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史研究(1949-1988)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
作者: 俞海洛
导师: 杨树标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历程,反思,历史研究
文献来源: 浙江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高校是思想的家园,大学生是社会各种思潮的最早接触者,是思想最活跃的社会阶层之一。研究大学生思想演变,对研究社会主流思想及其影响有其深刻意义。同时,研究大学生思想,摸清其中的发展规律,对做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保持我们的社会长治久安、为今后的社会能向着我们的意愿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秉此总纲,言十五万,由绪论、正文四章、结语共六部分构成。 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缘起、意义及与本论文有关的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待了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价值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论述建国后七年大学生确立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建国初期,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党、新制度疑惑、不了解,在经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的锻炼后,开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对新的社会制度逐渐认同。从1951年到1955年在批判电影《武训传》、清理胡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和批判胡风文艺思想三次学术思想批判运动中,大学生开始接受无产阶级唯物主义观的洗礼,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又组织领导了高等教育改革、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等运动。通过这些举措,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较彻底的变化,逐步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了头脑,开始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1956年全国知识分子工作会议召开,肯定了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标志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 第二章:阐述1956至1966年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大学生思想的曲折发展。1956年至1957年,在“双百方针”指引下,广大学生积极响应共产党发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刻苦努力学习。1957年整风运动开始后,广大学生围绕着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等问题,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久,反右高潮到来,大学生思想由最初的分化到调整认识,高度统一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反右扩大化之后,大学生们积极参与了“红”与“专”问题的讨论,树立了“要做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1958年,在总路线号召下,教育战线“大跃进”开始,大学生们参加了教育改革大辩论,他们向自己的老师挑战,自己制定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大炼钢铁,大办工厂等,渐渐地走上了脱离实际的空头政治道路。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出于对国际形势变化的应对及对国内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担忧,又向高校提出了要以阶级斗争为主要教育内容,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目标要求。广大学生在农村“四清”活动中接受了一次阶级斗争思想的洗礼。 第三章:讲述1966至1976十年中大学生思想的复杂变化。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在狂热的政治激情支使下,大学生们以英雄人物为榜样从被动地紧跟到自觉地行动,成了“文革”初期最激进的排头兵。他们执着于“造反有理”,在盲从中逐步丧失理性。文革中期,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初期那种跌宕起伏的政治运动之后,大学生们似乎认识到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王国只是一片虚幻,他们已感到失落、对运动已感到疲倦,而“林彪事件”的突然出现,则更使大学生们一下子陷入困惑。之后进行的批林整风运动,提高了大学生对“左”倾错误危害性的认识,促进了大学生的冷静思考。到“文革”后期,大学生们逐渐清醒、理智,他们借悼念周恩来之际,向社会发出了觉醒的吼声。大学生们政治思想的觉悟,为正义
论文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 选题的缘由
(二) 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资料
(一) 研究现状
(二) 文献资料
三、研究方法、内容与学术价值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
(三) 学术价值
第一章 确立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1949—1956)
第一节 建国初期大学生思想的彷徨及新旧碰撞
一、解放初期大学生思想的彷徨
二、逃避政治的消极思想的显现
三、在“三大运动”的实践锻炼中新旧思想发生碰撞
第二节 在学术批判运动中接受唯物主义思想的洗礼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与大学生思想的自我审视
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文艺思想的消减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
一、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补充思想营养
二、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三、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召开,大学生社会主义思想确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大学生思想的曲折发展(1956—1966)
第一节 反右运动前后大学生政治思想的激进变化
一、在整风中政治热情的勃发
二、反右扩大化中大学生思想高度统一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
三、反右运动前后大学生鸣放思想动因分析
第二节 大学生又红又专思想的定位
一、培养知识分子又红又专思想的提出
二、对又红又专教育思想展开讨论
三、大学生又红又专思想的定位
第三节 大跃进时期大学生思想对实际的脱离
一、高教改革中大学生空头政治思想的出现
二、“大跃进”时期大学生劳动思想的催发
第四节 大学生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思想的树立
一、教育调整时期大学生思想的平稳发展
二、大学生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思想的树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狂热的追求到理性的抗争(1966—1976)
第一节 “文革”初期大学生参与国政思想的狂热掀起
一、大学生参与国政思想的急速膨胀
二、“革命反叛”思想的迸发
三、激昂的思想开始失落
第二节 “文革”中期大学生思想的困惑
一、工农兵大学生的复杂情感
二、在困惑中开始思考
三、“白卷”运动中大学生抵制心理的显现
第三节 文革后期大学生思想的觉悟
一、大学生对时政的清醒认识
二、思想深处爱憎的爆发
本章小结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处于瘫痪状态
二、大学生成为党内政治斗争的工具
第四章 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1976—1988)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解放序幕的拉开(1976—1979)
一、大学生批判思想方式的转变
二、渴求知识思想的强烈反映
三、大学生思想解放序幕的拉开
第二节 在中西方思想观念的碰撞中认识社会主义(1980—1984)
一、对西方竞选模式的盲目憧憬
二、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定位及崇高体现
三、准确理解马克思人道主义和“异化”观
四、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第三节 “自由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严重干扰(1985—1988)
一、爱国思想与“民主”意念的胶着
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正常发展的侵扰
三、党内政治工作的动摇对大学生思想的误导
本章小结
一、对1976—1988年大学生思想的评述
二、对1976—1988年大学生思想工作的评价
结语
一、1949—1988年大学生思想特征述评
(一) 1949—1988年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特征
(二) 1949—1988年大学生思想特征及思想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二、1949—1988年大学生思想发展的主要规律
(一) 经济基础决定大学生的思想发展
(二) 党的正确领导是大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 传统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发展
(四) 外来文化激荡并渗透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进程
(五) 科学技术提高、引导和匡正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水平与轨迹
(六) 家庭教育启蒙和奠定大学生思想发展基础
(七) 学校德育教育转变和塑造大学生思想发展模式
(八) 社会实践完善、检验、发展了大学生思想内涵
三、从1949—1988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一) 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二)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四) 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导向
(五) 努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体系
四、“立足历史,面向未来”—浅谈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一) 思想政治工作思路要创新
(二) 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要创新
(三) 思想政治工作手段要创新
(四) 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要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文献、汇编、档案、校史、报刊类
三、文章类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9-14
相关论文
- [1].当代大学生自信特点研究[D]. 车丽萍.西南师范大学2002
- [2].大学生自立意识的初步研究[D]. 李媛.西南师范大学2002
- [3].中国大学文化研究[D]. 严峰.复旦大学2005
- [4].文化视域中的高校德育研究[D]. 朱炜.华东师范大学2006
- [5].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模型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 韩晓峰.吉林大学2006
- [6].“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 吴琼.复旦大学2007
- [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 王金利.天津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