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尖椒长期贮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巴良杰,曹森,吉宁,马超,王瑞,罗冬兰[1](2021)在《茉莉酸甲酯结合低温预贮对李果实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探究茉莉酸甲酯结合低温预贮对李果实采后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以李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茉莉酸甲酯(1μmol/L熏蒸处理)结合低温预贮(先10℃2 d,然后0℃贮藏)对李果实在贮藏期冷害指数、褐变指数、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固性物、VC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含量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茉莉酸甲酯结合低温预贮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李果实冷藏期冷害指数和褐变指数,抑制果实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增加,保持较高的可溶性固性物和VC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并降低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含量。以上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结合低温预贮可以降低李果实在贮藏期间冷害的发生,保持贮藏品质,为李果实采后保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胡美斯[2](2020)在《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冷胁迫青椒中CBF信号通路的调控》文中研究表明青椒(Capsicum anuum.L)属于双子叶茄科辣椒,别名为甜椒。青椒的发源地为中南美洲,属冷敏性植物。青椒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有多种对人体有增益的营养素。普遍认为,低温贮藏技术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果蔬保鲜技术。低温可以对果蔬的呼吸代谢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助于果蔬内营养物质的保存,为保质期的延长创造有利的条件。然而青椒在生产、运输、低温贮藏过程中,会导致青椒发生腐烂变质进而产生冷害症状,严重影响了青椒的商品品质和商品价值。茉莉酸甲酯是一种有效的调节物质,其能够对植物胁迫反应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在多种果蔬上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用来做保鲜和预防冷害发生,从而提高果蔬的抗冷性,从而减轻果蔬在低温下膜脂过氧化和冷害等症状,提高采后果实低温贮藏下的品质。CBF(C-repeat binding factor,CBF)可以界定为AP2/ERF类家族的一员,是一种典型的转录因子,还有一种叫法为DREB,该物质在植物响应低温胁反应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最经典的低温反应通路是ICE1-CBF-COR通路。本研究首先通过对青椒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与分析,研究低温胁迫下青椒冷害的发生与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发生冷害与未发生冷害的青椒果实的CBF/DREB差异表达基因和转录因子,采用Real-time 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关键基因的转录调控机理表达水平。同时对低温贮藏的青椒采用茉莉酸甲酯处理,探究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冷害调节的影响及茉莉酸甲酯处理后对青椒CBF通路基因表达的变化影响,以探究减轻青椒冷害的调控技术,为研发青椒冷害的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结果如下:(1)采后青椒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冷害指数增加,尤其是4℃,增加十分显着,相对电导率,腐烂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其变化趋势没有较大的差别,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与许多关于冷害研究结果相同。这表明,青椒细胞受损害严重,遭受冷胁迫影响,都代表着膜系统的崩溃,冷害症状更加明显。贮藏过程中的叶绿素含量也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说明冷害也导致叶绿素含量下降。通过观察发现4℃贮藏20d的青椒出现了明显的凹陷斑和褶皱,大片水渍状冷害斑,果皮线和果肉组织完全模糊,细胞收缩明显,组织破坏严重,10℃贮藏的青椒组表观为轻微失水变蔫,贮藏期间不存在显着的冷害症状。(2)当处于4℃贮藏环境下,100μmol/L茉莉酸甲酯处理可以降低冷害,抑制叶绿素发生分解,阻碍果实发生的褐变,有利于抗坏血酸的贮存,对青椒后熟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保持青椒的最佳品质,增强了青椒的耐寒性。同时茉莉酸甲酯处理能够提高抗氧化物酶SOD,POD,APX,CAT的综合活性,有助于编码基因自身表达水平的提高。为采后青椒抗寒提供有效贮藏技术。(3)青椒果实经茉莉酸甲酯处理后于4℃低温贮藏25d,发现CaDREB2E和CaCOR413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4℃未处理组。4℃茉莉酸甲酯处理组中CaICE1基因表达出现峰值的时间较4℃未处理组延迟5d。实验结论显示,对青椒果实进行茉莉酸甲酯相关处理后,除CaDREB1F、CaDREB1B之外,其他类型的DREB/CBF冷应答通路基因相关活性有所提高,可将其表述为接受诱导贮藏中后期DREB/CBF冷应答通路相关基因进一步增强表达的早期信号,让青椒果实的抗冷性得到提高。
侯淑琴[3](2019)在《五寨县马铃薯产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马铃薯具有粮、菜、饲、加工等多种用途,而且产量高、营养丰富、产业链长,既可做粮食、蔬菜、又可以进行精细加工淀粉、薯片、薯条、工业原料、医疗等多种用途。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国家把马铃薯列为自己国家的主食。五寨县是全国马铃薯生产优势区域之一,现已成为五寨县农民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的支柱性产业,有力推动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现在马铃薯产业以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和强大的发展潜力在五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地位。本文立足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结合五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实际,分析五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在马铃薯种子品种应用、脱毒种薯繁育、栽培技术、加工、营销、贮藏及产业扶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铃薯种薯繁育规模小,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使得种薯的品质得不到保障,影响了当地脱毒马铃薯种薯的推广使用;其次,在马铃薯种植方面,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及人们传统农业种植思想的限制,马铃薯的机械化作业程度比较低,大大的限制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再次,在马铃薯贮藏方面,受贮藏条件的限制及不合理的贮藏亦造成了马铃薯产后的严重损失;最后,在马铃薯精深加工及市场开发方面,五寨县马铃薯加工程度低、产业链短,龙头企业规模小、产品商标注册、产品认定、原产地标识注册等滞后,外销缺乏稳定渠道。本文通过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五寨县地方资源优势从马铃薯种薯繁育及种植方向、马铃薯产品加工方向、马铃薯及其产品市场开发方向等三方面对今后的五寨县马铃薯产业出路进行分析,对五寨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产业发展方向,证实马铃薯是促进五寨县农民增产增收的首选产业。
韩芸泽[4](2019)在《1-MCP和EA处理对低温胁迫香蕉李果实苹果酸代谢酶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香蕉李属蔷薇科李属植物果实。果实酸甜适口,适量食用可保持人体健康。香蕉李的成熟期在8月中旬,由于采收期天气炎热,果实采后寿命短,果实流通区域受到局限。目前最主要延长果实贮藏寿命的方法为低温贮藏,但香蕉李属于冷敏性植物果实,低温下贮藏易受低温胁迫导致冷害发生,使风味丧失,酸味变淡,进而失去商品价值。对于果实来说,酸味是不可或缺的风味,有机酸在果实采后贮藏中起到了表现安全贮藏期的作用。本文研究不同温度下苹果酸代谢,以及1-MCP和EA处理对低温胁迫香蕉李果实苹果酸代谢酶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期为香蕉李长期低温贮藏提供理论基础及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香蕉李果实主要的有机酸为苹果酸。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香蕉李中有机酸进行测定,苹果酸占总有机酸的75%。其次为草酸,并含有柠檬酸和琥珀酸,但含量均相对较少,可忽略不计。2.冷害促进了香蕉李果实中苹果酸的降解。香蕉李20℃常温贮藏寿命不超过20 d,至20 d完全丧失食用品质。4℃和10℃低温贮藏可以将香蕉李的贮藏寿命延长到40 d以上。但与10℃相比4℃香蕉李于贮藏15 d出现冷害症状,发生果肉纤维化、凝胶化,伴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的下降,呼吸作用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被抑制,丙二醛(MDA)大量积累,脂质过氧化程度加剧。冷害下可滴定酸和苹果酸含量骤然下降,pH值骤然上升,固酸比(RTT)降至最小值。至贮藏结束时苹果酸含量比入贮时下降了1/2,是10℃和20℃贮藏结束时苹果酸含量的1/2。3.1-MCP处理延缓了香蕉李果实中苹果酸的降解。4℃下1-MCP处理和乙烯吸收剂(EA)处理相较于对照(CK),果实硬度高,呼吸高峰受到抑制。与EA处理和对照相比1-MCP处理更有效地抑制MDA的积累,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SOD活性,更有效地缓解了香蕉李贮藏后期的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延缓香蕉李果实苹果酸含量的下降,在贮藏结束时其苹果酸含量为入贮时的3/4,是EA处理和对照贮藏结束时的1.5倍。证明1-MCP处理效果好于EA处理。4.NADP-ME酶是研究采后香蕉李果实苹果酸降解的关键酶。4℃下NAD-MDH基因、NADP-ME基因、PEPC基因和tDT基因都高度表达,伴随NAD-苹果酸脱氢酶(NAD-MDH酶)活性和NADP-苹果酸酶(NADP-ME酶)活性显着升高,协同调控NADP-ME基因表达和其酶活性显着升高,进而加速苹果酸的降解。4℃1-MCP处理的香蕉李果实NADP-ME基因低表达,NAD-MDH基因、PEPC基因和tDT基因都高表达,伴随NADP-ME酶活性缓慢上升,NAD-MDH酶活性升高,协同调控抑制NADP-ME基因表达和其酶活性的升高,进而延缓苹果酸的降解。
刘婧[5](2019)在《光对青霉菌的控制及对小白菜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在果蔬的生命周期里,成熟和衰老是最重要的部分,它和果蔬采后的品质和货架期的长短有关。成熟衰老是一个复杂的变化的过程,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影响。果蔬的采后病害和成熟衰老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直接影响果蔬的品质和价值,而化学处理方式由于污染、抗病性等己经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减少使用,因此,采用安全、高效、低廉的光处理则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果蔬的抗病性和品质提升。光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适量的光照利于种子的萌发,利于幼苗茎叶的生长,利于植物的营养物质等的积累,利于植物对抗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在果蔬采后,合适的光处理可以清除果蔬体内自由基,提高果蔬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适合辐照剂量的UVC和适合的颜色、光照强度的LED光对植物生长发育有帮助,可以推迟果蔬的成熟、衰老、提升品质并提高果蔬的抗逆性。为深入了解光处理对果蔬成熟衰老与抗病性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本文以LED与UVC处理,系统研究了光处理对采后小白菜品质的影响以及LED和UVC配合处理对采后番茄果实青霉病的诱导抗性效应,从生理角度研究了光对果蔬品质与抗病性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如下所示:1.先使用UVC辐照番茄,再使用LED蓝光对番茄进行照射,表明5KJ/m2辐照剂量的UVC与40 μ ml/m2/s的LED蓝光复合处理和单独的UVC、单独的LED蓝光处理,均可提高采后番茄果实对青霉病的抗性,降低果实的发病率,复合处理比单独使用LED或UVC更显着。2.使用UVC先辐照小白菜,再使用LED白光对采后小白菜进行照射,表明0.3KJ/m2辐照剂量的UVC与10 μ ml/m2/s的LED白光复合处理和10 μ ml/m2/s的LED白光单独处理能延缓小白菜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降解或是提升小白菜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有效的维持了小白菜的感官品质,营养品质,延缓了小白菜的衰老,延长了小白菜的货架期。
黄宇轩[6](2016)在《预冷和1-MCP处理对果蔬产地短期贮藏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产地预冷是果蔬冷链物流的开端,对果蔬的流通品质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果蔬冷链物流中,新鲜果蔬采收后需要在产地进行预冷和短期的贮藏保鲜处理,以确保果蔬品质,方便配货和运输。实践证明,果蔬从采收到进入低温和保鲜处理的时间越短,对其品质保持的效果就越好,贮藏期和货架期越长。因此,产地预冷和贮藏保鲜处理对搞好果蔬物流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满足人们对健康时令果蔬的需求,现代化的大型农业企业的生产模式往往以果蔬的多品类规模化处理或贮藏为主。然而,不同果蔬种类贮藏保鲜条件不一,多品类的生产模式会造成技术规范的标准化难度增大,且统一性不好。因此,建立标准化生产规程,减少产地贮藏实际操作中的技术难度十分必要。本文以大型农业企业——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为实验基地,以贮藏适温为0~4℃、8~12℃和常温的多个果蔬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预冷方式和1-MCP处理对多种果蔬采后产地短期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为生产实际中果蔬物流品质的控制和相应技术规程的制定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真空预冷能够显着抑制叶菜类和花菜类产品在贮藏过程中的呼吸作用,延缓Vc含量的下降和细胞膜渗透率的上升,降低叶菜的转黄速度,从而维持其良好的外观品质。真空预冷适合叶菜类和花菜类产品产地贮藏时多批量、大规模统一处理,但并不适用于茄果类和瓜菜类。冷水预冷更适合茄果类和瓜菜类产品的中长期贮藏,对减轻果蔬的冷害症状和维持较好的品质效果显着。(2)1-MCP能够降低不同果蔬的呼吸强度和失重率,保持瓜类果蔬的糖酸比,延缓Vc含量的下降,维持细胞膜透性,降低甜椒类蔬菜的转色速度,保持果蔬较好的贮藏品质。在常温下采用浓度为1μL/L的1-MCP熏蒸处理24h,可以作为一种标准化技术规程用于多批量果蔬的产地贮藏,并且可以多品种统一处理,减少了实际操作中的技术难度。(3)在真空预冷后再进行1-MCP处理对菠菜的保鲜效果最好;单独常温1-MCP处理比单独冷库预冷对菠菜的保鲜效果好;在冷库预冷的同时进行1-MCP处理对菠菜的保鲜效果介于单独常温1-MCP处理和单独冷库预冷之间;在1-MCP处理之前进行预冷会降低1-MCP的对菠菜保鲜效果,而在常温1-MCP处理后进行预冷处理,会使预冷对菠菜的保鲜的效果降低。
肖小勇[7](2015)在《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民以食为天,蔬菜占半边。蔬菜在人们的饮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近30年来,我国蔬菜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蔬菜总面积由1978年的3371千公顷增长到2013年的20899千公顷,增长了 5倍。蔬菜产业在“保供、增收、创汇”等方面创造了巨大的效益。中国蔬菜产业在创造巨大效益、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牵涉面最广、关注度最高的是蔬菜的价格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蔬菜价格暴涨暴跌现象频发;二是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价格上涨收益;三是蔬菜产销价差扩大。蔬菜价格问题关系着民生和三农,也是政府政策关注的重点,因而,研究蔬菜价格形成和传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本文总结了中国蔬菜价格特征,厘清了中国蔬菜价格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我国蔬菜价格的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蔬菜价格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且蔬菜生产价、批发价和零售价波动较为同步。我国蔬菜价格存在暴涨暴跌、蔬菜生产者获利较少以及蔬菜产销价差拉大等三个问题。异常气候、近郊菜地减少和信息不对称是蔬菜价格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蔬菜生产成本上升、蔬菜生产者缺少定价权和蔬菜产能过剩三个因素导致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价格上涨收益。蔬菜产销分离、传统模式下中间流通环节过多等原因导致蔬菜流通成本上升,使得蔬菜产销价差拉大。二、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1.提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分析框架中,本文界定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厘清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阐述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组成部分及其运行机理。本文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界定为:蔬菜价格形成机制是指蔬菜交易过程中确定蔬菜价格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为:短期内,蔬菜价格取决于蔬菜供求关系,长期内,蔬菜价格取决于行业平均成本,而且,短期均衡价格围绕行业长期平均成本波动。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包括动力系统、传导系统、工作系统和调控系统四部分,其运行机理为:在蔬菜供求关系的作用下,蔬菜市场充分竞争而形成蔬菜价格,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共同调节,以保障蔬菜价格的合理性。2.构建了蔬菜价格形成的一般均衡系统。该系统中有蔬菜产量、中间投入量、蔬菜生产者价格、中间投入品价格、蔬菜消费量、蔬菜消费者价格6个内生变量,并纳入蔬菜生产中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中间投入品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消费市场上替代品价格、居民消费支出等外生变量。该系统刻画了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形成机制,并刻画出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作用机制。3.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和总结了蔬菜流通的三种模式,并分析了三种流通模式的价格形成机制。寿光本地菜外销的流通模式归纳为三种:一是大型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二是地头市场流通模式;三是“农超对接”模式。三种流通模式及其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具有共性和个性。金乡大蒜价格形成有5月中旬新蒜上市、7月初新蒜入库、8月底封库三个时间节点,三个时间节点将大蒜价格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三、本文对我国蔬菜价格的传递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1.厘清了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的概念及模式。蔬菜价格传递是指某类蔬菜价格变化引起其他类蔬菜价格变化,其变动关系及变动过程称为蔬菜价格传递机制。按研究对象分类,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分为蔬菜品种间价格传递机制、蔬菜产业链各环节间价格传递机制和蔬菜价格空间传递机制三类。2.从品种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蔬菜各品种间存在价格传递关系。①蔬菜市场是一个内生系统。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大白菜、黄瓜、菜椒和西红柿四类蔬菜所构成的蔬菜市场是一个内生系统。②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表明系统内各蔬菜存在替代关系。除西红柿外,来自蔬菜价格的冲击对其他三类蔬菜价格的冲击绝大多数为正向影响,而且,其他三类蔬菜价格受到冲击后依靠自身消化外生冲击的贡献度均较大。来自菜椒价格的冲击对蔬菜市场内其他各类蔬菜价格的影响最大。西红柿对大白菜、菜椒和黄瓜等其他蔬菜的替代作用相对较弱。③VAR-BEKK-GARCH(1,1)模型表明各品种蔬菜价格间存在溢出效应。具体地,菜椒和黄瓜价格对大白菜和西红柿价格存在单向均值溢出效应,而大白菜和西红柿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均值溢出效应;蔬菜价格间存在显着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3.从产业链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蔬菜产业链各环节间价格传递存在非对称性。①无论蔬菜生产者价格还是零售价格,对正向冲击的调整速度大于负向冲击。②无论正向冲击还是负向冲击,蔬菜零售价格的调整幅度大于生产者价格。价格传递非对称性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市场力量、调整成本和菜单成本、政府干预、信息不对称等。4.从空间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传递效应。①蔬菜价格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大白菜、茄子、西红柿和尖椒四种蔬菜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集中连片区域。总体来说,东部地区的蔬菜价格低于中西部地区。除西红柿价格外,大白菜、茄子、尖椒价格均有明显的“西高东低”特征。②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相关性。大白菜、黄瓜、西红柿和尖椒价格的Moran值分别为0.31、0.40、-0.11和0.27,这说明我国各地的蔬菜价格不是独立的,大白菜、黄瓜、尖椒价格存在空间正相关,而我国各地西红柿价格存在空间负相关。③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突出表现在蔬菜价格存在高-高集聚、高-低集聚、低-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四种集聚类型。④空间杜宾模型表明我国蔬菜价格在各省之间存在显着的空间效应,而且,增加本地区蔬菜产量能够降低邻近地区蔬菜价格。⑤通过对“南菜北运”背景下国内蔬菜市场整合度的研究发现:“南菜北运”背景下北京与广西蔬菜市场整合度越来越高;南北蔬菜市场间的整合度低于北方蔬菜市场和南方蔬菜市场内部,而且北方蔬菜市场整合度高于南方。论文可能的创新点有:①提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分析框架中,界定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厘清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阐述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组成部分及其运行机理。②构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的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刻画了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内在形成机理,并刻画出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作用机制。③从品种、产业链和空间三种视角研究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研究视角较为新颖。以往研究侧重于从产业链视角研究价格传递机制,对从品种和空间视角研究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缺少关注。
王萌蕾[8](2014)在《烹调和贮藏对果蔬有效营养和功能效价的影响》文中提出果蔬是维生素、非维生素植物化学物质和抗氧化活性的重要来源,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食物来源,同时也是矿物质的重要提供者。食用足量的果蔬可以预防很多人类疾病。然而,由于世界各地不同的烹调方式和饮食习惯,与新鲜果蔬相比,不同的烹调和贮藏方式会导致其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活性不同程度的损失。微波和水煮是中外较为常见的烹调方式,此外,4°C冷藏和-18°C冻藏是家庭常用的保藏方式,它们对果蔬中的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影响很大。因此,本研究对果蔬进行不同烹调和贮藏方式的预处理,通过研究其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的含量变化,对果蔬作综合评价,以此来预测果蔬贮藏加工过程中的营养和功能特性的变化,研究结果有助于为消费者提供膳食指南,同时可以建议和指导消费者食用烹调和贮藏的果蔬。本研究通过对果蔬进行微波和水煮烹调,得到烹调果蔬与新鲜果蔬中营养成分和功能性质之间的等量效价关系,阐明微波和水煮对果蔬中营养成分和功能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微波处理造成尖椒和番茄的有效营养和功能效价分别降低了23.68%和17.54%,而胡萝卜的有效营养和功能效价则提高了1.74%;水煮造成实验果蔬的有效营养和功能效价全部降低,水煮后尖椒、胡萝卜、番茄、苹果、橙子和猕猴桃的有效营养和功能效价分别减少了37.51%、26.80%、21.06%、21.28%、17.92%和17.09%。本实验通过4°C和-18°C对果蔬进行贮藏,研究了果蔬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结果显示:4°C下,贮藏7d时,胡萝卜、苹果、橙子和猕猴桃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损失都在20%以上;贮藏14d时,尖椒和胡萝卜中维生素C分别损失了初始值的38.74%和25.01%;苹果中叶酸含量增加了初始值的21.10%,而尖椒、胡萝卜、番茄、橙子和猕猴桃中叶酸保留率分别为42.42%、70.49%、78.56%、89.94%和93.53%;尖椒中总酚含量在贮藏期间呈下降趋势,其余果蔬中总酚含量均升高;试验果蔬中总黄酮含量在贮藏期间全部下降;尖椒、苹果、橙子和猕猴桃中番茄红素含量变化不显着;用DPPH、ABTS和FRAP三种方法测定的猕猴桃抗氧化活性在贮藏期间保持稳定;-18°C冻藏条件下,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在贮藏14d时全部下降;尖椒和番茄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持续下降;尖椒、胡萝卜、番茄、苹果、橙子和猕猴桃在冻藏14d时叶酸含量全部下降;冻藏期间果蔬中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呈整体下降趋势,胡萝卜和番茄中番茄红素含量均高于新鲜状态。
李娟娟[9](2014)在《辣椒耐贮运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辣椒果实的运输和贮藏均会产生损耗,延长辣椒采后贮运保鲜期是辣椒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本研究以23个辣椒品种4种不同果型的商品成熟果为实验材料,通过对采后运输和贮藏期间主要损耗及营养物质变化的研究,筛选耐贮运的辣椒品种,确定与耐贮运性相关的主要果实性状,并以12Z37为例探讨编织袋、PE保鲜袋和纸箱3种不同包装对辣椒采后贮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辣椒果实运输期间转色率>机械损伤率>腐烂率,后熟转色和机械损伤是辣椒果实运输中的主要损耗。不同果皮表面性状、果肩性状和果尖性状的果实运输损耗差异显着,并且对机械损伤率的影响较大。果腔大小和单果重是影响果实运输损耗的主要性状,果腔和单果重较小的果实运输损耗较小。2.失水萎蔫、后熟衰老和腐烂变质是辣椒果实贮藏期间的主要问题。贮藏20d前主要损耗是转色和失重,20d后主要损耗是果柄腐烂和果实腐烂,低温贮藏45d,果柄腐烂率>转色率>果实腐烂率>果实失重率。不同果型的辣椒果实之间贮藏损耗存在差异,朝天椒类型的果实贮藏期间失重率和转色率最大,而果实腐烂率和果柄腐烂率最小,线椒和牛角椒类型的果实腐烂率和果柄腐烂率较大,二者的失重率差异不明显。3.果皮表面性状、果实颜色、果肩性状、果尖性状等果实性状对辣椒贮藏效果的影响不明显,果形指数、单果重、果肉厚度、果腔大小、果柄长度、果柄宽度、果实含水量等果实性状对辣椒耐贮藏性影响较大。在辣椒果实贮藏损耗中,果实失重率受果实性状影响最大。果实含水量较高、果形指数较大、果柄较长较粗的果实短期贮藏效果较好,果腔较小且含水量较低的果实较适合长期贮藏。贮藏45d后,23个品种的维生素C含量均明显降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辣椒素含量降低的品种分别占43.5%、47.8%和60.9%。果实性状对果实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贮藏期间的变化幅度影响不明显,维生素C的变化幅度与果肉厚度存在显着性负相关关系,辣椒素变化幅度与单果重、果肉厚度和果腔大小存在显着性正相关关系。辣椒果实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C和辣椒素含量与其贮藏45d后含量均有显着性正相关关系,而可溶性糖含量与其贮藏45d后含量相关性不显着。4.编织袋、PE保鲜袋和纸箱3种包装处理材料,编织袋的保鲜效果最差,贮藏期间果实失重率、转红指数和腐烂指数较大,维生素C保存率低。PE保鲜袋包装处理能够有效地减轻辣椒的失重和后熟转红,并且维生素C保存率较高,但不能减缓辣椒果实的腐烂。
蔡文韬,夏菠,夏延斌,易有金,王宇婷[10](2013)在《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处理提高辣椒采后品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解淀粉芽孢杆菌strain-L发酵液对辣椒采后保鲜效果,以不同辣椒品种(海青椒、红尖椒)为试材,研究了strain-L发酵液对辣椒保鲜效果的影响。体内体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strain-L发酵液对链格孢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损伤接种25℃下贮藏7 d,strain-L的发酵液对海青椒和红尖椒都具有明显的防腐效果,海青椒的腐烂率与无菌水相比下降了51.87%,红尖椒的腐烂率与无菌水相比下降了58.54%。非损伤接种9℃下贮藏24 d,strain-L发酵液对不同辣椒品种的保鲜效果存在差异,在整个贮藏期间,strain-L发酵液处理可降低辣椒采后腐烂率,明显优于无菌水组。贮藏24 d后,青椒发酵液处理和保鲜液处理的腐烂率分别为37.5%、32.50%,与无菌水组相比,分别降低了35%和40%。红尖椒的发酵液处理和保鲜液处理的腐烂率分别为29.63%、24.14%,与无菌水组相比降低了34.19%、28.70%,不同品种间,发酵液处理组和保鲜液处理组的腐烂程度不同,且在整个贮藏期间,strain-L发酵液延缓了果实内还原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和VC含量的降低,保持了辣椒较稳定的色泽和质构。strain-L发酵液在保持辣椒较好的商品价值、感官品质以及营养价值方面获得了较好的贮藏效果,为采后生物防控与保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二、尖椒长期贮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尖椒长期贮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茉莉酸甲酯结合低温预贮对李果实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试验处理 |
1.3 指标测定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作图 |
2 结果与分析 |
2.1 Me JA结合LTC处理对李果实冷害指数和褐变指数的影响 |
2.2 Me JA结合LTC处理对李果实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2.3 Me JA结合LTC处理对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的影响 |
2.4 Me JA结合LTC处理对李果实SOD、POD和CAT活性的影响 |
2.5 MeJA结合LTC处理对李果实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 |
(2)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冷胁迫青椒中CBF信号通路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青椒简介 |
1.2 采后果蔬冷害研究进展 |
1.2.1 果蔬冷害机理 |
1.2.2 青椒冷害 |
1.3 果蔬采后冷害调控技术 |
1.3.1 物理调控技术 |
1.3.2 化学调控技术 |
1.3.3 涂膜保鲜技术 |
1.4 植物CBF冷应答通路研究进展 |
1.4.1 冷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转录因子 |
1.4.2 CBF转录因子 |
1.4.3 CBF的上游转录调控因子 |
1.4.4 CBF的下游转录调控因子 |
1.4.5 CBF途径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 |
1.4.6 植物激素参与CBF途径的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本研究目的意义 |
1.5.2 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贮藏温度下青椒生理指标的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温度下青椒表观形态的变化 |
2.2.2 不同温度处理对青椒冷害指数的影响 |
2.2.3 不同温度处理对青椒腐烂率的影响 |
2.2.4 不同温度处理对青椒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2.2.5 不同温度处理对青椒叶绿素的影响 |
2.2.6 不同温度处理对青椒脯氨酸的影响 |
2.2.7 不同温度处理对青椒丙二醛(MDA)的影响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青椒果实生理生化指标的调控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茉莉酸甲酯处理低温贮藏青椒表观形态的变化 |
3.2.2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低温贮藏青椒冷害指数和腐烂率变化的影响 |
3.2.3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低温贮藏青椒相对电导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4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低温贮藏青椒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5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低温贮藏青椒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
3.2.6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低温贮藏青椒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CBF冷信号通路基因对茉莉酸甲酯诱导青椒抗冷性的响应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ICE1 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2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1A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3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1B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4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1D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5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1E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6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1F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7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2A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8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2E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9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3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10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COR413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11 冷信号通路基因表达水平的聚类分析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主要缩略词表 |
致谢 |
(3)五寨县马铃薯产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研究背景 |
1.1 马铃薯的概述 |
1.1.1 马铃薯生物学特性 |
1.1.2 马铃薯的营养价值 |
1.1.3 马铃薯的药用价值 |
1.1.4 马铃薯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 |
1.2 五寨县马铃薯文化 |
1.3 马铃薯产业在五寨县的经济地位 |
2.马铃薯的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 |
2.1 .马铃薯种植面积及产量情况 |
2.2 马铃薯机械化作业情况 |
2.3 马铃薯贮藏保鲜情况 |
2.4 马铃薯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
3.山西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4.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五寨县马铃薯的产业发展现状 |
1.五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及存在问题分析 |
1.1 五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历史 |
1.2 五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1.2.1 五寨县马铃薯种植产业布局 |
1.2.2 五寨县马铃薯繁育体系发展现状 |
1.2.3 五寨县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现状 |
1.2.4 五寨县马铃薯贮藏能力现状 |
1.2.5 五寨县马铃薯加工能力现状 |
1.2.6 五寨县马铃薯市场销售现状 |
1.3 五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
1.3.1 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优势 |
1.3.2 自然条件优越 |
1.3.3 交通条件便利 |
1.3.4 科技水平提高 |
1.3.5 政府支持力度大 |
1.4 五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1.4.1 五寨县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存在的问题 |
1.4.2 五寨县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4.3 五寨县马铃薯贮藏中存在的问题 |
1.4.4 五寨县马铃薯精深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
1.4.5 五寨县马铃薯销售市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五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
1.五寨县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对策 |
1.1 科学繁育 |
1.2 抓好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 |
1.3 确保脱毒马铃薯种薯质量达标 |
2.五寨县马铃薯种植产业发展对策 |
2.1 机械化种植 |
2.2 高巧包衣技术 |
2.3 间作套种 |
2.4 起垄栽培技术 |
2.5 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
2.6 对薯农进行专业培训 |
3.五寨县马铃薯贮藏产业的发展对策 |
3.1 马铃薯贮藏窖的建设 |
3.2 科学的马铃薯贮藏技术的引进 |
3.2.1 物理贮藏 |
3.2.2 化学药剂处理 |
3.3.3 机械贮藏 |
4.五寨县马铃薯加工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
4.1 整合实力壮大龙头企业 |
4.2 .延伸五寨县马铃薯加工产业链 |
4.3 丰富马铃薯种植品种 |
5.马铃薯饮食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
5.1 发展鲜食马铃薯产业 |
5.2 建设马铃薯产品消费体验 |
6.马铃薯产业市场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
6.1 狠抓“三品认证”,创优品牌,开拓市场 |
6.2 完善营销体系 |
6.3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五寨县马铃薯知名度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4)1-MCP和EA处理对低温胁迫香蕉李果实苹果酸代谢酶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果实低温胁迫研究进展 |
1.1.1 果实在低温胁迫下的表现症状 |
1.1.2 影响低温胁迫的主要因素 |
1.1.3 低温胁迫的发生机理 |
1.2 果实有机酸代谢研究进展 |
1.2.1 果实中有机酸的种类 |
1.2.2 果实中有机酸的代谢途径 |
1.2.3 果实苹果酸代谢关键酶研究进展 |
1.2.4 植物液泡膜苹果酸转运蛋白研究进展 |
1.3 李果实贮藏保鲜研究进展 |
1.3.1 香蕉李概况 |
1.3.2 影响李子贮藏的因素 |
1.3.3 李子贮藏保鲜技术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温度对香蕉李中苹果酸代谢酶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感官指标的测定 |
2.2.2 理化指标的测定 |
2.2.3 苹果酸含量的测定 |
2.2.4 苹果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香蕉李苹果酸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量 |
2.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贮藏温度对香蕉李感官指标的影响 |
2.3.2 不同贮藏温度对香蕉李理化指标的影响 |
2.3.3 不同贮藏温度对香蕉李苹果酸含量的影响 |
2.3.4 不同贮藏温度对香蕉李苹果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2.3.5 不同贮藏温度对香蕉李苹果酸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MCP和 EA处理对低温胁迫香蕉李果实苹果酸代谢酶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感官指标的测定 |
3.2.2 理化指标的测定 |
3.2.3 苹果酸含量的测定 |
3.2.4 苹果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3.2.5 苹果酸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的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1-MCP和 EA处理对4℃下香蕉李感官指标的影响 |
3.3.2 1-MCP和 EA处理对4℃下香蕉李理化指标的影响 |
3.3.3 1-MCP和 EA处理对4℃下香蕉李苹果酸含量的影响 |
3.3.4 1-MCP和 EA处理对4℃下香蕉李苹果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3.5 1-MCP和 EA处理对4℃下香蕉李苹果酸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光对青霉菌的控制及对小白菜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青霉菌的简介 |
1.2 果蔬采后病害的防治 |
1.2.2 物理方法 |
1.2.3 生物防治 |
1.3 小白菜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
1.3.1 物理保鲜 |
1.3.2 化学保鲜 |
1.4 光对果蔬保鲜的影响 |
1.4.1 LED的特性 |
1.4.2 UVC对果蔬的影响 |
2 引言 |
2.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2 研究内容及目标 |
2.2.1 LED及UVC处理番茄青霉抗性研究 |
2.2.2 LED及UVC对采后小白菜生理性状的影响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果菜和菌株 |
3.1.2 供试药剂和仪器 |
3.1.3 常用缓冲溶液和培养基 |
3.2 UVC结合LED蓝光复合处理对番茄采后灰霉病的诱导抗病效应 |
3.2.1 病原菌 |
3.2.2 UVC结合LED蓝光复合处理对采后番茄诱抗效果的影响 |
3.2.3 生理指标的测定 |
3.3 UVC结合LED白光复合处理对小白菜采后品质的影响 |
3.3.1 小白菜的处理 |
3.3.2 感官评价 |
3.3.3 失重率 |
3.3.4 呼吸速率 |
3.3.5 色度 |
3.3.6 叶绿素含量 |
3.3.7 维生素C(Vc)含量 |
3.3.8 可溶性固形物(SCC) |
3.3.9 丙二醛(MDA) |
3.3.10 过氧化物酶(POD) |
3.3.11 过氧化氢酶(CAT) |
3.3.12 类黄酮 |
3.3.13 Real-time Q-PCR分析抗氧化酶基因表达 |
4 结果与分析 |
4.1 UVC与LED蓝光结合处理对采后番茄果实诱导抗性效应的影响 |
4.1.1 UVC与LED蓝光结合处理对采后番茄果实发病率的影响 |
4.1.2 UVC与LED蓝光结合处理对采后番茄果实病斑直径的影响 |
4.1.3 UVC与LED蓝光复合处理对采后番茄果实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4.1.4 UVC与LED蓝光复合处理对采后番茄果实丙二醛(MDA)活性的影响 |
4.1.5 UVC与LED蓝光复合处理对采后番茄果实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4.1.6 UVC与LED蓝光复合处理对采后番茄果实APX活性的影响 |
4.1.7 LED蓝光对青霉霉菌离体条件下菌丝生长的影响 |
4.2 UVC与LED白光复合处理对小白菜采后品质的影响 |
4.2.1 LED白光与UVC复合处理对小白菜感官的影响 |
4.2.2 LED白光与UVC复合处理对小白菜失重率的影响 |
4.2.3 LED白光与UVC复合处理对小白菜呼吸速率的影响 |
4.2.4 LED白光与UVC复合处理对小白菜色度的影响 |
4.2.5 LED白光与UVC复合处理对小白菜叶绿素的影响 |
4.2.6 LED白光与UVC复合处理对小白菜VC的影响 |
4.2.7 LED白光与UVC复合处理对小白菜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4.2.8 LED白光与UVC复合处理对小白菜MDA活性的影响 |
4.2.9 LED白光与UVC复合处理对小白菜POD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10 LED白光与UVC复合处理对小白菜CAT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11 LED白光与UVC复合处理对小白菜类黄酮的影响 |
4.2.12 LED白光与UVC复合处理对小白菜叶绿素相关酶的相对基因表达 |
5 讨论 |
5.1 LED蓝光与UVC配合处理对番茄果实诱导抗病效应的影响 |
5.2 LED与UVC处理对采后小白菜生理品质的影响 |
6 结论 |
6.1 LED与UVC复合处理对番茄果实诱导抗病效应的影响 |
6.2 LED与UVC复合处理对小白菜采后生理性状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6)预冷和1-MCP处理对果蔬产地短期贮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果蔬预冷研究进展 |
1.1 产地及时预冷的重要性 |
1.2 常见的预冷方式 |
1.3 预冷方式的选择 |
2 1-MCP在果蔬保鲜上的应用 |
2.1 1-MCP的性质和作用机制 |
2.2 1-MCP对果蔬生理活动和品质的影响 |
2.3 影响1-MCP处理效果的因素 |
3 立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3.1 立题背景 |
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预冷方式对果蔬产地短期贮藏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处理方法 |
1.1 材料 |
1.2 处理方法 |
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 预冷时间 |
2.2 呼吸强度 |
2.3 失重率 |
2.4 Vc含量 |
2.5 细胞膜渗透率 |
2.6 冷害指数、转黄指数和感官评分 |
2.7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预冷方式对果蔬预冷时间的影响 |
3.2 不同预冷方式对果蔬在贮藏期间呼吸强度的影响 |
3.3 不同预冷方式对果蔬在贮藏期间失重率的影响 |
3.4 不同预冷方式对蔬菜在贮藏期间的Vc含量的影响 |
3.5 不同预冷方式对果蔬在贮藏期内细胞膜渗透率的影响 |
3.6 不同预冷方式对果蔬冷害指数、转黄指数和感官评分的影响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MCP处理对不同果蔬产地短期贮藏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处理方法 |
1.1 材料和药品 |
1.2 处理方法 |
2 指标测量 |
2.1 呼吸强度 |
2.2 失重率 |
2.3 硬度 |
2.4 TSS |
2.5 TA |
2.6 Vc含量 |
2.7 细胞膜渗透率 |
2.8 冷害指数、转黄指数和好果率 |
2.9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1-MCP对不同果蔬常温贮藏末期呼吸强度的影响 |
3.2 1-MCP对不同果蔬常温贮藏末期失重率的影响 |
3.3 1-MCP对不同果蔬常温贮藏末期硬度的影响 |
3.4 1-MCP对不同果蔬常温贮藏末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3.5 1-MCP对不同果蔬常温贮藏末期Vc含量的影响 |
3.6 1-MCP对不同果蔬常温贮藏末期细胞膜渗透率的影响 |
3.7 1-MCP对不同果蔬常温贮藏末期冷害指数、转黄指数和好果率的影响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冷和1-MCP复合处理对菠菜保鲜效果的影响 |
1 材料和处理方式 |
1.1 材料 |
1.2 处理方式 |
2 指标测量 |
2.1 呼吸强度 |
2.2 失重率 |
2.3 Vc含量 |
2.4 细胞膜渗透率 |
2.5 转黄指数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复合处理对菠菜转黄指数的影响 |
3.2 不同复合处理对菠菜失重率的影响 |
3.3 不同复合处理对菠菜Vc含量的影响 |
3.4 不同复合处理对菠菜呼吸强度的影响 |
3.5 不同复合处理对菠菜细胞膜渗透率的影响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7)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中国蔬菜产业:创造巨大效益的产业 |
1.1.2 中国蔬菜价格:问题与挑战 |
1.1.3 研究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思路、目的及主要内容 |
1.2.1 研究对象界定及使用范围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与展望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价格形成理论 |
2.1.2 价格传递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价格形成的文献回顾 |
2.2.2 价格传递的文献回顾 |
2.2.3 简评 |
2.3 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 |
3 中国蔬菜价格特征及问题 |
3.1 中国蔬菜价格总体特征 |
3.1.1 中国蔬菜价格在波动中上升 |
3.1.2 中国蔬菜价格波动剧烈 |
3.1.3 中国蔬菜价格波动频繁 |
3.1.4 中国蔬菜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 |
3.1.5 中国蔬菜价格周期性波动特征 |
3.2 中国蔬菜价格具体特征 |
3.2.1 分环节蔬菜价格特征 |
3.2.2 分品种蔬菜价格特征 |
3.2.3 分地区蔬菜价格特征 |
3.3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3.1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的问题 |
3.3.2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 |
4.1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理论框架 |
4.1.1 蔬菜价格形成机制概念界定 |
4.1.2 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构成及其运行机理 |
4.1.3 现阶段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内涵及影响因素 |
4.1.4 现阶段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 |
4.2 完全竞争市场下蔬菜价格形成的理论模型 |
4.2.1 蔬菜生产者市场均衡 |
4.2.2 蔬菜消费市场均衡 |
4.2.3 蔬菜中间商市场均衡 |
4.2.4 蔬菜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的均衡 |
4.3 非完全竞争市场下蔬菜价格形成的理论模型 |
4.4 中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参数拟合 |
4.4.1 理论模型的参数拟合 |
4.4.2 外生冲击对蔬菜价格、产量和消费量的影响 |
4.4.3 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传递的影响 |
4.4.4 关于蔬菜价格放大效应的验证 |
4.5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案例研究:以山东寿光和金乡为例 |
4.5.1 山东寿光蔬菜价格形成:基于蔬菜产业链跟踪调查 |
4.5.2 山东金乡大蒜价格形成机制案例 |
4.6 本章小结 |
5 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 |
5.1 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内涵及模式 |
5.2 品种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
5.2.1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的内涵及特征 |
5.2.2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效应研究方法:BEKK模型 |
5.2.3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
5.3 产业链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
5.3.1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内涵及特征 |
5.3.2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研究方法 |
5.3.3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实证研究 |
5.4 空间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
5.4.1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运行机理及价格空间分布特征 |
5.4.2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 |
5.4.3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实证研究 |
5.4.4 “南菜北运”背景下我国蔬菜市场空间整合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关于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研究结论 |
6.1.2 关于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完善蔬菜价格形成机制 |
6.2.2 整合蔬菜价格传递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寿光产业链跟踪调研问卷 |
附录2 2003-2015年有关蔬菜调控政策一览表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8)烹调和贮藏对果蔬有效营养和功能效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贮藏对果蔬中维生素、非维生素植物化学物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研究 |
1.2.2 烹调对维生素、非维生素植物化学物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第二章 烹调和贮藏对果蔬中维生素的影响研究 |
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烹调和贮藏条件 |
2.3.2 水分含量的测定 |
2.3.3 维生素 C 的测定 |
2.3.4 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2.3.5 叶酸含量的测定 |
2.3.6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烹调和贮藏方式下果蔬中水分含量的影响研究 |
2.4.2 烹调和贮藏方式对果蔬中维生素 C 含量的影响研究 |
2.4.3 烹调和贮藏方式对果蔬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影响的研究 |
2.4.4 烹调和贮藏方式对果蔬中叶酸的影响研究 |
2.5 小结 |
第三章 烹调和贮藏对果蔬中非维生素类植物化学物质的影响研究 |
3.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3.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烹调和贮藏条件 |
3.3.2 总酚含量的测定 |
3.3.3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3.3.4 番茄红素的测定 |
3.3.5 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烹调和贮藏方式对果蔬中总酚(TP)的影响研究 |
3.4.2 烹调和贮藏方式对果蔬中总黄酮(TF)的影响研究 |
3.4.3 烹调和贮藏方式对果蔬中番茄红素的影响研究 |
3.5 小结 |
第四章 烹调和贮藏对果蔬抗氧化活性以及总酚、总黄酮和抗氧化活性之间相关性的影响研究 |
4.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4.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原料预处理 |
4.3.2 制备果蔬提取液 |
4.3.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4.3.4 总酚、总黄酮和抗氧化活性相关性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烹调和贮藏对果蔬 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影响的研究 |
4.4.2 烹调和贮藏条件对果蔬铁原子还原能力影响的研究 |
4.4.3 烹调和贮藏条件对果蔬 ABTS+清除能力影响的研究 |
4.4.4 总酚、总黄酮和抗氧化活性之间相关性的研究 |
4.5 小结 |
第五章 烹调和贮藏条件下果蔬有效营养和功能效价的综合评价 |
5.1 烹调和贮藏对果蔬有效营养和功能效价影响的综合评价 |
5.2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辣椒耐贮运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符号说明 |
1 文献综述 |
1.1 辣椒的生产概况 |
1.2 辣椒中主要营养成分 |
1.3 影响辣椒耐贮运性的因素 |
1.3.1 品种与熟性 |
1.3.2 栽培管理和采收时期 |
1.3.3 采后处理措施 |
1.3.4 贮藏温度和相对湿度 |
1.4 辣椒采后损失的主要原因 |
1.5 辣椒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 |
1.5.1 果实硬度的变化 |
1.5.2 呼吸作用和乙烯释放的变化 |
1.5.3 辣椒果实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变化 |
1.5.4 可溶性果胶的变化 |
1.5.5 抗氧化酶系统的变化 |
1.6 辣椒贮运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
1.7 耐贮性育种的研究进展 |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不同品种辣椒运输特性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与数据处理 |
2.1.3 实验内容 |
2.1.4 测定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供试辣椒品种的果实性状 |
2.2.2 辣椒果实运输中的主要损耗分析 |
2.2.3 辣椒果实性状与运输期间主要损耗的关系 |
2.3 讨论 |
3 辣椒贮藏生理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仪器与数据处理 |
3.1.3 实验内容 |
3.1.4 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辣椒果实贮藏中主要损耗分析 |
3.2.2 不同果型对辣椒果实贮藏损耗的影响 |
3.2.3 辣椒果实性状与果实贮藏损耗的关系 |
3.2.4 不同品种辣椒果实贮藏中营养品质的变化 |
3.2.5 辣椒果实性状与果实贮藏中营养品质的关系 |
3.2.6 辣椒营养成分含量对果实贮藏中营养品质的影响 |
3.3 讨论 |
4 不同包装处理对辣椒贮藏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仪器与数据处理 |
4.1.3 实验内容 |
4.1.4 测定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包装对辣椒果实失重的影响 |
4.2.2 不同包装对辣椒后熟转红的影响 |
4.2.3 不同包装对辣椒腐烂的影响 |
4.2.4 不同包装对辣椒维生素C含量变化的影响 |
4.3 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及后续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处理提高辣椒采后品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病原菌致病性研究 |
1.3 拮抗菌对链格孢菌体外抑制作用 |
1.4 拮抗菌生物防治对链格孢菌体内抑制作用 |
1.5 拮抗菌strain-L对果蔬采后保存效果的影响 |
1.5.1 商品性状指标 |
1.5.2 感官品质的测定 |
1)脆度的测定 |
2)色泽的测定 |
1.5.3 营养品质的测定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链格孢菌致病性 |
2.2 拮抗菌对链格孢菌体外抑制作用 |
2.3 拮抗菌生物防治对链格孢菌体内抑制作用 |
2.4 拮抗菌对果蔬采后保存效果的影响 |
2.5 Strain-L发酵液对贮藏期间不同辣椒品种营养价值的影响 |
2.5.1 Strain-L发酵液对贮藏期间不同辣椒品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2.5.2 strain-L发酵液对贮藏期间不同辣椒品种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2.5.3 Strain-L发酵液对贮藏期间不同辣椒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5.4 Strain-L发酵液对贮藏期间不同辣椒品种Vc含量的影响 |
2.6 Strain-L发酵液对贮藏期间不同辣椒品种感官品质的影响 |
2.6.1 Strain-L发酵液对贮期辣椒色泽的影响 |
2.6.2 strain-L对辣椒贮藏期间质构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四、尖椒长期贮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茉莉酸甲酯结合低温预贮对李果实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J]. 巴良杰,曹森,吉宁,马超,王瑞,罗冬兰. 食品工业, 2021(04)
- [2]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冷胁迫青椒中CBF信号通路的调控[D]. 胡美斯.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3]五寨县马铃薯产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D]. 侯淑琴.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6)
- [4]1-MCP和EA处理对低温胁迫香蕉李果实苹果酸代谢酶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D]. 韩芸泽.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5]光对青霉菌的控制及对小白菜品质的影响研究[D]. 刘婧.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6]预冷和1-MCP处理对果蔬产地短期贮藏品质的影响[D]. 黄宇轩.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7]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D]. 肖小勇.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4)
- [8]烹调和贮藏对果蔬有效营养和功能效价的影响[D]. 王萌蕾. 河南工业大学, 2014(05)
- [9]辣椒耐贮运性研究[D]. 李娟娟. 中南大学, 2014(02)
- [10]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处理提高辣椒采后品质[J]. 蔡文韬,夏菠,夏延斌,易有金,王宇婷. 农业工程学报, 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