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远程放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远程放射治疗,互联网技术,研究
远程放射论文文献综述
江波,王清鑫,蒋胜鹏,杨成文,王伟[1](2018)在《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放射治疗的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领域有了迅速发展,远程放射治疗在医疗领域中有重要地位,由于我国放射治疗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发展阶段,在普及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和限制,本文主要研究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放射治疗技术的进展,以推动我国医疗领域更好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46期)
韦娟珍[2](2017)在《河池放射诊疗可远程监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河池讯 河池市在全市11个县(区)87家放射诊疗单位全部开展规范化建设,目前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做到了管理组织建立率100%、标准应用知晓率100%、防护用品配备率100%、防护措施有效防护率100%、工作档案规范建档率100%等五个100%,实现了(本文来源于《广西日报》期刊2017-12-22)
王恩浩,康世功,申夏夏,李若楠[3](2017)在《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放射治疗的技术进展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行业的技术与专业性取得了较大提升,针对肿瘤放射治疗行业的远程协作服务发展迅速,但是国内的远程放射治疗工作开展仍然存在诸多困难。由于国内远程放射治疗起步较晚,且并未得到广泛普及,面临着诸多难点和政策限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对远程放射治疗在国内的普遍运用和发展,以及远程放射治疗模式必将会造福所有肿瘤患者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7年09期)
C.Rosenberg,K.Kroos,B.Rosenberg,N.Hosten,S.Flessa[4](2013)在《从提供者的角度来看一个中等规模大学医院的远程放射学的成本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远程放射学服务的实际成本还没有被系统计算出来,定价政策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本研究旨在证明进行远程放射医疗服务的原始成本分析和显示收支平衡点进行成本效益做法的可行性。方法根据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东北部的医院远程放射学服务,对8个检查类别,详细分析和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模型显示所提供单位单元的成本。使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模拟成本振幅和拣选定价阈值。结果确定22个子流程及4类职员,一个单元的平均工作时间为55~72 min(X射线、全身CT)。人事成本占(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潘艳军,陈伟[5](2013)在《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远程放射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一种新型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远程放射系统,它允许快速、远程、安全地识读医学图像,并且不需要将病人数据保存在智能手机上。通过腹部CT诊断来评估这个系统的诊断性能。总共104例患者腹部CT影像提供给两名观察者,其中43例患者被确诊为急性阑尾炎。观察者通过智能手机识读CT影像,其结果与CT工作站诊断结果进行比对。每张CT影像由观察者用双盲法进行评价,意见一致时即被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的。急性阑尾炎在工作站上检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分别是是95.3%和95.2%,在智能智能手机上分别是88.3%和91.3%,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基于移动手机的移动远程放射系统对于识读CT影像来诊断急性阑尾炎是可行的,并且可适用于其他紧急远程会诊系统。(本文来源于《现代计算机》期刊2013年25期)
卫华[6](2011)在《远程放射学——欧洲电子医疗的一个部分》一文中研究指出远程放射学就是病人放射图像的远程传递,从一个地方的医院或扫描中心传到另一个地方的放射中心或另一家医院,这些图像如X线图像、CT图像和磁共振图像,目的是请专家(专科医生)对图像进行解读或会诊。远程放射学利用的是规则的通讯和网络技术,如因特网、电话线路、广域网(WAN)或局域网。在远程放射学中广泛使用先进的图像处理和图像压缩技术。整个欧洲的医疗成本在不断上升,而用于医(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1年09期)
张立波,杨本强,周丽娟,邹明宇,刘文源[7](2010)在《基于虚拟网络计算技术的远程放射学诊断系统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VC++6.0、Leadtools开发包、VNC源码在Windows 2000/XP操作系统中开发基于虚拟网络计算技术的远程放射学诊断系统。该系统在Internet网和广域网环境下成功实现了远程放射学影像的采集、浏览、处理、诊断与图文报告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学杂志》期刊2010年12期)
张立波,杨本强,周丽娟,邹明宇,刘文源[8](2010)在《基于虚拟网络计算技术的远程放射学诊断系统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基于虚拟网络计算技术、遵从DICOM协议的远程放射学诊断系统。方法运用VC++6.0、Lead-tools开发包、VNC源码在Windows 2000操作系统中开发。结果本系统在Internet网和广域网环境下成功地实现了远程放射学影像的采集、浏览、处理、诊断与书写图文报告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基于VNC技术开发的远程放射学系统交互速度快、实时性强、影像清晰度好,在低带宽的网络条件下也能具备优异的速度和性能。本系统能够提升放射诊断学的信息化与网络化水平,促进放射学的远程交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2010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国际论坛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编委换届会论文集》期刊2010-09-24)
张伟,龚建平,宦坚,朱建兵,陈光强[9](2010)在《基于E-mail传输的远程放射学CT图像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T图像通过电子邮件(E-mail)传输的可行性,并评价传输前后的图像质量。方法将40幅临床组CT图像及20幅测试组CT图像压缩,作为附件在不同带宽下通过E-mail传输。对临床组图像进行评分,并评价测试组图像的低密度分辨率、高密度分辨率及图像噪声,比较传输前后有无差别。结果 60幅CT图像在2、4、10兆带宽下的传输时间分别为4min36s、2min53s、45s。传输前和在2、4、10兆带宽下传输后的临床组图像的评分分别为4.65±0.58、4.53±0.72、4.49±0.53、4.56±0.3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传输前后测试组图像的低密度分辨率评分分别为2.60±0.47、2.57±0.56、2.62±0.35、2.56±0.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传输前后测试组图像的高密度分辨率均为13LP/cm,图像的噪声分别为(12.01±2.35)Hu、(12.11±2.38)Hu、(11.87±1.74)Hu、(11.54±3.14)Hu,传输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T图像可以通过E-mail传输,在10兆带宽下传输速度最快,传输前后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张喜雨,吕旭东,潘肖煜,王平[10](2009)在《基于广域网络的远程放射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放射学产生大容量数据成为制约基于广域网络的远程放射学的瓶颈,特别是在实时会诊过程中的图像快速交互。本文详细介绍了一个遵从DICOM标准,适合普通广域网络使用的大容量医学图像传输、显示和实时会诊框架;并应用于远程放射学平台,实现了基于广域网络远程医疗中的远程放射学平台的建设。(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09年08期)
远程放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河池讯 河池市在全市11个县(区)87家放射诊疗单位全部开展规范化建设,目前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做到了管理组织建立率100%、标准应用知晓率100%、防护用品配备率100%、防护措施有效防护率100%、工作档案规范建档率100%等五个100%,实现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远程放射论文参考文献
[1].江波,王清鑫,蒋胜鹏,杨成文,王伟.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放射治疗的技术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2].韦娟珍.河池放射诊疗可远程监控[N].广西日报.2017
[3].王恩浩,康世功,申夏夏,李若楠.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放射治疗的技术进展与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7
[4].C.Rosenberg,K.Kroos,B.Rosenberg,N.Hosten,S.Flessa.从提供者的角度来看一个中等规模大学医院的远程放射学的成本分析[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3
[5].潘艳军,陈伟.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远程放射系统[J].现代计算机.2013
[6].卫华.远程放射学——欧洲电子医疗的一个部分[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
[7].张立波,杨本强,周丽娟,邹明宇,刘文源.基于虚拟网络计算技术的远程放射学诊断系统开发[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
[8].张立波,杨本强,周丽娟,邹明宇,刘文源.基于虚拟网络计算技术的远程放射学诊断系统的建立[C].2010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国际论坛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编委换届会论文集.2010
[9].张伟,龚建平,宦坚,朱建兵,陈光强.基于E-mail传输的远程放射学CT图像质量评价[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
[10].张喜雨,吕旭东,潘肖煜,王平.基于广域网络的远程放射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