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杯形件拉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薄壁不锈钢杯形件,拉深,成形质量,渐变圆弧凹模圆角
杯形件拉深论文文献综述
关景锐[1](2015)在《薄壁不锈钢杯形件拉深成形质量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密零件需求越来越大,对零件加工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精度的薄壁不锈钢杯形件广泛应用于仪器仪表、航天航空等行业。拉深方法由于材料利用率高,生产效率高等特点,是制造薄壁杯形件的一种最常用的塑性加工成形方法。本文以薄壁不锈钢杯形件拉深成形质量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薄壁不锈钢杯形件拉深过程中的成形质量问题进行了研究。借助有限元仿真分析和试验对杯形件拉深的传统成形参数(材料性能、凹模圆角、凸凹模间隙、压边力、摩擦系数)和非传统成形参数(拉深筋、渐变圆弧凹模圆角)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这两类成形参数对薄壁不锈钢杯形件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结合某仪表壳零件进行分析,发现薄壁不锈钢杯形件在拉深过程中会产生口部不圆、侧壁不直、壁厚减薄严重等尺寸超差成形质量问题,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优化目标。2、结合有限元模拟软件Dynaform,分析了杯形件拉深的传统成形参数对不锈钢杯形件口部椭圆度、侧壁直线度、侧壁鼓起和最大减薄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大板料厚度、压边力和凸模与板料之间的摩擦系数,减小凹模圆角半径和凸凹模间隙,会使薄壁不锈钢杯形件口部椭圆度和侧壁直线度得到改善;减小板料厚度、压边力和凸模与板料之间的摩擦系数,增大凹模圆角半径和凸凹模间隙,会使薄壁不锈钢杯形件侧壁鼓起和最大减薄率得到改善。通过对传统成形参数进行分析,预测出传统成形参数下的成形质量结果。从初步分析结果看出,杯形件拉深后口部椭圆度最小可达到0.28mm,仍没有满足零件要求的0.1mm的椭圆度公差要求。3、试验验证了凸模与板料间的摩擦系数和压边力对薄壁不锈钢杯形件拉深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与模拟结果相近,证明有限元模拟对口部椭圆度和侧壁直线度值的预测的可信度比较高。4、研究杯形件拉深的非传统成形参数(拉深筋、渐变凹模圆角)对杯形件口部椭圆度的影响规律,发现半圆形拉深筋和两段相切圆弧凹模圆角对口部椭圆度改善效果最好。利用正交试验分析得到影响口部椭圆度因素的主次顺序是:拉深筋高度>小圆弧半径>大圆弧半径>圆弧切点位置。5、将遗传算法与SVM建立的回归模型相结合,以杯形件口部椭圆度为优化目标,对拉深筋高度、两段相切圆弧大圆弧半径、两段相切圆弧小圆弧半径和圆弧相切位置这四个参数进行了优化,进一步将本文所研究的薄壁不锈钢杯形件口部椭圆度由0.28mm减少至0.09mm,符合椭圆度小于0.1mm的形位公差要求。此时工艺参数为拉深筋高度4mm,两段相切圆弧大圆弧半径6.0mm,小圆弧半径3.1mm,切点位置0.687。其它成形质量结果均符合要求。(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4-20)
丁明明,黄勇,蔡丹云[2](2013)在《边缘周向均布小孔圆坯的杯形件拉深》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带法兰的杯形件拉深为研究对象,提出在圆坯边缘上加工周向均布小孔后进行拉深的新工艺方法;分析小孔圆坯拉深的力学特点,说明了该方法能提高板料成形能力;运用LS-DYNA对采用这一工艺方法和拉深孔工艺及无小孔圆坯的拉深进行有限元模拟,并与试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工艺方法的拉深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李波[3](2010)在《杯形件拉深成形机理及模具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拉深概念出发,对杯形零件拉深过程中变形过程分析、拉深件各受力部分力学分析,从而得出在拉深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一步根据变形机理进行模具结构设计,最后提出在确定模具结构形式时,不仅考虑零件的尺寸、精度和形状,还要考虑挤压件材料和它的质量要求。而且还常牵扯到设备、制造技术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全面分析、综合考虑之。(本文来源于《中国商界(上半月)》期刊2010年08期)
管爱枝,施于庆,马红萍[4](2009)在《基于拉深孔成形技术的杯形件拉深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拉深孔成形时的力学机理,并以杯形件为研究对象,进行拉深孔成形有限元模拟,同时分析了拉深后拉深件的危险断面处厚度减薄率和成形极限图(FLD)。分析结果表明,拉深孔排列规律、密度和孔径变化对板料的极限拉深高度有很大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曾娟[5](2009)在《杯形件拉深工艺过程中变形区的应力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塑性理论求得杯形件拉深成形工艺过程中凸缘部分的应力与应变分布的解析解。由于不需要厚度保持不变的假设,所得结果比现有成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同时还分析了成形过程中的厚度变化情况,分析结果与生产中厚度增加一般不超过30%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张晓斌,孙宇,代珊[6](2007)在《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杯形件拉深成形变压边力预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RBF神经网络的预测策略和方法,并建立了板料拉深成形的变压边力预测神经网络模型。采用正交设计法进行样本参数的制定,利用板材成形CAE软件Dynaform获得训练数据,利用被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对薄板成形过程中变压边力的预测技术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此方法对拉深成形变压边力的预测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07年08期)
鲁强,张凌云[7](2007)在《钛合金杯形件拉深成形非轴对称现象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TC1Mδ1.5钛合金板料试样在常温下进行杯形件拉深成形工艺试验,在确定出该规格板料极限拉深比和极限破坏方式的同时,定量阐述了拉深卸载后出现的杯口凸耳、杯口非圆化及杯口壁厚分布不均等非轴对称畸变现象,并且从钛合金各向异性和回弹方面给出了出现非轴对称现象的原因分析。(本文来源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代珊[8](2006)在《杯形件拉深成形变压边力预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塑性成形技术、自动化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板料冲压成形技术也正发生着目新月异的变化。本文以拉深件中较为典型的杯形件为对象,从其拉深过程力学变形特点出发,以CAE技术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为核心技术,对杯形件拉深成形变压边力预测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分析了杯形件拉深过程成形特点,建立了杯形件拉深过程中板料破裂和起皱失效的数学模型,并推导出了工件破裂和法兰起皱临界压边力的计算公式。 其次,用板料成形模拟仿真专用软件Dynaform分别对加载不同大小的恒压边力和不同形状的变压边力曲线的杯形件拉深成形进行了仿真研究,并对它们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再次,基于板料成形临界压边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压边力预测的冲压工艺参数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学习训练。仿真验证表明运用该模型可以得到较好的预测效果,且具有较高的精度。 第四,基于压边力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采用VB6.0和MATLAB混合编程的方法进行了最佳压边力预测原型系统的开发。 最后对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6-05-01)
吕冬,何丹农,丁柯,张永清,程惊雷[9](2000)在《杯形件拉深力的理论预测与正交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正交试验法研究影响杯形件最大拉深力的主要工艺因素 .得出影响最大拉深力工艺参数的主要顺序为润滑油、凹模圆角半径、压边力、凸模圆角半径 .应用 Hill的板料各向异性理论导出了新的计算杯形件最大拉深力的理论公式 ,给出了最大拉深力随各相关因素变化的理论分析 .理论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10期)
江浩,李云江,樊炳辉,李金良,荣学文[10](1999)在《杯形件拉深工艺CAD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软件工程的方法对杯形件拉深工艺CAD系统进行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程序设计。利用该方法编制的CAD系统结构化程度高、通用性强、便于修改和维护。(本文来源于《煤矿机械》期刊1999年04期)
杯形件拉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带法兰的杯形件拉深为研究对象,提出在圆坯边缘上加工周向均布小孔后进行拉深的新工艺方法;分析小孔圆坯拉深的力学特点,说明了该方法能提高板料成形能力;运用LS-DYNA对采用这一工艺方法和拉深孔工艺及无小孔圆坯的拉深进行有限元模拟,并与试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工艺方法的拉深效果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杯形件拉深论文参考文献
[1].关景锐.薄壁不锈钢杯形件拉深成形质量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2].丁明明,黄勇,蔡丹云.边缘周向均布小孔圆坯的杯形件拉深[J].塑性工程学报.2013
[3].李波.杯形件拉深成形机理及模具结构设计[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
[4].管爱枝,施于庆,马红萍.基于拉深孔成形技术的杯形件拉深数值模拟[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9
[5].曾娟.杯形件拉深工艺过程中变形区的应力应变分析[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6].张晓斌,孙宇,代珊.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杯形件拉深成形变压边力预测技术研究[J].机械设计.2007
[7].鲁强,张凌云.钛合金杯形件拉深成形非轴对称现象的分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
[8].代珊.杯形件拉深成形变压边力预测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9].吕冬,何丹农,丁柯,张永清,程惊雷.杯形件拉深力的理论预测与正交试验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
[10].江浩,李云江,樊炳辉,李金良,荣学文.杯形件拉深工艺CAD系统研究[J].煤矿机械.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