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玛蒂亚森论文-曲慧,喻国明

阿玛蒂亚森论文-曲慧,喻国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阿玛蒂亚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信息“新穷人”,信息交易权利,媒介消费模式,媒介产业结构

阿玛蒂亚森论文文献综述

曲慧,喻国明[1](2019)在《信息“新穷人”与媒介产业结构的公共危机——基于阿玛蒂亚·森“权利理论”视角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权利理论"中关于贫困与富裕成因的研究视角出发,分析当前社会"信息新穷人"的形成机制及其背后的产业结构问题。分析认为,与硬件缺乏所导致的信息贫困不同,信息"新穷人"并不等同于未接入现代媒介系统的人,而是已拥有互联网接入设备,却长期处于信息匮乏、信息劣质状态下的人群。信息"新穷人"的出现与当前媒介产业的发展模式息息相关。失序的个体媒介消费模式,与"反互联"的产业结构两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消费者"主动"与"被动"的信息贫困。解决之道在于产业层面的结构调整与价值规制。(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9年08期)

任俊[2](2019)在《论阿玛蒂亚·森对传统理性观的批评及回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性选择理论在当代社会科学和实践哲学中有广泛运用。根据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假定,理性的核心要义在于最大限度地追求自我利益或自我目标。阿玛蒂亚·森对这种理性观提出了批评,认为无论是自我利益还是自我目标,都无法充分刻画理性选择的要求。在他看来,只要一个选择能经得起选择者本人的批判性审视,这个选择就是理性的。这种新的理性观要求选择者将所有类型的理由纳入考虑,同时肯定选择者在这些理由之间取舍的自由。尽管森的理性观拓展了我们对理性概念的理解,但仍不足以打开通向正义的通道。(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瑶[3](2019)在《阿玛蒂亚·森能力平等的合理性及其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社会正义的规范性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均以要求实现某种平等价值为共同特征。然而,对于平等诉求的领域以及平等的价值标准却始终是一个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理论难题。阿玛蒂亚·森在批判功利主义"效用论"和罗尔斯"公平的正义"理论基础上提出"可行能力"路径,主张实现社会成员间能力上的平等或者至少是基本能力的平等。"能力平等"概念丰富和拓展了关于现代社会平等理论的问题域,为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评估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合理的视角。"能力平等"的关键之处在于能力概念的科学界定以及如何对人的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和比较。(本文来源于《新经济》期刊2019年06期)

何佳阳[4](2019)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阿玛蒂亚·森的贫困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玛蒂亚·森于199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被誉为“穷人的经济学家”。森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社会选择理论、福利经济学、贫困与自由等,其中贫困问题是他始终关注的焦点。森的贫困理论,为人们研究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贫困的含义,展现了一种研究贫困理论的新范式。森的贫困理论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视角:第一,权利分析方法。森认为,研究贫困的视角不能只停留在收入层面,应该将贫困者的生存状态以及自身的权利是否被剥夺,作为研究贫困问题的立足点;不能只关注贫困者与其他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应该更注重贫困者所能享有的福利与权利。森指出,只有给予人们充分的权利,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第二,可行能力分析方法。森认为,可行能力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所能获得的自由,即个人在生活中可以选择自己理想生活的自由,是否拥有这种自由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贫困的标准。可行能力分析方法作为识别贫困的新标准,在对贫困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时,不应该局限于收入低下,个人能力的缺失才是造成贫困的真正原因。森指出,只有充分提升人们的能力,使人们享有更大的实质自由去选择自己理想的生活,才能达到消除贫困的目的,这是一种积极的治贫理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以及个体实现各自价值目标的积极理论。森对贫困的解释,从经济学角度扩展到政治、法律、制度和文化等方面,从而将反贫困的视角,从单纯的关注经济发展拓展到提高人的可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层面。森的贫困理论和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存在某些相通之处。例如:二者都从社会现实出发,从人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弱势群体,主张消除剥夺和贫困;而且都把摆脱贫困的落脚点,放在人们能够过上幸福生活,注重人们能力的提升和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上;同时,二者都认为社会生产方式、经济等级结构才是影响人们生活状况,造成普遍存在的贫困、频繁出现的饥饿和饥荒的根本原因。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森的贫困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忽视了自由的阶级性。自由是作为阶级对立而存在的自由,自由只有在阶级联合中、在集体中才有可能实现。然而森认为,自由是指个人的自由,忽视了集体对个人自由实现的重要作用;第二,轻视实现自由的制度因素。森没有对贫困产生的制度原因进行分析,森的贫困理论没有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他回避了贫困的阶级属性;第叁,概念解释的模糊性。森的贫困理论虽然具有鲜明的包容性和多元化的视野,但是,他缺乏对概念做出深刻的论述以及提出一些量化的标准和具体的可行方案,具有理论上的概念模糊、实践上难以操作的局限性。例如:森的可行能力概念,对于什么是可行能力,可行能力包括什么,森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他只是将可行能力概括为各种功能性活动的组合,认为是自由的一个方面。森的可行能力方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一定的逻辑模糊性。虽然,森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从中国的现实角度出发,森的贫困理论对中国的贫困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在实现“两个确保”方面,即: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同时,贫困人口对脱贫、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因此,森的贫困理论对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加深我们对贫困的认识,提出有效的贫困治理新思路,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期刊2019-05-01)

万诗雨[5](2019)在《我国医养结合模式的问题与成因探究——基于阿玛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阿玛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对中国医养结合现有模式进行了评估。目前我国医养结合模式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社会机会缺乏、透明性担保不够、防护性保障仍能提升的问题,归根结底均属于工具性自由的缺失并最终导致老年群体的可行性能力贫困。问题及医养结合模式的定位较为模糊不够明确两个方面,最后本文根据相关问题与分析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劳动保障世界》期刊2019年12期)

李翔[6](2019)在《正义何以建构——以阿玛蒂亚·森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正义的本源性不在于复杂概念的厘定和先验制度的设计,而在于究竟该持何种理念去建构正义。理智的审思是正义建构的逻辑之基,坚持理智的审思有助于克服传统理性观的缺失,使包容且又宽严相济的理性观得以还原,亦使形式理性走向实质理性,从而为正义的建构提供更加广阔的视角。开放的中立则是正义建构的位置要求,秉持开放的中立,才能走出位置客观性的幻象,避免陷入封闭中立的泥潭,才能充分彰显开放中立的优越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我们的视野。多样的缘由,则是从现实的角度对正义的应有考量,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束缚,才能对各种不公和非正义作出更加清晰的辨识,才能对正义形成更加正确的判断,由此而建构的正义才可能更加理性、客观和公允。(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刘熊擎天[7](2018)在《阿玛蒂亚·森的正义理念:理论、贡献与中国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构一种旨在促进公正且消除不公正的正义理论,阿玛蒂亚·森从如何减少不公正以及如何促进公正评价两方面入手,提出可行能力理论。这一理论与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殊途同归,但却借助比较视角弥补罗尔斯先验制度主义研究方法的单一性缺陷,并在评价体系维度补充了罗尔斯"基本的善"的研究功用的单调性。而其理论进入中国语境,可以作为完善正义体系的工具,有助于满足传统中国对于道德正义的关注以及当下中国对于制度正义的追求。(本文来源于《宁夏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军笑雨[8](2018)在《阿玛蒂亚·森自由发展观对中国精准脱贫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森的自由发展观为线索,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贫困表现出的可行能力剥夺、工具性自由短缺、实质自由无法实现的问题,提出精准脱贫新思路,通过扩展贫困者的工具性自由,来提升可行能力,依靠自身脱贫致富。(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18年24期)

范韶婵[9](2018)在《阿玛蒂亚·森的积极自由观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是人们探讨的亘古话题,沿着自由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自由进行阐释。阿玛蒂亚·森的自由思想吸收了历史上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积极自由思想,坚持能力优先于权利,将积极自由建立在消极自由基础上。阿玛蒂亚·森认为,人之为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将可行能力核心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其对能力的内容确定模糊不清,自由层次划分不明。(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李翔[10](2018)在《先验正义的超越与现实正义的回归——阿玛蒂亚·森正义思想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阿玛蒂亚·森的正义思想致力于现实不义的铲除而非完美正义的构建,他跳出了西方固有的正义思维,超越了先验制度正义的一域之囿,改变了我们思考正义的方向,呈现出清晰的逻辑理路和独特的思维向度。正义之思,需以理智审思、开放中立和多样缘由为理论前设,塑造实质自由、推进能力平等、秉持自由发展,借助公共理性之上民主的高效运转、自由主张之上人权的充分拓展和差异与共融中全球正义的实现来达致正义。(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8年06期)

阿玛蒂亚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理性选择理论在当代社会科学和实践哲学中有广泛运用。根据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假定,理性的核心要义在于最大限度地追求自我利益或自我目标。阿玛蒂亚·森对这种理性观提出了批评,认为无论是自我利益还是自我目标,都无法充分刻画理性选择的要求。在他看来,只要一个选择能经得起选择者本人的批判性审视,这个选择就是理性的。这种新的理性观要求选择者将所有类型的理由纳入考虑,同时肯定选择者在这些理由之间取舍的自由。尽管森的理性观拓展了我们对理性概念的理解,但仍不足以打开通向正义的通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阿玛蒂亚森论文参考文献

[1].曲慧,喻国明.信息“新穷人”与媒介产业结构的公共危机——基于阿玛蒂亚·森“权利理论”视角的分析[J].东岳论丛.2019

[2].任俊.论阿玛蒂亚·森对传统理性观的批评及回应[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张瑶.阿玛蒂亚·森能力平等的合理性及其限度[J].新经济.2019

[4].何佳阳.马克思主义视野下阿玛蒂亚·森的贫困理论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9

[5].万诗雨.我国医养结合模式的问题与成因探究——基于阿玛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J].劳动保障世界.2019

[6].李翔.正义何以建构——以阿玛蒂亚·森为中心的考察[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刘熊擎天.阿玛蒂亚·森的正义理念:理论、贡献与中国前景[J].宁夏社会科学.2018

[8].军笑雨.阿玛蒂亚·森自由发展观对中国精准脱贫的启示[J].中国市场.2018

[9].范韶婵.阿玛蒂亚·森的积极自由观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

[10].李翔.先验正义的超越与现实正义的回归——阿玛蒂亚·森正义思想论析[J].学术界.2018

标签:;  ;  ;  ;  

阿玛蒂亚森论文-曲慧,喻国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