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垂体腺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标准经蝶窦入路可以安全地切除大部分垂体腺瘤,患者预后良好。但是如肿瘤呈侵袭性生长,广泛侵袭鞍旁区及斜坡区,会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由于标准经蝶窦入路显露范围相对局限,难以完全切除肿瘤。此外,侵袭性垂体腺瘤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发病机理尚不明确。这些因素导致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较差,而且存在远期复发问题。因此,侵袭性垂体瘤的临床与相关基因研究是制定有效诊疗策略的基础。扩大经蝶窦入路通过扩大颅底骨质的切除范围,增加了显露范围,提高了肿瘤切除程度。上皮钙粘蛋白是一种细胞粘附分子,与肿瘤的侵袭关系密切,但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Bmi-1和PIK3CA均系癌基因,与细胞的增殖、侵袭和凋亡等有关,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们是否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发病相关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总结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犯前颅底、海绵窦及斜坡的垂体腺瘤手术经验;阐明上皮钙粘蛋白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明确侵袭性垂体腺瘤中Bmi-1与PIK3CA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侵袭的关系。资料与方法1、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自1999年9月至2008年3月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手术治疗的126例侵袭性垂体腺瘤连续病例资料。2、根据改良Hardy分级及Knosp分级,将11例垂体腺瘤患者分成非侵袭组和侵袭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方法检测两组垂体腺瘤原代细胞的上皮钙粘蛋白表达水平。选用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2’-脱氧胞苷对侵袭组原代细胞进行去甲基化处理,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处理后的上皮钙粘蛋白表达水平,采用Boyden Chamber体外侵袭模型检测处理前后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3、以改良Hardy分级为标准,并结合病理学表现,将临床垂体腺瘤病例分为非侵袭组与侵袭组。收集手术切除的19例新鲜肿瘤标本,液氮保存,Trizol法提取总RNA,反转录成cDNA,real-time PCR法检测两组中Bmi-1基因与PIK3CA基因mRNA表达水平。对60例垂体腺瘤以及2例正常垂体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指标Ki-67以及P53蛋白、Bmi-1蛋白和PIK3CA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SPSS13.0软件对两组病例的real-time PCR结果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组患者男性55例,女性71例。大腺瘤82例,巨大腺瘤44例。肿瘤向前颅底生长14例;向侧方生长包绕海绵窦111例,其中有3例侵入颞叶下方;向后方生长累及斜坡28例;同时突破鞍底向蝶窦方向生长47例;同时向两个方向以上呈侵袭性生长者59例。肿瘤全切除78例(61.9%),次全切除43例(34.1%),大部切除5例(4.0%)。术后并发症包括—过性脑脊液鼻漏7例;颅神经不全麻痹5例;全垂体功能低下5例;颈内动脉损伤2例;单眼失明2例;永久性尿崩症1例;鼻中隔穿孔2例;无死亡病例。2、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侵袭组上皮钙粘蛋白表达明显低于非侵袭组(P<0.05)。加入5-氮-2’-脱氧胞苷后,侵袭组原代细胞的上皮钙粘蛋白表达增强(P<0.01),并且侵袭能力降低(P<0.01)。3、侵袭组的Bmi-1基因与PIK3CA基因mRNA表达水平高于非侵袭组(P=0.020,P=0.013)。Bmi蛋白和PIK3CA蛋白在腺垂体中不表达。侵袭组Bmi-1蛋白和PIK3CA蛋白的表达高于非侵袭组(P<0.001,P=0.005)。Bmi-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预后相关(P=0.007)。结论1、扩大经蝶窦入路可以充分暴露向前颅窝底、海绵窦及斜坡生长的垂体肿瘤,提高了肿瘤全切除率,并发症相对较少。质地硬韧、侵犯包绕海绵窦以及呈多方向侵袭的肿瘤不容易彻底切除。该入路增加了显微镜下直视操作空间,有利于辨认肿瘤与神经、血管的关系,便于手术操作。术前影像学研究及内镜、神经导航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肿瘤切除的疗效和安全性。2、上皮钙粘蛋白表达下调与侵袭性垂体腺瘤有关,原因可能是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5-氮-2’-脱氧胞苷作用于侵袭性垂体腺瘤细胞可上调上皮钙粘蛋白的表达,同时可使细胞侵袭性降低。研究结果为今后探索侵袭性垂体腺瘤新型诊治方案提供了理论参考。3、Bmi-1基因与PIK3CA基因参与垂体腺瘤的形成过程,与肿瘤侵袭相关,为侵袭性垂体腺瘤提供了新的诊治策略。Bmi-1蛋白的表达水平能判断垂体腺瘤患者的预后,可能作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蛋白激酶B和促血管生成素2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 现代医院 2020(04)
- [2].探讨侵袭性垂体腺瘤磁共振影像和生物学标记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34)
- [3].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11)
- [4].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10例临床分析[J]. 江苏医药 2016(18)
- [5].侵袭性垂体腺瘤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01)
- [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垂体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0(03)
- [7].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分析[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9(04)
- [8].侵袭性垂体腺瘤药物治疗现状[J]. 现代临床医学 2018(01)
- [9].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和经蝶手术治疗进展[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6(04)
- [10].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分子水平研究进展[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01)
- [11].侵袭性垂体腺瘤相关抑癌基因研究进展[J]. 中国肿瘤 2014(06)
- [12].手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预后研究[J]. 实用癌症杂志 2014(05)
- [13].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现代肿瘤医学 2013(01)
- [14].侵袭性垂体腺瘤相关原癌基因研究进展[J]. 中国肿瘤 2013(11)
- [15].VEGF和透明质酸酶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研究[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09)
- [16].侵袭性垂体腺瘤45例预后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 2012(19)
- [17].miRNA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的初步研究[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1(12)
- [18].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01)
- [19].侵袭性垂体腺瘤治疗现状[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03)
- [20].翼点入路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术后护理[J]. 护理学杂志 2009(16)
- [21].侵袭性垂体腺瘤诊治现状[J]. 医学综述 2009(22)
- [22].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01)
- [23].端粒酶逆转录酶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03)
- [24].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研究近况[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8(02)
- [25].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04)
- [26].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关系的研究[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0(05)
- [27].垂体腺瘤侵袭性生物学指标研究[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0(05)
- [28].CD147、MMP-9和VEGF在垂体瘤中的表达及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3)
- [29].额颞硬膜外-下入路手术治疗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05)
- [30].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