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二氧化碳催化加氢直接合成二甲醚既可以利用二氧化碳制得有用的化学品,又可以解决二氧化碳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于保证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均具有重要意义。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为包括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甲醇脱水生成二甲醚和二氧化碳与氢的逆水煤气变换等反应的复杂体系,本论文首先引入逸度系数对二氧化碳加氢直接合成二甲醚体系进行了热力学分析,以期为客观评价所研制催化剂的反应性能提供依据。鉴于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为两步反应,本文以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和HZSM-5分子筛甲醇脱水催化剂所构成的双功能复合催化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XRD、TG、BET、TPR、H2-TPD、NH3-TPD、XPS、IR和加压固定床活性评价等多种研究方法系统地考察了下列诸因素对复合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甲醇合成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的沉淀温度、沉淀方法、沉淀次序、铜/锌比例;甲醇合成催化剂和HZSM-5的复合方法及焙烧条件;对甲醇合成催化剂及HZSM-5分子筛的改性处理;HZSM-5分子筛的硅/铝比等。在对二氧化碳加氢直接合成二甲醚反应平衡体系的热力学研究中,用逸度系数校正了压力对气体可压缩性的效应,模拟计算分析了二氧化碳加氢直接合成二甲醚反应体系达到热力学平衡时各组分的组成,及其同温度、压力和H2/CO2摩尔比之间的关系。经计算得出,在533 K、3 MPa和H2与CO2的比为3的反应条件下,当体系达到热力学平衡状态时,CO2的平衡转化率为26.5%,二甲醚的平衡收率为14.9%,可以作为客观考核催化剂性能的依据。在共沉淀法制备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的过程中,沉淀温度、沉淀方法、沉淀次序、铜/锌比例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能均有较大影响。当沉淀温度为343 K时,采用两步沉淀法制备的Cu/Zn=1/2的复合催化剂催化反应性能最为理想。采用两步共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前驱体中Cu-Zn-Al三元类水滑石物相有利于提高催化剂中CuO和ZnO的分散性能及其与HZSM-5分子筛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制备的复合催化剂表面具有较多较强酸性中心,有利于催化剂活性的发挥。XPS结果表明,活性组分铜以Cu+和Cu0两种形态存在,支持Cu+和Cu0物种共同组成甲醇合成活性中心的观点。用干混法、湿混法、共沉淀沉积法和共沉淀浸渍法四种复合方法制备的复合催化剂的比较研究发现,以干混法制备复合催化剂效果较好。不同温度焙烧处理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引言1.2 二氧化碳的回收和利用1.2.1 二氧化碳的回收1.2.2 二氧化碳的利用1.2.2.1 制造无机化工产品1.2.2.2 合成有机化工原料1.2.2.3 二氧化碳的物理应用1.3 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及其活化1.3.1 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1.3.2 二氧化碳在金属表面的吸附与活化1.4 二甲醚的用途及其制备1.4.1 二甲醚的用途1.4.1.1 用作气雾剂、制冷剂和发泡剂1.4.1.2 用作燃料1.4.1.3 作为化工原料1.4.2 二甲醚的制备1.4.2.1 两步法制二甲醚1.4.2.2 一步法制二甲醚1.5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反应体系1.5.1 反应体系的热力学分析1.5.2 反应体系的动力学分析1.5.2.1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1.5.2.2 压力对反应的影响1.5.3 反应体系的物料衡算1.6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与进展1.6.1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的研究1.6.1.1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催化剂1.6.1.2 甲醇合成反应机理1.6.2 甲醇脱水用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1.6.3 二氧化碳加氢直接制二甲醚的研究1.7 本课题的基本思路和研究内容第二章 实验部分2.1 催化剂组分的确定2.1.1 甲醇合成催化剂组分的选择2.1.2 甲醇脱水催化剂组分的选择2.2 实验原料2.2.1 实验用化学试剂2.2.2 实验用气体2.3 催化剂的制备2.3.1 共沉淀法制备甲醇合成催化剂组分2.3.1.1 沉淀的生成2.3.1.2 沉淀的洗涤、干燥及焙烧2.3.2 甲醇脱水催化剂组分2.3.2.1 HZSM-5 分子筛2.3.2.2 HZSM-5 分子筛的改性2.3.3 复合催化剂的制备2.3.3.1 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2.3.3.2 催化剂的成型及活化2.4 催化剂的物化性质表征2.4.1 热重分析(TGA)2.4.2 X 射线衍射分析(XRD)2.4.3 比表面积测定(BET)2.4.4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IR)2.4.5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实验(H2-TPR)2.4.6 氢气程序升温脱附实验(H2-TPD)2.4.7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实验(NH3-TPD)2.4.8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2.5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2.5.1 活性评价装置2.5.1.1 反应器系统2.5.1.2 温控系统2.5.1.3 流量和压力控制系统2.5.1.4 分析系统2.5.2 活性评价实验2.5.2.1 活性评价2.5.2.2 转化率、选择性和收率的计算2.6 催化剂的标识第三章 二氧化碳加氢直接合成二甲醚反应体系的热力学3.1 反应体系中独立反应数的确定3.2 反应体系独立反应吉布斯自由能3.3 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3.4 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3.5 反应平衡体系组成研究3.5.1 反应体系的平衡组成3.5.2 二氧化碳的平衡转化率3.5.3 二甲醚的平衡收率3.6 热力学分析结果讨论3.7 本章小节第四章 沉淀前驱体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4.1 引言4.2 沉淀温度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4.2.1 不同沉淀温度制备的催化剂前驱体的热重分析4.2.2 不同沉淀温度制备的催化剂前驱体的物相分析4.2.3 不同沉淀温度制备的催化剂的物相分析4.2.4 不同沉淀温度制备的催化剂的比表面积4.2.5 不同沉淀温度制备的催化剂的还原性能4.2.6 不同沉淀温度制备的催化剂的氢吸附性能4.2.7 不同沉淀温度制备的催化剂的酸性4.2.8 不同沉淀温度制备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4.2.9 沉淀温度影响的讨论4.2.10 本节小结4.3 沉淀方法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4.3.1 不同沉淀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前驱体的物相分析4.3.2 不同沉淀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的物相分析4.3.3 不同沉淀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的比表面积4.3.4 不同沉淀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的IR 表征4.3.5 不同沉淀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的还原性能4.3.6 不同沉淀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的酸性4.3.7 不同沉淀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4.3.8 沉淀方法影响的讨论4.3.9 本节小结4.4 沉淀次序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4.4.1 不同沉淀次序制备的催化剂前驱体的物相分析4.4.2 不同沉淀次序制备的催化剂的物相分析4.4.3 不同沉淀次序制备的催化剂的比表面积4.4.4 不同沉淀次序制备的催化剂的IR 表征4.4.5 不同沉淀次序制备的催化剂的还原性能4.4.6 不同沉淀次序制备的催化剂的酸性4.4.7 不同沉淀次序制备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4.4.8 沉淀次序影响的讨论4.4.9 本节小结4.5 铜/锌比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4.5.1 不同铜/锌比的催化剂前驱体的物相分析4.5.2 不同铜/锌比的催化剂的物相分析4.5.3 不同铜/锌比的催化剂的比表面积4.5.4 不同铜/锌比的催化剂的IR 表征4.5.5 不同铜/锌比的催化剂的还原性能4.5.6 不同铜/锌比的催化剂的酸性4.5.7 不同铜/锌比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4.5.8 催化剂中合成甲醇的活性中心4.5.9 铜/锌比影响的讨论4.5.10 本节小结第五章 复合方法及焙烧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5.1 引言5.2 复合方法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5.2.1 不同复合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的物相结构5.2.2 不同复合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的比表面积5.2.3 不同复合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的还原性能5.2.4 不同复合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的氢吸附性能5.2.5 不同复合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的酸性5.2.6 不同复合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5.2.7 复合方法影响的讨论5.2.8 本节小结5.3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5.3.1 不同焙烧温度制得催化剂的物相结构5.3.2 不同焙烧温度制得催化剂的比表面积5.3.3 不同焙烧温度制得催化剂的还原性能5.3.4 不同焙烧温度制得催化剂的氢吸附性能5.3.5 不同焙烧温度制得催化剂的酸性5.3.6 不同焙烧温度制得催化剂的反应性能5.3.7 焙烧温度影响的讨论5.3.8 本节小结第六章 助剂及改性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6.1 引言6.2 不同助剂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6.2.1 添加不同助剂复合催化剂的物相结构6.2.2 添加不同助剂复合催化剂的比表面积6.2.3 添加不同助剂复合催化剂的还原性能6.2.4 添加不同助剂复合催化剂的反应性能6.2.5 助剂影响的讨论6.2.6 本节小结2 含量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6.3 ZrO2含量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2 含量复合催化剂的物相结构'>6.3.1 不同ZrO2含量复合催化剂的物相结构2 含量复合催化剂的比表面积'>6.3.2 不同ZrO2含量复合催化剂的比表面积2 含量复合催化剂的还原性能'>6.3.3 不同ZrO2含量复合催化剂的还原性能2 含量复合催化剂的反应性能'>6.3.4 不同ZrO2含量复合催化剂的反应性能2 含量影响的讨论'>6.3.5 ZrO2含量影响的讨论6.3.6 本节小结6.4 HZSM-5 分子筛改性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6.4.1 HZSM-5 改性对复合催化剂还原性能的影响6.4.2 HZSM-5 改性对复合催化剂的酸性的影响6.4.3 HZSM-5 改性对复合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6.4.4 HZSM-5 改性影响的讨论6.4.5 本节小结6.5 HZSM-5 分子筛硅/铝比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6.5.1 HZSM-5 硅/铝比对复合催化剂还原性能的影响6.5.2 HZSM-5 硅/铝比对复合催化剂酸性的影响6.5.3 HZSM-5 硅/铝比对复合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6.5.4 HZSM-5 硅/铝比影响的讨论6.5.5 本节小结第七章 展望第八章 结论参考文献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 [1].聚甲氧基二甲醚的合成与应用进展[J]. 乙醛醋酸化工 2020(02)
- [2].液化石油气中二甲醚检验方法研究[J]. 化工设计通讯 2016(08)
- [3].一种聚甲氧基二甲醚的制备方法[J]. 乙醛醋酸化工 2016(12)
- [4].一种等离子体活化二氧化碳制备二甲醚的装置[J]. 乙醛醋酸化工 2016(12)
- [5].甲醛、二甲醚联产工艺[J]. 乙醛醋酸化工 2017(02)
- [6].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液化石油气中二甲醚含量[J]. 化学分析计量 2017(01)
- [7].超临界二甲醚喷雾特性的试验研究[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17(02)
- [8].二甲醚在杀虫气雾剂中的风险分析[J]. 化工管理 2017(11)
- [9].邻苯二酚亚甲醚合成工艺探索[J]. 广东化工 2017(16)
- [10].甲醇制二甲醚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炼油与化工 2016(01)
- [11].液化石油气中二甲醚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市场 2016(06)
- [12].二甲醚介电常数随温度变化特性及应用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13].二甲醚检测方法的改进及其应用[J]. 广州化工 2016(08)
- [14].二甲醚在玻璃熔解炉中的燃烧分析[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 [15].2014年二甲醚行业市场持续低迷 市场行情整体跌势[J]. 乙醛醋酸化工 2015(02)
- [16].高原地区二甲醚燃烧器的选型研究[J]. 工业加热 2015(02)
- [17].二甲醚对乙醇内燃机性能的影响[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5(05)
- [18].粗醇生产二甲醚过程中结蜡的解决办法[J]. 化工管理 2015(18)
- [19].浅议二甲醚的合成工艺[J]. 科技致富向导 2014(14)
- [20].二甲醚及其应用技术分析[J]. 民营科技 2013(12)
- [21].论液化石油气中二甲醚含量的检测方法[J]. 科技致富向导 2012(12)
- [22].瓶装民用二甲醚的充装和使用[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23)
- [23].环戊基甲醚反应精馏模拟与优化[J]. 现代化工 2017(02)
- [24].二甲醚产业何去何从[J]. 中国石化 2017(04)
- [25].一种制备聚甲氧基二甲醚的工艺方法[J]. 乙醛醋酸化工 2017(01)
- [26].固定床一步法制二甲醚催化剂性能[J]. 工业催化 2017(08)
- [27].二甲醚发展前景及加快实施《液化二甲醚钢瓶》地方标准的重要意义[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6(Z1)
- [28].二甲醚系统粗甲醚冷凝器改造及应用[J]. 小氮肥 2015(01)
- [29].气雾剂级二甲醚脱胺脱水实验研究[J]. 低温与特气 2015(02)
- [30].一步法合成二甲醚分离工艺的研究进展[J].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5(09)
标签:二氧化碳论文; 催化加氢论文; 二甲醚论文; 铜基催化剂论文; 分子筛论文; 复合催化剂论文; 热力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