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昌地区“8月20”矿成矿规律初探报告(1973)

四川西昌地区“8月20”矿成矿规律初探报告(1973)

一、四川西昌地区“八二○”矿成矿规律初步研究报告(1973)(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军[1](2019)在《新疆库尔勒地区上户稀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文中提出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基地,不但含有丰富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而且还是我国金、铜、铅、锌和铁等重要金属资源的接替基地。近年来,在新疆地区稀土矿床的勘探也取得新的突破,除了塔里木盆地内与碱性岩-碳酸岩杂岩体有关的巴楚稀土矿床和塔里木北缘的且干布拉克稀土矿外,在塔里木盆地南缘发现了与碱性花岗岩有关的波孜果尔大型REE-Nb-Zr矿床,但疆内关于伟晶岩型稀土矿床鲜有报道。2013年,在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的支持下,作者带领团队对已有的地质资料进行了二次开发,在库尔勒上户一带进行了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发现了与伟晶岩有关的稀土矿床。库尔勒上户北稀土矿床位于塔里木陆块北缘的库鲁克塔格陆缘地块西段,矿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伟晶岩脉广泛分布,稀土元素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通过野外详细的调查研究,仅在2平方千米范围内就已发现了21条稀土矿化的褐帘石伟晶岩脉。这些伟晶岩脉主要分布在元古代的混合岩中,矿化伟晶岩脉体走向以北东东-南西西向为主,与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平行,但有个别的伟晶脉体呈近南北向展布。伟晶岩脉体一般长801000米,宽0.220米;最长者达1100米,最短者仅为20米,脉体倾角为4587°。伟晶岩脉具伟晶结构,矿石矿物主要是褐帘石、钛铁矿和锆石,其中褐帘石一般呈浸染状分布于由长石和石英组成的集合体中。通过采样线地表控制和深部钻探施工,圈定了3个含褐帘石的伟晶岩稀土矿体,获得稀土氧化物储量7871吨。上户稀土矿床赋矿围岩—黑云母混合岩含有典型变质成因的锆石,两件样品中锆石边部207Pb/206Pb加权年龄分别为1924±27 Ma和1944±15 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暗示混合岩化峰期年龄约为1930 Ma;黑云母混合岩中锆石的初始176Hf/177Hf比值为0.2811310.281466,其对应的εHf(t)为-15-3.1,平均值-6.5,Hf同位素的其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Hf)则介于27913501 Ma之间;研究认为,库尔勒北缘在1930 Ma发生了陆-陆碰撞,导致了陆壳俯冲到深部(麻粒岩相,石榴子石稳定区),进而发生熔融形成了黑云母混合岩,其形成可能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有关。在上户稀土矿床的含褐帘石伟晶岩中存在着具有明显的韵律环带、且Th/U比值与岩浆成因锆石相似的颗粒较大的自形锆石,这表明它形成于熔体体系,暗示伟晶岩可能是熔体结晶的产物;但显微岩相学研究也显示,部分锆石受到了后流体的交代,这可能暗示形成含稀土矿化的伟晶岩的母岩浆为富水熔体。锆石定年结果显示,三个样品锆石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797±15 Ma、1810±16 Ma和1806±19 Ma,在误差范围一致,表明稀土成矿时间约为1810 Ma。伟晶岩脉内锆石176Hf/177Hf初始比值为0.2813950.281444,εHf(t)为-9.7-5.7,平均值-7.9,两者数据点均位于球粒陨石演化线下方;Hf同位素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Hf)则介于28833022 Ma之间,暗示伟晶岩的源区与其围岩—黑云母混合岩具有相似的源区,它可能是黑云母混合岩减压重熔作用的产物,形成于碰撞后的伸展环境。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综合研究,初步确定了上户稀土矿床的形成机制,在1930 Ma,库尔勒地区发生了陆-陆碰撞,导致了陆壳的深俯冲并发生熔融形成了黑云母混合岩;在1810 Ma,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由挤压转为伸展,混合岩的易熔组分减压重熔为富含稀土和水等挥发分的熔体,早期结晶形成锆石、磷灰石等副矿物,随着斜长石等硅酸盐矿物的结晶,体系由富水熔体转为热液体系,结晶出褐帘石、钛铁矿等热液成因矿物。因此,上户稀土矿床的形成与富水等挥发分的低温熔体有关,而稀土矿化则发生在热液阶段。在上户矿区发育着相当数量的辉绿岩脉,作者为探讨区域构造演化,也对其进行了研究。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该类岩石为拉斑质基性岩。原始岩浆主要是地幔辉石部分熔融的产物,含有少量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它形成于活动陆缘的伸展环境。总之,库尔勒上户稀土矿床是伟晶岩型稀土矿床,它应是塔里木克拉通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18.1 Ga构造热事件的产物。

郑析科[2](2019)在《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中伴生钴的富集规律》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依托攀枝花市国土资源局委托成都理工大学承担的《攀枝花市钒钛磁铁矿中伴生稀散元素概况研究》项目,以最具综合利用价值的钴元素为主要研究对象,广泛搜集、整理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现有的地质资料和相关伴生元素研究成果;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采样分析,对攀枝花矿床、红格矿床、白马矿床所取代表性样品进行多元素化学分析和岩矿鉴定工作,大致查明了各矿区不同类型岩石、不同类型矿石中钴的含量,分析钴元素分布的基本特征及富集规律。得出以下的结论:(1)在攀枝花矿床层状岩体中,上部岩相带钴元素平均含量为41.645 ug/g,中部岩相带钴元素平均含量为73.750 ug/g,底部岩相带钴元素平均含量为124.795 ug/g,由上至下钴元素逐渐富集,符合攀枝花层状岩体韵律层韵律变化;在红格矿床各矿区岩矿石中,百草矿区钴元素含量最高,平均值为371.66 ug/g,在马鞍山矿区含量较低,平均值为111.6 ug/g;在白马矿床各岩相带中,从一矿带矿石钴元素平均值250.120 ug/g、二矿带矿石钴元素平均值208.110 ug/g到四矿带矿石中钴元素平均值185.492 ug/g,含量逐渐降低。(2)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不同岩石类型中,钴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为:磁铁岩、辉石岩、辉长岩、玄武岩、斜长岩、正长岩。钒钛磁铁矿矿石中钴元素含量普遍高于岩石中钴元素含量,表内矿石中钴元素含量高于表外矿石中钴元素含量,表明矿石铁品位较高有利于钴元素富集。且钴元素除了富集于磁铁矿石以外,还富集于硫化物相中。(3)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矿床中,钴元素与TiO2、TFeO、SiO2、MnO、MgO、Zn、Ga、V、Cu、Ni、Sr关系较为密切。其中与TiO2、TFeO、MnO、MgO、Zn、Ga、V、Cu、Ni正相关性较好、与TiO2、TFeO、Zn、Ga、V呈显着正相关;与SiO2、Sr负相关性好,呈显着负相关;钴元素与稀土元素无明显相关性。(4)攀西地区各矿区钒钛磁铁矿矿石中,钴元素在攀枝花矿床、红格矿床、白马矿床、新街矿床、黑谷田矿床中相对较高,综合利用价值较大,其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35.323 ug/g、158.71 ug/g、231.04 ug/g、138.05 ug/g、180.649 ug/g,其中在攀枝花矿床中含量最高。(5)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矿床中,钴元素在矿石中含量高,主要富集于磁铁矿、钛铁矿、硫化物等矿石矿物中,在选矿过程中主要进入铁精矿,可在铁矿进一步选冶过程中同步回收利用。

柏勇[3](2019)在《攀枝花大田地区脉岩特征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文中提出康滇地轴是我国元古代混合岩分布区之一,其中分布有广泛的混合岩型铀矿(化)点,近年来,在从米易海塔、攀枝花大田到云南牟定长达300km的范围内发现了多处含有粗粒晶质铀矿的特富铀矿,显示出巨大的找矿前景与成矿潜力。在混合岩中产铀大量的规模不等的基性、中酸性脉岩,特别是在有铀矿化的地段几乎都有辉绿岩等脉岩存在。前人对康滇地轴混合岩铀矿研究重点侧重于混合岩化对铀矿的制约作用,对脉岩与铀矿关系研究不足。本论文选择攀枝花大田地区辉绿岩和长英质脉体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的研究,并结合铀矿成矿时代及矿床特征,来讨论脉岩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为了探明形成脉岩的岩浆活动的性质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深部矿产地球化学三维建模及预测》(课题编号:2017YFC06015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康滇地轴粗粒晶质铀矿标型特征及形成机理》(项目编号41872079)及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项目《康滇地轴新元古代铀成矿特征对比研究》(项目编号201807)的支持下,在前人对大田地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区内的基性脉岩与酸性脉岩进行了野外的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及镜下鉴定、岩石地球化学和U-Pb年代学分析,并取得以下认识:1、基性脉岩主量元素具有低硅、高钛、高铁镁等特征,富集K、Sr、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Ta、Nb、Zr(HFSE)等高场强元素,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轻重稀土分异较明显,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整体类似于OIB(洋岛玄武岩)。Mg#为42.1063.07,SI=22.3142.57,岩石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岩浆演化,Haker图解和稀土分布模式图表明基性岩浆成岩前经历了单斜辉石和少量斜长石的分离结晶。酸性脉岩具有高硅、弱过铝质、钙碱性-碱性的主量元素特征,同时具有明显的Nb、Ta、P、Ti的亏损和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富集,Y、Yb元素含量较低,但不具有典型埃达克岩的Sr/Y特征,轻稀土元素之间分异明显,重稀土元素基本上未分异;同时酸性脉岩的稀土元素含量较低、具有Eu的正异常,其与奥长花岗岩的稀土元素特征相似。2、基性脉岩的锆石形态较为破碎,其年龄分段集中,认为岩石受到了后期热事件的影响,但对锆石的元素组成影响较小。基性脉岩的成岩年龄为770780Ma,时间与全球Rodinia超大陆裂解期相一致,部分锆石年龄处于150 Ma左右,显示该区域岩石受到燕山期热事件的影响;酸性脉岩的成岩年龄为760770Ma,基性脉岩与酸性脉岩应该形成于同一期岩浆热液活动。3、基性脉岩的不相容元素的比值组成特征显示岩浆源可能来自于EMI型地幔,高场强元素组成特征显示岩石岩浆为石榴石(多)加尖晶石(少)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了下地壳物质的混染,具有板内玄武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同时酸性脉岩虽然具有I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该时期大地构造背景认为基性脉岩与酸性脉岩均形成于Rodinia超大陆裂解相关的岩浆热液活动,酸性脉岩应是在该时期高热能环境下具有TTG地球化学特征的岩石重熔而成。4、晋宁期造山运动中,“康滇地轴”上古老的地层发生了深部重熔形成混合岩,并在其后发生了退变质作用(该区普遍发育绿化蚀变),使得该区较老的混合岩和部分花岗质岩石的铀初步富集。而在Rodinia大陆裂解期间,区域发生了深部幔源岩浆活动,这次岩浆热液活动对铀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铀矿化特征认为这次岩浆活动未能为铀矿的形成提供铀源,但张裂性的环境可能为铀矿的形成提供了热液活动的运移通道和储矿场所,同时为区内铀重新活化提供了热源和矿化剂(CO2),富含Na质的热液与岩石发生钠交代作用使得区内初步富集在混合岩中的铀进一步富集到热液当中去,并在适宜的条件下富集成矿。

刘宁[4](2018)在《以再循环视角分析中国Au、Cu、Fe矿床的时间分布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种群动力学模型,将矿床储量数据放在地质年代的标尺下进行分析,针对矿床储量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区域内金、铜、铁矿床的累积储量-年龄分布模式和成矿类型-年龄分布模式进行尝试性分析和研究,总结了三个矿种的成矿规律,取得如下的发现和认识:(1)中国金矿累计资源储量-年龄分布模式分析显示,中国金矿时间分布模式与全球明显不同,中国金矿储量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和新生代,两者的指数函数拟合曲线显示,它们的半衰期分别为324.96Ma和1760.16Ma,中国金矿的再循环速率明显快于全球。金矿成矿类型-年龄分布模式分析显示,中国热液型金矿床的成矿年龄跨度范围较大,在显生宙内各个时代都有发育;矽卡岩型金矿床的主要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燕山晚期;变质型金矿床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中生代和古生代;斑岩型金矿多为伴生金矿,成矿时代多集中在中-新生代。(2)中国与全球铜矿床累积资源储量-年龄指数函数拟合曲线显示,两者的半衰期分别为316.51Ma和382.96Ma,中国铜矿床的再循环速率与全球整体上相近,但古生代以来快于全球。铜矿成矿类型-年龄分布模式分析显示,中国铜矿床最早形成于太古宙,以后几乎各个时代直到第四纪均有产出,集中分布在中生代至新生代,以新生代为主。各成矿时代与形成的主要类型特点明显:前寒武主要对应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沉积变质型矿床;古生代主要形成海相火山岩型;中生代和新生代主要形成斑岩型和矽卡岩型。(3)中国铁矿资源储量累计-年龄分布模式分析显示,中国铁矿床形成时间范围与全球相近,在太古宙快速累积,主要形成于太古宙-古元古代及古生代。中国与全球铁矿床累积资源储量-年龄指数函数拟合曲线的半衰期分别为821.26Ma和760.03Ma。不同时代的铁矿各具明显特点:太古宙-古元古代是我国铁矿主要的形成期,基本上全为沉积变质型;中、新元古代铁矿类型增多,晚古生代与中生代是我国铁矿成矿的又一重要时期,第四纪形成现代风化沉积矿床。

苏立[5](2018)在《白云鄂博西矿铌富集机制及成矿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云鄂博矿床是世界特大型铁、铌、稀土(Fe-Nb-REE)复合矿床,具有元素组合关系复杂、多种矿物共生、矿石结构多样等特点,多种地质作用在矿区内均有表现。鉴于其特殊的矿产资源类型、独特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中外许多地质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白云鄂博矿床白云鄂博西矿位于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西缘,蕴含丰富的铁、铌、稀土元素(Fe-Nb-REE)矿产资源,是目前白云矿区主要的生产单元。但是针对矿区内有用元素的成矿作用的研究,尤其是Nb的富集特征尚不明确,对成矿元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来自西矿含Nb的赋矿层位的4条探槽样品和来自2-48勘探线上的钻孔数据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从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与元素相关性出发,研究Nb的富集规律。结合分形、混沌特征的研究,对成矿元素共生组合规律、物质来源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进行分析,为Nb的富集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并探讨了白云鄂博超大型矿床形成机理,建立了成矿模式。本次研究系统的阐明了白云鄂博西矿Fe-Nb-REE矿床中不同矿体的分布差异,通过研究白云鄂博西矿主要的岩石矿化类型及分布范围表明:白云鄂博西矿Nb的矿化区域分布大致与REE和Fe矿体的层位平行,严格地受向斜构造控制,呈不规则分布;Nb与REE、Fe矿体体现了共同富集分别矿化的特征。综合分析白云鄂博西矿的构造体系、岩浆岩以及变质作用,说明区内构造复杂,后期断裂继承、切割了早期断裂,岩浆岩及变质作用对铌的矿化有重要影响,富铌白云岩一般发生了钠闪石化、云母化和萤石化,矿体往往靠近铁矿体或处在白云岩夹层中。重点对含铌矿层中的赋矿白云岩的岩石类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分析了其岩相特征、矿物组合等岩石及矿物特征。由于含硫矿物经常与铌矿物密切共生的特点,一并对西矿中硫化物的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富铌矿石中矿物组分复杂,铌在不同类型矿石中含量差异明显。铌元素主要以铌的氧化物、铌的硅酸盐形式出现,含铌矿物主要为铌铁矿,少量钛铁金红石、铌钙矿、包头矿等;稀土元素在氟碳酸盐和磷酸盐矿物中均有分布,含稀土矿物主要为独居石和氟碳铈矿,富铌矿石中Fe、REE含量普遍偏低;金属硫化物以黄铁矿为主,块状及细脉状均有产出,有少量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矿物;含磷矿物主要为磷灰石;含氟矿物主要有萤石。主要的脉石矿物包括白云石、云母、萤石和钠闪石,以及部分透辉石、方解石、重晶石等。白云鄂博西矿含铌矿层的赋矿白云岩及其围岩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西矿含Fe-Nb-REE赋矿白云岩具有火成碳酸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碳酸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混染了部分地壳物质。不同类型岩石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以及相似的成矿过程。成矿环境中受到了热液交代和后期蚀变的影响,白云岩大多已经交代改造形成了闪石化、萤石化、云母化的各类矿石。成矿过程中REE富集与轻重稀土的分馏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在成矿过程中,流体中F、P、S等元素对REE与Nb的富集均起到催化作用,但在矿体内REE与Nb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富集分异现象。富矿碳酸岩受到岩浆和热液作用的影响,形成了规模巨大的Fe-Nb-REE多金属矿床。由于元素组合关系及矿石结构的复杂性,以及随着矿区的开采程度的加深,对原矿矿物赋存状态研究的难度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探明元素之间的成矿关系,以矿化预测理论作为指导,对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获得元素之间的深层关系,得出富集规律,并利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建立了白云鄂博西矿的Nb元素成矿有利度计算模型。为了得到科学合理的数据样本,将样本值转化为离散值进行因子分析,从而探讨了成矿元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Nb与REE之间的矿化相关性较弱;Nb和U呈现出密切相关关系;Fe和Th、Mn关系紧密;稀土元素显示了良好的自相关性;轻稀土元素(LREE)是白云鄂博地区各元素富集成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白云鄂博西矿矿化的重要影响因素,Fe和Nb则可以属于被动矿化。在成矿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取出影响Fe-REE-Nb矿化的因子组合,并基于BP神经网络计算Nb的成矿度。同时,通过计算白云鄂博西矿中不同元素对于Nb的矿化度的影响值,基于BP神经网络挖掘Nb的富集变化行为下的多因素耦合的非线性关系,预测和计算Nb的富集区和矿化值,结果与矿床内已知矿体具有良好一致性。因此,根据矿区实际需求,可以通过化学分析数据对不同岩石类型中的铌的矿化度进行计算。针对勘探矿区中的目标元素,可以通过成矿有利度模型为白云鄂博地区提供矿化标志,为白云鄂博地区铌和稀土元素矿化的研究以及采用地化数据勘查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由于多种因素的成矿影响导致Nb的地球化学富集行为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可以利用这种关系通过地球化学数据挖掘Nb的富集变化规律,获得元素本身的内在成矿模式,为白云鄂博西矿的成矿研究提供依据。白云鄂博西矿具有比主、东矿复杂的构造单元和矿体分布特征,且热液交代叠加作用以及变质作用表现极为频繁,研究其成矿作用对了解白云鄂博矿区的矿物成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硫元素的分形分布和混沌特性的研究讨论成矿富集机理,分析含矿层的地质特征,以及硫空间变化的分形和混沌特征,探讨成矿过程,对白云鄂博西矿成矿环境具有指示意义。分形分析、混沌特性、矿物富集特征以及地质构造的证据表明,白云鄂博西矿至少经历了两阶段重要的成矿作用导致了元素的富集和分配。第一个阶段形成了区内成矿元素的原始预富集。第二阶段表现为热液改造作用,导致了成矿元素重新聚集成矿。硫元素分布的分形特征显示:矿化作用在白云向斜核部最强,向翼部逐渐减弱,显示成矿流体沿向斜轴部聚集,在向斜内形成一个大而稳定的矿体。含分形特征的S、Nb、REE、Fe元素的空间变化是一个混沌序列,在成矿演化过程中存在一个混沌吸引子。热液体系中含硫矿物和Fe、Nb、REE矿物一样形成条件严格的受系统环境的控制,形成矿体的成矿元素的富集过程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体系。在复杂多次的矿化反应过程中,由于构造应力、成矿流体和水岩反应等相互作用下,成矿元素根据自身的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重新分配和富集,说明了成矿流体的迁移和富集成矿阶段是一个多影响因素的动态过程,最终形成了具混沌特性和不同分布状态的矿体。建立了本区铌成矿模式,基于复杂地质背景的白云鄂博西矿Fe-Nb-REE元素富集特征和成矿模式的研究,结合白云鄂博西矿地质特征、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分析、分形和混沌动力学以及相关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显示了两个主要的矿化过程。成矿从时间、空间和物质循环上均与岩浆岩密切相关。断裂为流体运移提供了通道,热液中的碱金属及阴离子活化了岩体中元素,使之进入热液。持续的热液改造导致了成矿元素的再分配。在中元古代火成碳酸岩岩浆侵入或喷出于浅海环境中,形成了本区含矿母岩。碳酸岩浆富含铁、稀土和铌等稀有金属和挥发分,随着岩浆的演化致使晚期碳酸岩更加富含这些成分,从而形成富含铁、稀土和铌等稀有金属的综合性矿床。热液叠加和改造对于成矿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说明深大断裂带及一系列次级裂隙发育的区域对于铌矿找矿具有非常重要的指示作用。火成碳酸岩往往与超基性——碱性岩构成杂岩体,也是重要的找矿标志。从元素成矿相关性及蚀变岩性角度分析,受到Na、K、Li、P、F、Cl等交代后发生闪石化、钾长石或云母化、萤石化等蚀变作用以及具有混合岩化特征的区域也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陈姝谕[6](2017)在《四川颇豁罗拉打玄武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文中指出颇豁罗拉打铜矿矿床位于四川省美姑县境内,其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为扬子陆块西南缘攀西裂谷带中,含矿建造为峨眉山玄武岩。峨眉山玄武岩被认为是地幔柱作用的产物,广泛发育于二叠系中,位于扬子克拉通西缘,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东西宽大于900km,南北长大于1000km,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铜铁矿资源,特别是攀西裂谷地区,发现了大量中小型铜铁矿床,体现了良好的找矿潜力。本论文在大量野外实地调查及室内样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量前人对区域矿床(点)资料,在研究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层特征、矿体特征等基础上,对该矿床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地区的找矿潜力进行了初步探讨。矿区位于攀西裂谷普雄河断裂带东侧,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地层发育较好,矿化特征明显,矿体位于矿区北部,含矿地层为二叠系峨嵋山玄武岩组(P3e),主要为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构造控矿。由于地表覆土厚,矿体在地表出露情况不好,通过工程揭露,矿体形态为似层状、脉状,地表未出现分支复合。矿体厚一般0.142.91m,最厚2.91m,平均1.41m,厚度变化系数64.92%;品位一般0.17%6.01%,平均1.14%。矿体主要赋存峨眉山玄武岩下段(P3e1),其下伏地层为中二叠统茅口组(P2m),二者为不整合接触。其含矿岩性为致密状、气孔(杏仁)状、斑状玄武岩,受玄武岩喷发构造控制;矿体围岩蚀变较明显,一般沿矿体边缘都有蚀变带,主要为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硅化等,其中与矿体富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孔雀石化、硅化;矿物成分复杂,金属矿物有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辉铜矿、铜蓝、蓝铜矿和孔雀石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绿泥石、石英、绢云母、长石、辉石等。有用矿物以次生硫化物为主,次为原生硫化物。初步分析认为,该矿床为玄武岩浆期后热液型矿床。玄武岩浆活动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并促使了后期成矿元素的富集成矿。古大陆大裂解时期,中―基性岩体的侵入,为本区内生金属矿床的形成奠定了成矿物质基础,而岩浆热液活动也是成矿元素富集或沉淀原因,即玄武岩浆喷发晚期或间歇期火山热液和玄武岩浆冷凝分异的含矿热液以及熔岩的热力作用直接或参与成矿。该区复杂的断裂结构为铜矿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原生构造如气孔、杏仁、斑状则有着裂隙较多,孔隙度较高利于流体的交代成矿或者贯入,为成矿流体提供了良好的聚集空间和运移通道。通过大量地质分析,结合物探手段,初步探讨了该区的找矿潜力,并总结了找矿模型。研究表明,在矿区南部铜矿化带物探特征明显,在野外露头观察中层状的铜矿体规模相对较大,且铜矿品位及质量也较好,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直接找矿标志为氧化露头中孔雀石化。

何益[7](2016)在《攀枝花层状岩体钪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富集规律》文中研究说明攀西地区是我国钒钛磁铁矿重要的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基地之一,矿石储量占我国铁矿石总储量的15%左右。主要矿区有攀枝花、红格、太和和白马四大矿床,都为大型或特大型铁矿床。矿石中主要元素除铁、钒、钛外,同时还伴生有丰富的稀有分散元素(简称稀散元素)钪、镓、铌、锗以及钴、镍、铂族元素(PGE:锇、铱、钌、铑、铂、钯)等。目前铁、钒、钛已基本得到了利用,而具有很高利用经济价值的钪(Sc)、镓(Ga)、锗(Ge)、铟(In)、镉(Cd)等分散金属以及铌(Nb)、钽(Ta)等稀有金属和锇(Os)、铱(Ir)、钌(Ru)、铑(Rh)、铂(Pt)、钯(Pd)等贵金属却没有有效利用,作为废物排放到各尾矿中,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带来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本论文依托导师负责的“攀枝花市钒钛磁铁矿中伴生稀散元素概况研究”项目,对攀枝花层状岩体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取样,共采集49件样品。并对所取得的样品进行ICP-MS分析,取得共计48个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本论文运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对攀枝花层状岩体整体及不同岩相带中钪与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从而对攀枝花层状岩体中钪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以上研究得到了以下的结论:(1)攀枝花层状岩体中,钪的含量由底部向顶部出现符合攀枝花层状岩体韵律层的韵律变化,即钪都相对富集在各韵律层的底部;(2)攀枝花层状岩体中不同类型的岩石中钪的含量由低到高分别为:斜长岩(平均值4.949μg/g)、辉长岩(平均值20.723μg/g)、橄榄辉长岩(平均值20.868μg/g)、橄榄辉石岩(平均值47.340μg/g)。可见钪在辉长岩和橄榄辉长岩中的含量差别不大,而在橄榄辉石岩中钪的含量几乎是辉长岩、橄榄辉长岩中的两倍;(3)攀枝花层状岩体中的钪含量,在随着攀枝花层状岩体由基性向酸性演化的过程中,随Si O2含量的增加,以及镁等元素的减少,也总体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但是在局部也出现了变化,即在上部浅色层状辉长岩的底部出现了钪含量的最大值;(4)攀枝花层状岩体中的铁矿石中钪的含量平均值为21.173μg/g。在上部浅色层状辉长岩矿石中钪含量平均值为26.869μg/g,在下部暗色层状辉长岩中含量平均值为25.613μg/g,在底部含矿带中含量平均值为24.922μg/g。能够看出在矿石中钪含量由底部向顶部逐渐增加;(5)攀枝花层状岩体中的钪与铁、钒、钛、锰、钴等元素的关系较为密切,正相关性较好;钪与硅、铝、钠等元素的负相关性较好;钪与稀土元素不存在相关性。

李强[8](2015)在《新疆阿尔泰铁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新疆阿尔泰发育众多铁多金属矿床,其成矿作用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的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依据。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从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年代学等方面对乔夏哈拉和老山口铁铜金矿、阿克希克铁金矿、恰夏铁铜矿等典型矿床进行系统研究,探讨了这些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成矿物质来源、成岩成矿时代、成矿过程等关键科学问题。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阿尔泰铁多金属矿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初步建立了区域成矿动力学模式。乔夏哈拉和老山口铁铜金矿呈似层状、扁豆状、脉状和透镜状赋存于闪长(玢)岩与北塔山组大理岩、火山岩接触部位的矽卡岩带中,铁矿化形成于退化蚀变阶段,铜金矿化形成于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阿克希克铁金矿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赋存于南明水组火山岩和凝灰岩中,铁和金矿化分别形成于火山沉积期和热液期。恰夏铁铜矿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康布铁堡组火山-沉积岩系中,围岩蚀变不发育,铁和铜矿化分别形成于火山沉积期和岩浆热液期。乔夏哈拉和老山口矿床发现磁铁矿的“溶解-再沉淀”现象,第二期磁铁矿比第一期磁铁矿表现出富FeOT、低杂质元素(SiO2、K2O、Al2O3MgO、Na2O)的特点,暗示成矿过程中发生了多期次的岩浆-热液活动,是成矿的重要机制,为矿床的热液成因提供了直观证据。在两个矿床中均发现了铬铁矿,可能来源于北塔山组第一岩性段中的苦橄岩。自然金、银、银金矿、碲银矿主要呈它形粒状、细脉状赋存于黄铁、黄铜、辉砷钴矿中。乔夏哈拉氢氧同位素表明退化蚀变阶段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大气降水逐渐增多,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度、中低盐度、低密度的特征,S和Re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阿克希克铁金矿火山沉积期成矿流体具有中温、低盐度、中-低密度的特征,含有一定量的CO2和极少量的CH4、SO2,为海水与岩浆水的混合;热液期流体具有低盐度、富碳质变质流体的特征,为变质水混合深循环的大气降水;两期的S同位素表明前者为沉积成因硫,后者为变质成因硫。恰夏铁铜矿从火山沉积期到区域变质期,成矿流体温度和盐度略有升高,含子矿物包裹体明显增多,流体密度有所下降,Na+含量、Cl-含量明显升高,成矿环境为氧化环境;S同位素表明火山沉积期硫主要来自细菌还原海水,岩浆热液期硫为深部来源。锆石LA-ICP-MS U-Pb定年表明,乔夏哈拉矿区岩浆侵入活动至少有3期,分别形成于中泥盆世俯冲环境(377.6±1.4Ma)、晚泥盆世俯冲-后碰撞转换环境(355.8±3.4Ma)和早二叠世后碰撞环境(289.5±1.1Ma),持续了88Ma,其中中泥盆世闪长玢岩与矿化关系密切。辉铝矿Re-Os年龄表明,老山口和乔夏哈拉成矿时代分别为383.2±4.5Ma和375.2±2.6Ma,为中泥盆世成矿,与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具有相近的时空分布和构造背景,暗示老山口和乔夏哈拉铁铜金矿可能为区域斑岩成矿系统的一部分。认为乔夏哈拉和老山口铁铜金矿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作用与闪长质岩浆期后热液活动有关;阿克希克铁金矿和恰夏铁铜矿中的铁矿为海相火山岩型铁矿,铜、金为后期叠加。总结了阿尔泰铁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成因类型可以划分为火山岩型、矽卡岩型、与花岗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型、岩浆型和沉积变质型等5种类型;成矿时代可以划分为中-晚奥陶世、早泥盆世(407~385Ma)、中泥盆世(383~375Ma)、早-中二叠世(289~261Ma)和三叠纪(235~234Ma)等5期;早-中泥盆世阿尔泰处于俯冲阶段,为各类型铁多金属矿成矿高峰期,早-中二叠世为后碰撞阶段,形成矽卡岩型、与花岗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型、岩浆型等矿床,三叠纪为陆内演化阶段,在麦兹盆地早期矿体之上叠加矽卡岩型铁矿化和辉铝矿化。

江满容[9](2014)在《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矿石组构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宁芜盆地、庐枞盆地及攀西地区是我国陆相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的重要基地,而此类矿床中的矿石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漫长的成矿过程演化而形成的,记录着成矿作用的相关信息。宁芜-庐枞地区铁矿床的赋矿岩体为一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中酸性次火山岩,其中以出露于地表-30m以下的宁芜梅山铁矿和地表-600m以下庐枞泥河铁矿为典型代表;而攀西地区平川铁矿的赋矿岩体为一套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基性-超基性的次火山岩,矿体出露地表。泥河→梅山→平川铁矿的赋矿次火山岩体依次为偏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三个矿床虽然都是陆相火山岩型铁矿,但是产出的地质背景、赋矿岩体、控矿构造、成矿作用、成矿流体及矿石组构等方面都有所差异。本次研究,以宁芜盆地梅山铁矿床、庐枞地区泥河铁矿床以及攀西地区平川铁矿床为研究对象,在矿相学理论指导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矿石组构学研究,并结合矿床地球化学和流体地质学等理论知识,选择具代表性的标型矿物组合通过探寻其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流体性质及同位素组成在不同成矿环境的指纹信息,反馈不同成矿地质作用对标型矿物形成的制约作用,旨在揭示不同陆相火山岩系列的铁矿床在成矿作用过程中的共性及差异性。本次研究对深入认识陆相火山岩铁矿成矿作用,总结完善该类型铁矿床的成矿规律研究及推动深部找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成果如下:(1)矿石组构学梅山铁矿早阶段伴随有网脉浸染状磁铁矿矿化,形成浸染状、网脉状贫矿体,晚阶段发生富矿流体的充填,形成块状富矿体;中期蚀变作用阶段磁铁矿发生赤铁矿化等,形成假象-半假象赤铁矿。典型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脉状-网脉状结构、格状结构、共结边结构、生长环边结构等。泥河铁矿矿石构造主要有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斑杂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构造,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格状结构、脉状-网脉状结构等。平川铁矿矿山梁子矿段和道坪子矿段的矿石构造主要有致密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似海绵陨铁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碎裂结构。总体来说,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其次赤铁矿、黄铁矿及菱铁矿。泥河铁矿床以次火山热液交代作用为主;梅山铁矿床以次火山热液交代作用为主,充填作用为辅;平川地区道坪子-矿段梁子矿段以充填成矿为主,交代作用为辅;平川烂纸厂矿段为火山沉积-变质成矿。(2)成矿期及成矿阶段的划分泥河铁矿和梅山铁矿都经历了三个成矿期,包括晚期岩浆结晶分异期,气水-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氧化期。泥河铁矿床的气水-热液成矿期可分为碱交代作用阶段、硬石膏-透辉石-磁铁矿化阶段、铁硫-钙充填交代阶段及硅化-泥化水热交代阶段。梅山铁矿在岩浆成矿期已经开始富集成矿物质,可进一步划分为岩浆结晶分异阶段、碱性长石化阶段及硬石膏-(磷灰石)-磁铁矿-透辉石/石榴石阶段;气水-热液成矿期划分为硬石膏-(磷灰石)-黄铁矿-磁铁矿阶段、石英-黄铁矿-磁铁矿阶段、含水硅酸盐矿物叠加作用阶段、硬石膏-黄铁矿化阶段及硅化-泥化-碳酸盐化阶段。平川铁矿在不同矿段表现出不同的成矿类型。基本上,成矿期可划分为岩浆分异期(大杉树矿段)、火山喷发-沉积期(烂纸厂)、次火山热液期(矿山梁子、道坪子矿段)和后生改造期。(3)磁铁矿的成因特征①磁铁矿至少可分为三个世代:早期为细粒它形磁铁矿,呈稀疏浸染状分布于赋矿次火山岩体中;中期为硬石膏-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化阶段(梅山、泥河)或(金云母)(蛇纹石)-磷灰石-磁铁矿化阶段(平川)以浸染状-块状构造产出的磁铁矿石,磁铁矿呈细粒它形粒状结构:晚期为以硬石膏-石英/碳酸盐-磷灰石-磁铁矿阶段脉状-网脉状构造产出的粗粒-伟晶状磁铁矿(泥河)、致密块状磁铁矿(梅山)或细粒碳酸盐-(硫化物)-磁铁矿阶段以梳状构造(矿山梁子)产出的中粗粒磁铁矿。根据其产出组构特征,一般早期为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中期为次火山岩热液交代作用的产物,为主矿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晚期为热液充填成矿。②磁铁矿晶胞参数:梅山及泥河铁矿床的晶胞参数(ao为8.38892-8.39057nm和8.38630-8.38965nm)分布在接触交代和热液交代型磁铁矿范围内,应为热液交代成因。而平川铁矿(包括矿山梁子和道坪子)磁铁矿的晶格常数ao分别为8.392-8.395nm和8.391-8.398nm,显示磁铁矿主体为热液交代成因,部分可能为岩浆作用形成。③梅山铁矿早期深部辉长闪长玢岩中的磁铁矿属于富钛低镁型-富钛富钒型;而后期接触交代作用下形成的磁铁矿属于低钛富镁型-低钛富钒型。泥河铁矿早期磁铁矿颗粒为富钛低镁型-富钛富钒型;泥河铁矿中期浸染状磁铁矿为低钛低镁型-低钛富钒型;晚期粗粒脉状磁铁矿Ti02含量在1%左右波动,比较偏过渡类型。矿山梁子及道坪子主矿体磁铁矿石矿山梁子以低钛、低铝、高镁含量为特征。电子探针数据显示由泥河→梅山→平川,磁铁矿的TFeO、Fe2O3含量及Fe2O3/FeO值明显增加,FeO含量明显降低,这可能与成矿溶液中铁质含量、成矿作用形式及矿质沉淀的空间位置有关。④梅山铁矿磁铁矿TiO2、Al2O3、MgO和MnO的对数分布图显示,A1203略负向偏倚分布,MgO、TiO2和MnO均呈较明显的负向偏倚特征,与岩浆型磁铁矿相似,可能为该区后期磁铁矿继承了部分岩浆结晶分异期的元素。泥河铁矿磁铁矿MnO、MgO略具对数负向偏倚分布,整体与火山岩型磁铁矿较为相似。平川铁矿道坪子矿段整体与矽卡岩型磁铁矿较为相似,可能与成矿期后大量的碳酸盐交代作用有关。⑤磁铁矿TiO2-Al2O3-MgO, TiO2-Al2O3-(MgO+MnO)成因图解显示,平川矿山梁子及道坪子主矿体磁铁矿具明显的热液交代和接触交代作用特征,而烂纸厂为沉积变质作用而成;泥河铁矿特征值分布集中,为与中性岩浆有关的火山岩型-热液型过渡类型;梅山铁矿特征值分布非常分散,为明显的过渡性成矿。⑥不同类型矿床、不同矿石结构和构造产出的磁铁矿TiO2-Al2O3-(MgO+MnO)成因图解也具有一定规律性。梅山铁矿磁铁矿为与火山岩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作用成矿,脉状矿石为岩浆期后矿质充填形成,以它形细粒结构集合体为特征;角砾状矿石及块状矿石则是早期热液交代萃取围岩中的铁质,晚期矿质大规模沉淀而成,该作用过程中发育区内最广泛的浸染状磁铁矿化,磁铁矿受后期热液作用的影响而被交代溶蚀呈残余结构。泥河铁矿磁铁矿主要分布于Ⅱ、Ⅲ、Ⅳ区的过渡区间,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斑杂状构造→伟晶状构造→致密块状构造→网脉浸染状磁铁矿石中磁铁矿由火山岩型→岩浆型→热液型逐渐过渡,但浸染状磁铁矿石、伟晶状磁铁矿石及块状磁铁矿石受热液交代混染分布略分散。从磁铁矿产出结构特征来看,细粒它形结构与交代残余结构磁铁矿主要为火山岩型,粗粒自形-它形粒状结构磁铁矿偏向于热液成因,与区内以次火山岩-热液成矿特征较为一致。平川矿山梁子及道坪子矿段磁铁矿几乎都分布于矽卡岩型区域内,仅道坪子矿段发育的浸染状、细脉状磁铁矿石受地层混染而有向热液型过渡的趋势,矿山梁子矿段应该为富铁质矿浆沿本区火山机构及区内构造薄弱面充填成矿,受区内碳酸盐围岩影响。烂纸厂矿段磁铁矿为典型的沉积变质成因类型。⑦磁铁矿H-O稳定同位素:梅山磁铁矿H-O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热液总体显示岩浆水(5DH2O=-73-84%o,δ18OH2O=6.68-8.9‰)的特征,大气降水混入不明显。泥河磁铁矿H-O同位素特征表明主成矿阶段的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成矿晚阶段则主要为天水。平川磁铁矿δ18OMt介于5.6-10.3‰之间,明显区别于岩浆型磁铁矿和沉积变质型磁铁矿,与辉长质岩浆(δ180=5.5~7.4‰)相近,说明形成磁铁矿的氧与深部岩浆源具有亲缘关系。成矿热液中的水主要来源于岩浆体系,和区内岩浆活动密切相关,但因碳酸盐脱碳作用而具有低δD和高δ180特征。(4)蚀变-矿化分带规律梅山铁矿围岩蚀变空间上,自下而上,分为岩体深部浅色蚀变带、接触带附近深色蚀变带和上部安山质火山岩中浅色蚀变带,磁铁矿化开始于岩体深部浅色蚀变带,在接触带附近深色蚀变带富集。泥河铁矿床矿体,自下而上分为①下部浅色蚀变带、②深色蚀变带、③叠加蚀变带及④上部浅色蚀变带。分别对应钠长石化、紫色硬石膏-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化、含石英-赤铁矿-(菱铁矿)-浅色硬石膏-黄铁矿化及硅化-泥化。次生石英岩化是磁铁矿化的远程指示性蚀变,膏辉岩化出现在近矿和容矿蚀变带,钠长石化大规模发育标志铁矿化作用的开始,亦即深部找矿勘探的终止。平川铁矿的道坪子矿段V号矿体产于辉长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具充填交代成因,围岩蚀变相对较为发育,可划分为4个蚀变带:①蛇纹石化大理岩带、②金云母-蛇纹石-磁铁矿化带、③金云母-透闪石化带、及④绿帘石-阳起石-透辉石化带。各蚀变带渐变过渡,向接触带两侧蚀变程度逐渐减弱。金云母-蛇纹石-磁铁矿带是主要赋矿部位,主要发育在细粒辉绿辉长岩中,金云母和蛇纹石是近矿围岩蚀变标志。(5)蚀变-矿化作用过程中的元素迁移本次研究的陆相火山岩型铁矿中泥河铁矿具有保存最完整及最典型的蚀变分带特征,因此选取其作为研究对象,对蚀变-矿化作用过程进行探讨,分析元素迁移规律。针对泥河铁矿床蚀变矿化带对蚀变岩主量元素分析,以早期蚀变岩石为原岩与稍晚期蚀变岩石的不活动元素拟合最佳等浓度方程,采用改良后的等浓度图法(The Isocon Diagram)来定量探讨蚀变过程中元素迁移特征。早期碱交代作用阶段以Na质富集为主,代表着铁矿化作用的开始。Fe质迁移与Na质富集为负相关,与P富集呈正相关关系。深色蚀变带以铁、镁、钙交代作用为主,膏辉岩以强烈富集Ca、Mg,弱富集Fe、Si为特征,为磁铁矿化过程富集Fe、P提供物质基础。叠加蚀变带以铁、硫、钙充填交代作用为主,早期赤铁矿-(菱铁矿)-硬石膏-黄铁矿化过程伴随强烈的硅酸盐矿物绿泥石化、绿帘石化水解,富集Fe、P、S和LOI,强烈亏损Ca、Mg;黄铁矿-硬石膏化蚀变岩以强烈富集Ca、Sr和Ba,强烈亏损Al、Si、K、Mg和Na,较亏损P为特征,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可能与硬石膏大规模沉淀有关。上部浅色蚀变带以硅、钾、铝水热交代作用为主,水云母-高岭土带富集K、Al,而早期蚀变迁移出的Si质则在次生石英岩化带沉淀形成硅质岩壳,磁铁矿化强度与硅化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区内硅质的大规模沉淀标志着铁矿成矿作用过程全部结束。在整个矿化作用过程中Ti仅在磁铁矿大规模沉淀时发生类质同象置换而迁移,在其它蚀变过程中均以不活动组分存在。钠长石化的大量出现标志着铁矿化的开始;膏辉岩化是近矿和容矿蚀变;次生石英岩化是远程指示性蚀变。泥河铁矿床早期发育于辉石粗安玢岩体中的蚀变矿化过程微量稀土元素未发生明显的迁移。由辉石粗安玢岩内带至砖桥组粗安岩,微量-稀土元素逐渐降低,指示着稀土元素由内带向外带运移,亦指明了热液流体的运移方向。综上所述,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矿石组构学特征、磁铁矿成因标型特征及蚀变-矿化分带特征显示,铁质来源与岩浆岩密切相关。中性和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系列铁矿床产出于火山岩体内部或接触带部位,铁矿体以交代充填成矿为主,均发育浸染状矿化、块状矿化及脉状-网脉状矿化,局部发育角砾状矿化。由于矿体产出位置及成矿环境差异导致产出不同类型矿石组构特征及磁铁矿类型。磁铁矿化学成分特征表明浸染状细粒它形磁铁矿颗粒具有火山岩型或岩浆型-热液型过渡特征,说明其对火山岩中的铁质具有继承性特征。通过研究泥河铁矿各蚀变矿化带的元素迁移规律结合区内成矿流体特征,探讨了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及矿床形成机制,并建立了蚀变-矿化模型。

林孝先[10](2014)在《四川汉源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及其中铅锌矿成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灯影组巨厚白云岩的成因机理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其中还富含铅锌矿、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该论文选取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及其中赋存的铅锌矿为研究对象,以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现代成矿理论、系统论等学科或学说为理论指导,对研究区灯影组白云岩特征、铅锌矿成矿特征、以及白云岩与铅锌矿成矿耦合规律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研究和探讨,并总结、提出了灯影组白云岩容矿的铅锌矿的(白云岩)找矿标志(白云岩与铅锌矿成矿耦合规律)和成矿规律。在大量区域地质资料基础上,厘清了研究区灯影组地层4段划分方案,研究区板块运动史,区域构造演化史,现今构造格局,研究区沉积盆地性质及演化阶段,灯影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以及铅锌矿区域分布特征。在重新厘定的白云岩(石)成因分类方案基础上,通过剖面观察、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阴极发光分析、地球化学分析、矿物学(有序度)分析等,在研究区灯影组白云岩中识别出原生、同生、准同生、成岩、后生、表生等六种白云石(岩)成因类型。原生白云石(岩)主要为微生物白云石;同生白云石(岩)主要为拟晶白云石;准同生白云石(岩)主要为蒸发泵白云石和拟晶白云石;成岩白云石(岩)主要为粉晶白云石、细晶白云石、硅质白云石;后生白云石(岩)主要为鞍状白云石;表生白云石(岩)主要为葡萄状、块状白云岩中的泥微晶白云石被淡水淋滤而形成的粉晶白云石等;其中对微生物白云石、拟晶白云石的识别具有重要意义,且能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相对比。通过研究区灯影组唐家、团宝山、黑区、雪区等重点铅锌矿的矿区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时代特征等的研究发现,研究区位于汉源-峨边断隆和凉山断陷的转换部位,富集铅、锌、银、铁、磷、镁、镉、锗、镓、硫、钡等元素,具有低温成矿域下白云岩和断层控矿的热液(热水)矿床地质特征,主要为克拉通化地壳、造山带、成熟弧背景下的低温热卤水成因和海底喷流成因,矿源层主要为灯影组下伏的褶皱、结晶基底(晋宁期花岗岩)及灯影组白云岩,有晚震旦世(灯影期)-早寒武世(成矿Ⅰ-1、Ⅰ-2阶段)、晚寒武世-泥盆纪(成矿Ⅱ阶段)、二叠纪-三叠纪(成矿Ⅲ阶段)等三个成矿时代(或阶段)。在此基础上,依据重新厘定的铅锌矿床类型划分方案,将研究区灯影组铅锌矿分为SEDEX型和MVT型两种类型。还探讨了铅锌矿与黄铁矿、磷矿、菱镁矿等密切共(伴)生组合关系。总结提出了研究区灯影组白云岩成因类型演化规律。每个地质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成因、构造、结构类型组合,而每个成因类型白云岩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又都存在成因、种类等的演化。灯影组白云岩沉积-成岩过程中,主要发育原生、同生、准同生、成岩白云岩,其下部也存在受构造、热液等作用形成的后生白云岩,还发育因桐湾构造运动形成的表生白云岩;而在筇竹寺期及以后,主要为后生白云岩和表生白云岩。总结提出了研究区灯影组铅锌矿成矿演化规律。晚震旦世-早寒武世,为主要成矿时期,在灯三段、灯二段沉积期形成(近)SEDEX型矿床和MVT型矿床(唐家、团宝山),在灯四段沉积期形成SEDEX型矿床(黑区-雪区),(近)SEDEX型矿床为SEDEX型矿床形成的前驱或序幕,而MVT型矿床与SEDEX型矿床相配套,具有成因、时空联系。晚寒武世-泥盆纪和二叠纪-三叠纪,为两个次要成矿时期,在灯四段、灯三段、灯二段中形成MVT型矿床,或改造早期矿床,形成二次成矿。对比研究区灯影组白云岩成因类型演化和铅锌矿成矿演化规律,总结提出了二者的耦合规律及铅锌矿找矿标志。同生期、准同生期的葡萄状白云岩、纹层状(藻)白云岩、凝块状白云岩等为铅锌矿成矿提供了矿源层、有机质、地球化学障和储集空间,与其相关的((准)同生、热液)角砾状白云岩,层理、层面间孔缝等,提供了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在其间主要有成矿Ⅰ-1阶段(近)SEDEX型矿床和成矿Ⅰ-2、Ⅱ、Ⅲ阶段MVT型矿床产出;成岩期、后生期的鞍状白云岩、块状(硅质)白云岩、(热液)角砾状白云岩等为铅锌矿成矿流体作用的标志或产物,在其周缘有成矿Ⅰ-2阶段SEDEX型和成矿Ⅰ-2、Ⅱ、Ⅲ阶段MVT型矿床产出。由此总结出,灯二段、灯三段的铅锌矿找矿标志是在葡萄状白云岩、纹层状(藻)白云岩、凝块状白云岩中寻找((准)同生、热液)角砾状白云岩、鞍状白云岩、块状(硅质)白云岩,在其周缘有筒状、大脉状、复脉状的MVT型矿床和层状、似层状的(近)SEDEX型矿床产出;灯四段的铅锌矿找矿标志是在块状(硅质)白云岩、硅质岩、(热液)角砾状白云岩、鞍状白云岩附近,磷矿体和筇竹寺组页岩、粉砂岩之下,寻找层状、似层状的SEDEX型矿床。最后,综合提出了研究区灯影组白云岩容矿的“成矿前→成矿Ⅰ-1阶段→成矿Ⅰ-2阶段→成矿Ⅱ阶段→成矿Ⅲ阶段→成矿后”的铅锌矿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图。

二、四川西昌地区“八二○”矿成矿规律初步研究报告(1973)(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西昌地区“八二○”矿成矿规律初步研究报告(1973)(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库尔勒地区上户稀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稀土矿床类型及研究进展
        1.1.1 稀土矿床类型
        1.1.2 稀土矿床研究进展
    1.2 稀土矿资源概况
    1.3 选题依据与科学意义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工作量
        1.4.1 研究内容
        1.4.2 采取的研究方案
        1.4.3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塔里木北缘库尔勒地区地质概况
    2.1 地层
        2.1.1 塔里木北缘前寒武纪岩石
        2.1.2 古生界地层
        2.1.3 中新生界
    2.2 矿产
    2.3 构造
        2.3.1 构造单元划分
        2.3.2 区域深大断裂
    2.4 岩浆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1 区域重力特征
        2.5.2 区域磁场特征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第3章 库尔勒上户稀土矿床的发现及基本特征
    3.1 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
    3.2 矿产勘查史
    3.3 地层
    3.4 构造
        3.4.1 主要断层分布及规模
        3.4.2 其它次级断裂
    3.5 岩浆岩
    3.6 上户稀土床地质特征
        3.6.1 矿体的圈定
        3.6.2 矿石矿物和金属矿物
        3.6.3 非金属矿物
        3.6.4 矿区地球化学异常和矿体的主要化学组成
        3.6.5 矿体空间分布特征及矿物组合关系
第4章 样品制备和分析测试方法
    4.1 样品采集
    4.2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4.2.1 粉末样品制备
        4.2.2 主-微量元素分析
    4.3 锆石U-Pb定年和原位Hf同位素分析
        4.3.1 样品靶的制备
        4.3.2 LA-ICP-MS锆石U-Pb定年
        4.3.3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4.4 电子探针能谱分析(EDS)
    4.5 褐帘石电子探针成分分析(EPMA)
    4.6 石榴子石成分分析
第5章 辉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5.1 辉绿岩产状
    5.2 岩相学特征
    5.3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5.3.1 辉绿岩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2 辉绿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4 岩石成因
        5.4.1 后期地质作用与地壳混染对辉绿岩组成的影响
        5.4.2 源区性质
        5.4.3 形成的构造背景
    5.5 小结
第6章 上户地区混合岩特征及成因
    6.1 岩相学特征
    6.2 地球化学特征
    6.3 混合岩中石榴子石特征
        6.3.1 石榴子石主量元素特征
        6.3.2 石榴子石微量元素特征
    6.4 上户混合岩的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组成
    6.5 岩石成因
    6.6 小结
第7章 上户地区伟晶岩脉稀土矿化及其成因
    7.1 伟晶岩脉基本特征
        7.1.1 伟晶岩脉产状
        7.1.2 伟晶岩分类
    7.2 矿床矿化特征
        7.2.1 矿体基本特征
        7.2.2 矿体矿物组成
        7.2.3 矿物生成顺序
        7.2.4 矿床地球化学
    7.3 库尔勒上户稀土矿床褐帘石研究
        7.3.1 褐帘石主量元素特征
        7.3.2 褐帘石微量元素特征
        7.3.3 褐帘石成因分析
    7.4 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
    7.5 伟晶岩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
    7.6 伟晶岩成因
    7.7 上户伟晶岩稀土矿床成矿模式
    7.8 小结
第8章 取得的认识与研究展望
    8.1 取得的认识
    8.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8.2.1 存在问题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表 3.1 库尔勒市上户一带含褐帘石伟晶岩脉特征一览表
    表 3.2 库尔勒市上户稀土矿全岩主量元素分析结果
    表 5.1 上户辉绿岩的主量元素组成(wt.%)
    表 5.2 上户辉绿岩的微量量元素组成(ppm)
    表 6.1 上户混合岩主量元素分析结果表 (wt.%)
    表 6.2 上户地区混合岩微量元素组成(ppm)
    表 6.3 上户混合岩石榴子石原位主量LA-ICP-MS测试数据表(wt.%)
    表 6.4 上户稀土矿混合岩石榴子石端元组分计算表
    表 6.5 库尔勒地区混合岩锆石微量元素数据(ppm)
    表 6.6 库尔勒地区混合岩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数据
    表 6.7 库尔勒地区混合岩锆石LA-MC-ICP-MS Hf同位素数据
    表 7.1 库尔勒市上户一带含褐帘石伟晶岩脉特征一览表
    表 7.2 库尔勒上户稀土矿区伟晶岩脉地球化学样品分析结果表(ppm)
    表 7.3 上户稀土矿床褐帘石主量元素LA-ICP-MS分析结果表(wt.%)
    表 7.4 上户稀土床矿褐帘石主量元素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wt.%)
    表 7.5 上户稀土矿床褐帘石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ppm)
    表 7.6 库尔勒地区上户伟晶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数据
    表 7.7 库尔勒地区上户伟晶岩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数据
    表 7.8 库尔勒稀土矿伟晶岩相对氧逸度
    表 7.9 上户混合岩相对氧逸度
    表 7.10 塔里克拉通北缘库鲁克塔格古元古代造山时间有关的年代学数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中伴生钴的富集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伴生钴矿床研究现状
        1.2.2 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伴生钴资源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大地构造演化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构造
        2.1.4 区域岩浆岩
    2.2 钒钛磁铁矿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2.2.1 攀枝花矿床
        2.2.2 红格矿床
        2.2.3 白马矿床
第3章 钴元素的分布特征
    3.1 攀枝花矿床中钴元素的分布特征
        3.1.1 朱家包包矿段中钴元素的分布特征
        3.1.2 纳拉菁矿段钴元素的分布特征
    3.2 红格矿床中钴元素的分布特征
    3.3 白马矿床中钴元素的分布特征
    3.4 攀西地区其他矿床中钴元素的分布特征
        3.4.1 新街矿床中钴元素的分布特征
        3.4.2 黑古田矿床中钴元素的分布特征
        3.4.3 太和矿床中钴元素的分布特征
    3.5 不同矿区钴元素分布特征对比
第4章 钴元素的富集规律及综合利用价值
    4.1 钴元素的相关分析
        4.1.1 钴元素与主量元素相关分析
        4.1.2 钴元素与微量元素相关分析
    4.2 钴元素的聚类分析
        4.2.1 钴元素与主量元素聚类分析
        4.2.2 钴元素与微量元素聚类分析
        4.2.3 钴元素与稀土元素聚类分析
    4.3 钴元素的富集规律
        4.3.1 攀枝花矿床中钴元素富集规律
        4.3.2 红格矿床中钴元素富集规律
        4.3.3 白马矿床中钴元素富集规律
    4.4 钴元素的综合利用价值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攀枝花大田地区脉岩特征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热液型铀矿与混合岩型铀矿的研究现状
        1.2.2 扬子板块西缘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研究
        1.2.3 工作区的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变质岩
    2.5 区域构造
第3章 岩脉野外地质特征及岩石矿物学特征
    3.1 岩脉野外地质特征及样品采集
        3.1.1 岩脉野外地质特征
        3.1.2 样品采集
    3.2 脉岩岩石矿物学特征
        3.2.1 基性脉岩岩石矿物学特征
        3.2.2 酸性脉岩岩石矿物学特征
第4章 脉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基性脉岩地球化学特征
        4.1.1 基性脉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2 基性脉岩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 酸性脉岩地球化学特征
        4.2.1 酸性脉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2 酸性脉岩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5章 脉岩年代学特征
    5.1 样品选取、制备及分析
    5.2 岩脉锆石U-Pb年龄测年结果
    5.3 锆石微量元素组成特征
    5.4 脉岩年龄及意义
第6章 脉岩形成环境及其与铀成矿关系探讨
    6.1 脉岩形成环境
        6.1.1 基性脉岩形成环境
        6.1.2 酸性脉岩形成环境
    6.2 脉岩形成与铀成矿的关系
        6.2.1 铀矿化特征
        6.2.2 脉岩形成与铀成矿的关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以再循环视角分析中国Au、Cu、Fe矿床的时间分布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全球金属矿床储量的年龄分布模式
    2.1 种群动力学理论
    2.2 天然体系年龄分布的三种模式
    2.3 金属矿床的年龄分布模式
第三章 中国金矿床时间分布模式分析
    3.1 中国金矿资源概况
    3.2 金矿累积资源储量-年龄分布模式
    3.3 金矿成矿类型-年龄分布模式
    3.4 中国金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总结
        3.4.1 各历史时期的金矿分布情况
        3.4.2 主成矿期的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章 中国铜矿床时间分布模式分析
    4.1 中国铜矿资源概况
    4.2 铜矿累积资源储量-年龄分布模式
    4.3 铜矿成矿类型-年龄分布模式
    4.4 中国铜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总结
        4.4.1 铜矿床类型
        4.4.2 各历史时期铜矿分布规律
第五章 中国铁矿床时间分布模式分析
    5.1 中国铁矿资源概况
    5.2 铁矿累积资源储量-年龄分布模式
    5.3 铁矿成矿类型-年龄分布模式
    5.4 中国铁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总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附表A
附表B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白云鄂博西矿铌富集机制及成矿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铌矿资源概况及富集机理的研究
        1.2.2 关于复杂矿化区域的成矿相关性的研究
        1.2.3 关于成矿体系的分形和混沌的研究
        1.2.4 白云鄂博西矿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本章小结
2 白云鄂博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及岩浆岩
    2.2 矿区地质
        2.2.1 矿区地层
        2.2.2 矿区构造及岩浆岩
        2.2.3 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
    2.3 矿床地质
        2.3.1 矿体分布特征
        2.3.2 岩石类型
        2.3.3 交代作用
    2.4 本章小结
3 白云鄂博西矿岩石矿物学特征
    3.1 研究层位和样品采集
    3.2 白云鄂博西矿岩石学特征
        3.2.1 白云鄂博西矿铌矿化类型
        3.2.2 岩石学特征
        3.2.3 矿石结构和构造
    3.3 白云鄂博西矿矿物学特征
        3.3.1 矿物组成及赋存状态
        3.3.2 硫化物特征
        3.3.3 Nb-REE矿物特征和生成序列
    3.4 本章小结
4 白云鄂博西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 元素测试方法
    4.2 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2 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成矿元素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白云鄂博西矿成矿相关性研究
    5.1 Fe-Nb-REE元素成矿相关性分析
        5.1.1 成矿元素相关性因子分析
        5.1.2 Nb矿化影响因素评价
    5.2 成矿有利度计算
        5.2.1 Nb含量计算模型
        5.2.2 Nb成矿有利度模型
    5.3 成矿分形特征
        5.3.1 硫的分布特征
        5.3.2 分形特征
    5.4 混沌动力学
    5.5 本章小结
6 矿床学特征和形成机制
    6.1 铌矿化特征
        6.1.1 铌矿体的分布特征
        6.1.2 铌的赋存状态
        6.1.3 铌的地球化学特征
    6.2 铌的富集机理
        6.2.1 铌与铁、稀土的成矿关系
        6.2.2 热液流体对铌的富集影响
        6.2.3 构造对铌的富集影响
        6.2.4 铌的富集机理
    6.3 矿床成因探讨
        6.3.1 矿化时代和物质来源
        6.3.2 成矿环境和矿化过程
        6.3.3 矿床成因
    6.4 成矿模式
        6.4.1 成矿模式
        6.4.2 找矿前景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表A

(6)四川颇豁罗拉打玄武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玄武岩研究现状
        1.2.2 峨眉山玄武岩研究现状
        1.2.3 峨眉山玄武岩铜矿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概况
        1.3.1 自然地理
        1.3.2 研究区勘探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基础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思路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含矿建造
    4.2 含矿层特征
    4.3 矿体特征
    4.4 矿石组构
    4.5 矿石组分
    4.6 围岩蚀变
    4.7 成矿阶段划分
第5章 控矿因素分析
    5.1 岩浆活动对成矿控制
        5.1.1 物质来源
        5.1.2 热液活动
    5.2 构造对成矿控制
        5.2.1 区域构造
        5.2.2 原生构造
        5.2.3 次生构造
    5.3 地层岩性对成矿控制
第6章 研究区找矿方向探讨
    6.1 找矿标志
        6.1.1 直接找矿标志
        6.1.2 围岩蚀变
        6.1.3 物探异常
    6.2 找矿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攀枝花层状岩体钪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富集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立题的依据、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1.1 南北向构造
        2.1.2 东西向构造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第3章 岩体地质特征
    3.1 研究区概况
    3.2 含矿岩体特征
    3.3 岩相带划分
第4章 采样与测试
    4.1 取样方法
    4.2 分析方法
    4.3 分析结果
第5章 数据处理与分析
    5.1 相关分析
        5.1.1 钪与主量元素相关分析
        5.1.2 钪与稀土元素相关分析
        5.1.3 钪与微量元素相关分析
    5.2 聚类分析
        5.2.1 钪与主量元素聚类分析
        5.2.2 钪与稀土元素聚类分析
        5.2.3 钪与微量元素聚类分析
第6章 钪的地球化学及富集规律
    6.1 钪与主量元素的变化规律
        6.1.1 钪与主量元素含量
        6.1.2 钪与主量元素空间变化趋势
    6.2 钪与微量元素的变化规律
        6.2.1 钪与微量元素含量
        6.2.2 钪与微量元素空间变化趋势
    6.3 钪的富集规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新疆阿尔泰铁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我国铁资源现状
        1.1.2 IOCG型矿床研究现状
        1.1.3 矽卡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1.1.4 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2 阿尔泰大地构造单元及演化
        2.2.1 大地构造单元
        2.2.2 大地构造演化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乔夏哈拉铁铜金矿
        3.1.1 地层
        3.1.2 构造及侵入岩
        3.1.3 矿体及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及成矿期次划分
    3.2 老山口铁铜金矿
        3.2.1 地层
        3.2.2 构造及侵入岩
        3.2.3 矿体及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及成矿期次划分
    3.3 阿克希克铁金矿
        3.3.1 地层
        3.3.2 构造及侵入岩
        3.3.3 矿体及矿石特征
        3.3.4 围岩蚀变及成矿期次划分
    3.4 恰夏铁铜矿
        3.4.1 地层
        3.4.2 构造及侵入岩
        3.4.3 矿体及矿石特征
        3.4.4 围岩蚀变及成矿期次划分
第四章 矿物学与矿物化学
    4.1 乔夏哈拉铁铜金矿
        4.1.1 氧化物
        4.1.2 硫化物
        4.1.3 磁铁矿微量元素
        4.1.4 矿物化学意义
    4.2 老山口铁铜金矿
        4.2.1 氧化物
        4.2.2 硫化物
        4.2.3 矿物化学意义
第五章 流体包裹体与稳定同位素
    5.1 测试方法
        5.1.1 流体包裹体
        5.1.2 稳定同位素
    5.2 乔夏哈拉铁铜金矿
        5.2.1 流体包裹体研究
        5.2.2 稳定同位素研究
    5.3 阿克希克铁金矿
        5.3.1 流体包裹体研究
        5.3.2 稳定同位素研究
    5.4 恰夏铁铜矿
        5.4.1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2 稳定同位素研究
第六章 成岩成矿时代与成矿机制
    6.1 成岩成矿时代
        6.1.1 分析方法
        6.1.2 乔夏哈拉铁铜金矿
        6.1.3 老山口铁铜金矿
    6.2 成矿模式
        6.2.1 乔夏哈拉铁铜金矿
        6.2.2 阿克希克铁金矿
        6.2.3 恰夏铁铜矿
第七章 阿尔泰铁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
    7.1 成因类型
    7.2 矿床特征及空间分布
        7.2.1 火山岩型
        7.2.2 矽卡岩型
        7.2.3 与花岗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型
        7.2.4 岩浆型钒钛磁铁矿
        7.2.5 沉积变质型
    7.3 铁多金属矿成矿时代
    7.4 区域成矿模式
结论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矿石组构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宁芜“玢岩铁矿”研究现状
        1.2.2 庐枞铁矿床研究现状
        1.2.3 攀西地区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1.2.4 矿石组构学研究现状
        1.2.5 等浓度图法元素迁移规律研究现状
        1.2.6 存在的问题
        1.2.7 拟解决的问题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4 论文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1.5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宁芜盆地
    §2.2 庐枞盆地
    §2.3 攀西平川地区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梅山铁矿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床地质特征
    §3.2 泥河铁矿
    §3.3 平川铁矿
        3.3.1 矿区地质特征
        3.3.2 矿体地质特征
    §3.4 成矿时限
        3.4.1 火山岩年龄
        3.4.2 次火山岩年龄
        3.4.3 矿床成矿时代
第四章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简介
    §4.1 样品准备及处理
    §4.2 分析方法
        4.2.1 爆裂温度测试分析
        4.2.2 成矿流体成分分析
        4.2.3 电子探针分析(EMP)
        4.2.4 主、微量地球化学分析
        4.2.5 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五章 矿石组构学特征
    §5.1 梅山铁矿
        5.1.1 矿石矿物成分及矿石类型
        5.1.2 矿石结构
        5.1.3 矿石构造
        5.1.4 矿物共生组合及蚀变矿化分带
        5.1.5 成矿期次与矿化阶段
    §5.2 泥河铁矿
        5.2.1 矿石矿物成分及矿石类型
        5.2.2 矿石结构
        5.2.3 矿石构造
        5.2.4 矿物共生组合及蚀变矿化分带
        5.2.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的划分
    §5.3 平川铁矿
        5.3.1 矿石矿物成分及矿石类型
        5.3.2 矿石结构
        5.3.3 矿石构造
        5.3.4 矿物共生组合及蚀变矿化分带
        5.3.5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第六章 典型矿物标型与蚀变-矿化模型
    §6.1 典型矿物标型及矿石组构成因意义
        6.1.1 磁铁矿
        6.1.2 黄铁矿
        6.1.3 菱铁矿
        6.1.4 磷灰石
        6.1.5 硬石膏
        6.1.6 硅质岩
    §6.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流体特征
        6.2.1 泥河铁矿蚀变岩地球化学特征
        6.2.2 梅山铁矿
        6.2.3 平川铁矿
        6.2.4 蚀变矿化作用过程及形成机制探讨
    §6.3 蚀变-矿化找矿模型
第七章 结论与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Ⅰ 梅山铁矿床典型矿物及矿石结构显微照片
图版Ⅱ 梅山铁矿床典型矿石构造照片
图版Ⅲ 梅山铁矿床自下而上围岩蚀变分带特征
图版Ⅳ 泥河铁矿床典型矿物及矿石结构显微照片
图版Ⅴ 泥河铁矿床典型矿石构造照片
图版Ⅵ 平川铁矿床典型矿物及矿石结构显微照片
图版Ⅶ 平川铁矿床典型矿石构造照片

(10)四川汉源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及其中铅锌矿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白云岩研究现状
        1.2.2 铅锌矿研究现状
        1.2.3 白云岩与铅锌矿关系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5 主要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划分及特征
    2.2 构造特征及演化
        2.2.1 板块运动史
        2.2.2 区域构造演化史
        2.2.3 现今构造格局
    2.3 沉积盆地演化及古地理特征
        2.3.1 沉积盆地性质及演化
        2.3.2 灯影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2.4 矿产特征
第3章 灯影组白云岩特征研究
    3.1 白云岩(石)分类方案
        3.1.1 成分分类
        3.1.2 结构分类
        3.1.3 结构-成因分类
        3.1.4 成因分类
    3.2 灯影组白云岩成因类型
        3.2.1 原生白云岩(石)
        3.2.2 同生白云岩(石)
        3.2.3 准同生白云岩(石)
        3.2.4 成岩白云岩(石)
        3.2.5 后生白云岩(石)
        3.2.6 表生白云岩(石)
    3.3 灯影组白云岩的含矿性
第4章 灯影组铅锌矿成矿特征研究
    4.1 矿区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4.1.1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4.1.2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4.2 矿床地质特征
        4.2.1 地层特征
        4.2.2 构造特征
        4.2.3 矿床规模及品位特征
        4.2.4 矿体特征
        4.2.5 矿石特征
        4.2.6 围岩及围岩蚀变特征
        4.2.7 矿物生成顺序
    4.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3.1 常量元素特征
        4.3.2 微量元素特征
        4.3.3 稀土元素特征
        4.3.4 流体包裹体特征
        4.3.5 同位素特征
    4.4 成矿时代
    4.5 矿床类型划分
        4.5.1 铅锌矿床类型划分方案
        4.5.2 研究区灯影组铅锌矿床类型及相互关系
    4.6 铅锌矿与黄铁矿、磷矿、菱镁矿等共(伴)生组合关系
第5章 灯影组白云岩容矿的铅锌矿成矿规律
    5.1 灯影组白云岩与铅锌矿耦合规律
        5.1.1 灯影组白云岩成因类型演化规律
        5.1.2 灯影组铅锌矿成矿演化规律
        5.1.3 灯影组白云岩成因类型与铅锌矿成矿耦合规律
    5.2 灯影组白云岩容矿的铅锌矿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四川西昌地区“八二○”矿成矿规律初步研究报告(1973)(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库尔勒地区上户稀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D]. 张海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9(07)
  • [2]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中伴生钴的富集规律[D]. 郑析科.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3]攀枝花大田地区脉岩特征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D]. 柏勇. 成都理工大学, 2019
  • [4]以再循环视角分析中国Au、Cu、Fe矿床的时间分布模式[D]. 刘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 [5]白云鄂博西矿铌富集机制及成矿相关性研究[D]. 苏立.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01)
  • [6]四川颇豁罗拉打玄武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D]. 陈姝谕.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2)
  • [7]攀枝花层状岩体钪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富集规律[D]. 何益.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8]新疆阿尔泰铁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D]. 李强.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5(08)
  • [9]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矿石组构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D]. 江满容. 中国地质大学, 2014(11)
  • [10]四川汉源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及其中铅锌矿成矿规律研究[D]. 林孝先.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四川西昌地区“8月20”矿成矿规律初探报告(197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