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前言,第一、二、三章,结语。前言包括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研究现状综述,并对本文研究的内容、范围、目的、意义及方法作出说明。第一章是庾肩吾生平思想研究,分四节论述庾肩吾的生平思想。第一节论述其家庭环境尤其是其二哥庾于陵对他的影响。庾家几乎世代为官,父兄又都有较高文化修养,庾肩吾九岁丧父后跟随二哥庾于陵生活,在各方面都受到了他的巨大影响。第二节论述庾肩吾在诗文、书法、书法理论、音乐等文艺方面的才能。庾肩吾自幼学书,又师从名家,书法水平和书法理论水平都很高,作为萧纲的书法老师对萧纲有很大影响。第三节论述庾肩吾以道为主、佛道兼修的宗教思想。从他的诗文中很容易看出道教、佛教对他的影响。他对道教的接受,除了家庭影响外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陶弘景及其他道教人士的的影响、其自身也因追求养生而主动接受道教方术。他对佛教的接受并不是很乐意,仅仅是为了侍宴、酬答、唱和,即出于工作的需要而已。第四节论述庾肩吾在政治上的表现。他在文士的职位上是成功的,但在政治上的表现却是平庸的。原因是同事拥有更为出色的政治才能、他自身也存在懦弱、逃避责任等性格弱点、和平盛世也没有给他展示的机会、险恶的政治环境让他在政治上选择只求无过。第二章是庾肩吾诗文作品研究。第一节写庾肩吾集的版本流传及作品存佚情况。庾肩吾现存的作品为文章三十一篇(表两篇、章一篇、启文二十五篇、铭两篇、《书品》一篇)、诗歌八十九首、佚句四首。有一些作品的著作权是存在间题的,部分作品与庾信作品相混,由于资料的匮乏,也由于诗歌风格的相似以及这部分诗作艺术水平相当,已经难以分辨出其著作权的归属。第二节讨论梁代宴必赋诗这一重要文学传统。自三曹七子西园宴游首开风气,赋诗于宴几乎成了魏晋南朝的一个文学传统,梁武帝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这一传统,并使赋诗于宴成了宴必赋诗。宴必赋诗的时代风气对文学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它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为诗歌发表提供了良好的传播途径;提供了文学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文学水平的提高;丰富了诗歌的表达形式,扩展了诗歌类型。它的弊端也极其显著:导致舞弊的产生;造成文人对类书的依赖,加剧了用典的习气;造成了写作风格的偏狭。作为一名久居官场的文学侍臣,庾肩吾的大部分诗歌都可归为为适应酒宴场合而创作的应制诗。第三节是对庾肩吾诗歌的研究。第一小节对庾肩吾诗歌作出分类,指出其诗作以应制诗为主。而其应制诗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题目中明确标出“应教”、“应令”、“奉和”、“奉贺”和“侍宴”等应制字眼的诗歌。这类诗共二十九首,占庾诗的三分之一强。二是题目中未标出应制字眼,但可以通过其酬赠对象、表达主旨等而明确分辨。这类诗数量众多,包括有:联句;某些属于同题共作的诗歌,包括他的乐府诗和部分咏物诗;某些属于分题而作的诗歌,如题目中标出“赋得”的诗作和一部分咏物诗。第二小节分析庾肩吾公宴诗的创作模式与艺术特色。他的公宴诗的写作模式是一种三段式的结构:诗的开头点明侍宴的主题,或写宴集的原因,或写宴集的位置,或赞颂主人,或赞颂宴会的盛况;诗的中段写景;诗的末端以赞颂为主,加以自谦之词。他善于从多个角度展现景物,精密地把握景物的特征。第三小节分析庾肩吾饯别诗的创作模式与艺术特色。他的饯别诗的架构呈现出“(景物描写)点明离别主题——场景描写——抒发离别之情”的模式。第四小节第一部分分析梁代咏物诗的游戏性和即席性。这些性质对文学的影响表现为:促进了诗“句”表现技巧的发展;造成诗歌风格的偏狭化。第二部分分析庾肩吾咏物诗的艺术特色:在动态描写上想象丰富、灵动飞扬;在诗句形式上对仗精致,声律和谐;在诗歌风格上清新妍丽,妙合自然。第四节是对庾肩吾骈文的研究。他的骈文在对仗和用典两方面都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第五节论述庾肩吾《书品》中的美学思想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书品》体现了今胜于古的文艺发展观,提出了“工夫”、“天然”需兼备的鉴赏标准,追求灵动欲飞、华美炫丽的形式美感,重视艺术风格的个性化。这些美学思想也相应地表现在其文学创作上。它们既是庾肩吾对文学、艺术思索的结果,又是社会历史、时代风气的产物。第三章论述后人对庾肩吾的接受史。隋唐至元时对其关注较少,明清时稍多,民国至文革关注亦少,文革后他开始逐渐进入研究者实事求是的视野,二十一世纪初,关于他的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开始出现并增多。他被学人忽视的自身原因一是因为他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二是因为他作品的艺术水平。至明清时后人对他的评论主要是通过诗文点评的方式进行,评点的内容基本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庾肩吾作品进行艺术赏析,肯定其艺术成就;指出不足;对庾肩吾艺术影响的评价。结语略谈笔者的研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