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花突变体论文-秦彩华

晚花突变体论文-秦彩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晚花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穗短柄草,突变体的筛选,bdlf2,BdIQDI

晚花突变体论文文献综述

秦彩华[1](2018)在《二穗短柄草突变体筛选及晚花突变体bdlf2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 L.)属于早熟禾亚科短柄草属,与大麦、小麦等禾本科植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它还具有一系列模式植物所具有的特点:基因组小,生长周期短,生长条件简单,自花授粉等。随着二穗短柄草Bd21全基因组测序完成,近年来对二穗短柄草的研究在飞速发展。二穗短柄草作为温带禾本科植物的模式研究材料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青睐。为加快对二穗短柄草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突变体分析是研究基因功能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产生突变体的方式主要有物理诱变、化学诱变(EMS诱变)、自发突变及插入突变。目前,转座子标签法获得突变体材料是最成功有效的突变方法。要想深入地对二穗短柄草进行基础研究,准确有效地发掘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关键基因与位点,首先就要对二穗短柄草进行正向遗传学与反向遗传学研究,对二穗短柄草突变体的正反向遗传学的研究将会是推动二穗短柄草基因功能研究的关键。当转座子插入功能基因区域或者临近位点时会使插入点的基因失活或激活并诱导其产生突变表型,根据这个特性可以采用转座子标签法克隆得到相关功能基因。二穗短柄草突变体的筛选为了获得大量的二穗短柄草突变体,我们构建了高效的组成型Ac/Ds转座系统和乙醇诱导型Ac/Ds转座系统,农杆菌侵染获得转基因苗,对其后代进行表型观察及基因鉴定。在插入突变体中,寻找与开花以及农艺性状相关的突变体,研究突变基因的功能及其作用机理。主要筛选结果如下:(1)利用Ac/Ds转座系统快速获得大量插入突变,我们已经获得了若干个颜色变化(黄化、白化、条纹斑)、畸变(穗畸变、叶片畸变)、矮化、发育迟缓、染病、种子变小、极度晚花等多种突变体。种植突变体至少3代,突变体表型稳定。利用PCR方法确定插入元件是T-DNA或Ds。利用Tail-PCR或反向PCR快速定位T-DNA或Ds插入的位置。(2)利用乙醇诱导型Ac/Ds系统转基因苗后代筛选,目前也获得了一些突变体表型,如:白化苗,穗畸变,矮化等。二穗短柄草中突变体bdlf2的初步研究植物抽穗时期的研究对作物的产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筛选到了一个极度晚花的突变体株系,命名为bdlf2。经Tail-PCR分离边界,定位到T-DNA插入两个基因的间隔区,为找到出现晚花表型的原因,我们对两侧基因做了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观察突变体bdlf2的表型,发现极度晚花,多分枝,生长周期长达一年半以上,小穗变长,每个小穗的小花数增多且小花排列紧密。(2)qRT-PCR结果表明左右两侧基因相对于野生型表达量明显上调。经比对发现左侧基因是一个己糖激酶同源基因,命名为BdHXK1。右侧基因的蛋白氨基酸序列中含有一个IQ67保守结构域,IQ67结构域含有67个保守残基的中心基序,是植物特有的IQD基因家族的标志性特征,把右侧基因命名为BdIQD1。(3)BdIQDI在顶端分生组织和穗部表达量最高。BdIQDI在叶片中表达量相对较低,在四叶期的顶端分生组织及七叶期的穗部表达量较高。(4)BdIQDI能影响穗长和育性。过表达BdIQDI表型为小穗变长,每穗小花数增多,雌蕊结构发育异常,转基因植株结实率显着下降。过表达BdIQDI的穗型结构与突变体bdlf2的穗型结构相似,这些证明突变体bdlf2的穗型结构变化可能是右侧基因BdIQDI表达上调造成的。结合BdIQDI在穗部的表达量较高,推测基因BdIQDI在控制穗型发育中起到重要作用。(5)开花关键基因FT及VRN1在突变体bdlf2中表达显着下降。bdlf2中开花促进因子FT及VRN1表达量显着下降,开花抑制因子BdODDSOC1和BdODDSOC2的表达有明显的上调变化。这些表明突变体bdlf2中一些开花基因表达量变化可能造成了植株晚花。(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5-10)

刘新庆,郭蕊,范晓宁,王雪,龙鸿[2](2016)在《拟南芥晚花突变体fve-1和fca-1营养生长时相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拟南芥胚后发育经历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主要阶段,在营养生长的过程中,由幼龄期向成熟期的转变称为营养生长时相转变。有关这个转变的基因调控网络仍不清楚。本文对拟南芥晚花突变体fca-1、fve-1的营养生长时相转变过程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fve-1、fca-1植株幼龄期延长,导致营养生长时相转变延迟。自主开花基因FVE、FCA参与了植物营养生长时相转变的调控。(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王士磊,黄海祥[3](2015)在《一个天然的晚花突变体的发现及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科研工作中,从一个晚粳稻品系中发现一株天然的晚花突变体。在基本营养生长期,该突变体与其野生型除生育期外其他性状并无明显差别。在嘉兴,它比野生型平均推迟20 d左右抽穗。对配组后代考察统计、遗传分析,发现该晚花突变体受隐性单基因控制。通过育种技术,将其转育应用,得到不育系及多个品系。(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9期)

刘杰[4](2014)在《拟南芥晚花突变体laf1的表型分析及基因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开花是植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正确的时间诱导起始成花是保证植物成功繁殖的关键。植物的开花受到精确且错综复杂的网络调控,多种内源和外源信号能调控植物开花。目前研究表明春化作用、光周期、自主途径、赤霉素、糖类等都能调控植物的开花。前人研究发现一个C24背景的突变体laf1,此突变体开花延迟,莲座叶增多。通过统计分析发现,laf1比野生型推迟开花14d左右、莲座叶数目多20片以上。为了确定laf1突变基因通过哪种途径影响开花调控,分别检测了突变体植株在不同开花调控途径中的表型:在4℃对种子分别春化处理3d、4周和8周,随着春化时间的延长,laf1的莲座叶数目和花期与野生型的差距逐渐减小,但并未完全恢复晚花表型。这说明laf1对春化作用敏感。由此推测突变基因对花期的影响不是在春化途径中发挥功能。为了确定laf1突变基因是否在光周期途径中调控花期,或者光周期能否恢复laf1的晚花表型,分别用8h光/16h暗的SD和16h光/8h暗的LD对野生型和突变体进行处理。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laf1的莲座叶数目和花期与野生型的差距逐渐减小,但可以明显看出laf1在LD/SD条件下仍具有晚花表型,由此可以说明突变基因并不在光周期途径中发挥作用。为了确定laf1突变基因是否在赤霉素途径中调控花期,我们用GA3对用野生型和突变体进行喷施处理,施加GA3后野生型和突变体的花期均有少量提前,但赤霉素处理仍然不能将突变表型恢复。说明突变也不是发生在赤霉素途径中。综上所述可以推测出laf1突变基因应该是属于自主途径基因。通过回交分析,发现laf1是单基因显性突变体。通过与Landsberg erecta (Ler)生态型的杂交发现,F2:C24♀×Ler♂群体出现花期分离,因此,图位克隆的方法不适用克隆laf1的突变位点的确定。基于上述结果决定采用混合分组分析(Bulk Segregant Analysis,BSA)结合高通量测序的手段,对突变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与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推测有11个基因可能存在突变位点。对它们进行生物信息学的进一步分析现将laf1的突变位点初步确定为发生无义突变的AT1G34095的这个位点。laf1突变体这种明显的晚花表型必然也在蛋白组学水平上与野生型存在差异,为了寻找这些差异蛋白,利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将生长期为47d(此时C24即将开花,但laf1仍未进入开花起始阶段)植株的地上部分取材,提取蛋白质,做双向电泳。得到上调和下调蛋白点共16个,并通过质谱鉴定得到相关蛋白序列。由结果可知在突变体中控制花期的自主途径基因FLK表现为上调,而FRI则与之相反。RT-PCR检测几个自主途径基因和FLC表达量的变化,发现只有FCA在laf1即将开花时为显着下调,其它均无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4-06-01)

牛杰振,严金平,杨恩,伊日布斯[5](2013)在《一株拟南芥晚花突变体的分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的开花时间直接控制植物营养生长期和生育期的长短,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繁育的成功与否,也与植物的产量和质量性状密切相关.拟南芥花期改变突变体是植物开花调控机制研究重要的植物材料.研究利用前期研究中获得的一株稳定遗传的、晚花表型的T-DNA插入拟南芥突变体pex2为材料,对其进行开花相关表型分析、T-DNA插入位点鉴定及插入位点基因转录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pex2突变体中存在单一的T-DNA插入,该插入位点位于PEX2基因下游约1 800 bp处,且该位点的插入引起了PEX2全长转录产物的缺失.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pex2突变体晚花机制及拟南芥PEX2基因与晚花表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了研究材料.(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张峰[6](2009)在《一个拟南芥晚花突变体的定位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开花是植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开花启动至少受光周期途径、春化途径、自主途径和赤霉素途径等四条途径的调控。这个调控网络的复杂性有必要分离更多的开花时间突变体以更好的理解开花调控的遗传和分子基础。本实验室以Columbia型拟南芥为材料,通过EMS诱变筛选到一个晚花突变体,命名为flowering locus r(flr)。本研究对此突变体的遗传背景进行了纯化,构建了作图定位群体,对突变基因进行了定位。为了纯化突变体的遗传背景,我们以野生型(Columbia ecotype)为母本,突变体(Columbia ecotype)为父本进行杂交,这样发生在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中的突变就会去除。种植杂交一代(F_1),F_1自交产生子二代(F_2),从F_2中选择晚花表型的突变体,纯化突变体的遗传背景,以减少额外突变对后续工作的影响。为了构建作图群体,将突变体flr与不同遗传背景的Ler生态型杂交,收获子一代(F_1)种子,F_1自交产生子二代(F_2),从F_2中选择具有晚花表型的突变体作为定位群体。提取群体中每一晚花突变体的基因组DNA,进行基因型分析。利用已知的和自己创制的SSLP分子标记对群体进行了基因型分析。通过连锁关系分析,该基因位于分子标记NGA106和T20D1-6801之间。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表明,此突变体的FLC表达量增加。在拟南芥开花调控网络中,除了自主途径基因突变解除对FLC表达的抑制以外,有功能的FRI也能促进FLC的表达。对FRI的克隆测序表明该突变体的FRI与处于失活状态的Columbia生态型基因序列完全一致。所以,我们认为突变体的晚花表型与flr的突变,而不是FRI的变化相关。(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09-06-01)

汪本勤,陈曦,向成斌[7](2007)在《SOD活性增高的拟南芥晚花突变体具有增强的非生物胁迫耐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晚花突变表型和非生物胁迫耐受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以遗传背景同为Wassilewskija(Ws-2)的7个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晚花突变体(CS2235、CS2238、CS2239、CS2240、CS2246、CS2248和CS6208)为材料,通过干旱胁迫、盐胁迫和氧化胁迫实验,发现晚花突变体的耐旱、耐盐和耐氧化性都较野生型(wildtype,WT)强。对叶片失水速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测定结果也表明,晚花突变体的保水能力和SOD活性均高于野生型。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SOD活性与耐氧化性、耐旱性、耐盐性之间呈正相关,耐旱性和耐盐性随耐氧化性增强而增强。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晚花突变体的表型和非生物胁迫耐受性之间存在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植物学通报》期刊2007年05期)

李国保[8](2007)在《一个拟南芥晚花突变体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开花时间的调控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生理活动之一。在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至少存在4条调控开花时间的途径,包括光周期途径、春化途径、自主途径和赤霉素途径。尽管目前对拟南芥开花时间调控的分子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仍然有限。我们以拟南芥为材料,筛选得到一个晚花突变体,命名为Flowering Locus X(FLX)。本研究对该突变体进行了四代回交,纯化了遗传背景;鉴定了开花控制中的遗传途径。同时建立了基因定位的作图群体。为了纯化该突变体的遗传背景,我们将突变体.flx(Columbia,Col)与相同背景野生型Col植株杂交,子一代(F1)代自交产生子二代(F2)代,在F2代中选择突变体继续与野生型杂交。每一次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突变体一半的基因组可以被野生型替代,经过四轮回交,保留下额外突变的机率已很小,而选出的突变体成为只包含我们感兴趣的基因突变的纯合突变体。这一工作为进一步克隆FLX基因和对其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将纯化的突变体与不同背景野生型(Landsberg,Ler)植株杂交,从766株F2代中选择具有晚花突变表型的个体142株,扩建了基因定位的作图群体。通过比较突变体在不同光周期和春化处理前后的表型特征,分析了光周期和春化作用对拟南芥突变体flx开花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突变体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都表现晚花,而且春化处理可以逆转突变体的晚花表型。因此,我们认为该突变体基因可能是一个自主途径的组分。(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07-06-01)

汪本勤[9](2007)在《拟南芥晚花突变体CS188的耐逆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遗传背景为Landsberg erecta(Ler-0,WT)的拟南芥晚花突变体CS188为材料,通过干旱胁迫实验、NaCI胁迫实验、甲基紫精(paraquat,PQ)胁迫实验发现晚花突变体的耐旱、耐盐、耐氧化性都较野生型强,叶片失水速率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保水能力强,这表明拟南芥晚花突变体CS188的寿限延长与强的耐氧化性相关,同时耐旱性、耐盐性也得到增强。(本文来源于《安徽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曾群[10](2006)在《拟南芥晚花突变体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植物的生命周期中从营养生长到开花是发育过程的重要转折。花启动的时机对生殖生长的成功至关重要。植物开花时间突变体的获得,在揭示植物花发育的奥秘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模式植物拟南芥(A rabid op sis tha liana)为材料,将野生型拟南芥(Co lum b ia生态型)的种子用甲基黄酸乙酯(EM S)诱变处理,将经诱变处理的种子M1播种收获M2种子用于突变体筛选。以初生莲座叶片数作为筛选指标,筛选出一株晚花突变体,命名flx(flow ering locus x)。(本文来源于《山西林业科技》期刊2006年02期)

晚花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拟南芥胚后发育经历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主要阶段,在营养生长的过程中,由幼龄期向成熟期的转变称为营养生长时相转变。有关这个转变的基因调控网络仍不清楚。本文对拟南芥晚花突变体fca-1、fve-1的营养生长时相转变过程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fve-1、fca-1植株幼龄期延长,导致营养生长时相转变延迟。自主开花基因FVE、FCA参与了植物营养生长时相转变的调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花突变体论文参考文献

[1].秦彩华.二穗短柄草突变体筛选及晚花突变体bdlf2的初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8

[2].刘新庆,郭蕊,范晓宁,王雪,龙鸿.拟南芥晚花突变体fve-1和fca-1营养生长时相转变[J].热带农业科学.2016

[3].王士磊,黄海祥.一个天然的晚花突变体的发现及初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

[4].刘杰.拟南芥晚花突变体laf1的表型分析及基因鉴定[D].河南大学.2014

[5].牛杰振,严金平,杨恩,伊日布斯.一株拟南芥晚花突变体的分子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6].张峰.一个拟南芥晚花突变体的定位与分析[D].山西大学.2009

[7].汪本勤,陈曦,向成斌.SOD活性增高的拟南芥晚花突变体具有增强的非生物胁迫耐受性[J].植物学通报.2007

[8].李国保.一个拟南芥晚花突变体的鉴定[D].山西大学.2007

[9].汪本勤.拟南芥晚花突变体CS188的耐逆性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

[10].曾群.拟南芥晚花突变体的筛选[J].山西林业科技.2006

标签:;  ;  ;  ;  

晚花突变体论文-秦彩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