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功有序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不同的形势,存在不同的问题。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且分布不均,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供给越来越少,这无疑会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较低的城市化水平影响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和信息革命的深入发展,对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造成不利影响;农民自身素质低下,无法适应市场需要;乡镇企业因经营环境变化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等原因,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所减弱,城市特别是中小城镇的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潜力较大,但发展很不充分;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其平台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从转移过程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带来诸多社会影响。如何解决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成为我国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首先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现实意义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然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进行界定。在界定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估算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接下来,本文深入分析了推动和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最后,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该采取复合转移方式,即综合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体、转移平台及相关体制等因素,启动农村内部转移与向城镇、城市甚至国外劳务输出相结合的转移途径。在提出复合转移途径以后,本文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包括:一、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体的素质;二、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载体的吸纳能力,积极培育新载体;三、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四、深化配套制度改革。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导论1.1 选题背景及现实意义1.1.1 选题背景1.1.2 现实意义1.2 研究综述1.2.1 国外研究综述1.2.2 国内研究综述1.3 相关概念的界定1.3.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及来源1.3.2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界定1.4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1.4.1 论文结构1.4.2 研究方法第二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2.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情况2.1.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估算2.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区分布2.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衡量指标、现状及特点2.2.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衡量指标2.2.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2.2.3 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2.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影响2.3.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3.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影响2.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分析第三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3.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因素3.1.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因素3.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动因3.1.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外在动因3.1.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心理因素3.1.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条件3.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3.2.1 相关体制的制约3.2.2 农民自身素质偏低3.2.3 劳动力吸纳载体的吸纳能力不稳定3.2.4 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3.2.5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其他因素第四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研究4.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4.1.1 英国、美国、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4.1.2 进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研究必须坚持的原则4.1.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复合转移方式4.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4.2.1 深化相关配套体制改革4.2.2 增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努力提高转移主体的素质4.2.3 增强载体的吸纳能力,积极培育新载体4.2.4 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参考文献致谢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农村剩余劳动力论文; 农业剩余劳动力论文; 转移论文; 复合转移方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