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的法治观

论“以人为本”的法治观

论文题目: 论“以人为本”的法治观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法律

作者: 夏肇明

导师: 李桂林

关键词: 以人为本,法治观,人权,法治

文献来源: 华东政法学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中国的法治进程在不断地向前推进,法治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法治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亟待分析和解决。而如果对这些问题进行追根溯源,就不难发现症结还是在于我们持一个什么样的法治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具有很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明确提出、深入分析“以人为本”的法治观,赋予其准确、丰富的内涵以更好地指导法治实践已经刻不容缓。本文首先试图对各个历史时期西方国家和我国的“以人为本”的内涵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各个角度进行探寻。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得出“以人为本”的内涵。随后,对“以人为本”法治观的内涵从逻辑和实践层面进行界定并进一步探寻它的理论基础。同时,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法治观同样还需要接受一些原则的指导,最后笔者用“以人为本”的法治观对中国的法律文本和法治实践进行了分析,发现契合之处和背离乃至冲突之处。据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本文有导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部分又分为五个子部:一、“以人为本”的内涵诠释;二、“以人为本”的法治观;三、“以人为本”法治观的理论基础;四、“以人为本”法治观的指导原则;五、“以人为本”法治观与中国法治实践。导言:简要介绍了本文的写作动机、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的研究方法。正文:一、首先分析了西方国家的“以人为本”、我国古代“以人为本”以及我国近代“以人为本”内涵的历史演进。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的要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即我国当代的“以人为本”。从宏观层面看,它是整体利益论,即“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以人的权利为本”。而由于当代人权是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的统一,因此,并不仅仅体现为个人权利。从微观层面看,它是个体利益论,“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切为了人,而且是为了一切人。“以人为本”的当代内涵中已越来越多地涵盖和包容个体利益。二、对“以人为本”的法治观从逻辑和实践层面进行了分析和界定。提出在逻辑层面,人性尊严是“以人为本”法治观的核心价值,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法治观的终极目的,人权保护是“以人为本”法治观的实现手段。笔者认为,这是我们在法治进程中所亟需明确的理念。在实践层面,“以人为本”的法治观意味着要珍视人的生命和自由,依法保护人的财产,重视人的精神利益,这是法治实践中应切实遵循和追求的准则。三、在明确了“以人为本”法治观的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理论基础,笔者认为,人民主权理论、现代法治理论和主体性理论成为支撑“以人为本”法治观的重要基础。这些理论使得“以人为本”的法治观的提出具有了一种内在必然性,“以人为本”的法治观是这些理论的发展和运用。四、笔者提出,“以人为本”法治观的内涵使其具有一种先进性,并且其厚实的理论基础足以支撑它的提出和发展。但是,它仍然需要接受一些重要原则的指导。这些原则就是人权原则、和谐原则和科学发展原则,它们指导着“以人为本”法治观的提出、内涵的确定和付诸实践。可以说,它们是使“以人为本”法治观得以真正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保证。五、笔者首先用“以人为本”的法治观来对我国的法律文本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看到立法层面带来的巨大进步,同时,也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甚至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又用“以人为本”的法治观对我国的法治实践进行分析,以孙志刚案为切入点,反映在实践层面所发生的重要变化,其背后实际上已经折射出法治观念的变化,更明确地说,已经出现了“以人为本”的法治实践,并且可以看到“以人为本”法治观的指引作用。最后,笔者根据上述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结论和思考。结语:简要提出了笔者对于以人为本法治观践行的期盼,以及笔者对于我国法治建设前景和法治进程的信心。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诊释

(一) “以人为本”的历史演化

1、西方国家的“以人为本”

2、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

3、中国近代的“以人为本”

(二) “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当代中国的“以人为本”

1、宏观层面:整体利益论

2、微观层面:个体利益论

二、“以人为本”的法治观

(一) 逻辑层面的以人为本法治观

1、人性尊严是“以人为本”法治观的核心价值

2、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法治观的终极目的

3、人权保护是“以人为本”法治观的实现手段

(二) 实践层面的“以人为本”法治观

1、珍视人的生命和自由

2、依法保护人的财产

3、重视人的精神利益

三、“以人为本”法治观的理论基础

(一) 人民主权理论

(二) 现代法治理论

(三) 主体性理论

四、“以人为本”法治观的指导原则

(一) 人权原则

(二) 和谐原则

(三) 科学发展原则

五、“以人为本”法治观与中国法治实践

(一) 基于文本的分析

1、原则层面

2、制度层面

(二) 基于实践的分析

(三) 批判性的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7-10-26

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念研究[D]. 张珑春.山东大学2018
  • [2].以人为本的法治观研究[D]. 彭磊.淮北师范大学2011
  • [3].论民间法范畴的界定及法治实践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互动关系[D]. 张根强.西安科技大学2005
  • [4].法治实践过程中的道德基础分析[D]. 王田园.郑州大学2010
  • [5].城区法治文化建设探析[D]. 潘浩.复旦大学2013
  • [6].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法治实践[D]. 寸永芳.天津师范大学2013
  • [7].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价值取向研究[D]. 陈承涛.渤海大学2012
  • [8].人本法律思想解读[D]. 朱兵强.华中科技大学2010
  • [9].论法治实践中的道德困境[D]. 伊佳丽.延边大学2017
  • [10].论中国法治的渐进性与推进性[D]. 李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人本法治浅论[D]. 沈永胜.中南民族大学2007
  • [2].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建设[D]. 陈绍山.安徽师范大学2006
  • [3].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D]. 张晓军.大连海事大学2007
  • [4].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D]. 王建伟.中共陕西省委党校2007
  • [5].论“以人为本”与人的全面发展[D]. 常欣.吉林大学2007
  • [6].“以人为本”的哲学阐释[D]. 杜彬武.华中师范大学2007
  •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法治建设研究[D]. 梁建华.西南财经大学2007
  • [8].论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D]. 殷永贵.华中师范大学2007
  • [9].法治与依法治国的本质及其关系研究[D]. 谭建陵.湖南师范大学2006
  • [10].“以人为本”法律价值观的理论逻辑[D]. 蒋薇.南京师范大学2006

标签:;  ;  ;  ;  

论“以人为本”的法治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