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至今,其已经广泛被人们熟知并渗透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及评价模型与评价方法,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包括单一指标法和多因子指标法,前者从可持续发展的某一侧面或角度进行评价,不能反应可持续发展的全貌,主要模型包括真实储蓄率法、环境近似调整后的国内生产净值、生态足迹、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等;多因子指标法虽然较单一指标法可全面的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状况,但是也正为了能够全面涵盖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其包括的指标因子从几十到上百,过于庞杂,很容易在庞大的信息中迷失主题,也易受到资料来源的限制。基于以上原因,本论文采用不同角度、运用不同评价模型与方法对同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以期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貌。本论文在唐山生态市建设以及唐山生态市建设支撑体系研究(冀科鉴字[2007]第9-266号)的研究基础,根据收集的数据,运用真实储蓄率法、生态足迹法、人类发展指数法以及系统协调指数法从经济学角度、生态学角度、社会学角度和系统学角度四个方面分析了唐山市自2000年到2005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1)运用真实储蓄率法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可知,唐山市真实储蓄率从2000年到2005年均为正值且不断提高,多年平均真实储蓄率为29.67%,低于河北省近年平均水平(32.05%),但是总的变化趋势与河北省的真实储蓄率较为相符。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损耗依然较为严重,真实储蓄相对于净储蓄来说,其损失变化幅度在84亿元到240亿元之间,多年平均损失占全市多年GDP的9%左右,相对而言,唐山市GDP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7%左右,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资源损耗与环境污染损耗的速度,因此真实储蓄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的是GDP的快速增长,经济增长仍以巨大的资源与环境损耗为代价,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唐山市发展呈现出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出弱可持续发展状态;(2)运用生态足迹法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可知,在唐山市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不断扩大的人民生活需求两方面的作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人均生态足迹从每人2.35国际公顷上升到每人3.02国际公顷,高于近年来河北省平均人均生态足迹水平(2.18国际公顷),人均生态承载力则增长缓慢,从0.56国际公顷上升到0.57国际公顷,与河北省平均人均生态承载力相关不大(0.50国际公顷),生态足迹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生态承载力的上升幅度,导致生态压力从2000年的4.1741逐年上升,到2005年已升至5.2974,现有的以能源消耗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已经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出现生态亦字的原因主要包括人口的快速增长、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以及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3)运用人类发展指数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可知,从2000到2005年唐山市人类发展指数不断上升,从0.7281到0.7780,人类发展指数的多年平均(0.7498)高于河北省近年平均水平(0.7300),处于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唐山市快速发展的经济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也使投入到提高人口素质上的资金得到相应增加,教育规模、医疗卫生水平、文化娱乐水平也随之提高,最终带动全市人类发展指数的稳定上升,形成良性循环;(4)运用系统协调指数从系统学角度分析可知,唐山市系统总体协调度逐年上升,由0.6814上升到0.9353,由不协调转变为基本协调,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个系统逐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评价模型与方法对唐山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再综合以上评价结果,得出唐山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水平处于0.47――0.57之间,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反映出唐山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貌,最后提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主要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产业;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治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城市基础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舒适度以及促进文化卫生事业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