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庄子在书中塑造了一系列形残德全的畸人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在中国文学史乃至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庄子说“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我们认为,所谓畸人就是指那些不合于世德却合于天德的人,而庄子所推崇的“德”则可以理解为人的最高修养境界,其实质就是纯朴的自然本性。这些畸人虽然大多外表丑陋残缺,却拥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可以说是形残德全的艺术典型。庄子在创作中流露出对畸人的偏爱,有其深刻的原因:首先,楚地神秘的殷商文化对庄子有着深刻的影响;其次,庄子生活的乱世确实给人们带来了过多的伤痛和摧残;第三,身体的残病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让人更多体会到人世间的苦难,从而使精神得到更高的升华;第四,孤独的庄子需要用文字创造出这样一批形残德全的“朋友”,并与他们“游于形骸之外”,从而得到一种虚幻的慰藉;最后,从文本本身来看,形残与德全的极端对照有助于产生一种奇妙的艺术张力,使庄子的艺术思想更加深刻的表达出来。庄子爱好塑造畸人形象,就是用一系列极端的例证完成了在审美上对于形体的超越,而不仅仅是单薄的审丑。可以说,庄子笔下这一系列畸人的形象,源自人世间真实的苦难,而非上天赋予其天灵时顺便留下的烙印。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形神兼顾,故倡导文质彬彬的文艺观,对中国古代文艺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与之相对的是,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则主张辩证的审美观,重神轻形,言不尽意,这恰恰充实了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两千多年来,无论是绘画艺术,还是文学艺术,还是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都不约而同的体现出,重“神”而轻“形”的倾向,甚至为追求“神韵”而有意超越“外形”,达到一种极高的纯粹的艺术境界。本文认为中国古代艺术这一重要特点是深深受到了庄子形残德全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