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张爱玲对1946年11月上海山河图书公司出版的《传奇》增订本中收入的15篇小说的原刊本进行了修改,导致这些作品最初的文本的语义系统及艺术系统发生了变化。本文即以这15篇小说的版本变迁为研究对象,在对原刊本和定本校对、评析的基础上,结合上海战时、战后的文化语境的变动,对这些作品版本的变迁的原因作出合理阐释。随着近几年来研究的发展和相关出版物的纷纷面世,张爱玲及其作品不仅被“经典化”,而且在商业操作下,张爱玲成为文化生产的焦点之一,“张爱玲”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丰富内涵,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并且和种种社会经济因素互动,形成了“张爱玲神话”。在商业性的文化生产和学术研究不断互渗的情况下,张爱玲研究应有的“历史感”被遮蔽,严肃的学术研究走向了浮浅和停滞。本文的研究意义就在于:通过对其作品版本的考察,探讨张爱玲的作品的产生的具体历史文化语境,以及她本人在各种不同历史情境中的不同的行动轨迹,寻回张爱玲研究应有的“历史感”;同时,从张爱玲作品的版本变迁的考察中总结出张爱玲的文化习性被“形塑”的命运所内涵的普遍意义,藉此为我们当下的“知识分子”对自己的文化身份的思考与界定提供些微有益的参考。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选取新的角度——从张爱玲作品的版本考证切入,运用新的研究方法——从“关系主义”的角度去建构对象,超越虚假的二元对立,将张爱玲放置于战时、战后上海的具体文化情境网络中,去探讨她的作品、她的文化习性与社会语境的互动关系,从而得出本文的主要观点、结论。本文主要观点及结论:张爱玲对其旧作的修改,使其语义系统和艺术系统产生了很大变化。从张爱玲身处的战时、战后的上海社会文化语境来看,她的修改行为及结果不纯粹是作家个人艺术观念的变化所致,这些不同的版本都被裹挟进了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学场域中,从而深深地带着不同的文学生态环境的印痕。这些作品版本的变迁是作家面对不同的文化语境而采取的意识形态策略,是新的文学场域的规则内化于作家的文化习性、作家与新的文学场域规则“共谋”的结果的体现。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清雍正原刊本《磁人诗》考述[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 [2].师陀《夏侯杞》考——师陀史料考辨之一[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4(04)
- [3].胡刻本《文选》底本的几个问题[J]. 中州学刊 2012(01)
- [4].《造人术》的校勘问题[J]. 鲁迅研究月刊 2010(05)
- [5].黄芝冈日记选录(三十)[J]. 艺海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