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目前南京学生的自我增强现状,并深入分析影响南京学生自我增强的因素。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研究编制了用于测量优于平均效应的自我增强问卷和用于测量不切实际的乐观的自我增强问卷,并验证了其较好的信度和区分度。然后,以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7所学校的631名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他们的自我增强现状,并进一步研究其自我增强与特质或事件的文化色彩、重要性、可控性之间的关系。最后,本研究对谦虚反应量表(MRS)进行了修订,并结合自我结构量表(SCS)、自尊量表(SES)以及自我增强问卷,综合考察了影响南京学生自我增强的诸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在优于平均效应和不切实际的乐观的测量中,南京学生都表现出显著的自我增强,且不存在性别、年龄、学历上的差异。2.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南京学生在具有集体主义色彩的特质或未来事件上表现出了更高的自我增强水平。3.南京学生对特质或事件的重要性和可控性的认知,影响其自我增强水平。南京学生在重要、可控的特质或事件上的自我增强水平分别高于在不重要、不可控特质或事件上的自我增强水平。4.南京学生的自尊水平影响其自我增强水平,高自尊者的自我增强水平明显高于低自尊者。5.南京学生中,依赖型自我结构者的事件自我增强水平显著较高。而自我结构类型与特质自我增强之间的关系受到特质文化色彩的影响。不同自我结构者在个体主义特质上的自我增强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集体主义特质上,依赖型自我结构者的自我增强水平显著较高。6.南京学生的谦虚水平与其特质自我增强之间的关系受到特质文化色彩的影响。在集体主义特质上,不同谦虚水平者的自我增强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个体主义特质上,被试的谦虚水平越高,其特质自我增强水平越低。7.在优于平均效应和不切实际的乐观中,南京学生都倾向于积极地评价自己最要好的朋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自我进行更积极的评价。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前言1 问题的提出2 国内外研究现状3 研究目的与假设4 研究方法5 研究结论6 创新与不足正文1 问题的提出1.1 对自我动机的关注1.2 受自尊研究的影响1.3 自我增强跨文化普遍性的争论1.4 研究的意义2 国内外关于自我增强的研究综述2.1 相关概念界定2.2 自我增强的理论基础2.2.1 Festinger的社会比较理论2.2.2 Allport的自我洞察理论2.2.3 Kenny的人际知觉理论2.3 自我增强的测量方法2.3.1 基于社会比较理论——社会赞许性反应测验与内省测验2.3.2 基于自我洞察理论——标准差异测验与过分—宣称技术2.3.3 基于SRM——环状设计测量法2.3.4 对自我增强的表现形式的测查2.3.5 内隐自我增强的测量2.4 自我增强的国内外研究2.4.1 国外研究2.4.2 国内研究2.4.3 国内外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3 研究方法3.1 研究目的3.2 研究假设3.3 研究对象3.4 研究工具3.4.1 自编的自我增强问卷3.4.2 Singelis的自我结构量表(SCS)3.4.3 Rosenberg的自尊量表(SES)3.4.4 Whetstone的谦虚反应量表(MRS)4 研究一:自我增强问卷的编制4.1 专家评定4.2 编制问卷4.3 问卷的预测与修订4.4 问卷的再测4.4.1 信度分析4.4.2 项目分析5 研究二:自我增强现状研究5.1 研究目的与假设5.1.1 研究目的5.1.2 研究假设5.2 研究方法5.2.1 研究对象5.2.2 研究工具5.3 研究程序5.3.1 问卷的施测5.3.2 数据处理5.4 研究结果与分析5.4.1 优于平均效应中体现的自我增强5.4.2 不切实际的乐观中体现的自我增强5.4.3 两种测量方法结果的比较5.5 研究结论6 研究三:自我增强的影响因素研究6.1 研究目的与假设6.1.1 研究目的6.1.2 研究假设6.2 研究方法6.2.1 研究对象6.2.2 研究工具6.3 研究程序6.3.1 谦虚反应量表的修订6.3.2 问卷的施测6.3.3 数据处理6.4 研究结果与分析6.4.1 基本描述性统计6.4.2 自我结构、自尊和谦虚对自我增强的效应6.4.3 自我结构、特质或事件的文化色彩对自我增强的效应6.4.4 谦虚水平、特质或事件的文化色彩对自我增强的效应6.4.5 扩展的自我对个体自我增强的影响6.5 研究结论7 分析与讨论7.1 关于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7.1.1 自我增强测量方法上的争论7.1.2 本研究对自我增强的测量思路7.2 南京学生的自我增强现状7.2.1 自我增强的客观存在性7.2.2 自我增强的目标性7.2.3 自我增强的普遍性7.3 自我增强的影响因素7.3.1 自尊7.3.2 自我结构7.3.3 谦虚7.3.4 扩展的自我7.4 南京学生自我增强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8 研究结论9 创新与不足9.1 本研究的创新9.2 本研究的不足参考文献附录附录1:专家评定问卷附录2:测量优于平均效应的自我增强问卷附录3:测量不切实际的乐观的自我增强问卷附录4:自我结构量表附录5:自尊量表附录6:谦虚反应量表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自我增强论文; 优于平均效应论文; 不切实际的乐观论文; 集体主义个体主义论文; 自我结构论文; 自尊论文; 谦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