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农药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人们对农药的广泛过度使用,对环境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都产生了巨大危害。农药残留的控制与检测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的有机磷农药检测方法主要是理化分析方法,如利用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等进行农药残留量的分析方法,但这些方法耗时长、成本高、难以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需要。而建立在免疫分析基础上的农药免疫传感器有望成为一种准确迅速、简便廉价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在农药残留检测的免疫传感器中,半抗原和人工抗原的制备是农药免疫传感器研究与应用的关键,欲对农药残留进行免疫分析,必须先制备出农药人工抗原,进而制备出相应的抗体。因此,本论文主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有机磷农药毒死蜱人工抗原的制备及表征首先对毒死蜱进行结构修饰,毒死蜱结构式中吡啶环上第6位碳上的Cl原子在碱性条件下易被3-巯基丙酸取代,引入含有羧基的连接臂,得到毒死蜱结构衍生物,并提出了多次水洗的方法对毒死蜱分子的衍生物进行了纯化,经气-质联用仪(GC/MS)表征,反应原料3-巯基丙酸可被除去,达到了纯化的目的。与常用的过硅胶柱纯化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简便易行、成本低,污染少等突出优点。然后分别通过活泼酯法、混合酸酐法、碳二亚胺法将毒死蜱衍生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并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GC/MS等方法进行了表征。结果证明,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成功合成毒死蜱人工抗原,经测定偶联比分别为:23:1,18:1,6:1。此外还考察了不同的投料比、偶联时间对人工抗原偶联比的影响,投料比选择1:1,2:1,5:1三个水平,偶联时间分别选择1、2、4、6、24h五个水平进行最佳条件的确定,结果表明,不同的偶联时间对人工抗原的偶联比有一定的影响,偶联比先随着偶联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增大,由16增加到27,在6h之后不再随时间变化,说明蛋白质分子上的半抗原数目达到了最大。偶联比对抗体的制备有重要影响。一般认为,最佳的偶联比为10~20:1,本文偶联时间为1h时,偶联比为16:1,因此,活泼酯法合成毒死蜱人工抗原的最佳偶联反应时间选用1h。而不同的反应投料比对人工抗原的偶联比影响不大,按上述投料比进行实验,得到的偶联比依次为34:1,36:1,39:1,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我们认为反应投料比选用1:1最佳。为毒死蜱免疫传感器的制备解决了一个关键技术问题。2.有机磷农药杀螟硫磷人工抗原的制备及表征杀螟硫磷分子结构上缺少能够直接与蛋白质进行偶联的活性基团,而杀螟硫磷的初级代谢产物氨基杀螟硫磷的苯环上含有能与蛋白质连接的活性基团—氨基,故氨基杀螟硫磷可为先导化合物与蛋白载体连接。采用醋酸-锌粉-盐酸法还原,将杀螟硫磷分子上的硝基还原成氨基。经红外光谱仪、气-质联用仪(GC/MS)表征,证明杀螟硫磷分子上的硝基确实已被还原成氨基。再分别采用重氮化法、戊二醛法将还原的杀螟硫磷与牛血清白蛋白偶联,成功制备了人工抗原。并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方法进行了表征,结果证明人工抗原合成成功。经测定采用重氮化法和戊二醛法合成的人工抗原的偶联比分别为37:1, 25:1,为杀螟硫磷免疫传感器的制备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本方法与文献报道的杀螟硫磷人工抗原的合成方法相比,具有合成步骤少,成本低,更简便宜行等优点。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无意识设计中的偶联性研究与解析[J]. 大众文艺 2013(22)
- [2].影响磁珠共价偶联效率的因素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07)
- [3].抗癌药研发的新策略:纳米靶向的高分子偶联抗癌症干细胞药物[J]. 山东化工 2015(01)
- [4].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脱偶联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致病作用[J]. 中国循环杂志 2014(04)
- [5].简述量子点与抗体的偶联方法[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4(05)
- [6].钛酸酯偶联剂的偶联机理及研究进展[J]. 表面技术 2012(04)
- [7].不同偶联方式的水溶性多糖高分子前药的应用[J]. 齐鲁药事 2010(12)
- [8].不同偶联率绿原酸全抗原的免疫原性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0(20)
- [9].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与癌症的关系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0(11)
- [10].偶联时间对玄武岩纤维树脂混凝土强度的影响[J]. 非金属矿 2016(03)
- [11].量子点抗体偶联研究进展[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 [12].脂筏在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中的调控作用[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18)
- [13].有机硅金属试剂在碳硅交叉偶联应用研究进展[J]. 有机化学 2019(11)
- [14].抗体偶联药物质量控制和临床前评价专家共识[J]. 中国药事 2018(07)
- [15].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在雌激素相关肿瘤发生中的作用[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4(08)
- [16].亲和层析介质上蛋白质偶联位点的控制方法[J]. 过程工程学报 2012(02)
- [17].抗体偶联药物的有关进展[J]. 药物生物技术 2011(04)
- [18].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脱偶联与氧化应激[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12)
- [19].G蛋白偶联受体5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6(07)
- [20].多肽偶联药物的研究进展[J]. 世界临床药物 2014(09)
- [21].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活性调控及其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3(03)
- [22].铜(Ⅰ)催化丙炔酸、仲胺、醛和甲醛一锅法交叉偶联构建非对称1,4-二氨基丁炔[J]. 有机化学 2020(05)
- [23].S—H键和N—H键交叉偶联放氢制备亚磺酰胺[J]. 化学学报 2019(09)
- [24].骨形成与血管生成偶联机制[J].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6(04)
- [25].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G蛋白偶联受体40激动剂研究进展[J]. 药学进展 2015(01)
- [26].大肠杆菌Ⅱ型丙酮酸激酶的纯化分析及其作为偶联酶的应用[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05)
- [27].果蝇来源的GPCR Methuselah 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通路研究[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1(08)
- [28].基于点击化学的琼脂糖微球上溶菌酶定点偶联方法研究[J]. 生物学杂志 2016(01)
- [29].重大疾病导向的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J]. 中国基础科学 2015(03)
- [30].身体哨兵就是你的G蛋白偶联受体[J]. 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中考版)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