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对一组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病因的肠梗阻病例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评估和比较平扫CT与增强CT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2)评价和比较多平面重组(MPR)与横轴位图像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3)分析闭袢/绞窄性肠梗阻的特异性CT征象。资料和方法通过检索住院病例和CT检查记录,发现自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经手术治疗或行结肠镜检查或经保守治疗排出肠石而获得证实的肠梗阻住院病人中,195例具备完整术前CT检查资料而入组。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本回顾性研究免除知情同意书。根据CT检查方式将195例病人分成平扫CT组与增强CT组;本组病例进行MPR重建者共40例,将该40例患者图像根据重组方式分为CT横轴位图像组与MPR图像组。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肠梗阻类型分为单纯性肠梗阻、闭袢性/绞窄性肠梗阻。由2位具备腹部CT诊断经验的主治医师,采用盲法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CT表现,意见不一致时经讨论达成共识。分析内容包括:(1)判断是否存在肠梗阻;(2)评估梗阻程度;(3)识别梗阻部位;(4)区分单纯性与闭袢/绞窄性肠梗阻;(5)判断梗阻病因。将以上CT分析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1)比较平扫CT及增强CT对肠梗阻诊断准确性;(2)比较CT横轴位图像及MPR图像诊断肠梗阻的准确性,并评估观察者使用上述两组图像判断梗阻部位诊断信心的差异;(3)评估闭袢/绞窄性肠梗阻的各CT征象提示诊断的准确性。以上统计学分析中(1)、(2)采用χ2检验;(2)中观察者判断梗阻部位信心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3)采用分类Logistic回归检验。结果1.平扫CT组与增强CT组分别为144例和51例,对于存在肠梗阻及梗阻程度的诊断准确率均为100%;识别梗阻部位的准确性分别为75.7%和80.4%,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57);增强CT诊断闭袢/绞窄性肠梗阻的准确性(96.1%)高于平扫CT的准确性(86.8%),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66);对于肠梗阻病因的诊断准确性,增强CT(84.3%)高于平扫CT(69.4%),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9)2.40例具备MPR图像的病例与其对应的横轴位图像诊断结果相比较,对于存在肠梗阻及梗阻程度的诊断准确率均为100%;两者诊断梗阻移行部结果一致(85%),但MPR图像能明显增加阅片者的诊断信心(P=0.033);二组诊断闭袢性/绞窄性肠梗阻结果一致(75%);病因诊断准确性MPR组与横轴位组分别为87.5%和85.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745)。3.闭袢/绞窄性肠梗阻的各种CT征象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肠系膜密度增高(P=0.001)、腹水(P=0.003)、肠壁密度增高(P=0.008)和鸟嘴征(P=0.042)四个征象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平扫CT与增强CT相比,虽病因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但其判断梗阻部位和程度,以及识别闭袢/绞窄性肠梗阻的准确性与增强CT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平扫CT也是诊断肠梗阻有效方法。2.MPR可以更直观显示肠梗阻移行部,但在判断梗阻程度、区分闭袢/绞窄性肠梗阻和病因诊断方面与横轴位图像价值相当。3.肠壁密度增高、肠系膜密度增高、鸟嘴征和腹水是闭袢/绞窄性肠梗阻的特异性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