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法护译经感觉动词语义场研究

竺法护译经感觉动词语义场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选用西晋竺法护译经为研究语料。竺法护(约公元3-4世纪),祖籍西域月支国,两晋时期著名的译经师。其译经范围涉及经、律、论藏;其译经风格,则忠实于原本而不厌详尽。译经中采用了大量当时的俗语、口词词汇,善用复音词和四字格,语言洗练、生动易懂,不仅为佛经的传布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后世译经的风格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竺法护译经为汉语词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语料。本文根据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的意见,选取了其中七十四部佛经,共一百七十七卷,近一百六十万字。本文研究对象为竺法护译经感觉类动词语义场。“感觉类动词”主要是指描写人体外部器官同外部事物接触并进行感知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动作的一类动词,包括视觉动词、听觉动词、味觉动词、嗅觉动词、触觉动词,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感觉类动词语义场。本文将竺法护译经中的感觉动词语义场分为五个子语义场:视觉动词语义场、听觉动词语义场、味觉动词语义场、嗅觉动词语义场和触觉动词语义场。首先对竺法护译经中的各子语义场进行共时描写,然后进行历时描写,分别考察其在先秦、两汉、魏晋三个时期的使用情况。通过历时描写发现其演变规律,通过译经与同时期中土文献比较发现佛经语料的常用词使用的一些特点。除了分析单音动词的使用情况以外,还考察其组合能力。主要理论除了语义场理论外,还结合了认知分析理论。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共时和历时相结合、形式和意义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研究的方法。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理论背景、语料的选择以及本文研究的意义、范围、方法、步骤、目标。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是针对各子语义场的研究。第二章、第三章主要研究了视觉动词语义场:前者主要对竺法护译经视觉动词语义场中十七个成员进行了共时和历时描写,后者主要是考察它们的组合能力。第四章主要研究了听觉动词语义场,共时描写和历时梳理,最后是比较分析。第五章的研究包括:嗅觉动词语义场、味觉动词语义场和触觉动词。其中触觉动词在竺法护译经中只有一个,不构成语义场。第六章总结了感觉动词语义场的历时演变情况和语义场演变的特点和原因。其演变特点包括:感觉动词语义场发展的稳定性;感觉动词语义场的内部不平衡性;感觉动词语义场发展演变的动态一致性;词汇结构演变的一致性——双音化;语义演变的一致性——从外到内的转化。感觉动词语义场历时演变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前者是指:语义系统的影响、语言的歧义避免机制、词义虚化的影响;后者是指:认知因素的影响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论文目录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理论背景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理论背景
  • 1.2 竺法护及其翻译佛经
  • 1.2.1 竺法护简介
  • 1.2.2 竺法护译经及其语言价值
  • 1.2.3 有关竺法护译经的研究
  • 1.3 研究意义、范围、方法、步骤及目标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范围
  • 1.3.3 研究方法
  • 1.3.4研究步骤
  • 1.3.5 研究目标
  • 第2章 竺法护译经视觉动词语义场研究(上)
  • 2.1 竺法护译经视觉动词语义场成员的使用频率及义位分布
  • 2.2 竺法护译经视觉动词语义场成员的共时描写
  • 2.2.1 看
  • 2.2.2 视
  • 2.2.3 见
  • 2.2.4 观
  • 2.2.5 睹
  • 2.2.6 顾
  • 2.2.7 覲
  • 2.2.8 窥
  • 2.2.9 览
  • 2.2.10 临
  • 2.2.11 眄
  • 2.2.12 睥
  • 2.2.13 睨
  • 2.2.14 省
  • 2.2.15 望
  • 2.2.16 相
  • 2.2.17 眴
  • 2.2.18 瞻
  • 2.3 视觉动词语义场成员在中土文献中的历时描写
  • 2.3.1 看
  • 2.3.2 视
  • 2.3.3 见
  • 2.3.4 观
  • 2.3.5 睹
  • 2.3.6 顾
  • 2.3.7 覲
  • 2.3.8 窥
  • 2.3.9 览
  • 2.3.10 临
  • 2.3.11 眄
  • 2.3.12 睥
  • 2.3.13 睨
  • 2.3.14 省
  • 2.3.15 望
  • 2.3.16 相
  • 2.3.17 眴
  • 2.3.18 瞻
  • 2.4 视觉动词语义场成员的语义分析
  • 2.4.1 范畴化理论的基本思想
  • 2.4.2 视觉动词语义场成员语义的层级性
  • 第3章 竺法护译经视觉动词语义场研究(下)
  • 3.1 竺法护译经视觉动词语义场的义位组合能力描写
  • 3.1.1 看
  • 3.1.2 视
  • 3.1.3 睹
  • 3.1.4 顾
  • 3.1.5 观
  • 3.1.6 见
  • 3.1.7 覲
  • 3.1.8 窥
  • 3.1.9 览
  • 3.1.10 临
  • 3.1.11 眄
  • 3.1.12 睥、睨
  • 3.1.13 省
  • 3.1.14 望
  • 3.1.15 相
  • 3.1.16 眴
  • 3.1.17 瞻
  • 3.2 视觉动词语义场义位在中土文献中的组合能力描写
  • 3.2.1 看
  • 3.2.2 视
  • 3.2.3 睹
  • 3.2.4 顾
  • 3.2.5 观
  • 3.2.6 见
  • 3.2.7 覲
  • 3.2.8 窥
  • 3.2.9 览
  • 3.2.10 临
  • 3.2.11 眄
  • 3.2.12 睥
  • 3.2.13 睨
  • 3.2.14 省
  • 3.2.15 望
  • 3.2.16 相
  • 3.2.17 眴
  • 3.2.18 瞻
  • 3.3 小结
  • 第4章 竺法护译经听觉动词语义场研究
  • 4.1 竺法护译经听觉动词语义场的描写
  • 4.1.1 竺法护译经听觉动词语义场义位分布描写
  • 4.1.2 竺法护译经听觉动词语义场成员的组合能力描写
  • 4.1.3 小结
  • 4.2 听觉动词语义场成员在中土文献中的历时演变描写
  • 4.2.1 先泰时期
  • 4.2.2 汉代时期
  • 4.2.3 魏晋时期
  • 4.2.4 听觉动词语义场的历时演变梳理
  • 4.3 竺法护译经与魏晋中土文献中听觉动词语义场比较研究
  • 4.3.1 语义场构成及义位分布
  • 4.3.2 语义场中各成员组合情况比较分析
  • 第5章 竺法护译经其它感觉动词语义场研究
  • 5.1 竺法护译经嗅觉动词语义场研究
  • 5.1.1 竺法护译经嗅觉动词语义场义位的分布描写
  • 5.1.2 嗅觉动词语义场成员的历时演变描写
  • 5.1.3 竺法护译经与魏晋中土文献中嗅觉动词语义场比较研究
  • 5.2 竺法护译经味觉动词语义场研究
  • 5.2.1 竺法护译经味觉动词语义场义位分布描写
  • 5.2.2 味觉动词语义场成员的历时研究
  • 5.2.3 竺法护译经与魏晋中土文献味觉动词语义场比较研究
  • 5.3 竺法护译经触觉动词研究
  • 5.3.1 竺法护译经触觉动词语义场义位分布描写
  • 5.3.2 魏晋中土文献触觉动词语义场研究
  • 5.3.3 触觉动词语义场词义演变的认知分析
  • 第6章 结语
  • 6.1 各感觉动词语义场成员的历时演变情况
  • 6.1.1 语义场成员义位的历时分布情况
  • 6.1.2 各感觉动词语义场成员使用频率统计表
  • 6.2 感觉动词语义场演变的特点和原因
  • 6.2.1 感觉动词语义场历时演变的特点
  • 6.2.2 感觉动词语义场历时演变的原因分析
  • 6.2.3 语义场演变的其它相关问题
  • 参考文献
  • 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前一天”为什么不是“前天”[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近15年来古汉语语义场研究综述[J]. 语文知识 2017(23)
    • [3].汉语“卵”语义场内部成员的历时兴替考[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 [4].“应该”类语义场助动词的历史演变[J]. 唐山文学 2017(02)
    • [5].疯癫语义场主导词之历时演变[J]. 励耘语言学刊 2016(03)
    • [6].《醒世恒言》“观看”语义场词汇考察[J]. 青年文学家 2017(20)
    • [7].从语义场视角看土耳其语时间概念类动词[J]. 亚非研究 2016(01)
    • [8].论邦达尔科与佐洛托娃的语言“功能”观——以功能语义场和句法场为视角[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02)
    • [9].汉语“吃喝”语义场历史演变的动因分析[J]. 语文学刊 2009(07)
    • [10].汉维语宏观语义场对比分析[J]. 语文学刊 2010(17)
    • [11].中国英语界语义场20年研究轨迹[J]. 考试周刊 2008(28)
    • [12].俄汉语上下义语义场对比[J]. 中国科技信息 2012(08)
    • [13].汉语“冷类语义场”变迁史考[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2)
    • [14].汉语中的阴阳语义场[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15].基于语义场的写作[J]. 写作 2009(11)
    • [16].亲属语义场内的汉维词义比较探析[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05)
    • [17].魏晋南北朝——宋“思考”义动词语义场演变研究[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1)
    • [18].“拐(柺)”的语义演变及其所在两个语义场词汇的历时替换[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3(02)
    • [19].表达性语义场初探[J]. 北方论丛 2012(05)
    • [20].俄汉语非徒手动作语义场义位的词典释义及其对比分析[J]. 外语研究 2009(02)
    • [21].词汇类型学视域下汉语“硬”语义场的历时演变[J]. 语文研究 2019(04)
    • [22].《汉书》中“胸”的语义场[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 [23].有意味的形式: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符号语义场研究[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03)
    • [24].“买卖”语义场中几个文字的音义问题[J]. 殷都学刊 2018(02)
    • [25].试从语义场角度分析现代汉语亲属词[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19(06)
    • [26].精神牧园:花儿会的现代意义旨归[J]. 民俗研究 2011(04)
    • [27].功能语法视角下的方所功能语义场研究[J]. 汉字文化 2020(08)
    • [28].汉语“黑”语义场的多义性研究[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03)
    • [29].汉语“书信”义语义场的历史演变[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06)
    • [30].语义场视角下的公共表达[J]. 新闻知识 2014(04)

    标签:;  ;  ;  ;  ;  

    竺法护译经感觉动词语义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