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于吸泥机中真空泵的国产化(论文文献综述)
石熠[1](2015)在《加油站地下储油罐机械清洗用三维旋转喷头的研究与系统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成品油的需求和消耗急剧增加。加油站埋地油罐作为盛装成品油的容器,其罐内洁净程度是保障油品质量的关键,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清洗。随着新《环境保护法》的颁布实施以及对安全问题的日益重视,迫切需要推行机械清洗技术,以替代传统的人工油罐清洗方式。然而,我国当前针对加油站埋地油罐机械清洗技术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实现机械清洗成套设备的国产化,尤其是喷射清洗头这一核心部件仍依赖于进口。本文针对加油站埋地油罐机械清洗用旋转喷头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设计。首先,全面综述了国内外现有机械清洗技术及其发展和应用现状,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全球各大公司不同内部结构的旋转喷头及其夹持机构形式,最终确定了通过水力叶轮驱动、以行星齿轮系进行内部传动和减速,并采用导轨式夹持机构的旋转喷头设计方案。其次,从动力、传动和执行三部分进行喷头本体内部叶轮转子、减速机构和喷嘴等关键部件的设计,采用四级NGW行星齿轮系串联传动,总传动比为205;通过一对啮合锥齿轮实现换向传动;借助三维实体造型软件Pro/E进行零件建模、虚拟装配和运动仿真,模拟出单个喷嘴的运动轨迹曲线,与理论上的空间球形包络面基本相符。运动仿真还发现,轨迹曲线的密度和完整性与喷嘴运行时间、叶轮转速及啮合锥齿轮齿数比有关。随后进行了旋转喷头运行测试试验,成功实现了喷嘴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且验证了运动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在试验压力约为1.0MPa时,喷嘴喷射半径可达56m,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能。最后,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高效环保型加油站埋地油罐机械清洗系统及方法,并进行了主要设备的选型设计,以及清洗系统撬装结构中主要设备和管道的初步安装布置。本文在国内首次对加油站埋地油罐清洗用旋转喷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新型机械清洗系统的相关设计。相关工作可以推动国内机械化清洗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国产化进程,进而实现油罐清洗作业市场环保化和可持续化发展。
钟波[2](2015)在《微孔高温合金蜂窝半正六边形波纹结构制造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轮机是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旋转式动力机械,在航空、船舶及核、火电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汽轮机的密封性与高温蒸汽的利用率及生产安全紧密相关,传统的梳齿密封方式因自身缺陷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汽轮机的工作要求,近年来逐渐被性能更优异的蜂窝密封所取代。但国内制造的密封蜂窝质量不佳,产品供应和技术支持受制于外国始终制约着我国轮机产业。本文以镍基高温合金GH536为微孔金属蜂窝基体材料,系统研究密封用微孔蜂窝半正六边形波纹结构的成形工艺和蜂窝带组装方法。在明确基体材料特性、蜂窝应用场合和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根据金属塑性成形原理和成形过程力学分析得到仿真计算过程中各关键参数的选取依据。运用有限元分析和实际验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仿真分析得到滚压成形方法关键部件成形辊的齿顶棱边倒角和齿数等优化几何参数,以此为依据设计出相应的成形装置。通过滚压成形验证,对所研制的成形装置改进优化,结果表明,滚压法成形箔片过程中箔片两侧面受力程度不同,成形出的蜂窝半正六边形波纹结构整体局部弯曲,单齿侧面尺寸不对称,难以组装出合格蜂窝。在分析滚压成形方式所存在不足的基础上,针对性地研究了半正六边形波纹结构的冲压成形方法,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仿真分析得到凸凹模的优化结构形式和齿廓棱边倒角、邻边夹角等设计参数,以此为依据设计冲压模,并进行冲压成形验证,然后再根据验证结果对模具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冲压法制造的蜂窝半正六边形波纹结构整体平直,单齿对称,邻边夹角接近理想值,能满足设计要求。以验证过程和结果为依据,对基于滚压法和冲压法的微孔金属蜂窝成形方式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及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冲压成形件对微孔金属蜂窝成形工艺进行了优化设计。本文最后还对基于激光焊接法的微孔金属蜂窝带的组装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焊接组装实验验证了半正六边形波纹结构的成形质量要求,制造出了长度为20 mm的蜂窝带样件。
夏季春[3](2013)在《基于托管运营模式下的污水处理厂运营技术和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托管运营污水处理厂被认为是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但仍需要从管理、技术层面进行改进。本文以江南污水处理厂托管运营为例,通过生产模型和实际调试、技术参数拟合以及工艺优化,研究了各种措施的效果。论文针对国内外污水处理现状,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综述了污水处理的相关工艺和技术,讨论了污水处理厂托管运营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江南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工程,分别从设计技术参数、设备技术参数、A2/O工艺流程、水量水质、运行技术、维修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运营和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江南市政府基于政企分开、转变角色、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监管的理念,寻求专业公司托管运营江南污水处理厂。针对江南市政府的托管运营需求,本文研究设计了法律方案和人力资源方案。结合受托方的技术与管理能力,针对江南污水处理厂,本文研究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技术改进措施,建立了生产模型,包括划分板块试验模型、节能控制试验模型、BioWin工艺模拟与控制参数优化(DO浓度可控制在0.6mg/L,内回流比可控制在0.85左右,污泥排放量可降至1859m3/d,以节约能耗和运行费用)。通过生产性试验,调整污水处理的运行参数,优化运营工艺,加强设备维修技术,提高了系统运营效率和管理技术水平。为解决江南污水处理厂部分污泥出路问题,研究了污泥生物干化利用技术,采用好氧堆肥方式,分析了污泥生物干化工艺的控制模型与初步应用,包括污泥生物干化过程的物质平衡计算、能量平衡计算、污泥生物干化过程的工艺模拟和控制模型的初步应用。托管运营后,通过经济、技术分析,江南污水处理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提高。江南市政府组织专家对该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初步评估,托管运营前1年、后1年和后2年处理成本分别为0.39元/吨、0.35元/吨和0.29元/吨,效果良好。
赵丹[4](2013)在《深水山城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全流程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二五”期间随着全国污水处理厂得建设,污水的收水率及污水厂正常运行已不是污水处理行业棘手的问题,在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如何能优化工艺,利用先进的设备、完善的技术、全面的管理在保证出水达标的情况下,节约能源、减少药耗,尽可能的降低运营成本是我们首要关心的问题。深水山城污水处理厂已运行10年,通过这10年的运行,我们在对设备状况和运行数据了解的基础上找出了各个工段的节能点并进行工程实施。研究认为粗格栅增加液位差计和安装防护网、氧化沟更换仪表位置、增加液下推进器、回流泵采用恢复原有叶轮并安装变频的方式,此三项可在3年后回收投资额,回收成本以后每年可节约运行成本约5.2万元。提升泵站安装低液位保护装置、适当减少粗、细格栅开启频率、减少一座二沉池的开启、污泥脱水间改造滤布冲洗装置并使用中水冲洗,这些措施每年可节约运行费用大约17.3万元。氧化沟直道处溶解氧损失较小,实际运行中可尽可能多的开启直道曝气机,以降低曝气机开启台数。溶解氧和出水氨氮双重控制可有效节约大约9%的能量,但需要较强的人工干预。污泥脱水间加药装置的改造,可使单位耗药量降低23%,大大节约了药剂成本。利用四时电价差进行污泥脱水,可将脱泥的用电成本降低三分之二
蔡东成[5](2012)在《基于多Agent的水厂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规模越来越大,供水普及率也越来越高,因此高质量、高效率的供水成为自来水厂生产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在水厂生产控制系统的设计中,引入先进的智能技术,以满足对现场数据的实时采集和监控要求,造就高技术的供水企业,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针对水厂生产现状,通过对Agent及多Agent系统、水处理监控系统理论及模型的深入研究,将新型智能控制理论多Agent理论应用于监控系统,建立一个基于多Agent技术的水厂生产过程监控系统的分布式模型,并建立了该系统的协调模型,选择了KQML-ACL(knowledge query and manipulationlanguage, agent communication language)作为通信语言。系统由现场Agent、车间管理Agent和系统管理Agent组成,通过系统内部各Agent之间的通信协调共同实现水厂的运行,能够体现这种新型控制系统的合理性与先进性。水处理控制技术是保证出水水质的关键,而药剂的投加是水处理工艺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在分析药剂投加的工艺原理和控制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符合实际要求的基于多Agent的控制方案。此方案着重研究了药剂投加子系统的构成和特点,就子系统中个体Agent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功能进行了设计。该子系统由一个管理Agent和四个功能Agent构成,管理Agent既是系统中的通信协调者,也是子系统任务的分解管理者;四个功能Agent分别负责完成各自的任务,并与管理Agent进行通信协调,共同达到净水目的。文章最后通过采用VisualC++6.0和ASP编程软件自行设计了中央控制室的人机界面,通过计算机实时监控系统的人机界面,水厂生产管理者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各生产线的生产数据,无需在生产现场就可以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操作,并对操作的参数进行设置,调高了生产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安全可靠的高效监控系统不仅可以保证水厂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还可以提高水厂的生产效率,而且保障了人身安全,最终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胡建成[6](2009)在《新型排泥机械关键部件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排泥机械是污水处理设备中的专用设备,也是实现污水处理工艺的关键设备之一,工作效率高、材料消耗少的排泥机械不仅能够节省设备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运行费用,更能保证工艺的最佳运行。本论文通过研究国内外污水处理设备和国内外排泥机械的发展状况,指出我国污水处理设备的研发明显慢于工艺研究、设备研发与工艺研究脱节、缺乏适应新型处理工艺的专用设备等突出矛盾。目前我国能够应用于最新型工艺的排泥机械都存在明显缺点,为此本论文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排泥机械,此种排泥机械能够应用于所有矩形平底结构的沉淀池。新型排泥机械由端梁、主梁、吸泥管、排泥管、泵、驱动系统等组成,其中吸泥管和主梁是其关键部件。吸泥管关系到排泥机械能否高效工作,如何设计吸泥管使其达到吸泥均匀、排泥效率高是其设计的重点;本论文经过对吸泥管的流体力学分析,研究了影响吸泥均匀的因数。本论文引入单位长度吸泥量和吸泥均匀度的概念,以衡量吸泥管的吸泥均匀程度,首次提出临界吸泥均匀度的概念。单位长度吸泥量指吸泥管(吸泥孔)的吸泥量与其长度(孔距)的比值;吸泥均匀度指吸泥管上所有吸泥孔的单位长度吸泥量中最小值与最大值的比值;临界吸泥均匀度指吸泥均匀度的最佳经济值。经过详细分析,提出两种适合于工程应用的布孔方法,一种是适用于短吸泥管的等孔径等孔距布孔方法,一种是适用于长吸泥管的分段等孔径等孔距布孔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说明了两种布孔方法的设计过程。新型排泥机械的主梁是其又一关键部件,获得节材、节能、防腐的主梁是其设计工作的重点。本论文以参数化方式建立了桁架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以Matlab7.0优化工具箱为基础编制了优化程序,并结合工程应用优化了新型排泥机械主梁的高度、分节数量和弦杆及腹杆的截面积。经过有限元分析方法验证表明,优化结果是偏安全的,完全适合工程应用。优化过程的受力分析和优化程序均基于参数化完成,因此这种优化方法能够应用于其它桁架结构的优化设计。经工程应用证实,本论文的研究取得了显着成果:首先,提高了排泥机械的工作效率,避免了沉淀池浮泥现象;其次,能够使主梁节材20%~40%,经济效益可观。
郑开经[7](2008)在《LED键合机上料机构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自动化高速高精度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Diode)生产设备——键合机的运动控制、机械结构设计与动力学分析等关键技术,根据市场需求、现行机构优缺点及工作流程控制等特点,研究设计新型高速高精度的光机电一体化协同生产技术。分析垂直式LED器件和小功率三极管器件封装设备国际技术发展的趋势,着重研究在多任务操作系统下的机构设计分析、精密机构的机械优化设计及键合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并最终实现设备综合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先进水平。本课题来自于广东省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标(TC058372-1):全自动半导体芯片键合机。键合机是一种复杂的高精度高速度生产机器,其较高的技术要求及大量的动作协同不仅使设备的工作速度难于提升,而且设备故障出现率明显高于其它生产设备,比如可能的引线框损坏、引线框中途丢失、芯片无法拾起、芯片丢失及引线框步进错位等,这不仅让设备维护费用大大提升,也使其自动化性能严重下降。本文结合生产现场的分析和生产高效化原则,运用机械设计优化与动力学分析,构建新型的工艺结构,避免了目前相关机器性能的不足,令键合机加工生产成本更加低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安全的新型引线框抓取、传送机构。结合引线框分离的要求及引线框本身的特点,使用转动装料机构、真空吸取、微抬机构、智能识别及电机丝杆传动分离的方式,实现引线框的大量装载、无损坏抓取、快速稳定分离和准确定位等功能,从而大大提高引线框的分离效率。此机构在定位精度、智能化控制及机构协调运作方面有所创新。(2)研究出料机构及摄像头机构的优化模型。出料机构的作用就是接收加工好的引线框,它也是机器自动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合理减少其加工成本和操作复杂度的基础上,减少了不必要的机械动作,使其在性能与成本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界限。而摄像头机构在机械结构方面相对简单,设计的重点就是考虑机器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对其影响最小,另外其结构也必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保证在振动环境中仍然能够准确识别移动中的芯片。(3)研究基于分机构及整机的布局优化。由于分工和设计过程考虑可能不够全面的原因,可能存在各机构配合及位置布局问题,使装配时不协调或发生冲突,因此需要对设计出来的机构进行全局考虑,不断完善其性能。本研究综合考虑了各个机构的功能、衔接特点与可变更性,对关键部位进行了合理化改造。
瞿彩莲[8](2007)在《紧密纺技术的经济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纪之交,紧密纺技术登台亮相,由于其在技术先进性和产品质量上的优势十分明显,得到了纺织业界的广泛关注,发展十分迅猛。从目前来看,一方面,紧密纺技术的应用,是企业技术水平进步的象征,有利于增强综合竞争能力,适应产业升级的客观需求,迄今国内已有部分企业尝到了紧密纺技术的甜头;另一方面,国内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紧密纺技术本身,而对紧密纺技术过高的应用成本和潜在的巨大风险却极少涉足,部分企业也正因为匆忙上马而败下阵来,损失惨重。同时,由于国内投资紧密纺技术的模式多样,不同的投资模式,既存在着成本上的显着差异,也存在产品质量、技术性能、后续加工受益程度等方面的明显不同,因此对不同企业而言,是否应投资紧密纺技术,以及如何投资紧密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就是着眼于此问题而展开。对于企业而言,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尽量减少投资风险是投资新技术首要考虑的问题,本课题在系统研究各种紧密纺设备的技术性能和成本、收益的基础上,运用技术经济学中的定性、定量研究,对各种模式投资紧密纺技术的应用成本以及投资后企业所获效益和可能风险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综合研判,并提出了经济效益综合分析模型,以供企业决策使用。本课题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述,介绍了紧密纺技术的概念、分类和研发应用概况,并阐述了紧密纺技术经济效益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国内紧密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现状,以了解紧密纺技术的投资背景和总体发展趋势;第三和第四部分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详细研究了各种类型紧密纺设备的经济效益,应用成本—收益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肯定了紧密纺技术的投资可行性;第五部分在经济效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效益综合分析模型,可供不同企业投资紧密纺技术时分析方案的综合经济效益,以做出最优决策。
聂小保[9](2004)在《深圳市给水厂生产废水高效处理技术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给水厂生产废水的直接排放不仅造成受纳水体的淤积和污染,而且浪费大量水资源。国内外许多水厂开展了生产废水处理的工程实践及实验研究。深圳市自来水厂生产废水具有以下特点:有机物含量高、沉降性能差、易发酵变质,采用传统工艺处理存在较大难度,基于此,本文对深圳市水厂生产废水高效处理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 本文首先对传统生产废水处理工艺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对生产废水调质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较为完整的调质机理——毛细管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各种调质方法进行了解释。毛细管模型认为污泥脱水性能完全取决于污泥颗粒压缩性系数S、粒径分布均匀度T、滤液动力粘滞系数μ、毛细管长度l和污泥颗粒粒径粒径d这五个参数,具体表达关系为:污泥颗粒压缩性系数越小,粒径越大,粒径分布越均匀,滤液动力粘滞系数越小,毛细管越短,污泥脱水性能越好。 对高效浓缩技术——造粒流化床工艺处理深圳市水厂生产废水展开实验研究,在此之前优选出FO4240SH、PAM-Ⅱ、PHP-Ⅳ三种PAM进行调质。研究结果表明:流化床工艺能显着提高污泥的沉降性能,缩短污泥浓缩时间,实验条件下,污泥颗粒沉降速率可由0.00047~0.0087mm/s提高到0.42~6mm/s,污泥浓缩时间可由8~12h缩短至10~30min;流化床工艺能在较短的浓缩时间内显着提高出泥浓度,实验条件下,污泥在10~30min内可由2000~5000mg/L浓缩至18000~35000mg/L;流化床工艺能显着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三种调质剂条件下,污泥比阻都能降至5×1011m/kg以下,污泥易于脱水;流化床工艺出水水质较为稳定,出水浊度在6~30个NTU之间,色度在30~40之间,pH值在7.5~8.0之间。与传统浓缩工艺相比,流化床工艺效率高、浓缩性能好、药耗少、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是深圳市水厂生产废水处理的一条高效实用途径。 论文最后对梅林水厂现有生产废水处理工艺进行了调查,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一些优化措施。
洪宗跃[10](2003)在《熔体泵—单螺杆排气挤出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熔体泵-单螺杆排气挤出系统是在单螺杆排气挤出机的末端串联熔体泵而适当组合成的一种挤出系统。该系统既保留了普通单螺杆排气挤出机的所有的功能,又使系统的各项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尤其是解决了普通单螺杆排气挤出机易冒料和产量波动的缺点,以及由此所造成的操作范围窄、适用性差等问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做了如下工作:1、通过对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运用挤出理论对系统产量平衡进行研究。推导了第一阶螺杆加料段采用 IKV 系统时,第一、二阶螺杆的产量平衡公式和螺杆末端压力公式。2、研究 P 系统的工作性能。运用对比实验得出 P 系统整体性能优于普通单螺杆排气挤出机。3、为提高系统的性能,在上述理论分析、数学推导及相关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与熔体泵-单螺杆排气挤出系统相匹配的 P 型螺杆设计原理与结构特点。4、通过与普通排气单螺杆的对比实验,验证了 P 型螺杆具有更高的挤出产量,更好的排气效果和挤出质量。本文在熔体泵-单螺杆排气挤出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对系统的成因、工作原理、整体性能的分析,将对今后熔体泵-单螺杆排气挤出系统的应用推广、使用操作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所得到的 P 型螺杆设计方面的定性和定量结论,可以对今后相关技术的应用开发,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设计依据,具有一 I<WP=5>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定的工程实用性。
二、用于吸泥机中真空泵的国产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于吸泥机中真空泵的国产化(论文提纲范文)
(1)加油站地下储油罐机械清洗用三维旋转喷头的研究与系统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油罐机械清洗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 |
1.2.1 大型立式油罐机械清洗技术 |
1.2.2 卧式储油罐机械清洗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现有机械清洗用喷头的对比分析及方案论证 |
2.1 行星齿轮传动 |
2.1.1 单级行星齿轮传动 |
2.1.2 多级行星齿轮传动 |
2.2 蜗轮-蜗杆传动 |
2.3 交错齿轮传动 |
2.4 磁力传动 |
2.5 其他传动(驱动)形式 |
2.6 最终方案的确定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旋转喷头的结构设计 |
3.1 主体尺寸确定 |
3.2 动力部分设计 |
3.2.1 叶轮转子 |
3.2.2 导流定子 |
3.3 传动部分设计 |
3.3.1 行星齿轮减速装置 |
3.3.2 输入轴和输出轴 |
3.3.3 锥齿轮 |
3.4 执行部分设计 |
3.5 其他零部件 |
3.5.1 杆轴和三通腔 |
3.5.2 杆轴座和三通腔帽 |
3.5.3 锥形帽和外端盖 |
3.5.4 上、下轴承壳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旋转喷头运动仿真和运行测试试验 |
4.1 虚拟装配 |
4.1.1 多级行星齿轮减速器虚拟装配 |
4.1.2 锥齿轮虚拟装配 |
4.1.3 旋转喷头整体装配 |
4.2 运动仿真 |
4.2.1 喷嘴运行所形成的空间球形包络面的理论依据 |
4.2.2 喷嘴运动轨迹曲线的模拟 |
4.2.3 关于喷嘴运动轨迹曲线的进一步分析讨论 |
4.3 运行测试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效环保型机械清洗系统的设计 |
5.1 总体方案描述 |
5.2 旋转喷射清洗系统 |
5.2.1 清洗组件 |
5.2.2 辅助设备 |
5.3 清洗混合物的高效分离与液相循环回用 |
5.3.1 轴向入口水力旋流器 |
5.3.2 过滤器 |
5.3.3 抽吸泵 |
5.3.4 真空抽吸罐 |
5.3.5 临时储油罐 |
5.4 清洗过程中油气无组织排放的控制与利用 |
5.4.1 油气回收处理系统 |
5.4.2 其它辅助设备 |
5.5 清洗结束后高效紧凑型含油污水达标排放处理 |
5.5.1 紧凑型立式旋流气浮分离罐 |
5.5.2 碟式离心机 |
5.6 清洗系统中各设备和管道的初步安装布置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2)微孔高温合金蜂窝半正六边形波纹结构制造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蜂窝结构与密封 |
1.2.1 蜂窝密封工作形式及质量要求 |
1.2.2 微孔蜂窝制造方法的选定 |
1.3 微孔蜂窝波纹结构成形关键参数的选定 |
1.3.1 箔片弯曲成形过程应力应变分析 |
1.3.2 箔材弯曲塑性成形过程中材料主要变化 |
1.3.3 成形模具关键参数的选定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微孔蜂窝半正六边形波纹结构滚压成形 |
2.1 引言 |
2.2 滚压成形有限元分析及成形辊关键齿廓参数确定 |
2.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2 成形辊齿廓倒角参数及齿数的确定 |
2.2.3 滚压成形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 |
2.3 滚压成形的实现 |
2.3.1 材料及成形装置 |
2.3.2 成形结果及分析 |
2.4 箔片成形装置的改进 |
2.4.1 成形装置的改进措施 |
2.4.2 波纹结构的整形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微孔蜂窝半正六边形波纹结构冲压成形 |
3.1 引言 |
3.2 冲压成形有限元分析及关键参数确定 |
3.2.1 冲压成形技术方案的选定和仿真模型建立 |
3.2.2 冲压成形仿真分析与参数优化 |
3.3 冲压成形的实现 |
3.3.1 冲压成形装置及工作原理 |
3.3.2 波纹结构的成形质量分析 |
3.3.3 冲压成形装置的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孔蜂窝组装方法及装置 |
4.1 组装材料的选定 |
4.1.1 滚压方式与冲压方式的对比 |
4.2 金属蜂窝自动组装工艺及装置 |
4.2.1 焊接方法的确定 |
4.2.2 组装装置样机方案的设计 |
4.2.3 焊接组装实验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基于托管运营模式下的污水处理厂运营技术和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污水性质 |
1.1.2 污水分类和组成 |
1.1.3 污水中的污泥 |
1.2 污水处理 |
1.2.1 污水收集 |
1.2.2 污水混凝沉淀过滤 |
1.2.3 污水活性炭吸附、消毒、膜技术 |
1.3 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 |
1.3.1 污泥堆肥技术 |
1.3.2 污泥建材技术 |
1.3.3 污泥焚烧技术 |
1.3.4 污泥填埋技术 |
1.3.5 污泥热解技术 |
1.4 污水处理厂托管运营研究进展 |
1.5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及意义 |
1.5.1 研究目标及难点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污水处理工艺及托管运营综述 |
2.1 污水处理工艺 |
2.1.1 A~2/O 工艺技术 |
2.1.2 BAF 工艺技术 |
2.1.3 MBR 工艺技术 |
2.1.4 NPR 工艺技术 |
2.1.5 CNR 工艺技术 |
2.1.6 人工湿地技术 |
2.2 中水回用技术 |
2.2.1 中水回用技术概述 |
2.2.2 中水回用技术处理流程 |
2.2.3 中水回用技术标准 |
2.2.4 中水回用投资 |
2.2.5 中水回用运营技术 |
2.3 污水处理厂托管运营现状趋势及要求 |
2.3.1 污水处理厂节能技术发展趋势 |
2.3.2 污水处理厂减排技术发展趋势 |
2.3.3 污水处理厂工艺设备技术 |
2.3.4 污水处理厂托管运营目标 |
2.3.5 政府寻求托管运营要求 |
2.3.6 竞争性谈判 |
2.3.7 法律 |
2.3.8 人力资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艺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江南污水处理厂概况 |
3.2 一期工程技术 |
3.2.1 设计技术参数 |
3.2.2 工艺流程 |
3.2.3 主要设备技术参数 |
3.2.4 水量水质 |
3.2.5 运行技术情况 |
3.2.6 维修技术情况 |
3.3 二期工程技术 |
3.3.1 设计技术参数 |
3.3.2 工艺流程 |
3.3.3 主要设备技术参数 |
3.4 运营及技术存在问题 |
3.4.1 运营存在问题 |
3.4.2 技术存在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污水处理工艺模拟与优化运营技术 |
4.1 运营技术体系构建 |
4.1.1 运营技术体系 |
4.1.2 运营技术研究手段 |
4.2 划分板块试验模型 |
4.3 节能控制试验模型 |
4.4 BioWin 工艺模拟与控制参数优化 |
4.4.1 活性污泥系统模拟程序的编制及校核 |
4.4.2 活性污泥系统内的物料衡算方程 |
4.4.3 商业化的污水处理工艺数学模拟软件 BioWin |
4.4.4 BioWin 系统的应用研究—一期工艺 |
4.4.5 数据调研处理 |
4.4.6 进水水质组分分析与模型校准 |
4.4.7 模型验证 |
4.4.8 工艺优化 |
4.5 技术指标及运行研究 |
4.5.1 生物脱氮除磷技术指标 |
4.5.2 设计参数校核和运行调整 |
4.6 维护技术研究 |
4.6.1 检修和维护 |
4.6.2 大修和重置方案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运行技术 |
5.1 污泥处理项目概况 |
5.2 堆肥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
5.3 好氧堆肥技术 |
5.4 污泥生物干化工艺的控制模型与初步应用 |
5.4.1 污泥生物干化过程中的物质平衡计算 |
5.4.2 污泥生物干化过程中的能量平衡计算 |
5.4.3 污泥生物干化物质和能量平衡模型的工艺模拟 |
5.4.4 控制模型的初步应用 |
5.4.5 后续研究建议 |
5.5 问题讨论 |
5.6 投资估算及成本比较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托管运营技术实施效果评估 |
6.1 维修技术改进 |
6.1.1 维修问题 |
6.1.2 实际维护维修技术 |
6.1.3 维护维修效果评价 |
6.2 节能降耗技术研究 |
6.3 满意度调查 |
6.4 成本比较研究 |
6.4.1 指标对比 |
6.4.2 敏感性分析 |
6.5 托管运营后的初步技术评估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本文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4)深水山城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全流程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污水处理厂主要工艺及主要耗能点 |
1.2.1 A/O工艺 |
1.2.2 A2/O工艺 |
1.2.3 氧化沟工艺 |
1.2.4 SBR |
1.3 污水处理过程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 |
1.3.1 污水处理厂泵站和曝气系统的节能途径 |
1.3.2 污水厂供配电系统中节电装置的应用 |
1.3.3 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深水山城污水处理厂简介 |
2.1 公司概况 |
2.2 工艺流程及简介 |
2.2.1 工艺流程 |
2.2.2 工艺简介 |
2.3 近几年进出水水质分析 |
2.3.1 进出水水质情况 |
2.3.2 进、出水水质分析 |
2.4 能耗分析 |
2.4.1 2009年至2011年12月能耗情况 |
2.4.2 能耗、药耗分析 |
2.5 设备、仪表情况分析 |
2.5.1 设备、仪表现状 |
2.5.2 设备现状分析 |
2.5.3 仪器仪表现状分析 |
2.6 运行控制现状 |
第三章 各处理单元节能降耗点分析 |
3.1 物理处理单元 |
3.1.1 进水泵房 |
3.1.2 细格栅 |
3.1.3 旋流沉砂池 |
3.2 生化阶段优化运行建议 |
3.2.1 氧化沟 |
3.2.2 二沉池 |
3.2.3 污泥泵站 |
3.2.4 污泥处理阶段优化运行建议 |
3.3 经济效益对比 |
3.4 全流程综合优化运行建议 |
第四章 节能降耗关键技术实施情况 |
4.1 氧化沟溶解氧和氨氮双重控制 |
4.1.1 溶解氧精准控制 |
4.1.2 溶解氧和出水氨氮双重控制 |
4.1.3 实施后出水水质及能耗对比 |
4.2 脱泥间节能降耗方案 |
4.2.1 加药箱改造 |
4.2.2 利用四时电价节能策略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基于多Agent的水厂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课题意义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目前自来水厂生产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水厂工艺流程及控制要求 |
2.1 自来水厂工艺流程简介 |
2.1.1 混合工艺 |
2.1.2 絮凝工艺 |
2.1.3 沉淀工艺 |
2.1.4 过滤工艺 |
2.1.5 消毒工艺 |
2.2 水处理控制系统的监控要求 |
2.3 水处理控制系统的操作方式的要求 |
第3章 基于多Agent的水厂生产过程监控系统 |
3.1 Agent的基本涵义 |
3.2 多Agent系统的基本涵义 |
3.3 水厂生产过程监控的多Agent模型 |
3.3.1 建立模型 |
3.3.2 基于多Agent的水厂监控系统体系结构 |
3.3.2.1 个体Agent体系结构 |
3.3.2.2 基于MAS的水厂监控体系结构 |
3.3.3 系统中Agent的分类及其基本功能 |
3.4 多Agent系统的协调机制 |
3.4.1 多Agent间的通信 |
3.4.2 Agent的交互协议 |
3.4.3 Agent的通信语言 |
3.4.4 基于多Agent的水厂生产过程系统中的协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投药控制多Agent子系统 |
4.1 概述 |
4.2 药剂投加多Agent控制子系统 |
4.2.1 投药过程控制模型 |
4.2.2 功能 |
4.3 系统中Agent间的通信协调 |
4.3.1 水处理子系统中Agent间的通信 |
4.3.1.1 系统中通信的特点 |
4.3.1.2 系统中通信的协议 |
4.3.2 药剂投加子系统中Agent间的协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央监控系统的设计 |
5.1 概述 |
5.2 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 |
5.2.1 登陆页面 |
5.2.2 取水泵房 |
5.2.3 自动加氯系统 |
5.2.4 自动加药系统 |
5.2.5 滤池和清水池 |
5.2.6 出水泵房 |
5.2.7 报警系统 |
5.2.8 水厂调度统计日报表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新型排泥机械关键部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1 发展污水处理设备的重要性 |
1.2.2 研究排泥机械的必要性 |
1.3 课题来源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国内外污水处理设备发展概况 |
2.1 国外污水处理设备发展概况及特点 |
2.1.1 国外污水处理设备的发展概况 |
2.1.2 国外污水处理设备的发展特点 |
2.2 国内污水处理设备发展概况和存在的问题 |
2.2.1 国内污水处理设备发展概况 |
2.2.2 国内污水处理设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
2.3 国内污水处理设备的发展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排泥机械的发展 |
3.1 污水处理工业中排泥方法介绍 |
3.2 国外排泥机械的发展 |
3.2.1 发展简述 |
3.2.2 发展特点 |
3.2.3 发展趋势 |
3.3 国内排泥机械的发展 |
3.3.1 发展概述 |
3.3.2 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4 排泥机械的发展趋势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排泥机械的研发 |
4.1 研发背景 |
4.2 新型排泥机械简介 |
4.3 新型排泥机械的关键部件 |
4.4 新型排泥机械的结构特点及优点 |
4.5 工程应用情况及效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吸泥管水力计算 |
5.1 吸泥管的关键设计参数 |
5.2 吸泥管内压力公式推导 |
5.3 单位长度吸泥量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吸泥管布孔设计研究 |
6.1 布孔方法分析 |
6.2 理想布孔方法 |
6.2.1 等孔径变孔距布孔 |
6.2.2 变孔径等孔距布孔 |
6.3 工程应用 |
6.4 吸泥均匀度分析 |
6.5 等孔径等孔距布孔 |
6.6 分段等孔径等孔距布孔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主梁结构优化设计 |
7.1 主梁结构介绍 |
7.1.1 箱型梁 |
7.1.2 桁架梁 |
7.2 确定主梁结构 |
7.3 优化设计概述 |
7.4 建立数学模型 |
7.4.1 确定设计变量 |
7.4.2 建立目标函数 |
7.4.3 确定约束条件 |
7.4.4 数学模型 |
7.5 基于MATLAB7.0的优化设计 |
7.5.1 Matlab优化工具箱简介 |
7.5.2 离散变量处理 |
7.5.3 编制优化程序 |
7.5.4 工程实例及验证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7)LED键合机上料机构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键合机上料机构的设计流程及研发难点 |
1.3.1 键合机的工作流程分析 |
1.3.2 键合机的设计要求 |
1.3.3 似解决的关键技术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键合机的工作原理与整机方案 |
2.1 引言 |
2.2 键合机的工作原理 |
2.2.1 上料机构的工作原理 |
2.2.2 传送机构的工作原理 |
2.2.3 主轨道辅助机构的工作原理 |
2.2.4 X,Y平台的工作原理 |
2.2.5 出料机构的工作原理 |
2.3 键合机的整机方案 |
2.3.1 键合机外部结构解析 |
2.3.2 键合机的运动控制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键合机上料机构的方案设计 |
3.1 键合机上料机构模型的建立 |
3.1.1 装料机构 |
3.1.2 分料机构 |
3.1.3 松料机构 |
3.1.4 落料机构 |
3.1.5 出料机构 |
3.1.6 摄像头机构 |
3.1.7 位置检测等传感器的选用 |
3.2 键合机控制与驱动系统的构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键合机上料机构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
4.1 概述 |
4.2 上料机构的整体分析 |
4.2.1 上料机构的设计要求 |
4.2.2 上述机构的方案设计 |
4.2.3 实现方式设计与计算分析 |
4.2.4 吸取端的运动受力分析 |
4.2.5 吸取端的通气与密封 |
4.2.6 传动部分运动受力分析 |
4.3 装料分机构的分析 |
4.3.1 设计概述 |
4.3.2 装料机构受力分析 |
4.3.3 导轨的分析及选用 |
4.4 松料分机构的分析 |
4.4.1 设计概述 |
4.4.2 装料机构细节设计分析 |
4.5 其它机构的设计与分析 |
4.5.1 出料机构的设计 |
4.5.2 摄像头机构的设计 |
4.6 设计中选材与精度分析 |
4.6.1 材料选用问题 |
4.6.2 设计中的精度应用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键合机的整机装配与调试 |
5.1 键合机装配全图 |
5.2 调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解决 |
5.2.1 整机装配调试问题点处理 |
5.2.2 上料机构装配与调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紧密纺技术的经济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紧密纺技术概述 |
1.1 紧密纺技术的创新点 |
1.1.1 环锭纺弱点 |
1.1.2 紧密纺概念 |
1.1.3 紧密纺技术的优点 |
1.2 紧密纺系统的分类 |
1.2.1 紧密纺系统分类概述 |
1.2.2 气流集聚型紧密纺系统 |
1.2.3 机械集聚型紧密纺系统 |
1.3 紧密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概况 |
1.3.1 紧密纺技术的研发现状 |
1.3.2 紧密纺技术的应用概况 |
1.4 研究紧密纺技术经济效益的意义 |
1.4.1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
1.4.2 紧密纺技术经济效益研究的必要性 |
1.4.3 紧密纺技术经济效益研究的目标 |
第二章 国内紧密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
2.1 紧密纺技术的研发背景 |
2.2 国内紧密纺技术的发展简史 |
2.3 国内紧密纺技术的研发 |
2.3.1 国内紧密纺设备的研发现状 |
2.3.2 国产紧密纺整机分析 |
2.3.3 国产细纱机的紧密纺改造 |
2.4 国内紧密纺技术的应用 |
2.4.1 国内紧密纺技术的应用现状 |
2.4.2 国内应用紧密纺技术需注意的问题 |
2.5 国内紧密纺技术的政策导向 |
2.5.1 纺织行业技术进步纲要 |
2.5.2 新型成套设备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目录 |
2.5.3 纺织机械“十五”发展规划 |
2.5.4 服装行业发展导向 |
2.5.5 全国传统纺环锭细纱机技术进步专题研讨会 |
第三章 紧密纺技术经济效益的定性研究 |
3.1 紧密纺技术整体经济效益的定性研究 |
3.1.1 紧密纺宏观经济效益 |
3.1.2 紧密纺眼前与长远经济效益 |
3.1.3 紧密纺设备的选型与经济效益分析 |
3.2 紧密纺技术成本的定性研究 |
3.2.1 紧密纺技术投资成本的研究 |
3.2.2 紧密纺技术运行成本的研究 |
3.2.3 紧密纺技术其他相关成本的研究 |
3.3 紧密纺技术收益的定性研究 |
3.3.1 紧密纺纱机本身的收益研究 |
3.3.2 紧密纺后续加工的收益研究 |
3.4 各类紧密纺设备的经济效益对比研究 |
3.4.1 国内外紧密纺设备的经济效益对比 |
3.4.2 紧密纺整机与紧密纺改造的经济效益对比 |
3.4.3 气流与机械集聚型紧密纺装置的经济效益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紧密纺技术经济效益的定量研究 |
4.1 紧密纺技术的成本估算 |
4.1.1 投资成本估算 |
4.1.2 运行成本估算 |
4.1.3 应用成本估算 |
4.2 紧密纺技术的收益估算 |
4.3 紧密纺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 |
4.3.1 紧密纺技术的经济效益评价 |
4.3.2 紧密纺技术的不确定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紧密纺技术经济效益模型的研究 |
5.1 紧密纺技术的经济效益模型 |
5.2 紧密纺技术经济效益模型的应用 |
5.2.1 紧密纺技术投资分析参考案例 |
5.2.2 紧密纺技术投资案例的经济效益分析 |
5.2.3 应用经济效益模型判定紧密纺技术投资方案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深圳市给水厂生产废水高效处理技术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1.1 自来水厂生产废水处理及其意义 |
1.2 课题的提出 |
1.3 国内外生产废水处理概述 |
1.3.1 国外概述 |
1.3.2 国内概述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2 水厂生产废水传统处理工艺简介 |
2.1 水量调节 |
2.2 污泥浓缩 |
2.2.1 Lamella浓缩池 |
2.2.2 SUPAFLO高速浓缩池 |
2.2.3 预浓缩污泥脱水一体化设备 |
2.3 污泥调质 |
2.4 污泥脱水 |
2.4.1 板框压滤机 |
2.4.2 带式压滤机 |
2.4.3 离心脱水机 |
2.4.4 螺压脱水机 |
2.5 本章小结 |
3 污泥调质机理的研究 |
3.1 衡量污泥脱水性能的参数及其选定 |
3.1.1 污泥比阻 |
3.1.2 污泥压缩系数 |
3.1.3 毛细吸水时间 |
3.1.4 参数的选定 |
3.2 污泥调质机理的实验研究 |
3.2.1 污泥比阻的测定方法 |
3.2.2 PAM投加量对脱水性能的影响 |
3.2.3 ζ电位对脱水性能的影响 |
3.2.4 pH值对PAM调质效果的影响 |
3.2.5 污泥浓缩时间对脱水性能的影响 |
3.2.6 石灰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3.3 污泥调质机理--毛细管模型及其修正 |
3.3.1 定压过滤理论 |
3.3.2 毛细管模型 |
3.3.3 修正后毛细管模型对各种调质方法的解释 |
3.4 本章小结 |
4 PAM的实验室优选 |
4.1 优选实验设计 |
4.1.1 优选原则 |
4.1.2 优选方案的确定 |
4.1.3 实验条件及实验程序 |
4.2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4.3 实验总结 |
5 造粒流化床污泥浓缩中试研究 |
5.1 造粒流化床浓缩工艺原理 |
5.1.1 造粒流化床浓缩工艺简介及技术特点 |
5.1.2 造粒流化床工艺基本原理 |
5.1.3 造粒流化床中的平衡 |
5.2 中试实验方案 |
5.2.1 实验内容 |
5.2.2 中试装置及操作注意事项 |
5.3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5.3.1 污泥沉降性能 |
5.3.2 污泥比阻 |
5.3.3 污泥浓度 |
5.3.4 出水水质 |
5.3.5 出泥沉降性能、脱水性能、浓度与出水浊度之间的关系 |
5.4 流化床浓缩工艺与传统浓缩工艺的比较 |
5.4.1 工艺流程比较 |
5.4.2 浓缩效果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6 梅林水厂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调查及优化 |
6.1 梅林水厂生产废水处理工艺运行情况概述 |
6.1.1 生产废水处理构筑物简介 |
6.1.2 生产废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 |
6.1.3 综合评价 |
6.2 存在的问题 |
6.3 工艺优化措施 |
7 结论和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熔体泵—单螺杆排气挤出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单螺杆排气挤出机 |
2.1 单螺杆排气挤出机简介 |
2.2 单螺杆排气挤出机的功能 |
2.3 单螺杆排气挤出机的工作原理 |
2.4 流量平衡和冒料及压力波动问题 |
2.5 前人的解决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熔体泵 |
3.1 熔体泵简介 |
3.2 熔体泵工作原理 |
3.3 熔体泵的流量 |
3.4 熔体泵的主要功能及特点 |
3.5 熔体泵在塑料加工生产中已有的实际应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熔体泵-单螺杆排气挤出系统 |
4.1 熔体泵-单螺杆排气挤出系统简介 |
4.2 系统的工作原理 |
4.3 系统稳定工作的条件 |
4.3.1 螺杆中第一、二阶的生产率公式 |
4.3.2 螺杆一、二阶生产率关系和螺杆末端压力 |
4.4 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优点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装置和螺杆设计 |
5.1 实验装置 |
5.1.1 单螺杆排气挤出机实验台 |
5.1.2 控制系统及数据的采集元件 |
5.1.3 熔体泵装置 |
5.1.4 挤出机头 |
5.2 系统螺杆的设计 |
5.2.1 P型螺杆的功能特点 |
5.2.2 P型螺杆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验内容及分析 |
6.1 实验物料 |
6.2 实验装置基础数据 |
6.3 实验方案 |
6.4 实验的内容与分析 |
6.4.1 实验内容 |
6.4.2 数据分析和作图 |
6.5 结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用于吸泥机中真空泵的国产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加油站地下储油罐机械清洗用三维旋转喷头的研究与系统应用[D]. 石熠.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15(06)
- [2]微孔高温合金蜂窝半正六边形波纹结构制造工艺研究[D]. 钟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3)
- [3]基于托管运营模式下的污水处理厂运营技术和工艺优化研究[D]. 夏季春. 天津大学, 2013(11)
- [4]深水山城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全流程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研究[D]. 赵丹. 浙江大学, 2013(02)
- [5]基于多Agent的水厂监控系统研究[D]. 蔡东成. 兰州理工大学, 2012(10)
- [6]新型排泥机械关键部件设计研究[D]. 胡建成.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09(07)
- [7]LED键合机上料机构的设计与开发[D]. 郑开经. 广东工业大学, 2008(08)
- [8]紧密纺技术的经济效益研究[D]. 瞿彩莲. 天津工业大学, 2007(02)
- [9]深圳市给水厂生产废水高效处理技术实验研究[D]. 聂小保.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03)
- [10]熔体泵—单螺杆排气挤出系统研究[D]. 洪宗跃. 北京化工大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