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流淌着情感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流淌着情感

陈桂兰(大名县旧治乡大王村小学河北大名056900)

1.用导语诱发学生的情感

课堂上,教师主要用语言与学生交流,学生的情感也最易受到教师语言的影响。其中,课始的导语尤为重要,好的导语可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动并迅速进入求知的最佳状态。如上《小珊迪》这一课我是这样导课的:我在用课前成语接龙、相反动作游戏,同学们玩得兴味盎然,接着我说:“同学们快乐吗?幸福吗?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的日子多么快乐,我们在美丽的学校学习、生活,我们有最关心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在我们的身边。然而,有许多的孩子,他们的童年是在饥饿、痛苦中度过的,他们没有幸福的童年。小珊迪就是这样的一个可怜的孩子,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他的故事。”接下来,由于自己的激情投入,我迎来自己没曾预设的精彩;“来,轻轻地唤一唤他的名字!”而我本来准备的一句话是:“来,读一读课题。”这节课上得成功,与我自己贯穿始终特别是导课的激情投入不无关系。又如我在上《春》这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自古以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来描绘春天,杜甫有一首《绝句》,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齐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我又提示:“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呢?”学生又齐背:“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课一开始就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是与即将学的《春》的内容相吻合的。接着我又因势利导启发说:“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是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写春天景物的色彩、姿态的。”这样,就极其自然地与即将学习的课文联系起来,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的情绪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

2.以声传情,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内涵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多种途径读,达到了以读促思,以思促情,知情并进,情知双获的效果。通过读,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我认为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使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动情朗读感悟到其中的真、善、美,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学生在教师情感的引发下,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已经积蓄了丰富而强烈的情感,心潮澎湃,情绪激昂,此时,引导学生含情朗读课文,倾吐情感、抒发情感已是水到渠成。如我在教学《可爱的草塘》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么大的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一个“欢笑着”,便使这一景物带上了人的生命的特征。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想象,草塘怎样欢笑?欢笑的场面怎样?让学生通过想象,反复读,读出一种感觉来,通过范读,融情于声,以其声、情感染学生,“我仿佛来到了一眼望不到边的绿的世界,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美吗?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老师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语调、舒缓疾徐的节奏、色彩斑斓的景象中体验语言文字之美,体验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境之美,对课文所表达的情、物、事才能有真实的感受,切实的体验。

3.精心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情感

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就像磁石,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又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这就要求教师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激起儿童们的求知和求学的欲望。因此,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心理,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教师满腔热情、绘声绘色的描绘,对学生的感知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能使学生随着教师的描绘,进入特定的情境,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和词句,并产生丰富情感。如我在教学《九寨沟》,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游览九寨沟的经历,使学生随着我的描述产生向往之情,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又如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我引导学生在赏析课文的基础上,演演当时的饯行和送别场面,特别是要引导学生演好“伫立”“凝视”等细节,帮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两位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再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在学生朗读课文时配以一首优美的轻音乐,在这清新、柔和的音乐声中,学生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漓江秀丽的山水之中。学生的身心完全放松,纯情的明眸中流露出对祖国秀丽河山的热爱之情,显然,学生已经完全陶醉在这音乐声中了。学生的朗读也更加地入情入境,形神兼备了,这样学生也就主动地接受了作品中美的熏陶,受作品情绪左右而积极地品味。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创设情境进行情感熏陶的方法将会越来越多。比如还可以利用游戏、猜谜、唱歌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可单独运用,也可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运用,起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4.让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相辅相成

情感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对价值的感受和体验,与理性的认识相结合,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塑造完满的主体人格。语文教学应利用语文本身所具有的情感特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塑造健全的人格。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凭借教材的语言文字,学生能够产生情感体验,就表示学生已经感应到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味、意境,在此过程中,如果能有机地引导学生品尝语言或运用语言,其训练的力度无疑是扎实的,其训练的效果肯定是显著的。实际操作中,我们须寻找语言和情感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因为“情动”而“辞发”,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如学习了《黄河的主人》后,写几句赞美黄河主人的话,抒发自己的真情。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后,可鼓励学生为家乡的环保事业出份力:植一棵树,写一条环保用语,劝阻一个破坏环境的行为等。

总之,语文最具情感,语文充满灵性,因此语文课堂应该让情感自由流淌。科学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当今及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语文课堂更应是激情飞扬的,是师生之间彰显人性的舞台,是闪现灵性的广场,是张扬个性的天地。让课堂流淌情感,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教师的心流淌情感、充满诗意;让课堂流淌情感,实际上就是让孩子的心去聆听作者的心声,去感受人间的真善美

标签:;  ;  ;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流淌着情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