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因鉴定论文-刘文斌,孟健

死因鉴定论文-刘文斌,孟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死因鉴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司法实践,审判中心主义,二审,刑事诉讼

死因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斌,孟健[1](2019)在《无效死因鉴定引发的二审处理模式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二审中发现的死因鉴定无效问题,存在另行委托鉴定机构的"直接修正"与发回重审的"间接修正"两种处理模式。"直接修正"模式决策依据涉及法条适用技术、绩效考核、经验规律以及办案外围环境等因素。"间接修正"模式的主要价值追求涉及人权保障、程序正义、精准司法等。依据叁线原理,行之有效的司法举措应兼顾道德底线与理想上线,在双线约束中寻求旨在有效解决现实问题的相对合理"中线"。为此,应理性对待"群众呼声",提防法律问题泛政治化;尊重司法规律,优化绩效考核。承办人员既要善于直接引用法条,又要勇于巧用法理进行补充式创新;既要重视规律、经验与技巧,在待查事实与认知终端之间架设"快车道",又要防止思维定势。在可能导致死刑适用的故意杀人案件办理态度方面,办案机关与人员应当满足被追诉人对死因鉴定审查环节的参与权和质证权,在突出优先保障人权的价值取向前提下,兼顾审判效率稳步提升。(本文来源于《江汉学术》期刊2019年05期)

邢文博,杜志淳[2](2019)在《刑事立案前死因鉴定争议解决机制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侦查机关根据本部门鉴定机构出具的死因鉴定意见而决定不予立案的案事件中,死者家属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时,因为案件没有进入诉讼程序,所以没有通过审判程序解决对鉴定意见争议的机制,致使死者家属的诉求没有正常的解决渠道。为了得到死者死亡真相,促使相关公权力机关介入调查,死者家属通过上访、闹事,甚至引发社会性事件来寻求社会的关注。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建构刑事诉讼立案前司法鉴定意见争议解决机制,给予公民充分的参与权,可化解对刑事诉讼立案前鉴定意见的争议,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司法鉴定》期刊2019年02期)

王鹏飞,吴旭,赵锐,尤家斌,于浩[3](2018)在《交通事故损伤死亡部分器官捐献后死因鉴定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张某,男,42岁。某日17时46分,驾驶摩托车与重型半挂牵引车相撞,及时在当地就医。查体:T 37.2℃,P 135次/分,R 18次/分,Bp121/65mmHg,呈深昏迷状态,双侧瞳孔直径3.5mm,均无对光反射。经头、胸、腹部CT等检查,诊断:硬脑膜外血肿、脑疝、左侧颞骨骨折、头皮撕裂伤、多发肋骨骨折等。给予心电监护、呼吸机辅助呼吸、(本文来源于《中国法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岳长庚[4](2018)在《生猪保险死因鉴定质量不高原因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为降低生猪养殖风险,促进我国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费补贴政策。在惠牧政策引导下,生猪入保率逐年攀升。依照保险双方合同约定,保险承办机构只负责重大病害、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引致的保险个体直接死亡的赔付,这就迫切需要保险机构在作出理赔前,由受托专业机构的技术人员对生猪死亡原因作出公正、科学、正确的鉴定结论。然而,从笔者工作实(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禽种业》期刊2018年05期)

薛嘉嘉[5](2018)在《常用心肌损伤、心功能的生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指标在心源性猝死案例死因鉴定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在所有自然死亡的人数中,猝死约占10%或更多,其中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占猝死总人数的50%~60%,位居猝死发生率之首。常见的SCD的原因包括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等。目前在SCD法医学鉴定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诊断,缺乏论证上述诊断正确性的客观技术手段。此外,心源性猝死往往需要与非心源性病因导致的心脏病变(病态)相鉴别。近年来,死后生化学检测及定量mRNA分析等手段被用来检测早期心肌缺血、坏死,心脏功能障碍,为SCD心脏病变(病态)的探讨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法医病理学者在鉴别诊断SCD与其他死因所致的心脏病变(病态)提供客观依据。有研究表明,生化学指标如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及N末端BNP前体(NT-proBNP)在SCD的法医学鉴定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为SCD的鉴别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也发现,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不同原因所致SCD的心肌组织中有不同的表达变化规律。因此寻找客观性、特异性强的生化学检测指标及分子生物学指标来探讨SCD相应心脏病变(病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生化学检测方法观察SCD死者心包液中cTnI、CK-MB及NT-proBNP的表达规律,并且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方法检测HIF-1α、VEGF-A以及BNP mRNA在SCD死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以期为SCD的法医病理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并阐释不同原因所致SCD的死亡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实验标本为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司法鉴定中心自2007年至2017年的82例(男/女:71/11)尸体解剖案例,所选实验标本均为生存时间<30min、死后经过时间<72小时或死后早期(24小时以内)进行低温冷冻保存(冷冻时间<2周)的法医病理学鉴定解剖案例。案例的死因与本课题组前期研究选取标准一致,均是经过系统的尸体解剖、组织学检查、酒精检验、常规毒物筛查的基础之上做出的诊断,剔除与死因无关的其他疾病或损伤的案例。应用生化学方法检测不同原因SCD死者心包液中cTnI、CK-MB、NT-proBNP浓度的表达变化规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qRT-PCR技术探究不同原因所致SCD心肌组织中HIF-1α、VEGF-A及BNP的表达变化规律。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PRISM 6.0软件进行非参数检验分析,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生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心肌梗死组中cTnI浓度较对照组表达高,部分案例心包液CK-MB、NT-proBNP浓度较对照组水平表达高;急性心肌缺血组中CK-MB浓度较对照组表达高,部分案例NT-proBNP浓度较对照组水平表达高;心肌病&其它组中NT-proBNP浓度较对照组表达高。2、IHC结果显示,各组IHC染色均可见到cTnI、CK-MB、BNP、HIF-1α、VEGF-A的弥漫表达情况,而空白对照(PBS代替抗体)未见阳性表达,但不同原因所致SCD死者心肌组织中cTnI、CK-MB、BNP、HIF-1α、VEGF-A的表达并无明显差异。3、qRT-PCR技术检测结果显示,IHD组中68.3%死者心肌组织中HIF-1α、VEGF-A mRNA较对照组水平表达高,其中90%的死者以左心缺血或全心缺血表现,同时72.1%死者伴随心肌组织BNP mRNA较对照组水平表达高,即伴随有左心衰竭或全心衰竭的表现;心肌病&其它组中有90.9%死者心肌组织BNP mRNA较对照组水平表达较高,均为左心衰竭或全心衰竭表现;63.6%死者心肌组织HIF-1α、VEGF-A mRNA较对照组水平表达高,均为左心缺血或全心缺血表现。结论:1、生化学指标cTnI、CK-MB及NT-proBNP在心源性猝死的法医学鉴定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2、分子生物学指标HIF-1α、VEGF-A及BNP联合生化学指标可以解释不同原因所致心源性猝死的死亡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范伟,王哲,刘秋生[6](2017)在《肝癌晚期患者颅脑外伤死因鉴定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死者:李某,男,60岁,2016年5月11日9时许,李某因纠纷与邻居厮打,以"外伤致头痛头晕伴胸闷2h"为主诉入住县第二人民医院,门诊以"脑出血"收入。于5月30日出院。2016年6月1日凌晨2时许在家中死亡。县第二人民医院第62356号住院病历载:以"外伤致头痛头晕伴胸闷2h"入院,门诊CT示:左侧顶枕叶出血并灶周水肿,不排除颅内转移瘤并出血。既往史:曾患"乙型肝炎",2015年在上级医院(本文来源于《法医临床学专业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二十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8-08)

黄鸿江,张彬云[7](2016)在《死后细菌学检测在死因鉴定中的作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死后细菌学检测在死因鉴定中的作用。方法:取健康SD大鼠30只,10只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纳入A组,10只制作缺氧缺血模型20min确认死亡纳入B组,10只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纳入C组,不给于治疗,待死亡,分别在死后3、6、9日,取后肢深部肌肉,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ATP水平,另取30只SD大鼠,同法处死,分别在死后第1-10日,采样取后肢深部肌肉、肝脏、脾脏、肾脏组织,进行细菌学培养镜检。结果:以ATP浓度对数值作为横坐标,以相对发光单位的对数值作为横坐标,呈一元线性方程Y=0.815X+9.015,R2=0.998,P<0.01;A组、B组、C组死后第3日、6日、9日ATP组间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培养、厌氧培养,A组、B组、C组肌肉、肝脏、脾脏、肾脏细菌培养阳性出现时间、优势菌类型差存在差异。结论:死后细菌学检测可用于死因鉴定中,ATP、细菌培养与鉴定等都可作为死因判断依据,但检测结果受观察时间等因素影响,同时是否适用于野外大型动物死亡尚无明确定论。(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6年16期)

陈荣昌[8](2015)在《被监管人死因鉴定法律监督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被监管人死因鉴定的的结果关系到被监管人死亡性质的定性问题,是死亡被监管人家属甚至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其鉴定程序是否合法的监督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文章作者拟从鉴定机构的资质审查、鉴定的启动程序、重新鉴定等程序的法律监督问题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对被监管人死因鉴定的法律监督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经济》期刊2015年10期)

王丽[9](2015)在《孔乙己死因鉴定——揭开《孔乙己》背后的社会面纱》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个人觉得,《孔乙己》一文中写得最妙的一句话是:"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先生用"大约""的确"这两个词语作对比,巧妙地激起读者对当时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读完小说的人心中都有了明确的答案,无须再问。是谁害死了孔乙己?这个问题倒很值得我们去追查一番。从以下几点蛛丝马迹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一、一件长衫长衫,是身份的标志。在咸亨酒店里,(本文来源于《初中生世界》期刊2015年18期)

陈如超[10](2014)在《迈向“过程导向信任”的刑事死因鉴定争议解决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当今刑事鉴定争议频发。其中当事人与办案机关鉴定冲突最剧烈、不满手段最多样,且其社会影响最大者,目前主要聚集在部分死因鉴定领域。该类鉴定争议既滋生过度重复鉴定,更促使部分当事人上访、闹事,一度还以此衍生出暴力性群体事件。死因鉴定争议的发生,主要源于影响鉴定意见可信性的一系列因素,而非仅因为、甚或主要基于鉴定意见的客观可靠性。因此,为重塑中国刑事死因鉴定的公信力,必须走向从实践出发的法律研究与制度建构立场,以回应办案部门创建、并亟须理论提炼与立法改良的"过程导向信任"的鉴定争议解决机制。其关键措施,是通过死因鉴定程序的开放性与当事人双方(包括其聘请的法医专家)的充分参与性,从而实现鉴定意见的可信性或当事人可接受性;并以此领域的鉴定争议解决为突破口,进行鉴定制度改革,以提升中国整个刑事司法鉴定的公信力与可信性。(本文来源于《证据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死因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侦查机关根据本部门鉴定机构出具的死因鉴定意见而决定不予立案的案事件中,死者家属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时,因为案件没有进入诉讼程序,所以没有通过审判程序解决对鉴定意见争议的机制,致使死者家属的诉求没有正常的解决渠道。为了得到死者死亡真相,促使相关公权力机关介入调查,死者家属通过上访、闹事,甚至引发社会性事件来寻求社会的关注。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建构刑事诉讼立案前司法鉴定意见争议解决机制,给予公民充分的参与权,可化解对刑事诉讼立案前鉴定意见的争议,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死因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文斌,孟健.无效死因鉴定引发的二审处理模式辨析[J].江汉学术.2019

[2].邢文博,杜志淳.刑事立案前死因鉴定争议解决机制建构[J].中国司法鉴定.2019

[3].王鹏飞,吴旭,赵锐,尤家斌,于浩.交通事故损伤死亡部分器官捐献后死因鉴定1例[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8

[4].岳长庚.生猪保险死因鉴定质量不高原因及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18

[5].薛嘉嘉.常用心肌损伤、心功能的生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指标在心源性猝死案例死因鉴定中的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18

[6].范伟,王哲,刘秋生.肝癌晚期患者颅脑外伤死因鉴定1例[C].法医临床学专业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二十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7].黄鸿江,张彬云.死后细菌学检测在死因鉴定中的作用初探[J].法制博览.2016

[8].陈荣昌.被监管人死因鉴定法律监督问题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5

[9].王丽.孔乙己死因鉴定——揭开《孔乙己》背后的社会面纱[J].初中生世界.2015

[10].陈如超.迈向“过程导向信任”的刑事死因鉴定争议解决机制[J].证据科学.2014

标签:;  ;  ;  ;  

死因鉴定论文-刘文斌,孟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