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古代史
作者: 李扬眉
导师: 王学典
关键词: 古史辨派,三皇五帝,经今文学,上古史重建
文献来源: 山东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在20世纪的中国史学发展史上,顾颉刚先生(1893—1980)以及他所领导的“古史辨”运动始终占据着一种砥柱性的位置,他们主要从事的上古史料的董理和批判工作也推动了史学的整体变迁。但半个多世纪以来,“古史辨”派的学术业绩仍然面临着各种被误读的危险,而顾颉刚的几大主干命题也仍有重新诠释和理解的必要。 顾颉刚1923年5月6日刊发于《读书杂志》上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事实上构成了“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一源远流长的中国上古史知识框架崩溃的肇因。其中所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作为顾颉刚古史考辨工作据以进行的基本假定和最具阐释力的分析工具,其内涵绝不仅仅限于史料学层面。如果说此命题中确实蕴藏着所谓“现代史学的观念”,也似乎主要体现在顾先生对历史知识一般性质的看法上或对历史知识的革命性态度上。顾先生从中得出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知识性质的结论是:“我们要辨明古史,看史迹的整理还轻,而看传说的经历却重。”而他的致知取向便“不在它的真相而在它的变化”,简言之就是“不立一真,惟穷流变”。这一搁置历史本体、着重于古史知识形成过程的“层累构成说”便标明了顾颉刚经验主义的知识立场。而从历史知识论的角度来看,当顾颉刚将注意力集中在古史的“故事演变”和“角色塑造”时,也就意味着他早在那些极端的后现代主义者论证“历史文本”也是“文学虚构”之前很久,就将历史、特别是人们所熟知的上古史还原为“故事”、“传说”和“神话”等体裁的文学作品了。在普遍的知识论意义上,从怀疑古史记录到怀疑全部历史记录,顾颉刚已经触及了历史知识的一般性质与“神话”的性质的关系问题。事实上,神话制造者对资料的取舍与编排,与职业历史学家的历史叙事,手法与程序并没有实质上的不同,“历史”与“神话”的区别可能仅具有相对和有限的意义。所以“层累构成说”应该看作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因为不管文献“足征”与否,所有的“历史”仍都具有“不确定”的性质,都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
第一节 “不立一真,惟穷流变”
第二节 “知识论上之实证论”
第三节 “层累构成说”的普遍意义
第二章 “东周以上无史”—“疑古”学说“破坏”意义的再估量
第一节 “东周以上”之为“无史时代”
第二节 “无史”说是被“证据”逼出来的一个结论
第三节 如何重建“东周以上”的历史
第三章 “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顾颉刚与晚清经今文学之关系
第一节 化“经学”为“史学”
第二节 顾颉刚对康有为考据遗产的继承
第三节 康有为对顾颉刚研究路径的指引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发布时间: 2005-10-17
参考文献
- [1].古史辨《诗经》学研究[D]. 章原.复旦大学2004
相关论文
- [1].钱穆史学思想研究[D]. 徐国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 [2].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 朱发建.华东师范大学2004
- [3].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 林国华.山东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