海土壤源热泵设计计算
        3.3.1 上海基本工况土壤源热泵机组选型
        3.3.2 上海基本工况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计算
        3.3.3 上海基本工况地埋管换热器流速校核
        3.3.4 上海基本工况水泵选型
        3.3.5 上海基本工况计算土壤蓄能体体积
    3.4 上海土壤源热泵耦合蓄能计算
        3.4.1 上海热源侧蓄能100%控制策略
        3.4.2 上海热源侧蓄能100%容积计算
        3.4.3 上海热源侧蓄能100%水泵计算
        3.4.4 上海负荷侧蓄能100%控制策略
        3.4.5 上海负荷侧蓄能100%容积计算
        3.4.6 上海负荷侧蓄能100%机组选型
        3.4.7 上海负荷侧蓄能100%水泵计算
        3.4.8 上海制冷计算
    3.5 哈尔滨土壤源热泵设计计算
        3.5.1 哈尔滨基本工况土壤源热泵机组选型
        3.5.2 哈尔滨基本工况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计算
        3.5.3 哈尔滨基本工况地埋管换热器流速校核
        3.5.4 哈尔滨基本工况水泵选型
        3.5.5 哈尔滨基本工况计算土壤蓄能体体积
    3.6 哈尔滨土壤源热泵耦合蓄能计算
        3.6.1 哈尔滨热源侧蓄能100%控制策略
        3.6.2 哈尔滨热源侧蓄能100%容积计算
        3.6.3 哈尔滨热源侧蓄能100%水泵计算
        3.6.4 哈尔滨负荷侧蓄能100%控制策略
        3.6.5 哈尔滨负荷侧蓄能100%容积计算
        3.6.6 哈尔滨负荷侧蓄能100%机组选型
        3.6.7 哈尔滨负荷侧蓄能100%水泵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TRNSYS模拟仿真系统的模型建立及分析
    4.1 TRNSYS软件介绍
    4.2 模拟仿真模型部件介绍
        4.2.1 模拟使用部件统计
        4.2.2 模拟使用部件功能介绍
    4.3 主要部件模型介绍
        4.3.1 地埋管模块模型介绍
        4.3.2 负荷读取模块模型介绍
        4.3.3 水水热泵模块模型介绍
        4.3.4 水泵模块模型介绍
        4.3.5 蓄能水箱模块模型介绍
    4.4 部件连接与运行
        4.4.1 基本循环模型建立
        4.4.2 源侧蓄能循环模型建立
        4.4.3 负荷侧蓄能循环模型建立
        4.4.4 夏热冬冷地区的夏季循环模型建立
    4.5 模拟结果汇总与分析
        4.5.1 合理性验证
        4.5.2 耗能统计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经济性分析
    5.1 用电政策与电价统计
    5.2 初投资计算
    5.3 运行费用计算
    5.4 经济性评价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2 -1 北京不同工况使用设备及费用统计
    附录2 -2 上海不同工况使用设备及费用统计
    附录2 -3 哈尔滨不同工况使用设备及费用统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冷水机组选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设备选型与性能研究[D]. 冯嘉晖. 山东大学, 2021(12)
  • [2]广安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应用研究[D]. 袁杨. 西华大学, 2020(01)
  • [3]基于变频技术在超高层公共建筑空调系统中节能研究与分析[D]. 尤子威.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5)
  • [4]基于高效机房的空调冷却水系统低能耗研究 ——以烟台某商场为例[D]. 张瑞丰. 烟台大学, 2020(01)
  • [5]基于PDCA的C公司某设备项目管理优化研究[D]. 徐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6]冷冻水大温差空调系统末端设备研究[D]. 陈旭.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7]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DCHS-SDS开发[D]. 吴涛. 重庆大学, 2019(02)
  • [8]基于分析的舰船空调冷媒水系统设计评估[J]. 方兴,高一民,周佳宇,宋靠华. 中国舰船研究, 2019(S1)
  • [9]分布式能源系统设备选型与影响因素分析[D]. 周欣欣.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10]近零能耗建筑热泵与蓄能耦合供能系统技术经济分析[D]. 李树一.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冷水机的选择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