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OE共混体系的微结构与性能

PP/POE共混体系的微结构与性能

论文摘要

多相聚合物微结构与材料的性能有着密切联系,而微结构的形成强烈地依赖于加工条件。研究材料的凝聚态结构、形成条件及其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和性能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等规聚丙烯(PP)/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共混物,研究了PP/POE共混物的熔融结晶行为、压力-体积-温度(PVT)属性、力学性质和粘弹性,探讨了PP/POE共混物在注射成型过程中分散相结构演化和多层结构,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当POE含量较低时,PP的表观诱导期(⊿t1)随着POE含量的增加而下降,POE的加入加速了PP的结晶过程(表观总结晶期⊿tc减少);当POE含量较高时,PP的⊿ti和⊿tc随着POE含量的增加而延长。随着POE含量增加,共混体系中PP相的Tm,Tmp和Tm,onset均向低温偏移,表明PP与POE分子间存在一定的作用力,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容性。随着POE的加入,不仅使PP晶区变小,而且破坏了PP的球晶结构。对PP/POE共混体系的结晶动力学模型分析,发现Ozawa模型不适合描述该体系的结晶过程,莫志深法和Urbanovici-Segal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该体系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2、采用毛细管流变仪和Haake转矩流变仪对PP/POE共混体系测试的结果基本一致,共混物熔体表现为假塑性流变行为。随着POE含量的增加,PP/POE共混物熔体的表观黏度和非牛顿指数表现为负偏差行为,粘流活化能则表现出正负偏差行为。3、PP/POE共混物在注塑成型过程中形成多层结构,即表层、过渡层、剪切层和芯层。其中剪切层中POE的形变度(D)最大,POE被拉长、断裂,并呈现为扁椭球形,而芯层和过渡层形变度较小。另一方面,表层中无POE相存在,而芯层POE含量最大,剪切层POE含量次之,据此提出了PP/POE共混物在注塑成型过程中分散相形态演化的多层结构模型。此外,剪切对PP/POE共混物中PP的β晶形成影响很大,在表层和特别是剪切层中含有较多的β晶,而在芯层则没有发现β晶的存在。4、在PP/POE共混物注塑制品中,表层的PP熔点接近于纯PP,而其它层中的PP的熔点均比表层低。芯层的Tpeak和Tend比过渡层和剪切层略高,但比表层低。由于表层降温快,导致该层PP的熔程宽,结晶度低,而芯层PP的结晶度最大。PP/POE共混物的结晶温度与压力的关系符合线性关系Tc=Tc,0+kp。随着POE含量增加,高压下结晶的PP/POE共混物中PP熔融行为与常压下结晶的正好相反。5、注塑制品各层的DMA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加工温度下,芯层的储能模量较剪切层大。提高加工温度,无论是芯层还是过渡层,其储能模量均提高。此外芯层和剪切层的储能模量对不同频率的响应也不同。当加工温度较低时,增大实验频率,芯层的E′比剪切层的E′响应更明显,而加工温度较高时,芯层的E′和剪切层的E′的响应趋于一致。6、Tait状态方程可用来预测部分相容的、半结晶PP/POE共混物的PVT性质、结晶行为。PP结晶前后的比容变化比POE的大得多,随着POE含量的增加,PP/POE共混物结晶前和结晶后比容的变化均逐渐减小。PP在熔融状态下的热膨胀系数(α)比固体状态的大,而POE正好相反。PP/POE共混物的α随温度、压力的变化与其组成密切相关。此外,采用Simha-Somcynsky模型(S-S)模型计算得到的Vsp结果值与PP/POE熔融态实验值吻合得非常好,说明S-S理论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PP/POE共混体系熔融态的PVT行为。7、随着POE含量增加,PP/POE共混物的储能模量逐渐减小,而损耗模量、力学损耗增大。PP/POE共混物中PP和POE的Tg均随着POE含量的增大而升高,其中POE相Tg升高的幅度大于PP相Tg升高的幅度。PP/POE共混体系中PP和POE玻璃化温度的变化反映了PP和POE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说明了PP与POE有一定的相容性。Kerner分散相模型和连续相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PP/POE共混物的粘弹性和相形态结构。8、随着POE含量增加,共混体系的常温冲击强度和低温冲击强度都表现为增加的趋势,但拉伸强度和模量逐渐减小。当POE的含量达到30%左右时,常温缺口冲击强度增长幅度迅速增大,出现脆韧转变(BDT)。POE的增韧机理主要为银纹支化机理和逾渗机理。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概述
  • 1.2.聚合物结晶行为及结晶动力学
  • 1.2.1.聚合物成型加工过程结晶现象研究
  • 1.2.2.聚合物结晶动力学研究概况
  • 1.3.聚合物PVT行为及预测
  • 1.3.1.高聚物PVT性质研究与应用
  • 1.3.2.聚合物PVT行为的模拟
  • 1.4.多相聚合物粘弹性及预测
  • 1.4.1.聚合物填充体系
  • 1.4.2.纤维增强聚合物体系
  • 1.4.3.聚合物共混体系
  • 1.5.多相聚合物流变行为及形态结构
  • 1.5.1.流变行为对形态结构的影响
  • 1.5.2.剪切场、温度场对共混体系分散相形态的影响
  • 1.6.聚合物材料的增韧机理
  • 1.6.1.银纹—剪切带理论
  • 1.6.2.界面空洞化理论
  • 1.6.3.逾渗理论
  • 1.7.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PP/POE的结晶行为及结晶动力学
  • 2.1.引言
  • 2.2.实验部分
  • 2.2.1.原料
  • 2.2.2.主要仪器
  • 2.2.3.试样制备
  • 2.2.4.性能与表征
  • 2.3.结果与讨论
  • 2.3.1.PP/POE共混物的熔融和结晶行为
  • 2.3.2.PP/POE共混体系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 2.4.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P/POE共混体系的流变行为及多层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
  • 3.1.引言
  • 3.2.实验部分
  • 3.2.1.原料及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 3.2.2.流变性能测试
  • 3.2.3.形态结构表征
  • 3.3.结果与讨论
  • 3.3.1.PP/POE共混体系的流变行为
  • 3.3.2.流变行为与形态演化的关系
  • 3.3.3.PP/POE体系分散相形态演化
  • 3.3.4.多层结构的WAXD表征
  • 3.3.5.多层结构的DSC分析
  • 3.3.6.多层结构的动态力学分析
  • 3.4.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P/POE共混体系的PVT属性及压力对结晶行为的影响
  • 4.1.引言
  • 4.2.基本理论
  • 4.2.1.热膨胀系数α和等温压缩系数β的定义
  • 4.2.2.Tait状态方程等温压缩系数
  • 4.2.3.Simha-Somcynsky状态方程(S-S模型)
  • 4.3.PVT测量技术
  • 4.4.数据拟合及计算方法
  • 4.4.1.Tait公式变换一步拟合法
  • 4.4.2.Tait方程二步拟合法
  • 4.4.3.S-S状态方程的拟合及计算
  • 4.5.实验部分
  • 4.5.1.原料、样品制备及测试方法
  • 4.6.结果与讨论
  • 4.6.1.PVT行为及Tait方程模拟
  • 4.6.2.Tait方程拟合热膨胀系数α和等温压缩系数β
  • 4.6.3.Simha-Somcynsky模型
  • 4.6.4.压力对PP/POE共混物非等温结晶行为的影响
  • 4.7.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P/POE共混体系的力学行为及粘弹性预测
  • 5.1.引言
  • 5.2.实验部分
  • 5.2.1.原料及主要仪器设备
  • 5.2.2.试样制备及测试方法
  • 5.2.3.结构性能表征
  • 5.3.结果与讨论
  • 5.3.1.PP/POE中分散相形态及分布
  • 5.3.2.动态力学分析
  • 5.3.3.PP/POE共混体系的粘弹性预测
  • 5.3.4.静态力学性能
  • 5.3.5.PP/POE共混物断面的SEM分析
  • 5.4.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主要研究结果
  • 6.2.主要创新点
  • 6.3.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2.分散相粒径分析统计程序的核心程序段
  • 3.S-S模型计算自由体积的程序
  • 4.Kerner连续相模型预测计算程序的核心程序段
  • 相关论文文献

    • [1].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共混体系的结构与性能[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0(03)
    • [2].PBT/PP/POE-g-GMA共混体系结晶性能和流变行为研究[J]. 中国塑料 2015(02)
    • [3].聚碳酸酯/聚乳酸共混体系的研究进展[J]. 合成树脂及塑料 2012(06)
    • [4].成核剂改性聚丙烯共混体系的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08(01)
    • [5].反式-/顺式-1,4-聚异戊二烯共混体系的结晶动力学[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6(12)
    • [6].聚乳酸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体系发泡行为的研究[J]. 中国塑料 2017(03)
    • [7].聚乳酸与高分子弹性体共混体系的研究[J]. 中国塑料 2010(11)
    • [8].分散剂对PP/POE/Nano-CaCO_3三元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J]. 塑料制造 2011(Z1)
    • [9].聚丙烯/聚酰胺-6共混体系研究进展[J]. 宁波化工 2019(04)
    • [10].聚丙烯/乙烯-辛烯-1共聚物共混体系流变性能研究[J]. 中国塑料 2008(11)
    • [11].相容剂对氯化丁基橡胶/锦纶12共混体系结构和性能的影响[J]. 橡胶工业 2014(01)
    • [12].小分子增塑剂对聚氯乙烯共混体系相容性的影响[J]. 塑料工业 2014(04)
    • [13].汽车用PA6/ABS共混体系性能的研究[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6(06)
    • [14].聚醚醚酮/聚苯硫醚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和力学性能研究[J]. 山东工业技术 2015(04)
    • [15].PP/EVA共混体系的动态流变行为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15(09)
    • [16].草鱼皮明胶-可得然胶共混体系流变特性及作用机理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7(01)
    • [17].聚酰胺/聚酯共混体系的研究进展[J]. 塑料工业 2010(S1)
    • [18].聚酰胺/聚酯共混体系的研究进展[J]. 广西轻工业 2009(08)
    • [19].聚乳酸/聚酯共混体系熔体流变性能研究[J]. 材料导报 2012(22)
    • [20].PP/PET共混体系相容性的研究进展[J]. 国外塑料 2009(06)
    • [21].正交实验法研究液晶聚合物/尼龙共混体系的转矩流变特性[J]. 工程塑料应用 2010(12)
    • [22].ABS/Al_2O_3共混体系力学及导热性能研究[J].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2009(03)
    • [23].硝化纤维素/硝化甘油共混体系力学状态的温度依赖特性[J]. 推进技术 2016(07)
    • [24].环氧/杂萘联苯共聚芳醚砜共混体系的固化及热性能[J]. 热固性树脂 2015(04)
    • [25].聚醚砜增容共混体系的研究[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2(11)
    • [26].硅橡胶/丁基橡胶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10(07)
    • [27].PPC/PBS共混体系的粘弹特性[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3(12)
    • [28].PC/PET共混体系的动态流变性能研究[J]. 工程塑料应用 2009(08)
    • [29].低VOCs含量的PET/TiO_2@Ag共混体系的研究[J]. 中国塑料 2020(05)
    • [30].耐热PVC/SMA制备与性能研究[J]. 塑料科技 2019(08)

    标签:;  ;  ;  ;  ;  ;  ;  ;  

    PP/POE共混体系的微结构与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