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河流承载力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

基于河流承载力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首先对不同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进行考察,对其总结发现:他们都强调了人与自然必须要和谐共生,人类才能得以可持续发展。那么什么样的关系才叫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又能到怎样的程度?迄今为止的理论研究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而往往总是停留在哲学概念与政策口号上。于是本文便由此问题展开,研究河流与人类关系,结果表明:河流生命的健康水平和质量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度相关,河流生命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预警器,河流生命的终结即预示着人类社会经济的衰落。由这层关系理论的引导,本文在定义人类发展系统、自然系统、河流承载力系统等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河流承载力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模型,为进一步地建立评价体系做了坚实的理论铺垫。随后,本文借鉴物理学耦合概念,分析了河流承载力与人类发展系统的耦合关系,并从人类对自然影响最大的两大活动之剩余——生产剩余和消费剩余的角度考虑,建立了基于河流承载力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评价体系,即以河流承载力作为度量工具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程度进行衡量,从而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中一直缺失的度量尺度问题。同时,本文也在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改变了人类行动的逻辑,规定了人类行为的边界,改变了人类活动的重心以及改变了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的逻辑以及对应的政策建议:建立与基于河流承载力的人与自然关系评价体系相适应的生产体系、消费体系、环境与生态管理体系以及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引言
  • 1.2 本文的理论背景和实践背景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之处
  • 1.6 本文的结构安排
  • 2 不同视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 2.1 哲学视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 2.2 经济学视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 2.3 伦理学视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 2.4 地理学视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 2.5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考察的评价
  • 3 河流与人类
  • 3.1 河流与人类文明
  • 3.2 河流的价值体系
  • 3.3 河流与人类的关系
  • 3.4 河流生命理论
  • 3.5 人类对河流利用的问题
  • 4 人与自然关系——一种新视角下的解释
  • 4.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4.2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个理论模型
  • 4.3 人——河流承载力——自然的关系模型
  • 5 河流承载力与人类发展系统(人)的耦合分析
  • 5.1 河流承载力与人类发展系统的耦合原理
  • 5.2 河流承载力与人类发展系统的耦合关系
  • 5.3 河流承载力与人类发展系统耦合的条件
  • 5.4 河流承载力与人类发展系统的耦合模型
  • 5.5 河流承载力与人类发展系统的协调统一
  • 6 基于河流承载力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评价指标体系
  • 6.1 河流承载力理论的嵌入
  • 6.2 建立评价体系的原则
  • 6.3 建立评价体系的作用
  • 6.4 基于河流承载力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评价体系的建立
  • 7 基于河流承载力的人与自然关系评价体系的政策含义
  • 7.1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要求
  • 7.2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措施
  • 8 结论
  • 8.1 基本结论
  • 8.2 主要贡献
  • 8.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节段预制拼装桥梁接缝的承载力及分析方法[J]. 中国市政工程 2020(02)
    • [2].中国各省份碳足迹与碳承载力差异研究[J]. 生态经济 2016(06)
    • [3].就业承载力预警系统:概念、设计与应用[J]. 西北人口 2015(05)
    • [4].重复荷载下栓钉拉拔承载力与变形研究[J]. 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 2019(04)
    • [5].山西省碳足迹与碳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6].静压桩压桩力计算及长期承载力预测[J]. 山东工业技术 2015(04)
    • [7].如何为学生的特需而特备[J]. 上海教育 2013(12)
    • [8].游憩承载力在游憩区管理中的应用[J]. 世界林业研究 2010(02)
    • [9].智能化系统设计与高效运营承载力[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14)
    • [10].交通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度——基于城市群的实证分析[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7(04)
    • [11].北京市交通承载力预测研究[J]. 山东科学 2013(02)
    • [12].旧桥承载力的分析及鉴定[J]. 铁道工程学报 2011(06)
    • [13].地基弹塑性承载力安全性研究[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0(03)
    • [14].既有桥梁基于动力的承载力评估方法[J]. 四川建筑 2010(03)
    • [15].景区社会承载力初步研究——以颐和园为例[J]. 消费导刊 2009(11)
    • [16].江苏省海洋承载力测度评价[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04)
    • [17].山东省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动态研究[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02)
    • [18].高承载力环形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电杆[J]. 农村电气化 2010(10)
    • [19].旧桥承载力评定方法新体系[J]. 科技信息 2011(22)
    • [20].浅议城市园林绿地中的文化承载力[J]. 山西建筑 2010(07)
    • [21].米脂县农地承载力系统动力学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09(03)
    • [22].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内力、张拉的研究[J]. 四川水泥 2019(08)
    • [23].热水供热枝状管网负荷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J]. 建筑技术开发 2016(02)
    • [24].区域知识承载力演化的因果关系模型构建[J]. 价值工程 2014(22)
    • [25].基于单板受力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承载力评定[J]. 公路交通科技 2013(06)
    • [26].某圬工拱桥的承载力评估[J]. 山西建筑 2011(24)
    • [27].新疆绿洲经济承载力预测分析[J]. 经济视角(下) 2010(06)
    • [28].工程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方法研究[J]. 经营与管理 2015(06)
    • [29].在役桥梁综合状态评估承载力指标的确定技术[J]. 公路 2012(08)
    • [30].三峡生态屏障区耕地承载力与人口生态转移[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11)

    标签:;  ;  ;  ;  ;  ;  

    基于河流承载力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